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独处道德

独处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2-04 00:41:04

Ⅰ 对于独处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的宽严,《中庸》是这样说的( )。

选择:A

选自(翻译)
A.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B.论语·颜渊(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C.论语·宪问(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难道只有老天会了解我吗?)
D.论语(在不违背大的道德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放任一些对细节的苛求;拿侍奉君主来说,先为他处理好国家的大事,然后再接受他的食物,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别人可以少些责备。
主要是强调自省。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一样的观点。)

Ⅱ 独处最能看清一个人的教养行文方式

昨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发现洗手间外面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凑近一看,才发现是保洁阿姨和其它公司的一个女孩在发生争执。

阿姨指着墙上的“禁止往水槽倒剩饭、茶叶”给女孩看,那个女孩昂着头瞧也不瞧,只是不停地重复着“你这人真多事,走开,别影响我工作。”

见女孩始终无动于衷,阿姨又说了句:

每次都是你,早上趁没人的时候往水槽倒茶叶,搞得水槽被堵,影响别人使用,我好心提醒了你几次,你还骂人,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有本事把你们老板叫来。

这时,我身旁的一些女孩也开始低语,“每天早上来上班水槽都是满满的茶叶,原来都是她倒的啊。”

见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那女孩的态度才渐渐软了下来,说自己以后会注意。

但,话是这么说,丢出去的人想要再捡起并不容易。

因为人们往往会把一个人在最不设防时的表现,认为是他教养的底线。这种时候,任何伪装出的高尚与道德,一旦露馅,就意味着整个人设的土崩瓦解。

Ⅲ 辨析同社会道德结构体系不同,独处道德有自己独有的体系构成

正确
独处道德,即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独处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独处道德是社会整体道 德评价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 集体关系的道德思考,独处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后者反映的是个人道德意识,是人与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和 道德知识,它反映着人们的自我道德观和自我价值观。因此,它决不是与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相矛盾的。它是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的完成与实现,是发展和完善人之所有为人,建立真正的人格,尊严与良知的重要力量。

Ⅳ 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儿干坏事

就是"慎独"吧.

非要写4个字,就是"慎其独也"

这个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南宋学者朱熹对这个词作过这样的说明: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朱子语类》)
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
来。

Ⅳ 《中庸》“对于独处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的严宽”是哪一句

慎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行修言道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任何时候都是自觉的需要。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礼记·中庸》

Ⅵ 你在独处时,有哪些符合中文所说的“君子慎独”请给大家说一说。

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算没有人看着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良心

Ⅶ 独处最能看清一个人的教养成了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作用

独处最能看清一个人的教养成了什么样子的行,为什么方式有什么作用?独处是一个人待着还是两个人独处,如果是一个人待着。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如果说是两个人一起独处。可能更容易看清楚他是彩虹的性格怎样的脾气吧。因为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独处的话,你就是独处空间,肯定是要多交流。多互动。

Ⅷ 问一个词语,解释是“在独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而干坏事。”

慎独

这个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http://ke..com/view/18787.htm

Ⅸ 问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人在众人前和独处时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不一致呢

我觉得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中肯定也有这样的人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掩藏的很深,不让别人发现。

Ⅹ 一个人在独处时如何坚守道德原则

别坚守了,要不要你情我愿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天窗上 发布:2025-05-21 10:26:51 浏览:494
漳州招聘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21 10:26:45 浏览:74
莘县司法局 发布:2025-05-21 10:25:13 浏览:900
报假警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1 10:22:54 浏览:239
森田疗法治疗持续性注意 发布:2025-05-21 10:21:17 浏览:992
司法考试时长 发布:2025-05-21 10:15:34 浏览:794
全国各地劳动法工资 发布:2025-05-21 10:14:54 浏览:171
经济法的再分配 发布:2025-05-21 10:14:52 浏览:671
法律援助认识文章 发布:2025-05-21 10:05:24 浏览:415
着火后出租方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1 10:02:14 浏览: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