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如何判断道德水平

如何判断道德水平

发布时间: 2021-11-25 08:52:16

❶ 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犯罪率可以作为判断标准吗拜托各位大神

你好!道德是内心的一种自我约束,道德品质好的人,涉嫌犯罪的情况确实少。但违反道德不意味着即构成犯罪。因为犯罪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所实施的行为比较严重时才可能涉嫌构成犯罪。因此,犯罪率只能作为道德水平高低的其中一个判断标准,而不是唯一或者全部。此复!

❷ 评价一个社会道德水平高低,以什么作为评价标准

评价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是应该以人们的思想水平来作为判断,正确的价值观两个标准,一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一个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❸ 什么是道德水平

道德 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准之一
它具有规范作用,然而由于道德不具强制性回
故而 需要法答律规范进行补充调整
至于道德水平,乃是用以表达社会的道德层次,形容一个国家的 道德现状的形容词
它的高低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及文化水平 、教育质量、生活水平等。

❹ 道德的标准如何判定如何来评判是否算是道德低下呢

道德其实是人类为了自己所生活的群体不发生混乱,而设定的一些干预手段。
也就版是设定了一权些标准和尺度,一旦触碰就会成为丧失了道德。
在法律不能很好的落实和判定的情况下,所谓的道德标准,便成了审判和遵循的标准。
其实感情这东西,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评判。
谁能说谁的感情是卑微是错的或者是罪恶邪恶的。?
在不伤害周围人的情况下,根本不足以成为问题。
道德的标准尺度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
在以前,根本没有所谓的近亲结婚,表兄妹之间也都不存在问题。
在当今社会,这肯定是不予接受的,不论是法律还是世俗的观念。
这便是一种转变,一种更新。
说到道德,以前的社会白髯翁新娶小娇妻的情况很常见。
即便在现在,杨翁还不照样娶了翁帆。
很多时候,社会和世俗并不是死守不变的,对同样一个事情,对同样一个方式。
报以怎样的态度和言论,其实,更多的。
是取决于当事人如何,假设事件人是可以被他们接受的,便所谓的道德尺度就会宽容许多,人们的接受观念也会宽松很多的。
所以,决定的关键,不是在所谓的道德尺度和标准是多少,而是在于“你”,
是否有做好了准备啊。。。。。

相信你可以明白,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了。

❺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这人一点都不道德;你的行为要符合道德的标准,等等。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究竟怎么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说:只有你的行为在法律的允许的范围内,那么你就可成为一名道德的人?是这样的吗?想想,答应肯定是否定的。因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宽广的多。也许有人说:你的行为只要符合社会习俗,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应也是不一定。因为道德内涵不仅仅只是指符合风俗习惯。也许有人说:没法给“道德”的标准下个定义,因为道德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风俗习惯变化而变化的,在一定的社会阶段,道德的标准是不同的。此点,我也承认,确实“道德”的标准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但如果否定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我又觉得是不可能。 那么究竟拿什么来衡量“道德”的水准呢? 在思考以上问题时,我想起了两个小故事。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名小偷在机场偷了一名乘客装有机票的钱包,导致该名乘客无法按时登机,谁知该次航班因故却在空中爆炸了。这名乘客因钱包被小偷偷,却因祸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请问:该小偷是道德的呢,还是不道德? 第二则故事是:一个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没有几天了,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安逸的度过,当朋友问此人:我的病要紧吗?要住多久的医院?此人回答:你没事,一点小病,你不用担心,住几天就可出院了。请问:此人对他的朋友说谎,此人道德吗?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大家都是掺进了自己的情感的,因为我们以一般的人情世故来作的判断,以“情感”作为了我们判断的主旋律。 那么怎样来判断“道德”呢?怎样的判断才是有说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断的标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这就看我们判断“道德”的标准与视角了。 一般来说,我觉得判断一个人或其行为的是否道德的标准是:“意识”与“结果”两者。(这里补充一点:判断“道德”与法律上判断“犯罪”是有区别的。法律上只看其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影响,而不涉及意识。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为,我们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识本身。)从意识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从结果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道德的,因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没把真相告诉朋友,让朋友没有心理准备。 从以上我们可看出:通过“意识”或“结果”来判断,两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让我们产生混乱了吗?没有一个有效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行为是否道德了吗?通过思索与寻找,我们只能找到判断人类的行为道德的最底线,人类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则,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形形成的社会美德。这种美德应该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皮肤人群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共识”。然而,用这种“共识”来判断行为道德与否,又会让人产生一些误会,甚至会混乱人的思维与视野。 那么,究竟道德的标准在哪里呢? 也许,大家会说:没有一个标准,因为世上本没有“道”,又哪来的衡量“道”的标准呢?也许真的是这样,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于无形无声无名中,探讨本就虚无的东西,也只能虚虚实实罢了。
麻烦采纳,谢谢!

