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以法治民
① 法家的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联系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
“依法治国”的“依”是依从、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从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国”就是要求人们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体现的是法律至上、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以法治国”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国”就是要求把法律作为一种工具由统治者来使用;以法治国则更多的强调人的因素,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体现的是统治者将法律作为个人专断、独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国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国则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法”者,是位高权重者将“法”作为一种手段去治理别人,不治自己。即韩非子所谓“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别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国,要求的是在治国中国家必须依法。
以法治国,是国家以法律作为武器管理国家。
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
② 先秦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现在也讲以法治国,两者有什么异同
两者都是一样的,都不如黄老道家讲得清楚明白
两千年的黄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主张,不但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还说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来源,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据此,法律还可分为有道之法和无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无道之法“法令滋彰盗贼蜂起”(老子语)
③ 法家思想是以法制国还是
法家的主要思想就是人性本恶,必须要用法律来约束人才可以,秦代就推行法家的
④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现在的“以法治国”有何不同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讲究“以刑去刑”版“轻罪重罚权”
假如你偷了东西,就有可能被砍头,如果你杀了人或是更严重的罪,就会被腰斩.
和现在的“以法治国” 有很大区别,一个是用重罪来威慑人们,一个是用一个适当的刑罚来给予告诫.
至于中央集权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渊源.法家也正是将一切的权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让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来威慑人他人,以达到惩罚威慑他人的作用.
而现在的“以法治国”更多的是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也让那些违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应的处罚,以与警示.
⑤ 战国法家的以法治国于当今的有何异同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识形态。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由柳洪平创建。
b]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也就是韩非的作品《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
⑥ 为什么法家的法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因为法家所代表的基本立场是,权力生出法律,所有法律都是皇帝的命令。
在法家看来,维护皇帝的权威不受任何损害,是保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定的关键所在。法家对国家权力采取某种程度上的神化立场,其所构造的所有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尤其是为了确立和维护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法律当然难以保障民众的自由和尊严。
因此,实际上这样的法律很难保障民众的自由和尊严。法家崇拜权力,权力永远超越法律,知法守法只是针对老百姓而言的,权力则高高在上,可以任意悔法造法。“法治”、“法家”虽只一字之别,但却差之千里。韩非说:“法者,编着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而境内卑贱莫不闻名知也,用术则亲爱习近莫之得闻也,”
法家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其过于夸大法律的力量,以至于否定道德教化的力量,这以韩非所谓“务德而不务法”最具代表性。法家理论的缺陷之二在于其过于相信轻罪重刑(或谓轻过重罚)的威慑力,以至于丧失了最低限度的人道原则。法家理论的缺陷之三在于其对和谐的理解仅仅限于社会治理的层面,即官民普遍守法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由此可证,法家的法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⑦ 法家讲,是不是讲 以法制国
道 德 仁 义 礼 信 法 廉 耻
法家;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⑧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导依法治国的吗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导依法治国,不过这是一种极端做法。法家思想过分强调法制在治理国家中作用,忽视了人们身心发展正常规律,忽视了德治的地位,人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不是一个没有感情机器,法律之外还有人性,这种完全依靠法制治理国家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忽视人性发展和对世界的认知,法家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间过渡时代,人们都在下个时代寻找出路,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涌现出批具有优秀思想人物,提出了自己对世界和时代思考,法家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势”统治为根本。人们个人感情在这里不重要,人性被排除在外,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在古代完全是服务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⑨ 历史:法家的以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有什么异同
1、理论前提不同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对人性和历史演进的看法。法家主张“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有法可依。
2、本质不同
法家的“法治”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法家的“法”实质是维护新兴统治集团的法,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现代的法治要求是人民是“法”的制定主体,法的作用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推行法治的方法不同
法家“法治”的方法概括为以法为本,法令必须成为判断人们言行和行赏施罚的唯一标准。同时主张严刑峻法。在法家看来,重刑是达到法治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在法治的法是惩罚犯罪分子,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活动都将受到惩罚。
(9)法家以法治民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现在法治)的必要性: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