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道德失范
① 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② 道德失范怎么治理
道德失范的治理,不能放松道德教育。要在抓好理论认知教育的同时,重视生活道德教育,注重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发挥好家长、干部、道德模范的道德辐射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要为道德行为创设实现条件,解决好人们想道德而不能道德的难题,避免人们知而不行。
③ 社会失范与道德失范有什么区别
社会失范在社会学中,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内的本质上的分歧.
道德失范容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
所以说区别在于,社会失范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看法不一,也即标准不统一;道德失范主要指人们对公认的道德标准不遵守,也即标准无人遵守.
④ 怎样解决社会道德缺失
道德观念的低线来是法律自。如果有大量的犯罪行为,道德就缺失了低线的规范。
如果谈到道德观念,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法律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法律的制订过滥而导致执法不严。从理论上说来,法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每一种行为都有都有他对应的圈圈点点。而在实际运用中,就形成了一种繁杂的程序和过程,再一方面就是部门分工的细化,制造出一些三不管的漏洞。
一张渔网,人们用肉眼也就可以分辨哪个洞是哪能个洞,一件纺织品,就不好辨别哪能个洞在哪个横线上,哪能个直线上了。
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力,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令之以文,齐这以武,封住道德观念的低线,这是道德回归的第一步。
第二是整顿,官风、民风、作风。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老百姓最关注的环节,就是这个问题。需然老百姓不能做出什么,但他们却能够明哲何身,整理自己的思维模式,掌控自己的行为。在必要时只能投机取巧,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是非观念和道德观,而是顺应时代的变迁,活得生存的本能。所以整顿官风也是一个重点。
第三是文化事业的泛滥,这也是影响人们思想观看的一个重要因素。树立主流文化,费除非主流文化。使人们思想纯厚扑实,这也许就是一个重树道德理念的自然通道。
⑤ 中国目前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有哪些
1、失去中国五千抄年积累的道德传袭承;2、对外来所谓文化崇拜;3、不知道道德是生命根本基因;4、没建立道德教育长效机制;5、不懂中国文化不认中国文化不用中国文化。6、道德和文化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定义完全不明不清。7、对老子道德经注释解读应用境界层次不明。8、真讲道德受到大笑之,层层堵截。9、人文环境受到破坏。10、道德只浮在表面形式宣传,没落实到实处等等!
⑥ 什么是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抄,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则是将这种失范现象锁定在网络信息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结合信息流通从信源到信宿,包括信息编码过程的客观性、冗余信息的识别能力、信息解码的水平及技巧等不同流程以及信息控制管理的不同层次,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大致可以纳入这样四个范畴: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道德失范、网络信息接收者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范、网络道德控制机制的失范
⑦ 什么是道德失范道德失范何以会产生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⑧ 诚析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当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大学生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 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规范的制约。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由于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如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开放自由,网络和现实的分离,网络环境的“去个性化”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2.“他律道德”难以形成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 “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辩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 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和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网络社会的影响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学校德育只能对多元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环节进行调控,以形成学校德育对象本身的鉴赏、批判能力,培养青年大学生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自觉趋利避害。
2.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学习者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应该具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学校应重视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培养美德的目的。
3.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大学生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 “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 “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现代化 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4.营造环境
营造大学生绿色网络学习生活环境。要采取积极的引导对策,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帮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的信息侵袭。可以精心设计网上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舞台;可以用科学、健康、 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学生,提倡读书、上网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式,使网上学习成为读书学习的延伸和升华;也可以及时组织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过健康有益的网上生活。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首先,我们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 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其次,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目的和手段应当都是正当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间,总是有本质区别和原则界限的,绝不容混淆。第三,要处理好大节与小节的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小节无关紧要”论是不对的、有害的。在这里,大学 生应记住并实施一句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 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从人的直接交往,到电话交往,再到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大学生采用新的交往礼仪。
3.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1.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教育的系统性
在电子空间中,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理论研究,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精神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更进一步,可以尝试将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具体问题、交叉问题和理论问题等层次,有系统、有秩序地分别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对大量涉及极广的问题时无所适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网络道德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的高度,使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2.加强规范操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进行网络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操作,可以极大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深入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循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此外,对目前许多暂时性的具体操作规范、网络协议,应努力避免规范之间的自相矛盾和规范自身形式的凌乱和内容的不合理。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这些规范、协议汇集起来加以统筹编纂,重点放在其合乎现实和可操作性上。同时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种必然趋势。
3.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制定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另外,还应通过舆论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缺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动力和压力,随时引导、激励、敦促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民。
4.加强发展前瞻,增强教育的持续性
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出于同样的理由,网络道德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道德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唯其如此,才能使得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其实,网络将不仅作为即时性的工具,更作为人类社会历时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网络道德的价值标准中还应该涵盖融合了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未来理想的历史尺度,将网络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关怀的直接目标。
⑨ 社会道德缺失解决方法
症状解:将道德缺失的人都抓起来,关起来.这样的话,社会就有道德了吗?
老子说:仁义礼刑兵.孔子说仁爱.孟子说仁义,孙子说兵法.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的道德缺失问题.
从我们自身做起,就是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