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政德重法治

立政德重法治

发布时间: 2021-12-02 12:27:59

⑴ 如何写好“三严三实”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我们可写,联系方【】在主页资料内。

⑵ 为什么说“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知乎网友的回答
必须旗帜鲜明的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和”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道”也是。“仁”不是,“仁"只是伦理概念,而且也没有获得广泛认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河南安阳殷墟文化中,甲骨文的出现,和就出现了,后来到经文、篆文,和就更多了,事实上这个字可能出现的更早,和,相应也。——《说文》;和,谐也。——《广雅》;不刚不柔曰和。——《谥法》;同寅协恭和衷哉。——《书·皋陶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阐述了和的人文理念,达到了有效统治天下的目的,最早应该从管子曰:学之以道则名和;老子曰:知和曰长,知长曰明;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曰: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

此五子正好一个轮回。一个是道在前,和在后,最后是和在前,道在后。他们的学术见解可以迥异,唯独在“和”与“道”上面达成了共识,感觉到那一阶段的社会,从虚幻的精神文明,已经走向了殷实的物质文明,而且互为表里。在《中庸》里面,谈和最权威的一句话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就告诉我们从日月星辰,乃至阴阳八卦,有形乃至无形,万世万物都是相互依赖,才相互依存的,最终大家共荣共进。孔子在《论语》里面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被广泛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治理良好、协调有序的状态。重视和谐,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思维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和为贵”、“和衷共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和于四时”;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礼乐方面强调“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我的好友@王凌珊是古琴方家,是这个道理吗~)

再者,”和牌“你听说过吗~

希望大家看到这段小文不会有违和的感觉~

⑶ 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政德

提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水平,关键在于念好“育”“考”“评”三字诀。
做好“育”字功夫。一要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念好“考”“评”诀。“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就当前来看,尤其需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政德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四个意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维度细化“明大德”的考评内容;从宗旨意识、工作实绩、深入调研、扶贫帮困等维度细化“守公德”的考评内容;从加强个人修养、落实个人事项相关制度、推进家风建设、对配偶及子女的管理等维度细化“严私德”的考评内容,构建起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干部政德考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现行的评价方式。坚持考评要实现重过程与结果运用的统一,考评要实现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的统一。要在对领导干部考核的行为主体上突破传统的仅靠主管部门负责的一元主导方式,走向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并将考评结果运用于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惩戒激励等方面,切实发挥领导政德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

⑷ 简述政德文化的基本特点

2018-05-08 14:38 | 光明日报

政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重视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这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能够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为本”是传统政德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正因为百姓是国家和社会稳固的根本,所以社会治理必须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当然,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还需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全面发展。吸收和借鉴政德民本思想,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践行党的宗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发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精神,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有助于形成勤政善政、为民务实的氛围,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实现。传统政德文化注重官员的功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最高人生境界,也蕴含着政德文化中为人处世的标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中国古代官员的功德观、政绩观,其中也蕴含了积极作为、倡导实干的文化内涵。正所谓“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政德文化中的积极意涵能激励党员干部将心血和汗水倾注在事业上,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勇于担当、敢于任事、务实创新的实干氛围,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有利于锻造优良党风政风,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坚定不移地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明大德是传统政德的基本要义,理想信念是传统政德追求的目标。在传统政德文化中,“大德”首先表现于对国家的忠诚,“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忠臣体国,知无不为。”个人的理想与忠诚的具备是自身修为的结果,所以,传统政德强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只有修身,才能严私德,律己以严,待人以宽。唯有这样的人生境界,才能奉行廉洁工作原则,“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从而通过自身的廉洁影响他人,“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通过以上率下最终形成良好的政风。吸收和借鉴传统政德明大德、严私德的主张,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必须强调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使党员干部能够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法律被传统政德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是因为,“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因而,传统政德提倡注重法律的实践精神,“法贵必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效力首先取决于执法者必须带头遵守法律,“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吸收和借鉴这些传统政德法治思想,有助于领导干部强化公德意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履职尽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8日02版)

