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韩信不道德

韩信不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1-28 00:32:27

『壹』 《淮阴侯列传》中为什么说韩信“贫无行”

因为韩信的状况真的是贫,性格真的是无行。
贫就是家贫:生活困难,不能自力更生。(韩信不种田生产,又不会经商。都是到处蹭饭吃.南昌亭长和漂母就是曾经韩信蹭饭的对象)
无行是没有很好的品行:因为如果有能力和好品行,会被推荐做官的。《史记》里说他无行,并不是说他的品行很差,只是说他品行不高尚,只是品行普普通通。
司马迁在《史记》的《淮阴侯死传》里记载韩信“贫无行”是很客观的。最后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里也说到,如果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

『贰』 韩信为什么有军事天才,而没有政治才能

韩信有道德观念,所以敌不过不将道德的刘邦.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蒯通曰:
“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
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
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
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
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
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
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
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
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
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
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
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
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
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汉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与
也,而事多大於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
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
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句践也。此
二人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
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
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
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
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入,
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
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叁』 易中天讲《韩信之成败之迷》

刘邦知人善任,韩信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回乡后,韩信找到了当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市井无赖……

但刘邦和韩信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不久以后,刘邦便不断地打压、挤兑韩信,直至把他逼上绝路。面对刘邦的软硬兼施,韩信是步步败退,并在关键时刻犯了关键错误。

*******

韩信由齐王变成了楚王,衣锦还乡后,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韩信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个漂母,就是那个漂絮的大娘,送给她干金。第二件事,韩信找到了他曾经混饭吃的那个南昌亭长,给他一百钱,说你老人家是个小人啊,好事没有做到底。第三件事情,韩信找到了当年羞辱他的市井无赖,就是那个让他蒙受胯F 之辱的流氓地痞,这小子这会儿见到韩信吓得趴在地上浑身发抖一一韩信此刻是楚王了,要他的小命那跟捏死一只蚂蚁没有什么两样,大家也等着看韩信怎么处分这个人,谁知韩信任命他做中尉。中尉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中尉是负责国都治安的,也就是相当于楚国的公安部长。韩信此举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于是,韩信就解释道,这是一位壮士,当年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可以,但杀之无名。他当时没有什么罪,我不能杀他,所以忍到现在。

韩信这一招非常高明,因为这个时候韩信和这无赖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那个人是个市井无赖,韩信是个破落贵族,地位基本上是相等的。那个时候韩信如果是奋起抗争,去杀他也好,打他也好,大家会同情韩信,因为韩信是被欺辱的,是被羞辱的,是受欺负的人。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所以韩信那个时候杀他是会获得同情的。现在韩信身为楚王,如果来杀这个无赖,大家就会同情那个人了,就会说韩信是以强凌弱、仗势欺人。所以韩信很聪明,没有杀他,还让他做中尉。这样一来,这个人便会感恩戴德——他能够死里逃生已经是阿弥陀佛了,现在不但死里逃生还做了楚国的公安部长,那叫做喜出望外,别说他这辈子,他下辈子、他下下辈子都忘不掉,他一定会到处说 “韩信这个人太好了,天底下最好的人就是韩信”,他会到处给你做广告——这不是可以收买很多人心吗?

当然,韩信也可以不杀那个人,或者给他一点小钱就算了;但韩信高明就高明在这儿,人情做足。做人情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很多人做人情,但是很小气,结果人情送出去了你还不落个好。韩信就懂这个道理:我不做则已,要做你就将永生难忘。何况我们中国文化传统里有个说法叫“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等等。

那么,韩信做的是什么事情呢?他做的全部是报恩的:对于漂母掷以千金是报恩,对南昌亭长给他百钱那也是报恩,现在让这个市井无赖做了中尉,那也只能理解为报恩。既然是报恩,就说明当年这个人与韩信无仇;这个人当年与韩信无仇,也就说明韩信没受侮辱,这就等于给韩信自己平了反,所以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但是,韩信不杀这个市井无赖不等于刘邦不杀韩信。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是他永远的心头之痛和心腹之患——韩信的功劳太大了,韩信的威望也太高了,虽然此刻他没有了兵权,但是韩信只要活着便是危险,迟早是个麻烦,这是个隐患。所以,刘邦迟早会对韩信下手,只不过眼下还需要机会。那么刘邦又遇到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他又是怎样来处理这些事情的呢?

