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永恒吗

道德永恒吗

发布时间: 2021-11-25 10:18:18

㈠ 法律和道德一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吗

不一样。道德是永恒的,法律仅属于阶级社会

㈡ 什么是永恒,道德是永恒吗

存在啊,它没有真正的定义。比如你对家人的爱,可以被称之为永恒,你对爱人的爱,也是一种永恒。还有对朋友的爱,还有很多很多。永恒并不是被别人记住成千上万年才叫永恒,当你给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留下了幸福与快乐那就是永恒了。

㈢ 承认“共同道德”的存在是否是承认“永恒道德”的存在

不是的,共同道德,是说的某一个时间段里,大家公认的一种品质,但专并不一定是可以属一直如此。永恒道德,是不随着社会的变迁进步,一直都是正确的道德品质。比如在春秋战国时候,都认可自己亲人犯罪,可以隐瞒,而且这是一种道德,现在就不会认可这样的行为。

㈣ 法律和道德永恒存在

太有道理了。

道德没有了。早晚会 犯罪,犯罪了。他 道德准是 败坏。

㈤ 道德是什麽

功利与道德

——兼论道德的本质和起源

应陈希刚同学的盛情邀请,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就“功利与道德”一题来探讨一番。功利和道德的关系,用我们先人的话来讲就是“利和义”的关系,可见,这个命题真是由来已久了。可是这个如此古老的命题为什么至今仍然充满悬疑,议而不休呢?原因只有一种:结论不科学。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二者作一个深入的本质研究,才可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那么首先,什么是功利?所谓功利,是指与事功、功劳所对应的价值、效益、报酬。对个体的功利而言,它可以表现为纯精神的自豪感,也可以表现为纯物质的奖励,更可以表现为二者兼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三十功名尘与土”,就主要表现为一种为君国牺牲的精神功利。焦裕禄则更是一种牺牲小我利益,实现精神大利的典型。同理,如果一种功劳,对应于恰当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也是无可厚非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功利对应的比例失调,就会出现利大于功的情况;比例失调越大,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就越大。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可敌国者,就是利大于功,以致功不抵罪的典型。这是罪恶的资本主义的产物。也是盖氏之流被世人广为诟病的原因。这样,功利就直接触及到道德问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了。由此可见,道德的核心是一种公共利益(从这个角度上讲,“功利和道德”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要言之,所谓道德,就是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为一体,在二者发生冲突的特殊情况下,克已奉公,牺牲前者服从后者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行为。没有这种自觉的认识,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所谓良心,正是一种不自觉的道德)。那么很自然,所谓不道德,就是损公肥私,并最终害人害己的这么一种认识行为。

始终把公共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人,谓之有道德;反之,谓之缺德或无德。爱因斯坦说得好,我们吃的穿的用的,无不是他人劳动的成果,我们个人做得再多,都无法回报。是的,如果因为个人的某些微功而大发其财,从而危害他人的生存,那么其不惟无功,反而有罪。

道德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

我们不禁会问: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提出道德问题?“道德”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我们连道德的来源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弄清与道德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常识告诉我们,一种美好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也是希刚所说的物质的人的由来)。比如,我们喜欢牛不喜欢老鼠。所以,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各自为战的独立经济体,不需要分工合作、互为服务,那么,人类决不会形成社会,更不会有道德的产生。

正是由于劳动分工,产生了互为服务的劳动合作关系,形成了联结人与人的共同利益的纽带。道德就是维系这种共同利益纽带的自觉行为。分工越细致,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结就越紧密,直至最后融为一体,无分彼此。对万事靠自己、没有分工合作的生物来说,存在就是天理,哪怕同类相残,都不存在道德问题。对一些“社会性”生物,比如蚂蚁蜜蜂之类来说,为什么不会出现自相残杀(指窝里斗)的情况呢?就因为它们是密切分工的合作关系。任何有损对方利益的行为,都是对自己利益的损害。所以,对蚂蚁蜜蜂之类的社会昆虫来说,“道德”行为是它们的本能行为。而人类社会却不是自然天成的,是由三三两两的散居到群落到部落再到社会这样慢慢融合、壮大、演进、发展起来的。在私有制下,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化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无序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盲目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演变为各个局部生产领域里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试想:在成百上千个大学生争抢一个职位情况下,焉有道德的容身之地?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社会至今仍在进行着最残暴最野蛮的掠夺斗争的根本原因。毛泽东时代,为什么涌现出许许多多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式的道德楷模呢?原因正在于此:计划经济下,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道德想不高尚都难!此外,我们知道,原始落后的劳动生产是艰苦的,哪有一劳永逸的掠夺和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剥削来得轻巧、轻松呢?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把劳动分为二重性:艰苦性和配合性。前者产生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不道德认识,后者产生互助友爱的道德认识。因而从逻辑上讲,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密,组织化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就会越来越相亲相爱,道德水平自然就会越来越高。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牵一发动全身、缺一不可的地步了,人类社会的天堂时代就到来了!在这里,有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不能把官僚和资本家所从事的剥削活动与社会必要的组织管理分工混为一谈,这些食利者和剥削者纯属寄生虫和掠食动物。而且,正是由于有这类掠食者的存在,才使得本应如桃源仙境般的人间成了地狱。这些变态的异类道德已经完全沦丧,拼命鼓吹所谓的丛林法则,实不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恰恰是因为成不了兽。必须互助友爱才能生存立足。而要寄希望于统治者剥削者进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恐怕比寄希望于老虎不吃人、苍蝇不逐臭还要渺茫。因为他们全部的生命活动就是剥削寄生行为本身。没有外力的强制作用,不可能自行改变,就好像不经过外部剧烈刺激自己很难斩断自己的手足一样。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见,请诸位不吝批评指正。

长歌 初稿于08/04/27 缮于即日

㈥ 道德相对具有永恒性吗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㈦ 道德怎样才算永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永恒

㈧ 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这句话对吗

对。
道德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

㈨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生命可以永恒吗

课文分两目,第一目,生命有时尽,讲的是个体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并且最终归宿是死亡,所以个体生命不可以永恒;第二目,生命有接续,讲的是每个人的生命都在身体上接续着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生命,我们还接续着社会关系中、精神信念上的生命,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所以生命有时可以永恒的。

热点内容
香港结婚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6 11:18:55 浏览:832
涉及法律知识的文学作品 发布:2025-05-26 11:09:35 浏览:461
医院法律顾问服务方案 发布:2025-05-26 11:07:26 浏览:231
司法思想汇报 发布:2025-05-26 11:06:37 浏览:286
新婚姻法房产继承人 发布:2025-05-26 11:00:03 浏览:7
再审新证据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26 10:45:19 浏览:934
美国的法学 发布:2025-05-26 10:45:13 浏览:90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发布:2025-05-26 10:36:00 浏览:882
佛山市中立法律服务社 发布:2025-05-26 10:32:27 浏览:533
10年行政法真题 发布:2025-05-26 10:25:50 浏览: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