作者:尹传政(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汲取优秀政德文化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编辑王驭时)

⑸ 为谁掌权 为谁执法 为谁服务 心得 1500字—2000字

“为谁掌权、为谁执政、为谁服务”心得体会
还记得在我公务员面试考试中,考官就曾问及我对“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理解,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执政体系中,“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宗旨,也是考量党员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三为”大讨论就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不忘“为人民掌权、为人民之执政、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一名公务员,“三为”大讨论活动是转变工作作风、寻求能力突破、谋求服务发展的契机,尤其是本次学习正值年初,正是我们凝心聚力力争做好全年工作的一剂催化剂。
“为人民掌权、为人民之执政、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谨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服务整个社会,我们必须做好本职工作,不负期望,这就需要我们做到:
一、立足本职,强化宗旨意识。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在执法思想、执法实践、执法作风等方面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思想,澄清模糊认识,克服散漫思想,坚决抵制各种诱惑。要始终坚持执法为民,把人民满意作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根本标准,排除威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用械安全的隐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强烈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药械监管机关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用械安全放心。
二、加强学习,提高执法水平。为做到公平公正,就必须依法执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熟练应用,坚持严格执法,不徇私枉法,才能让人民群众心服口服。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程序规范,这是实施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对法律、法规规定的执法出示证件制度、告知制度、调查制度、时效制度等制度予以明确与细化,严格要求执法人员人员予以遵守,明确执法程序流程。这些制度、措施都有效地保证了程序的规范性、执法的公正性。规范各类文书使用,实行备案留档制度。对各类执法文书统一格式,规范填写,避免执法随意性;对登记保存的物品按规定处理。规范档案治理,建立案件档案归档、保管、借用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制度。
三、锤炼作风,杜绝违纪违法行为。我们要模范遵守党纪国法,认真践行政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原则,一心为公;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勤奋敬业,务实肯干,努力塑造良好执法形象,常思贪欲之害,常念法纪之严,不断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通过“三为”大讨论,一定要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大讨论在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执法执纪行为、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

⑹ 请从家庭、家教、家风三方面,谈谈自己如何立政德、重身教,严管教、做表率,带

⑺ 关于廉政的读后感

近日,我阅读了廉政书籍《中国廉政史话》一书,从而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借鉴和参考作用。

追根溯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尽管“廉政”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大致有:造就一个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制订并严格实施确保政治清明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级官吏树立廉洁奉公的官德与不贪不淫的私德。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辩证统一。

该书记载了上起国家制度出现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时间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首先,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自从《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思想之后,历代进步思想家和比较开明的统治者都能坚持民本与爱民的思想传统,并在统治制度与政策的设计上有所体现。民本与爱民,既是中国廉政史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是如何处理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经验。在中国政治史上,出现过德法并举、单纯法治、无为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较起来,还是儒法结合的“德法并举”模式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但就廉政而言,无论是“德法并举”还是“德本法用”理想,对于中国的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在中国廉政史上,御史监察制度虽然有人治之弊,但还是有正面作用。在此制度下,涌现了许多勇于、善于或巧于向君王进谏的清官廉吏。

第四,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

第五,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大凡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

以上有关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们中国廉政文化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热点内容
行政法规法律部门吗 发布:2025-05-22 01:16:10 浏览:291
经济法教材练习答案 发布:2025-05-22 01:14:42 浏览:460
证据法和诉讼法的关系 发布:2025-05-22 01:13:15 浏览:917
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章剑生 发布:2025-05-22 01:13:11 浏览:114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法学和非法学有什么区别 发布:2025-05-22 01:13:08 浏览:440
经济法基础2019第一章总论 发布:2025-05-22 00:34:42 浏览:691
2017法律硕士讲课视频 发布:2025-05-22 00:24:05 浏览:619
当前法治建设存在问题 发布:2025-05-22 00:24:03 浏览:26
全国道德模范庄仕华 发布:2025-05-22 00:16:36 浏览:344
司法最黑 发布:2025-05-22 00:16:34 浏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