就在韩信当上楚王之后的第二年,有人举报说韩信谋反。这次所谓谋反根据我的研究和分析,我认为是诬告。因为韩信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要反,也没有什么条件能反。韩信做楚王做得也挺滋润,日子过得很快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干吗要反?所以我估计和猜测应该是诬告,这种诬告谋反的事情历史上多得很,经常会发生的。

刘邦拿到这份举报信以后觉得是个机会,至少是敲打敲打韩信的机会。于是他就上朝把这个举报信拿出来给大家看,说有人举报韩信在楚国谋反,大家看怎么办? 众大臣异口同声说,发兵,灭了他,活埋了那小子——史书上的说法是“击而坑之”。刘邦也并没有轻举妄动,他跟陈平商量说,你看这个事怎么办?陈平说,请陛下您想一想,您的兵比韩信的兵精吗?刘邦说,那不如。陈平又说,那么请问陛下,您的将比韩信的将强吗?刘邦说,那不如。陈平说,这就对了。那你兵不如人家精、将不如人家强,现在你发兵去打人家,不是逼着人家造反吗?人家可能本来不想造反,到时候不反也得反啊!刘邦说,是啊,但是也不能这样不了了之啊。陈平说,四个字,秘密逮捕。刘邦问,怎么个秘密逮捕?陈平说,历来有一个规矩叫天子巡狩,就是做皇帝做天子的可以抽空到诸侯各国去巡视一下。臣请陛下南巡。

于是,陈平和刘邦就定下了南巡,定下了在南巡期间秘密逮捕韩信的计划。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韩信这个时候还是很有力量,有威望,不可小看的。此时刘邦对于自己能不能战胜韩信没有把握,心里面没底。

可是糟糕的是,在这个紧要的关头,韩信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么,韩信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刘邦要南巡当然是公开的,要发诏令通知全国的。韩信接到通知以后就慌了,莫名其妙地就慌了,说,这个皇上突然南巡怕是冲我来的吧?那他来了以后,按制度和规矩,我应该到国境线上去迎接的,是去还是不去呢?我如果去,他把我抓起来怎么办?我如果不去,那他肯定认为我谋反,这个事情不好办。

这个时候有人给韩信出了个馊主意,说,您可以带着一颗人头去呀!谁的人头?钟离眛。这个人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打败过刘邦,刘邦对他是恨之入骨;项羽兵败以后,钟离眛就逃到了韩信这里,因为他们都是楚人,是老乡,所以他就藏在韩信家里。这个时候有人出主意——你把钟离眛的人头带去见皇上不就没事了吗?韩信一想,好像也是,于是就去找钟离睐,要借他的人头用用。

钟离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伤心,就对韩信说,我是觉得你韩信是朋友,是哥们儿,是靠得住的人,是一个厚道、仁慈、讲义气的人,才来投奔你的,没想到你到底要把我卖了。接着钟离眛叹着气说道,韩信,韩信,你要想想清楚,刘邦为什么不发兵打你,就是因为我钟离眛在这个地方。他知道,他一旦发兵来打你,我会挺身而出带兵去迎战的。现在你把我的人头拿去了,刘邦他下一个要取的人头就是你脖子上的那颗。然后钟离眛拿出宝剑架到脖子上说,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他就这么自杀了。

韩信借钟离眛人头的这个决策完全错了,韩信到底有什么错呢?主要有三点错误。

第一,韩信这是卖友求荣,首先在道德上输了一招棋。我们要知道,韩信和刘邦这个时候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刘邦感谢他,毕竟韩信是立下了盖世奇功嘛;另一方面刘邦又猜忌他,毕竟韩信是功高盖主嘛。所以刘邦才把他齐王的军权夺掉,把他由齐王改为楚王,那意思也就是希望他能够就此安分守己得到一个善终就罢了。而韩信呢,这个时候他一方面觉得刘邦对自己还算厚道,虽然齐王变成楚王了,毕竟还是衣锦还乡;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有些抱怨,觉得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足够的犒赏。所以说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就刘邦而言还是很想把这个刺头给拔了,但是一时又下不了手。刘邦为什么下不了手呢?因为刘邦本不是一个喜欢杀功臣的人,他和勾践不一样,他也知道勾践和文种的故事,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同破,谋臣死”这个典故,他不想背上这个恶名。但是现在不要紧了,无所谓了。为什么?韩信已然由功臣变成了小人,他已经成为出卖朋友的小人。按照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小人,人人得而诛之,小人是可以随便杀的,杀小人在道德上是不受谴责的。韩信在道德上输了一把,这是第一。

