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网的核心

依法治网的核心

发布时间: 2021-11-28 02:15:02

法治的核心是

现代法治的核来心即在于良自法善治。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现代法治的核心即在于良法善治。正是现代法治为国家治理注入良法的基本价值,提供善治的治理体系。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是依法制权之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依法治国无疑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政建设是检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标尺。
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国家治理法治化。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国家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环节。因为现代法治的核心即在于良法善治。正是现代法治为国家治理注入良法的基本价值,提供善治的治理体系。必须提高治理能力,其关键就是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㈡ 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2017年10月18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㈢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场是人治优于法治。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则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称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终究不如贤人政治好。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法治论。他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发轫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奴隶社会里的法治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法治显然不是一回事,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在法律面前与奴隶主平等了。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广泛裁量权在内的任何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须服从在一般法院里实施的国家一般法律;第三,权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宪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实际判决上。”显然,这样的法治只能是启蒙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

在法律产生之前,当然也就没有法制,更不会有法治,调节、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人治社会。只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国家出现之后,法律才产生。但是,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权威(在封建社会就是皇权)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为人治理念服务的。在那里,调节国家行为的主要是政府权威,调节民间行为的主要是道德权威,法律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当法制与法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超越所有权威,包括政府权威、道德权威在内的社会权威,法律成了所有社会群体、社会个人的行为准则。在那里,政府权威源于法律权威,服从法律权威,道德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权威源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合法性”的认同。所谓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法律或规则或制度的一种态度,是对有关规则的产生或有关规则制定者及其权威的判断。正如英国法学家阿蒂亚所说的那样,“只有当人们认为有某种道义上的义务遵守法律时,人们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会不仅是法治意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往往也是与民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㈣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专法律规定,通过属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是实行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㈤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5)依法治网的核心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

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

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㈥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㈦ 为什么加快网络监管立法是全面落实依法治网的核心

首先,网络立法就是要破除网络成为“法外之地”的错误思想。中央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强调,“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虚拟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成为我国网络现代化立法思路的重要指导思想。网络空间就是连接虚拟与现实的纽带,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就会把网络变成“阿里巴巴的宝库”,用的不好就会变成“潘多拉魔盒”,反过来伤害到全体网民合法权益、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
所以,网络立法的基础就是提升互联网的工具性和效率性,破除互联网的虚拟性和无序性。多年以来,网民最为头疼的当属电信诈骗和网络虚假宣传,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事后责任溯源机制,犯罪分子“躲在暗处”,利用网络虚拟性来逃避法律责任。网络实名制就是将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近年以来,从国家网信办出台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APP新政”到“直播新规”,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都将网络实名制作为依法治网的重要基础。据悉,我国电信实名制已经基本落实,下一步就是强化网络平台的全面真实信息认证核实工作,这就为我国“十三五”网络法治化开局开了好头。
其次,网络立法是以保障网民合法权益作为最重要的核心。互联网时代的网民权益保护主要分为三大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网络安全。互联网+、社交平台、大数据和移动支付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让用户金融信息和隐私数据变的更加危险。没有网络安全的技术发展就是与虎谋皮,缺乏完全保障的互联网就会变成用户权益受害的集散地。依法确保网络安全就是依法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国家网信部门近年来集中立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网络安全法》更是将用户安全保障放到了最高位置,从网站信息保障义务到信息泄露紧急预案,从用户信息的自我控制权到国家监管职责都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第二个层次是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消费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消费和网络交易成为公众的生活必备品,相应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就需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为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法中,将网络交易消费形式、网络购物的无理由退货、网站主体责任等都做出了进一步明确。2016年交通运输部出台的网约车新政中,也将消费者安全放到了最高的保障位置。同时,我国《电子商务保护法》(草案)也已经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部旨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必将在未来对网络消费权益和平台消费责任认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层次是用户知情权保护。实践中,包括虚假网络广告、标题党、网络谣言、商业诋毁等大量非法信息集中涌现,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侵害用户知情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从网络虚假广告到网络刷信刷单,从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到扰乱社会的网络谣言,这些都是严重侵扰用户知情权的违法行为。针对这些违法违规乱象,以我国网信部门为代表的政府执法和立法部门,相继出台了“互联网广告新规”、“网络搜索新规”等一系列保障用户知情权的新举措。与此同时,也相继开展了整治虚假广告和标题党、打击网络谣言、治理网络直播等专项行动,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最后,网络立法是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大量“独角兽”公司集中涌现,市场规模和产业覆盖不断扩大。但是,最近几年互联网企业的无序竞争,与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恶意竞争多有发生。互联网经济也是法治经济,脱离了法治就会变成无序竞争之地。近年来针对互联网市场的竞争秩序,我国工信部、工商总局、网信办等各个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保障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目前,《中国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在修法之中,其中的动因之一也是为更好地保证互联网产业的竞争秩序。
总之,网络立法就是让互联网市场和企业做到有法可依,以秩序代替丛林法则,重申诚信规则和依法竞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牺牲网络安全与用户权益作为竞争的砝码。

㈧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版一种权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这一整套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

热点内容
2018年行政法司考案例 发布:2025-05-25 10:17:37 浏览:221
六条条例 发布:2025-05-25 10:17:00 浏览:283
洛川法院网 发布:2025-05-25 10:10:40 浏览:445
社会与法在哪个台播放 发布:2025-05-25 09:45:34 浏览:828
法官的意思是什么 发布:2025-05-25 09:33:09 浏览:534
公司的分公司能程度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5-25 09:25:19 浏览:355
司法商经知 发布:2025-05-25 09:21:16 浏览:696
公民对法规要求解释说明 发布:2025-05-25 09:19:46 浏览:429
英国法官假发黑布 发布:2025-05-25 09:14:33 浏览:939
大连保险公司招聘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25 09:14:02 浏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