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挑战

道德的挑战

发布时间: 2021-11-26 20:27:36

⑴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哪些新挑战

一是家庭教育de缺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可是我们一些家长们却忽视子女道德教育。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容易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虚荣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孩子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和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索拿卡要、吃喝玩乐、挥霍浪费,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思想也会受到腐蚀。还有的家长两口子关系不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等等。

二是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不得当。教师往往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只是照搬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这种填鸭式的教法,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脱节。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更不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

三是社会教育薄弱。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极力向未成年人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黄色的音像制品,甚至不健康的卡通画册、“口袋书”;有的网吧甚至明遮暗掩诱导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给未成年人成长造成极大危害。

目前,针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状况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因此,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当站在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认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善良的性情、强健的体魄、优良的习惯以及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

第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教学,尽量采取形式多样、寓教于行、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其次,在中小学校当中,要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全方位加强未成年人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系统教育。最后,教师在讲授具体的学科知识时,要尽量借助科学的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
第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学校教育应发挥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参观伟人故居、烈士墓等;家庭教育方面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如家长会、家庭教育委员会等;净化社会环境,坚决取缔、严厉打击“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

⑵ 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道德面临哪些挑战

数字信息技术使几乎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轻易获得信息。这对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工业生产到分配、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之前的技术革命一样,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如此广泛,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利用它——做我们以前做过的事情——而是通过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来适应它。

今天,数字信息技术已经重新定义了人们如何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甚至如何找到伴侣。消费者、生产者和供应商、实业家和劳动者、服务提供者和客户、朋友和合作伙伴之间重新定义的关系,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一场剧变,正在改变后工业时代对道德理性的定义。

我们正站在下一波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人工智能。20世纪晚期的数字革命将信息带到了我们的指尖,让我们能够快速做出决定,而机构做出决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人工智能正在通过自动化决策过程来改变这一状况,它有望带来更好的定性结果和更高的效率。人工智能游戏系统在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Gary Kasparov)和围棋世界冠军柯洁(Ke Jie)方面取得的成功,突显出人工智能在计算当前决策对潜在未来棋步的影响方面,在质量方面优于人类专家。

然而,在这个决策过程中,人工智能也带走了人类行为的透明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可教性和可审核性,取而代之的是不透明性。这一举动的逻辑不仅不为参与者所知,也不为程序的创造者所知。随着人工智能为我们做出决策,决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可能会成为过去。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的孩子回家找你,要求你给她零花钱,让她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你允许了。一周后,你的另一个孩子带着同样的要求来找你,但这次,你拒绝了。这将立即引起不公平和偏袒的问题。为了避免受到偏袒的指责,你要向孩子解释,她必须完成家庭作业,才有资格获得零花钱。

没有任何解释,家里一定会有紧张的气氛。现在想象一下用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取代你的角色,这个系统已经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处于类似情况的家庭的数据。通过研究其他家庭的零花钱决定的后果,得出结论,一个兄弟姐妹应该得到零用钱,而另一个兄弟姐妹不应该。

但人工智能系统无法真正解释其中的原因,只能说它衡量了你孩子的头发颜色、身高、体重以及其他所有它能获得的属性,以便做出对其他家庭似乎最有效的决定。那又怎么会有效呢?

在法庭上,过去的判决约束法官遵循先例,即使情况不完全相同,但大致相似。一致性在司法、政府、关系和道德规范中都很重要。AI没有遵守先例的法律要求。人类往往只有有限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而机器可能可以访问大量数据。

人类无法在一个长期的时间尺度内筛选他们的经历,而机器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人类会排除那些被认为对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而机器不会排除任何因素。这可能导致不尊重先例的决定,其规模之大是人类可以理解的。随着企业和社会迅速转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实际上可能比人类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人类在更短的时间范围内就会感到困惑和沮丧,并侵蚀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唯一货币,信任。

要理解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可能有多人工,研究人类如何做出决策是很重要的。人类的决策可能由一组明确的规则,或者仅仅基于结果论的关联,或者由组合来指导。人类对于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也是有选择性的。由于缺乏选择性,机器在做决定时可能会考虑人类认为不恰当的因素。

有无数这样的例子,从微软(Microsoft)在其聊天机器人Tay开始在Twitter上发表煽动性反犹太言论后关闭它,到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老板”(boss)、“建筑师”(architect)和“金融家”(financier)等词与男性、“护士”(nurse)和“接待员”(接待员)等词与女性之间存在性别关联。这可能是数据造成的,但它与我们的显式值形成了对比。如果数据驱动的过程依赖于这些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输出,它们将产生有偏见的决策,往往违背我们的道德价值观。

ProPublica在2016年提供了明显的证据。美国法院使用的一种电脑程序错误地将两年之内没有再犯的黑人被告标记为“惯犯”,其再次犯案的可能性几乎是白人被告的两倍——前者为45%,后者为23%。如果一个人也这么做,就会被谴责为种族主义者。人工智能揭示了我们明确的价值观和集体经验之间的分裂。我们的集体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由重要的社会决定所决定的,而这些决定又由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所指导。我们真的想把决策过程留给那些只从过去学习、因而受制于过去的机器,而不是塑造未来的机器吗?