第二,韩信这是讨好献媚,又在心理上输了一招棋。韩信杀钟离睐,拿钟离眛的人头去见刘邦,意图很明显,就是巴结讨好刘邦嘛,因为刘邦恨钟离眛嘛。那么你去巴结他,说明什么呢?说明你理亏呀。你如果不理亏的话,你干吗要去巴结他?说明你没有把自己和刘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你自己已经先矮了人家一头了,心里犯怯,底气不足,理不直气不壮,不坦荡了。韩信在心理上又输了一把,这是第二。

第三,韩信这是主动投降,在战术上又输了一招棋。刘邦还没说要怎么样呢,也没有说要处分你,也没有派人来抓你,他只是要南巡一下嘛,他来看看你不行吗?怎么着了,你就怕成这个样子?仗还没有打,你就下跪了,你还打什么仗?这是不是韩信在战术上又输了一把?

所以说韩信和刘邦之间的那个形势,本来是比较均衡的,韩信甚至还略高一点,但自从韩信做了(逼钟离眛自杀)这么一件蠢事以后,就变成这样了——刘邦在形势上完全超过韩信。所以说,韩信出卖自己的朋友并没有落好,反而坏了自己的事。
就这么着韩信拎着钟离眛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哪里会因为你送来这么一份礼物就不抓你了?来人啊,抓起来。刘邦就在国境线上立马逮捕了韩信,然后把韩信往自己的车上一扔,回长安去了,不再南巡了,回京师。就在这个时候,韩信在车上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忘。敌国已破,我固当烹矣!”说呀,我韩信就是你刘邦的狗,我这个狗也该被你这个主子吃了,我活该嘛! 刘邦说,少废话,你以为说你谋反的证据不足吗?回去说话。把他带回京城。

但是这一次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因为确实这个时候说韩信谋反没有证据,说韩信谋反的举报八成是诬告,这个刘邦心里也很清楚。你刘邦在建国之初没有任何证据,就把这样一个开国功臣杀掉,肯定是不行的。刘邦也很聪明,先把韩信关着,杀杀他的威风,灭灭他的志气,然后宣布大赦天下——昕有的犯人我都赦免了,韩信自然也赦免了;不过你韩信毕竟是有问题的,那楚王你就不能再当了,降两级,就封韩信为淮阴侯。王以下是公、侯、伯、子、男,刘邦对韩信的处理办法是降两级留用,以观后效。但韩信不能“之国”,就是韩信你不能到你的封地去,就留在京城听候差遣,刘邦这招够厉害的吧?从此韩信就由楚王变成了淮阴侯。所以司马迁的史记里给韩信写传叫《淮阴侯列传》。