❻ 我们根据什么进行道德判断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讲道德?判断道德与否的标准又是什么?

道:道路,规律,事物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要求。

德:德性,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或行为。

道德:道之德,符合要求的态度或行为,德之道,对态度或行为的一种要求。先德后道,再道而束德。现在讲道德是指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道德是人类一种广泛同情的实现,就是说道德是爱,也没有什么不可。人类于弱肉强食之外,对于非我之人及动物,另具有一种真挚的情感。所以常有许多事情,即没有强力逼迫着去做,而做了之后,在实际上对于他自己并没有利益,或更有所损,在这种情形下尽可以不做,但他觉得不得不做。或者有许多事情,很可以快他一己的欲念,并没有强力不叫做,也不是他不能做,而心里总觉得不愿意。这类心思,是广泛同情的实现,是人类的灵性,就是道德的根本。道德是个人一种良心的制裁。有自动的能,方清楚自由的意识,主宰精神肉体两方面的势力。他对于个人自己内心负责任,不肯受外界制限。换言之是从我的意志,判断我的行为,做出一种理性的规范,自己不由的去遵守它。

道德判断是应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道德判断是一种认识活动。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个人对道德的不同认识、对道德标准的个性化理解而形成的。根据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的道德判断是处于人类道德发展的整体结构中的。他称这个有阶段的、有序的、严密的整体结构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一个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同他的成熟和智慧有关。

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关于儿童评价行动的动机和效果问题,心理学家早已进行广泛的研究。有的研究表明,在对包含行动动机和效果因素在内的对偶道德故事进行道德判断时,年幼儿童从注意某一行动所造成的后果,逐渐过渡到注意特定行动的动机,年长儿童则总是注重行动的动机。例如,年幼儿童往往认为无意打碎15只杯子的男孩的行动,比有意打碎1只杯子的男孩的行动更不道德;年长儿童则恰恰相反。

从一个关于儿童对行动的原因和结果的道德评价的研究中,也可看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向。研究者让学生对两个道德故事做出比较判断,其中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不愿承担任务,但在提供了客观条件后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另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勇于承担任务,但在客观情况牵制下没有完成任务。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作的好坏判断大多着重行动的结果,少年学生较多地倾向于从行动的原因上做出判断,青年学生则倾向于把行动的原因和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是否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是否尽到了责任上去考虑问题;(2)我国儿童较早就突出地能从行动的主观原因上做出比较判断,但是,在他们的道德判断中,能认识到道德行动中任务的重要意义的,即使高中学生也为数不多。因而研究者指出,教育学生认识道德行动的意义,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是很必要的。

关于学生对行动的后果的道德评价,也有不少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行动的直接后果逐步向行动的长远后果过渡的。年幼儿童倾向于把什么是好事等同于什么是直接使自己满足的事。他们的道德行动同他们的行动的直接后果有关,这些行动是被无条件的命令和禁止以及遵从或违反这些命令的直接后果所支配的。当他们长大了,他们的是非观念变得更概括化,变得更倾向于与日后获得奖赏的可能性相联系的长远的满足,而不是去反应单纯的直接后果了。

