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说万物

道德经说万物

发布时间: 2021-11-24 18:23:07

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句的辩证关系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本释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天下万物都有其时间性依据,即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有”,也称为“原”.一切时间性依据都有其空间性依据-----宇宙之“本”,也称为“无”.《尸子》中说: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中说这是老子说的.谁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已经有了宇宙大本这一认识.
《墨子》中有三表法,是用来讨论语言的,即言必有三表,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本原依据不仅仅只是在语言中必须予以强调,天下万事万物中都必须予以强调.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的逻辑起点,也是知识构建的依据.
老子与墨子的分析方法其实都取之于易.易学中的四象概念,就是一个直角坐标系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吕氏春秋》中也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说文解字注》:仪者,度也.《古微书》:“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种坐标定位方法,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与应用了.其经象天,其纬计历.以考察万事万物的存在的历史性与宇宙论依据.易学可以说是诸子学说的历史性依据,也是宇宙论依据.
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客观现象都有其时间性的开始,也有其时间性的终结.换句话说,“有”的存在是有其时间性的.而“无”是时间性的“有”的全集,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无”是一个抽象的,依赖于“有”而间接存在的“存在”.比如时间,系统,能量,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形上之“无”的意义的延伸.“有”是“无”的存在基础,“无”是“有”的变化条件.没有“有”,“无”将无处依附,没有“无”,“有”将无从变化.二者是对立统一,互根互动的.
王弼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前面这句是针对子贡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说的.这当然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又如解释《易经-系辞》中说‘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对“有无”的理解是合符老子的原意的.传统文化之“无”与后来佛教东传之“空无”是有很大区别的,混淆两者的概念,也就必然有了诸如“空无之义难检”,“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之类的批判了.
本,原,用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坐标原点为用,其纬代表时间性存在,其经代表空间性存在.是普遍适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比如语言世界,思想世界与客观世界,三者也是这样一个关系.当然直角坐标系不仅仅只是这些用处,也不仅仅只是在古代才有其应用价值.
如果弄懂易学到底说的什么,对于诸子学说中的一些疑难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如果能将诸子学说弄懂,解易也将不再是难事了.弄懂这些依据,无论是以新释旧,还是以旧御新,其作用与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Ⅱ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两句话,历来的人常有误解。刍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将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残酷的对待万物,圣人残酷的对待百姓。”

其实,“不仁”的道理,直到今天还有意义。比如,十八世纪西方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政府是最懒惰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不必对人民干涉太多。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领先了西方一两千年。现代的市场经济同样主张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市场,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样是一种“无为而治”。

Ⅲ 道德经"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是什么意思

(有大概就是存在,万物都是存在的,且存在的必然是事物,因此说)存在就是万物之开始,(有生于无,因此说)不存在是万物之母体

Ⅳ 老子的《道德经》上曾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老子》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们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这种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名满天下的胡适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应该说,锺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刍狗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其生灭过程如何?锺先生也没有说清楚,如说刍狗就是刍灵之类。在其所著《庄子发微》中还展开来说:“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则谓之刍灵;以祭祀,则谓之刍狗。后世画神像于纸,以竹为骨而张之,谓之纸马,即刍狗之变。纸马非马,知刍狗非狗矣。李颐云:‘结刍为狗。’非也。……盖自秦以后,刍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晋间人已不知刍狗为何物,而各以其意说之。不知狗之为言苟也,以其暂制而用之,故谓之苟,岂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页)
实际上,“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
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异灭(借用佛家语)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并没有糟践百姓的含义。
李伟国先生在《“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7月20日)中,又将《老子》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传本第七十三章)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视作对待着的双方,解释说:“天地不仁,亦犹《诗经》之‘视天梦梦’。‘天道善胜’,则犹《诗经》之‘靡人弗胜’。……老子的这些话,应该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视为‘人众胜天,天定胜人’的一个来源。”将“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之道闭塞,正理泯灭,虽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二的话“方其未复也,天地闭塞,万物摧残,贤愚易其位,善恶乖其应,若无天理,惟人自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说,而申包胥有‘人众胜天’之语。方此时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见哉”作依据,但林栗这样的理解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合《老子》原意。
《诛仙》中的用法:
萧鼎著名小说《诛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本小说里的解释是,天与地是没有感情的,不会理会人间的恩怨情仇,把人间万物都当做操作的狗而已!
这句话使《诛仙》成为了06年最有名的网络小说

Ⅳ 老子说的万物平等指的什么

庄子说的天道不以多而论少,不以少而论多。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都是平等

Ⅵ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不矛盾吗

呵,刍狗之意为草制之狗,此句大概就是说看所有的事物都平等,一点拙见,同意的洗洗睡吧,不同意的洗洗睡吧,,,

Ⅶ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这句话

简单理解即万物平等。上天不会特别亏待谁,也不会特别优待谁,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

Ⅷ 《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为什么要这样说

要想了解老子为什么这样说,就要先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老子的这句话的意思一直被误解,它并不是天地没有慈悲之心把世间万物当作猪狗的意思。这句话一直被人拎出来单独理解,就难免会被断章取义,要整个上下文结合起来看,所以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天地之间是没有感情没有私心的,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也不会感情用事的,他对百姓也是一视同仁。老子说这句话,正是因为他主张的思想——顺其自然。

老子说这句话的时候,这是举了个例子来表述自己一贯主张的自然、无为的思想而已。

Ⅸ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呀是没有感知力的(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过是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作蝼蚁罢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里的圣人,不是那些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人。文中的圣人指是“王",即统治阶级。在《道德经》中“王,邦、国"等字出现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我才认为应当把“圣人"解读为“王“。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重点在“不屈"一词,一直以来“屈“都被解释为“枯竭“,但我认为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亏“,繁写体的“亏"。亏,气不足为亏。与月亮盈亏之意同。不亏:圆满,充实。

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问多言数穷怎么解读,我本来已经回复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没看到,就重新编辑发出来。

这句的含义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Ⅹ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出生在春秋末期,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儒、道、释”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所以老子同样被奉为圣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求他著书传道,老子于是留下五千言,过关而去。老子著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书中体现。



“仁”通常理解为“仁爱”,本来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儒家被定义成一种道德。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境界,直接发展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政。但是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知道,“仁”一开始的提出者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 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籥”俗称风箱。老子用风箱做比喻,来说明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一静一动中发展的,像风箱一样,动则生风,静而藏之,从而进一步说明仁爱之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热点内容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教材 发布:2025-05-28 03:49:29 浏览:680
中国法律规定赡养父母是成年子女的责任 发布:2025-05-28 03:40:16 浏览:461
劳动法关于变更工作地点 发布:2025-05-28 03:39:29 浏览:799
下列关于经济法的地位表述正确的是 发布:2025-05-28 03:39:27 浏览:320
检查官和法官哪个危险 发布:2025-05-28 03:30:23 浏览:422
代理厂长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8 03:12:51 浏览:262
无锡基层法律服务所招人 发布:2025-05-28 03:09:06 浏览:478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妻子的谎言下集 发布:2025-05-28 03:07:41 浏览:935
刑法三部 发布:2025-05-28 03:06:19 浏览:816
口头offer录音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8 03:05:28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