司马迁写《史记》,他记人物有三个等级:第一等最高的是本纪,是记帝王的,比如说秦始皇是本纪,汉高祖是本纪,项羽也是本纪;第二等叫世家,是记诸侯国王的,所以越王勾践是世家,甚至萧何、张良也记为世家;韩信是列传,属于第三等。到了这个份儿上,韩信实际上已经是刘邦案板上的一块肉了,是刘邦盘子里的一道菜了,一道下酒菜,想切就能切,想割就能割,想吃就能吃,想扔就可以扔。但是刘邦还是没有这样做,他让韩信继续当淮阴侯,希望他就此能够得到善终,这样大家都好——我刘邦也没有杀功臣,你韩信也没有落到一个悲剧性的下场。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韩信最后走上了绝路呢?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之后的表现。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心里非常不痛快,称病不朝,长期请病假。当然了,韩信这个病也有两说:病嘛,可能多少有一点,打了那么多年的仗,风餐露宿的,还不能落点病?什么风湿关节炎之类的,什么胃溃疡之类的,估计是会有一点。另外就是韩信有心病,郁闷嘛,不痛快,不高兴,生闷气,心里有一点障碍。此时韩信觉得再去上朝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为什么?因为韩信他本来是王爵——我们知道,古人上朝是按照官位大小排队的,叫做列,王、公贵族是一列,侯爵、大夫、将军这些是一列——韩信本来是站在高级的那一列的,现在把他降到低级那一列去了,就像坐飞机,本来是坐头等舱的给降到经济舱去了,他就觉得很没面子。想想看,那些坐经济舱的低级行列里面都站些谁啊?韩信羞于为伍,所以他不上朝,而且嘀嘀咕咕的,牢骚不断。
有一天,韩信闲着没事,七逛八逛地,逛到了樊哙家里。樊哙也是汉初的风云人物,也是开同一大功臣,也是封了侯的。樊哙这个人厚道,一看韩信来了以后,扑通跪下来,表示欢迎,说,大王居然肯来光临小臣的寒舍,小臣感到无比的荣幸。那么韩信说什么?哈哈哈哈,哎呀呀,没想到我韩信落到和樊哙这种人来往了。这是什么话嘛?樊哙是什么人?樊哙是刘邦(吕后)的妹夫,当年鸿门宴上要不是樊哙出来刘邦可能就没命了。鸿门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项羽请刘邦吃饭,本来计划要杀刘邦的,派了一个叫项庄的人舞剑,准备一剑刺到刘邦身上,这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用自己能吃能喝和豪言壮语震住了项羽,使得项羽没了杀心,才救了刘邦的一条命。樊哙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你韩信跟他为伍怎么就丢人了?不合适说这个话的。这倒也罢了,大家也知道他韩信委屈、冤枉,发发牢骚,大家哈哈笑笑就算了,可是韩信这个时候又自己往绝路上多走了一步。
汉十年,陈豨拜为钜鹿守,即有一个叫陈豨的人被封为钜鹿郡的太守——这个时候还是叫郡守,叫太守是后来的事情——他来向韩信辞行,韩信就拉着陈豨的手在院子里一边散步一边说,陈豨,我能跟你说两句心里话吗?陈豨说,请指教。韩信说,陈豨,你知道你现在去当郡守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吗?那可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里军事力量很强。你去了以后一定会有人告你谋反——这个是经验之谈,我韩信一当楚王不是就有人告我谋反嘛一反正那个时候只要你有兵权,你又是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反不反都有人去告的。有人告你谋反,第一次有人告你的时候皇上可能不相信,第二次又有人告你的时候皇上就会将信将疑,等第三次又有人告你谋反的时候,皇上肯定会勃然大怒,带兵去打你。到时你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与其被逼得造反,不如你自己策划好了先反他一下子!如果陈豨老弟决计在钜鹿造反,兄弟我愿意为你做个内应。陈豨说,好,那就这么说定了。于是陈豨到了钜鹿以后果然反了,自称大王,刘邦一怒之下自己带兵去讨伐陈豨了,留下吕后、刘盈、萧何镇守京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我们这个系列讲座一开始讲到的那一幕,就是韩信准备把监狱的人放出来去攻打皇宫,擒拿或者谋杀吕后。吕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骗韩信说,前方传来捷报,皇上在边境大胜,群臣都要进宫去祝贺,你虽然现在是生病,但是这样的大事,你也勉勉强强地要去祝贺一下。于是韩信就去祝贺,然后被擒拿,最后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钟室。

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情节就是去骗韩信的人是萧何,而我们知道,韩信之所以能够当上刘邦的大将军,立下赫赫战功也是由于萧何的极力推荐。韩信是萧何发现的人才,也是萧何谋杀的对象,所以韩信走上成功之路是因为萧何,走向死亡之路也是因为萧何,这就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因此,有人认为韩信的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那么我们要进一步交代的是,这个事情完全是吕后和萧何合谋进行的,刘邦在前线并不知情,那么刘邦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以后,他的态度是什么呢?还有,韩信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话——“我悔不该用蒯通之计”,这个蒯通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这是本案最后一个谜团了。刘邦从前方回到京城以后,吕后向他报告:韩信被我杀了。刘邦的态度如何?司马迁用了这几个字来形容,叫“且喜且怜之”。司马迁非常伟大,他往往几个字就传神了——又高兴,又同情,又叹息,又可惜,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刘邦微妙的矛盾心理。因为韩信毕竟是刘邦的爱将,两个人一起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你说一点感情没有这是讲不通的。当然刘邦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拿出自己的饭菜给韩信吃,这带有收买人心的成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秀,不能不承认他没有做秀的成分;但是老实说,秀做多了,也能有点感情,日久生情的事,假戏真做,做着做着就做成真的了,何况刘邦确实赏识韩信,韩信也确实是优秀的人才,也确实是功高盖世。所以刘邦在得到韩信的死讯后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是又高兴,又觉得可惜。于是,刘邦就问吕后,韩信临死之前有什么遗言吗?吕后说,他死前说了一句话,说是我悔不听蒯通之计。刘邦说,我知道了,蒯通这个人是齐国的一个辩士。然后刘邦传令,给我把蒯通这个人找来。