有的研究则指出,年幼儿童评价行动的好坏,是按他们行动的个人后果去判断的。如果年幼儿童经常处于惩罚的威胁情况下,由于他们的某种行动经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惩戒,他们就很快学会把这种行动说成是“坏”的;相反,他们会把那种经常被称赞的行动说成是“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就逐渐懂得按他们的行动的社会后果去判断,而不大关心行动的个人后果。这时,他们已想到同辈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行动,而不去想他自己会怎样被同辈所称赞。例如,少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面前告发同伙的秘密,这会使他们本人暂时感到得意;但他们马上会发觉到同伙对自己的行径极为不满,因而他们就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行动是一桩“坏”事情。一般说来,在6~12岁之间的儿童,他们根据道德或不道德行动的性质、内容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在逐步发展,就是说,他们对行动的具体后果的判断逐渐被行动的性质、内容的判断所取代。

学生认识和评价别人以及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这种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在道德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学生之所以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小学儿童已经能够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但是,他们还只能一般性地叙述自己的活动、行动、举止和与周围人们的相互关系,如“我没有帮助妈妈做事”“对大人说话没有礼貌”等外表现象,他们还没有注意行动的原因,很少见到他们涉及人的内心世界。研究表明,11~12岁儿童对于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内心体验常常不很注意,甚至在看过以后会完全忘掉;而12~13岁少年就越来越注意和关心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甚至能更多地议论和评价人物的行动动机、个性特点以及道德品质了。

少年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往往能够正确地分析别人的行动,但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地分析自己的行动。少年认识和评价自己品质的能力,是从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开始的。他们是在评价别人过程中,逐步学会以别人为“镜子”来评价自己的。因此,少年学会把别人和自己作比较,这是他们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源泉和依据。

少年学生的道德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不善于把个人的行动的目的和动机等等全部情况联系起来去评价,他们判断一个人往往是极其简单直率的。他们往往把一个人的某一品质当作他的全部品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时候只要一个人做出了一次勇敢正直的行动,就会长期地获得少年学生的信任,或是偶然犯了一次小错误,就会在他们面前丧失威信。正因为这样,所以在少年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❼ 如何客观的判断一个人道德素质比另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更高或更低

我个人感觉是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比如言语,表情,办事能力等。还要从内心去深入了解,了解他的内涵,看他对社会,对集体和个人的态度,如果一味的追求个人主义就偏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爱他人,集体和国家

❽ 道德的意义和判断一个人是否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一、复道德的意义
1、道德品制质决定个人的本质
认定个人本质最重要的标准是道德品质的好坏。绝大多数儿童在观看影视时最爱问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她)是好人还是坏蛋?”
2、道德品质决定个人的前途
衡量个人道德水平的“德商(MQ)”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德商是一个人在道德水平测试中的得分,得分越高品德越好(忽略出题的失误和答题的做弊)。与德商相对应的是智商(IQ)和情商(EQ)。
一个德商高的人,往往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台湾省白晓燕文教基金会在1998年3月所做的“台湾1000个大企业用人调查”显示:企业主用人最先考虑的是属于MQ的“德性”[占54.9%],然后是属于EQ的“相处”(占13.2%),最后才是属于IQ的“能力”(仅占2%)。
二、判断标准
能否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热点内容
合同法一本通pdf下载 发布:2025-05-26 11:52:41 浏览:116
部门的规章制度都包括哪些 发布:2025-05-26 11:52:00 浏览:58
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 发布:2025-05-26 11:51:10 浏览:395
合同法案例分析题题库 发布:2025-05-26 11:48:49 浏览:875
经济法课程思政示范 发布:2025-05-26 11:48:14 浏览:191
香港结婚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6 11:18:55 浏览:832
涉及法律知识的文学作品 发布:2025-05-26 11:09:35 浏览:461
医院法律顾问服务方案 发布:2025-05-26 11:07:26 浏览:231
司法思想汇报 发布:2025-05-26 11:06:37 浏览:286
新婚姻法房产继承人 发布:2025-05-26 11:00:03 浏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