鉴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金融服务和就业筛查等领域的应用规模之大,任何一个偶然事件的后果都是巨大的。随着算法越来越依赖于提高可预测性的特性,控制这类决策的逻辑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因此,我们失去了决策的全局性,抛弃了所有的原则来支持过去的观察。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不道德的,在某些情况下是非法的,在某些情况下是短视的。“惯犯算法”公然藐视无罪推定、机会均等等原则。

一致性是道德和正直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决定必须遵循一个高于统计准确性的标准;几个世纪以来,相互信任、减少危害、公平和平等的共同美德已被证明是任何推理系统生存的基本基石。没有内部逻辑的一致性,人工智能系统缺乏健壮性和可问责性——这是在社会中建立信任的两个关键措施。通过在道德情感和逻辑推理之间制造裂痕,数据驱动决策的不可知性阻碍了批判性地参与决策过程的能力。

这是我们生活的新世界,复杂的决定被削减成反射性的选择,并被观察到的结果所强化;把复杂的东西简化成简单的东西,把道德简化成实用的东西。今天,我们的道德感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一个框架。也许不久之后,我们的决定就会让人们对我们的道德产生怀疑

⑶ 可持续道德行为的市场挑战是什么

⑷ 道德的亵渎和公开挑战

换取道德币可以促进人们做更多的好事,但对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一定会起到提升的作用,人们做好事有可能是为了最求换取更多的道德币,而做好事不留名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一个道德水平高的人不会在乎留名与否,能否换道德币,所以这两者并不冲突。“道德银行”可以促进人们多行善事,这对广泛社会氛围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

⑸ 试分析当前市场调查中伦理道德所面临 的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市场调查当中,道德伦理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因为市场经济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

⑹ 部门面临的道德挑战是什么

⑺ 为什么有的人一再去挑战道德底线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保护未成年人的制度设计,只不过,有些时候,现有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麻木与冷漠的潜滋暗长,让责任和担当不断萎缩;一些原本需要为孩子们建构的保护网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稻草人”,让孩子们处于无人“保驾护航”的危险地带。底线是最低标准,是最起码要遵循的规则,是逾越之后需付出巨大代价的最后屏障。如果不是到了关键时刻,应该很少有人会去讨论“底线”问题。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这两个字却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当道德、规则甚至法律通通被无限度地破坏和践踏,中国社会俨然已经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在这种恶性循环里,似乎人人都可以说,人心早就不古,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但反过来,没有人是一个社会里的孤岛,每个人只要跟社会产生联系,就可能遇到类似的事情。为什么公认的道德滑坡正在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舆论的失守和社会行为的失守,两者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劣币驱除良币,导致人心不古,怪事频出。因为法律并不从道德高度上去判断,不然很多事情就失去了公平。就像老弱病残,不能因为错了但是处于弱势就庇护。道德自然有道德的惩处方式。

⑻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 展使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双双面临挑战,社会道德版水平出现滑坡。权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学界一直见仁见智。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转型及其伴生 的信仰普遍迷失是当下中国公民道德失范的两大主要原因。我们将西方知识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会看到,探寻有效利益制衡机制和加强德育是提升中国公民道德水 平的两大对策。

⑼ 为什么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道德问题

该问题与一个历史事件很相象:
哥白尼的“日心说”,导致了建立在版“地心说”上的一切观念随权之崩塌。包括科学与宗教。
人工智能将导致建立在“只有人才会思考”这一观念上的所有概念崩塌。包括以此为基础的道德、宗教。
对于一个与自己相同的异类,为了方便思考,假设“人工智能”是会思考的“猴子”,而且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且会很快超过人类,视人类为草芥的生物。
人们应该对“它”示好,还是对“它”打压?
“它”会不会为了生存,害怕被人打压,而采取先手打压人类?
假如,它的智能完全复制于一个自然人,二者同时存在,那么,我是谁?谁是我?
假如,人工智能通过精确的计算,判断某个人A,在未来某个时间点,99.9999999%的可能,会做出杀死某人B。那么,在A杀死B之前,他到底有没有违法??我们有没有资格抓他?
以现有的道德理论来说,我们无权抓他,那么,对于B来说,一个接近于100%会杀死自己的人,在无时无刻想着杀自己,而法律与道德却无动于衷。法律何在?人心道德何在?
若我们决定抓他,那么对于A来说,我仍然是有0.0000001%的可能是无辜的,你们凭什么以我未来可能会做某事而抓我?

⑽ 传统道德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人口膨胀,经济危机,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恐怖主义威胁,资源开始枯竭,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挑战,改变:控制人口增长,开发新能源

热点内容
婚姻家庭法社会调查 发布:2025-05-26 00:21:51 浏览:248
劳动法工资表是怎样的 发布:2025-05-26 00:14:19 浏览:108
打架斗殴违反什么条例 发布:2025-05-26 00:07:51 浏览:717
广东省废止法律法规规章 发布:2025-05-26 00:03:20 浏览:889
浅谈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 发布:2025-05-25 23:58:26 浏览:172
八符格书法官网 发布:2025-05-25 23:57:44 浏览:529
克隆与伦理道德 发布:2025-05-25 23:50:40 浏览:763
任丘法院刘 发布:2025-05-25 23:50:27 浏览:262
行政法规哪里可以修改 发布:2025-05-25 23:39:58 浏览:500
屏南法官 发布:2025-05-25 23:38:19 浏览: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