把蒯通找来后,刘邦就问他,蒯通,听说你此前一直鼓动韩信自立为王,是不是有这个事儿?蒯通说,是啊,可那个小子不听我的,他要是听了我的,哪会今天这样? 那你还能活着吗?刘邦说,烹之——把蒯通给我扔油锅里去。蒯通就大喊一声,冤枉。刘邦说,那回来,明明是你唆使他造反,现在我杀你,你有什么冤枉啊?蒯通说,秦王朝王纲解钮,天下大乱,所有的豪杰风起云涌,举兵灭秦,那个时候天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呢?“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就是说秦王朝丢掉了自己的梅花鹿(统治权),天下的英雄都来追逐它,在这个时候谁的个子高、腿长、跑得快,谁就能抓到鹿了——这就是成语“逐鹿中原”的出处。那时候都是自由竞争,谁都有资格去竞争,谁都有可能胜利,所以谁的身边都有一帮人马帮助他们。这些人附庸诸侯的时候,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主公,是不管有别人的。我蒯通那个时候是帮韩信,我当然只知道为韩信出力,我是不会为陛下您做什么考虑的,这叫做“各为其主”,这是忠心耿耿,我有什么不对呢?再说,在那个时候,天底下磨快了刀子、想干陛下干的那些事的人还少吗?陛下难道能够把这些人都抓来杀了?刘邦说:“置之。”就放了他。蒯通说得对啊,刘邦也不是糊涂人,他是个明白人,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蒯通虽然鼓动过韩信谋反,但他说得有道理,刘邦就把他放了。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所以刘邦能够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那是有道理、有原因的。

刘邦在楚国边境上逮捕了韩信以后,把他贬为淮阴侯,还经常找他聊天。有一次刘邦就问韩信,你看看我要是带兵打仗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要是你带兵打仗你能带多少人马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就是说,我韩信带多少人都可以带,我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说,呵呵,奇了怪了,我就只能带十万人,你却是多多益善,那你怎么被我抓起来了?韩信说,陛下虽不善将兵,但善于将将。就是说,你虽然不会带兵,但你会带将啊。所以说,带将的才是最大的人才。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才。

『肆』 请问韩信有尊严吗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人啊,他是把尊严踩在脚底吗

能屈能伸,此之谓大丈夫。真正的尊严不是一时的荣辱所能体现出来的。苏秦没出名时,也是在大嫂的鄙视中默默忍受的,等到发达时,大嫂便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留得性命以待东山再起,总比秦始皇公子扶苏白白自杀好多了。况且,忍辱偷生也毕竟是人之常情,也算不得什么道德污点,想想看,相比于吴起杀妻求将,陈平勾引大嫂,是不是好多了?

『伍』 论道德人品,韩信和刘邦谁人品好韩信忠义,为何却死于刘邦之手难道这世界真是小人流氓的天下

五五开吧,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韩信忠义?你从哪听说的。
韩信伐齐的时候,齐国已经被郦食其说降,韩信为了自己的功劳,强攻齐国,郦食其被齐王杀死,虽然韩信取胜,但是汉军依然付出了不该有的损失。并且韩信要求担任齐王,要知道这时候刘邦才是汉王,你韩信就要当王?和老大平起平坐,这叫忠义?之后刘邦和项羽大战期间,韩信不听命令不来救援,致使刘邦大败。要说他忠义……他当时没直接造反,勉强算吧。
也正是因此,之后刘邦突入韩信大营,夺取兵符,把他的齐王改封为楚王。

汉十年,陈豨造反,韩信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之后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消息泄露,韩信被萧何骗入宫中杀死。
就这样的人,也配叫忠义?有能力是有能力,但能力不代表品行。不是被小人害死的就都是君子,刘邦固然是个流氓,但韩信又是什么忠臣吗?当初刘邦在得到他之后,立马毫不犹豫拜为大将。这种知遇之恩……诸葛亮怎么报答刘备的,你在看韩信怎么做的。

『陆』 韩信为什么不得项羽重用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不停的敲键盘,只为等会欣赏小编文章的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美文,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韩信不光在项羽那不受重用,在刘邦那一开始也没被当回事。也就是说,韩信的真本事是不好被发现的。不好被发现的原因,是韩信本人的表现并不突出。表现不突出的原因,是他没到达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位置。而要到达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位置,须有独具慧眼之人的提携,那时他还没遇到。

