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道德
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谁说的现在过时了没这是孝义问题还是纯粹的道德问题或是其它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谁说的?
答: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理解1:“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理解1:“不孝有三:不孝顺父母的事情很多,(三在古文中表示多的意思)。无后为大:没有后人继承是最大逆不道的,这里要说明的是生女儿,也属于无后。”
2.现在过时了没?
答:现在当然过时了,生女儿也属于无后。毕竟生男生女都一样。我就喜欢女儿,贴心。
3.这是孝义问题还是纯粹的道德问题或是其它?
答: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所以应该是孝义问题,和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⑵ 关于孝义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⑶ 孝义市五爱私立学校有高中生吗
1.可以实地考察下,
孝义市私立五爱学校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私立五爱学校(建设街北150米)
2..孝义市私立五爱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孝义市城区唯一的寄宿制学校。它由前孝义市政协名誉主席侯右诚先生发起并创办。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孝义道德学社,先后经历儿童讲习班、尊德中学、五爱完小等几个阶段
⑷ 学生如何弘扬孝义美德
义市在全市学校内扎实开展“中华魂(中华美德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把“读本”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播撒学生心田,将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华美德浸润学生品质。一年一度的“感动校园——美德学生”评选活动,“中华美德颂”读书践行活动进一步引向了深入,各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美德学生”,谱写了一曲曲“感动校园”新篇章。
自立自强美德少年:王爱
王爱,孝义市第十二中学八年级21班学生,家住孝义市杜村乡申江沟村,家里有7口人。她奶奶已年过七旬,身体患病,常年药不离口;伯父因患有严重精神病一生未成家;妈妈亦有精神分裂症,不能自理。家境如此,她爸爸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村里找些零活,勉强维持生计,对三个孩子更是无能为力,好在王爱特别懂事孝顺,帮助家里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弟弟。在学校,王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为班长,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还善于沟通,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为班级做出了很大贡献;学习上她有方法善总结,积极主动,勤奋刻苦,要求进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生活上,她特别独立自强,勤俭节约,为人诚恳和善,乐于助人。她的可贵品质在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在学校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中,王爱被评为“自立自强”的美德学生。
⑸ 带有孝义道德的公司名字
福泽
福隆
孝慈
恩隆
⑹ 理解忠 孝 义 信 勇含义
“十德”论
我认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的概括,要在传统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础上,再加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从而成为“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十德”可分为两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组;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为一组。10个字内涵外延,相对区别,难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内向的,就自身内心修养而言的;又有外向的,从与他人关系、社会关系、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组各字之间,均有次序,相互对应,仁忠、义孝、礼节、智勇、信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概括更加完整、丰满、全面。孟子认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信”贯穿;新“五德”,“忠”为首,是根本,“和”贯穿。“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思想。“和”也是贯穿“十德”整体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十德”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现实性。“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价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经济,有政治,有实践,有家庭,有国家。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是要义,是精华,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伦理规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十德”是个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标,是崇高的境界。每个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彻底做到,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往之、为之奋斗之,不懈努力,不断地接近,直到永远!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德要道。中华民族坚持“十德”、弘扬“十德”、追求“十德”、实践“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的国家一定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强盛的,我们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⑺ 古代一直崇尚“孝义”为先,那在古代都有哪些孝顺的人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长存人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家族长辈的心意,是一种稳定的伦常关系表现。"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
关于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不得不说“孝”是多么的伟大,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可以分享关于“孝”的小故事?
⑻ 礼仪廉耻孝义忠 指的是那些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思想,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⑼ 孝义民俗文化有哪些
皮影、木偶戏 2.皮腔
1.皮影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孝义皮影、木偶戏的特色。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它以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民众的喜爱。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高约1米,长约2米,并固定在柜架上。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五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暇。皮影常以羊皮、牛皮或驴皮作为材料,皮影制作工匠依据戏剧故事,雕刻出各种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诸如桌椅板凳、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奇山怪石、龙亭金殿。军营帅帐等花样繁多而又精美绝伦的场景道具和自然事物。一般将这些人物景物和道具雕刻成高42-60cm,并用各种色彩绘制。这些雕刻物件又称作孝义皮雕。孝义的皮雕,构图简洁,造型别致,刀法细致,雕工细腻,疏密有别,色泽鲜艳,形神结合,在光亮下能显出立体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孝义皮影是集文学、音乐、表演、雕刻工艺于一炉的民间艺术,既可表演故事,也可当作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孝义皮影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线条简练,手法夸张,突出性格,雕镂精巧剔透,造型古朴洗练,线条遒劲有力,色彩典雅别致,极富韵味。
孝义皮影长期流行于孝义一带,流传和分布范围较小。在音乐方面,受外来剧种影响少,因此孝义皮影发展缓慢,缺少变革,但由此保留下了自己古朴的风韵和色彩。
(2)孝义皮影、木偶的起源。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3)孝义皮影艺术的历史盛衰。到汉代,皮影在孝义广泛发展起来。到宋元时期,孝义皮影已发展成熟,成为孝义男女老幼都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据可考证的文物(1980年12月14日在山西省孝义市驿马乡榆树坪村南金代墓中出土皮影头像壁画)证实,至迟在金正隆元年(1156年)以前,皮影在孝义一直长盛不衰,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据记载,金元明清近千年间,孝义皮影到了鼎盛时期。最盛时期,孝义境内有100多个皮影戏班,从事这一职业者达数百人之多。基本是无村不庙,,无台不戏的戏剧之乡,并流传到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和内蒙古等地。这些均可由历史古迹所考证,如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历朝多次重修的孝义城隍庙全木结构过厅式乐楼,规模宏大,全国罕见。到1992年,孝义市仍保存乐楼和古戏台125座,皮影戏台12座。到清咸丰年间,随着碗碗腔、皮影戏从陕西传入孝义,孝义当地的皮影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来。民国以后,其流行和分布范围越来越小,演出市场越来越小,影班解散,艺人改行。但抗日战争时期,皮影戏因说、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动快,剧目丰富多彩,曾再度兴盛,受到群众的欢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孝义还残存15个农暇搭伙的皮影班子。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皮影戏与其他的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日渐式微。皮影的演唱、制作方法、雕刻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古老的皮影戏演唱技艺濒临灭绝,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皮影演出建筑遭到破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来越少,能唱皮腔的艺人更少之又少,制作皮影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⑽ 道德、孝义和目标,这三者之间该如何取舍选择
道德、孝义、奋斗目标这三者是每个正直的人都珍重的,不可以因为道德而抛弃孝义、奋斗目标,也不能因为孝义而舍弃道德、奋斗目标,更不能因为奋斗目标而忘记道德、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