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修改后有哪些问题
㈠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修改了十项内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二、将第五条修改为:“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三、将第六条修改为:“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四、第八条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第六项改为第七项,修改为:“(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第八项改为第九项,修改为:“(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五、将第十条改为两条,作为第十条、第十二条,修改为:
“第十条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以及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
“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被授权机关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向授权机关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十二条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决定行使被授予的权力。
“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被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七、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法律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可以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八、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九、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十、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㈡ 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
法律分析:在制定的《立法法》进行了首次修改。这次立法法修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时对其立法权限范围予以明确。立法法修改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适应了设区的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了地方法治水平,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对于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理论和实践中尚存在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法律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三十一、 将第六十三条改为第七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第三款修改为:“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删除第四款。增加三款,作为第四款、第五款、第六款:“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㈢ 修改《立法法》将带来哪些影响
《立法法》修改会给国土资源管理带来哪些影响?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魏莉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有三方面重大影响:一是部门规章立法今后不能太“任性”,二是法律、行政法规的草案起草权将逐步缩小,三是设区的市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和法制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最大亮点是为重大改革明确法定路径
《立法法》是规范立法活动的重要法律,也被称为“管法的法”。魏莉华表示,这次修改是《立法法》颁布实施15年来的首次大修,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立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㈣ 地方立法如何“立得住、真管用”
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出租车和网约车管理等新的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各地实际情况和需要,地方立法就要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目前我国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在原有31个省区市和49个较大的市基础上,又增加了273个。这么多立法主体如何使地方性法规“立得住、真管用”?地方立法机关努力作答。
地方立法不贪大求全,突出特色重在管用
立法法修改后,地方立法主体大幅度增加,达到350多个。而这些新增加的立法主体,基本上都是“新手上路”,没有多少立法经验,立法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中。
地方立法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相互之间搞攀比,而是要立足于地方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建华介绍,江西省为防止设区的市立法出现“井喷”现象,省人大常委会对各市科学编制立法计划提出了遵循原则、留有空间和从严把关三个明确要求。
龚建华介绍,省人大常委会对设区的市立法注重把好“三关”:一是不抵触关,对是否超越立法权限进行把关;二是有特色关,要体现地方立法特色和针对性,对有无大量照抄照搬上位法的内容进行把关;三是可操作关,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把关。
对于刚刚获得立法权的设区的市而言,加强立法能力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广东惠州市目前制定地方性法规3部、在审2部,数量虽少,但都经过精心打磨。
“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质量,不追求数量,追求‘小而精’,不搞‘大而全’,有几条就立几条,不贪大求全,重在管用、重在实施。”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贵说。
㈤ 2019年江西省立法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以下是关于《江西省立法条例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欢迎阅读!
一、修改的必要性
2001年2月23日,江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西省立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09年5月,对条例进行了修正。条例实施15年来,对规范我省地方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维护法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立法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新修改的《立法法》,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深入总结我省立法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
二、修改过程
3月,《立法法》修正案通过后,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即着手研究修改工作。在修改过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和《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和部署,涉及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积极通过修改条例予以落实。二是认真对照新修改的《立法法》规定进行梳理完善。根据《立法法》的要求,结合本省地方立法实际情况,对条例进行相应修改、充实、完善,细化、落实上位法的相关规定。三是提炼总结我省地方立法实践经验。多年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立法主导作用,提高立法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条例修改时,将实践中成熟、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通过修改条例固定下来。
1月12日,法工委全体会议讨论研究提出了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了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省政府法制办、省高院、省检察院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设区的市人大以及立法联系点,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正案草案草稿。2月22日,省人大常委会第63次主任会议听取了有关情况的汇报,研究形成了修正案草案,报经省委同意,决定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
三、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根据新修改的《立法法》规定和各方面的意见,修正案草案从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协调,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完善法规起草、论证、听证、评估和清理机制,发挥代表作用,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中对照《立法法》的规定,修改完善36处,根据立法实践经验修改完善14处,另外,还对部分文字用语作了修改,条款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二)针对本省地方性法规案审议的实际情况,完善了法规案审次制度。一般情况下,法规案经两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对分歧较大、问题较多的法规案,可以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或者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下次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
(三)根据新修改的《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规定和我省多年立法实践,补充完善设区的市法规的审查批准规定。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编制年度立法计划时,应当加强与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沟通。制定地方性法规时,可以根据需要征求省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的意见,省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根据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需要,提前介入,协调指导。
以上说明连同修正案草案,请一并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