韩信最初跟随项梁,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项梁死后顺势归随项羽,项羽让他做了个持戟郎中,职责是护卫兼备顾问,这对彼时“无所知名”的韩信来说虽不算重用,但至少是使用了,说明项羽对他还算不错。韩信利用在领导身边的优势,“数以策干项羽”,不停地刷存在感,结果项羽根本不感冒。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表示频繁的“数”和突出智慧的“策”上,而忽略了体现本质的“干”。这个“干”的本意不管是干涉也好,求取也罢,目的性都非常强。急于求成的冒进,必然缺乏深思熟虑的沉淀。主意不对心思,项羽“言不听,画不用”也没啥大毛病。

项羽对韩信的判断,与后来刘邦最初的判断是一致的。刘邦入蜀,韩信前去投奔,想换个主子出人头地,结果也因“未得知名”,而只弄了个连敖小官,还不如那郎中呢。后来韩信犯事,论罪当斩,情急中看见滕公夏侯婴,大喊能帮刘邦打天下,引发关注,算是捡了条小命。夏侯婴向刘邦推荐,说韩信如何如何骨骼清奇,言语不俗,然而刘邦左看右看“未之奇也”,没发现哪里不一样,最后看夏侯婴的面子给了他个治粟都尉,管军粮供应的,官也不大。后来韩信实在觉得没劲,又想拍屁股走人,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如果单是项羽不用韩信也就罢了,刘邦也没用,而且夏侯婴举荐之后依然没用。最后还是左右手萧何说了话,刘邦基于对萧何的信任,以及对当时艰难处境的考量才启用韩信,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可见人才这东西是很难被发掘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能全怪项羽没眼光。

韩信和项羽一样,都是自信且自傲的人,二人性格冲突排斥,碰撞不出好的结果,不反感已是十分难得。韩信喜欢被重视的快感,对刘邦拜他为上将军,让他穿自己的衣服,坐自己的车,吃自己的美食记忆犹新,而这些项羽不可能给他。有着贵族血统的项羽,很难瞧上“贫无行”,有着道德缺陷的韩信,二人根本不是一路。当然,英雄不问出身是一种襟怀,然而项羽做不到也不能强求。韩信其实也做不到,在他后来失意的时候,樊哙对他仍很尊重,“跪拜送迎,言称臣”,而韩信呢,却发出“生乃与哙等为伍”的慨叹,从骨子里瞧不起这个屠狗的武夫。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有研究者发现,一个人可以有质量交流的人不超过12个人。所以部队最基础的单位班标配只有11个人。

是人就有喜好,有喜欢就会有远近亲疏。所以古来的奸臣,哪怕天下人都知他是奸人。但是因为他能把握皇帝的喜欢,常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人的喜好和精力来说,掌权者加上身边的人有意蒙蔽,对自己身边之人之外的人,其实是没有全面认识的。

而且一个人顺风顺水的时候,是很难礼贤下士,和没有身份的人深谈的。不深谈就看不到别人的灵魂,人人就会都一样。就像这哭泣的混凝土一样,看上去混凝土都一样。实际上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明白清楚。看上去质量一样的混凝土,经过高压打压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空心,裂缝。人也一样,只有细细品味一个人才能了解一个人。无论古今中外,做领导的都很难去察别世界上的所有人。除非领导可以做到,无私心,无成见,无喜恶,再加上可以无情的罢退左右执行合理成熟人才选拔制度。而这一切似乎简单,其实每一样真做起来都能要了领导的命。

一般人做不来,非参透人生的智者能人不能做到。秦始皇做到一部分可以成为始皇帝,垫定中国几千年主流思想。汉武帝做到一部分,可以北击匈奴,打遍天下,成就一个民族的名字。成吉思汗做到了一部分,所以蒙古骑兵威盖天下,战无不胜。

其实选拔人才很简单,因为如果条件好不好可以,每个人都希望施展自己。领导要做的就是保持组织一定的流动性,不要太稳定,稳定的另一个词叫固化。给任何人一个机会施展自己,你就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样,事情可以这样解决。所谓的死地,绝境,只是对某个人来说。因为领导们平常不爱惜人才,导致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人才可以帮他。

所以崇祯说,群臣误我。我要回他一句,活该。诺大的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被有意无意的埋藏起来。得道者多助,没人帮只能说明崇祯没有得道罢了。

而且人性就是喜欢讨好自己的,追求利益的。而真正的人才因为心中有天下是不会去讨好别人的,反而需要领导礼贤下士。而且要分去领导的权威和利益。这是领导们不能接受的。

人心复杂,组织里的人很多人都会拉帮结派以稳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真正的人才,都是老虎是不会寄人篱下的,这样领导身边的人会刻意阻拦,人才自然而然的晋升渠道。

不要以为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是为了韩信。萧何只是为了自己,能为刘邦解决问题在刘邦面前立功。所以后来韩信对刘邦没用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出卖韩信。因为,他只在乎他在刘邦面前的乞求。

所以,千里虽常有。但是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千里马只怕会比常马更苦难。况且发现千里马,需要自己先做伯乐。不要觉得自己身边没有千里马,只是你不是伯乐罢了!

