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河本道德经

河本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11-29 09:14:01

道德经原文哪一个才是

真正的原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德经》 《道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
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汝以兹垣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适;无适,斤亡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乎知不敢,弗为而己。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❷ 哪有道德经的古人注本

道德眞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内的《道德经》注容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按唐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谓:“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跃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於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一说出於东汉。河上公,西汉道家学者。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庐,因号“河上丈人”。精研黄老业,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遣使问之。答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自至庵责问,乃踊身空中。帝稽首谢,於是授以素书道经章句,谓“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经一千七百馀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隋书

❸ 关于中《道德经》河上公给的注释的一些问题

两者来都不矛盾,无形源的道是根本,因为它可以生化万物,所以它就要有变化一切的可能,所以必须无形无相,从而加以别的规定才会定形下来。为本的东西如果是有既定形象,那么就被老子认为是有,而有生于无。

老子是在宇宙观的层面说有欲和无欲,无欲时人与自然合一,可以感受到变化的妙处。而限于有欲,纵然可以观察到表象,但是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说,欲望会导致沉溺于欲望中不可自拔,忘却了自然无欲的根本,终而导致亡身,所以河上公注的针对角度是人的自身养身,老子是说人与天地自然的变化相通或相违。

楼主sorry,我的见解不一定对,我所阅读的版本注解欲乃是欲求,不知解释为“实有”从何而来,因为原文说二者同出于心,如果解释为实有出于心的话,似乎和老子哲学不符。中国哲学里面只有欲望出于心的传统,心却不是存在的根源。有疑问可以继续提问,相互切磋。
再补充一个,该段有两种断句法,一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二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帛书本”欲“字后面有”也“字,故应该第二种读法为是。仅供参考哦

❹ 道德经有多少字 具体的

粗略地说是五千言,但是具体的不同版本有很大的不同,有些版本有很多的“之版乎者也”之权类的虚词,比如马王堆帛书本、王弼本等,总字数可达到五千四五百字左右,但也有些版本虚词较少,接近五千字的数目,比如河上公系统的诸本,最为接近的是敦煌的一个写本,总字数4999字。
后来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本,内容和篇幅都和现今的通行本有很大的差异(马王堆帛书本虽然也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具体词句的差异,郭店楚简则有大量和今本完全不同的段落)。最为让人困惑的是,它的总字数只有1700多,编排的顺序也和今本大不相同。现在由于缺乏更多的考古发现作为佐证,所以不好说究竟是郭店楚简本更接近于原貌,还是说这个本子在当时就只是一中“非主流”。但是这个本子确实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版本。

❺ 道德经王弼和河上公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很大吗,求下载

推荐中华书局《直排繁体-老子帛书校注》里面有,马王堆(甲,乙)本,通行(王弼)本,即历代诸本

❻ 老子《道德经》

前一章是正确的,战国时期的文字习惯没有那么多“也”

❼ 《道德经》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经》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经》言简意深,自秦汉以后被历代道家学者奉为根本经典,为之注解者极多。仅现存《道藏》中的《道德经》注本,就有50多种,这些注解因时代不同而不断变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学的变化,可以了解道教义理发展演变的历史踪迹。
现存最早的老学著作,是西汉末年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本书以“自然无为”为宗旨,以修身正法与仁义道德相统一,用以经世治国,养物生民,实人君南面之术。《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相传为西汉文帝时河上公传授,实际上是东汉黄老学者假托之作;本书阐发以道治身治国之旨,而以治身养性为本,是东汉黄老学从经术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转化的象征。《老子想尔注》,相传是东汉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所撰,本书是早期道教思想教义注解经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学改造《道德经》的特点。
魏晋玄学家注解《道德经》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学本体论哲学解经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学从汉代黄老学宇宙论进至魏晋玄学本体论,影响极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学从玄学本体论演变为重玄双遣论,当时出现的《道德经》注本有数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李荣的《道德真经注》。宋元时代,老子学的新发展是以内丹学说注经,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宝章》,以道教内丹学融会佛教禅宗思想,书中杂有不少炼丹药物和火候图像。

❽ 评价韩非子/河上公/王弼注《道德经》

韩非子《解老》、《喻老》是借老子的话来支撑他的思想观点,版没有尊重老子《权道德经》的本意来解释。王弼注《道德经》是按他的玄学思想来玄化了《道德经》,即把《道德经》神化、复杂化、更加难懂了,本来,直接读《道德经》原文,还能读懂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看了王弼的注解,你可能这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却减少了,总之,帮助少阻碍大;2000多年来,采用王弼注解的最多,而受他阻碍的也最多,许多明显不合情理的解释也跟着照样解释,比如《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恒)道”,跟着王弼说(那个永恒的大道)不可道不可说;什么样永恒的道不可道不可说,只有我们没有搞清楚的永恒道不可说,凡是搞清楚了的永恒道都可说;如果硬要说老子那个永恒的大道不可说,这也是睁着眼说瞎话嘛,老子明明对它进行了很描写描述嘛!

热点内容
囊扑刑法 发布:2025-05-23 14:03:42 浏览:98
恢复型司法 发布:2025-05-23 14:02:12 浏览:741
一个人与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3 14:02:11 浏览:483
2014年经济法基础第七章习题 发布:2025-05-23 13:44:18 浏览:191
执行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3 13:40:33 浏览:164
六年级安全条例 发布:2025-05-23 13:37:38 浏览:974
商法的同源性 发布:2025-05-23 13:37:31 浏览:620
知识与道德哪个重要性 发布:2025-05-23 13:37:01 浏览:745
劳动法培训费赔偿 发布:2025-05-23 13:36:55 浏览:441
离婚赔偿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3 13:36:53 浏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