韩信自幼就是孤儿,他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经常没饭吃饿肚子,有时候靠在河边浣纱的老妪施舍他吃一口。据传韩信的先祖也曾是贵族。因此他虽然穿得破破烂烂,肚子饿得咕咕响,但平日很喜欢在腰间挎一柄宝剑。有个杀猪屠狗的见他整日挎着把破剑晃来晃去,故意戏耍、欺辱他,逼韩信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忍辱也钻了。秦末大乱,烟尘四起。项梁、项羽叔侄率江东义军路过淮阴时,韩信去投了军。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所杀,项羽封他做了个执戟都尉(小军官)。韩信虽然出身贫困,但从未坠青云之志。他饱读兵书,腹有良谋,是个“下马草军书,上马击狂胡”的军事奇才。他好几次向项王献计献策,项羽均不屑一顾、拒绝采纳。

原来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也算贵族世家子弟出身。他力能拔山、武功盖世,但却有勇乏谋、心高气傲,平时用人喜欢用贵族出身的所谓高门大姓子弟,有些歧视寒门出身之人。因此聚集在他身边的人大都是其亲族故旧和原六国残余贵族之后裔,以贵族自诩的他对出身寒微的韩信打心眼里就瞧不上。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这几年爆发的战争被史家称作“楚汉争霸”。随着秦朝的灭亡,历史进入了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与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一决雌雄的大转折时期。最终,历史放弃了兵强马壮的项羽,而是选择了起于蓬蒿的草根刘邦。其实,绰号“楚霸王”的项羽气势最盛时曾拥众数十万,麾下谋臣如云,将士如雨。张良、韩信、陈平、张耳、英布、彭越、魏王豹、韩王信等时代风云人物都曾追随过他。这些人或智或勇,均非等闲之辈。然而性格狭隘、枭勇寡谋的项羽,只重用那些贵族出身的人,毫不器重这些出身低微但谋勇兼具的蓬蒿之辈,导致这些自感在楚营无用武之地的英才最终大都投了刘邦。

因此,军事奇才韩信不被项羽重用也就不奇怪了。刘邦虽然以知人善任、胸襟博大著称,但他一开始也不太看得起彼时籍籍无名的韩信。萧何却发现韩信这小子目光坚毅,智虑深远,绝非池中之物。经萧何屡次举荐,刘邦才半信半疑地设坛拜帅,重用了韩信。出身农家、实力弱小、但多谋善断会笼络人心的刘邦,得韩信后犹如鱼化为龙,从此呼风唤雨,由弱变强。

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他率领一支偏师,在侧翼掩护、支援刘邦,并一次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刘邦兵败彭城,韩信迅速前来与刘邦会合,并抗住了楚军一波波的凶猛攻击。荥阳之战,楚、汉相持不下,韩信率部不断袭扰楚军的侧翼,使项羽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汉军主力。后来,韩信的军事天才愈加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巧借地势挥兵灭魏,施奇计灭赵,出敌不意击破燕,一鼓作气荡平齐,各拥兵自重的诸侯势力被他一一瓦解、歼灭。最后,他率汉军偏师配合主力在垓下击溃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逼得项王自刎乌江。声势浩大的西楚势力被他彻底消灭。

不知骄傲的楚霸王临死前,耳闻“楚歌四起,乌骓漫嘶,虞美人兮”之乡音,心里是如何看待韩信这位昔日的弃将、今日之最强对手的?

毫不夸张地说,刘邦得到了古今罕有的大军事家韩信,几乎就等于得到了天下。而项羽得英才却弃之不用,且一贯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如同将几乎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他人。为何如此说?得英才者得天下是也!

『柒』 韩信是对是错

估计是说的是韩信在齐地拥兵数十万为什么不造反

因为在韩信的思维里还是想着恢复战国的分封制度(刘邦其实也是这样想的,后来改主义了)
所以他以为自己可以安守齐国这块土地
足矣足矣

问题在于他没有刘邦的地痞气质
还是拘泥在诸如报恩、不被后人耻笑的思维里
这种对自己有很多道德要求的人
往往是不能够在乱世中胜出的
人说乱世出英雄
这是奉承话
我说乱世无道德
乱世多无赖
很不幸,我们人类的历史很多时候是无赖创造的
我们俗人还把这种气质称为“帝王之气”

从结果看,韩信肯定是错了
但是在当时、当地、以韩信的道德水准、思维模式,他是在做最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怎么可以算错呢

人生无论对错,因为无法从头来过

『捌』 韩信本能活个大岁数,他做了哪些缺德事,每件损寿八年

骗人核桃,误导小孩,不近人情,活埋生母,这些缺德事就让他折寿很多年。韩信出生在平民家庭,性格放纵不拘礼节,天天做梦自己有一天能飞黄腾达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韩信非常狠辣,他不告诉小孩儿错错,反而让他错上加错,害得他最后丧命,一个心怀天下的人,肯定会对所有对别人都有关怀之心的。大家听着韩信这个名字就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好人。大家可能对他的了解都是一些正面的,但是他还是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罢了。他以前就干过很多缺德的事情,让人忍不住想要骂他。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就肯定不会做这些事情,他做了这些事情就不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

『玖』 导致韩信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韩信称其战神,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反对,刘邦的天下有一大半是韩信的功劳,没有韩信,刘邦能不能这么快搞定天下那绝对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刘邦对韩信的评价也非常高。有一次刘邦在与人探讨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他对韩信的评价是: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称其为人杰也,与萧何,张良并列,也就是后来大家常说的汉初三杰。韩信当了楚王,刘邦听到有人说韩信要谋反,他第一个反应就想要带兵去攻打韩信。

陈平当时问他,你厉害还是韩信厉害?

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韩信的实力是公认的。



从这三件小事可以看出韩信的格局就是普通人的格局,在我们看来韩信这样的做法合情合理,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一个普通人的格局坐到王这样的位置,心胸依旧是普通人的心胸,那显然就是与位置不相匹配。

任何人坐上的位置与能力不相匹配时,都会带来灾难。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就是能力到了自然位置就上去了,而不是去强行强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29章

执天下如此,位置当然也是一样道理。具体的你可以看《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历史》这个专栏里的文章,这里就不展开。

韩信最终的受害显然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相反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的格局就比韩信大多了。当时蒯通教韩信谋反的事被刘邦知晓后。刘邦就说把这个家伙给我烹了。结果蒯通说天下大乱,我只知道有个韩信,不知道有刘邦你,我帮韩信有什么错呢?就这样谋反大罪就算过了,不再杀害他。

这是谋反的死罪,刘邦就因为他说的有道理放过他了。刘邦看到道理忽略这是谋反的死罪。韩信却只记得亭长的不好,忘记亭长的恩情,最后选择用羞辱的方式来报告恩情,高下立现。


当“我”越来越大的时候,当唯“我”之时,世界自然就越来越小,包容性就越来越小,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包容。你位置越高,包容要越大,而不是如普通人一样有恩报恩,有怨报怨,这只是站在“我”这个格局去看世界,作为一个诸侯王这样看世界是一种灾难。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66章

作为普通人这种心态没有问题,但是作为诸侯王韩信显然是失败的,他的格局太小,做事太过斤斤计较,只看到对“我”的不利,眼光自然不会长远,当初蒯通的话不听自然最属正常,他说刘邦对他很好所以不反自然也可以理解了。韩信和项羽最终失败其实就是败在这个格局太小的缘由,太唯“我”。项羽只看到范增的唠叨却看不到范增的真心,但是这个缺陷恰好不是刘邦拥有的,这也是刘邦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热点内容
通辽市科区法院郑法官 发布:2025-09-23 23:21:41 浏览:593
诉讼法司法解释70条 发布:2025-09-23 23:19:10 浏览:130
陈美君法院 发布:2025-09-23 23:18:02 浏览:370
长沙法律咨询热线 发布:2025-09-23 23:07:44 浏览:828
法院驻监狱 发布:2025-09-23 23:07:31 浏览:377
新婚姻法2015号 发布:2025-09-23 22:37:57 浏览:90
经济法的本质的理解 发布:2025-09-23 22:27:12 浏览:193
中国经济法的内容 发布:2025-09-23 22:16:03 浏览:6
隶属关系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22:10:32 浏览:329
原告申请司法鉴定 发布:2025-09-23 22:09:43 浏览: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