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来看
❶ 怎样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来看
你好,不清楚你是想通过道德和法律两方面来看什么哈,我的想法是,人性不能光靠道德来约束,更应该靠法律来约束。
❷ 到现在我还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从人性主观意识来写,从道德底线来看,什么才是人最不能忽视的。
人要活得高贵尊严
雪峰
人如何才能活得高贵尊严?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淘尽沙石始得金,滤去尘渣水得清。
我知道这样的人无法活出高贵和尊严。
撒谎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谄媚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无情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懒惰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凡事执着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自私贪婪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傲慢无礼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搬弄是非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爱发脾气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趋炎附势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卑躬屈膝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常常教训人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靠他人吃饭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破坏大自然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常常乞求于人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怕苦怕累怕死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常常忌妒埋怨人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不喜欢集体活动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喜欢与别人辩论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缺乏怜悯同情爱心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喜欢挑剔谴责别人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虐待生命摧残生命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虐待父母摧残子女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总喜欢偷偷摸摸做事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语言粗俗行为粗鄙诡诈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辱没神佛贤哲呵祖骂宗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欺负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贫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喋喋不休高谈阔论却一事无成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精神财富、心灵财富、物质财富极度贫乏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自己一无是处却爱操别人的心管别人的事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受到委屈冤枉剥削压榨摧残打击而不反抗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常发牢骚怨天怨地怨社会怨他人总给人诉苦诉冤把别人当情绪垃圾桶的人永远活不出高贵和尊严。
高贵尊严与人的地位、权势、财富、名声、学识无关,那是做人的一种品质。
2010/11/5
❸ 从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来看,道德反应了具体的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对吗
从道德的形成以及发展来看道德,的确反映了具体的民族国家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它是一种侧面的体现,甚至也可以是一种直接的体现。
❹ ■”从道德上来看。从法律上看“~怎么说
in terms of ethics从道德上看
in terms of legality从法律上看
❺ 从道德的结构角度来看,道德素质的内容包括哪些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❻ 从道德角度看,人们最缺少哪哪一项
从道德角度上看,人们最缺的是哪项最缺的就是诚实守信。如果人们都诚实一点,守信一点,那么会更好。
❼ 从生命的角度来看,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
❽ 材料一从知识,道德和政治三者的关系来看,先秦
从内圣外王所包含的知识、道德和政治三者关系来看,先秦之儒还比较注重它们之间的圆通和平衡。不过在孟子和荀子那里已经分别表现出内圣和外王的两歧性指向,孟子一方面通过性善说高扬心性修养在整个儒家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仁政说,将儒家的道德政治意念化、具体化了。荀子作为先秦之儒的集大成者,对内圣外王以“尽伦”和“尽制”加以明确的分疏,但相对而言,他更强调外在的事功一面,将政治提升到比道德更高的位置。 以后的各代儒家对内圣外王都有其各自侧重点,以较具典型意义的汉儒、宋儒和清儒来说,分别以立功(政治)、立德(道德)和立言(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一代特色。 汉儒继承了荀子的脉络,分外突出了政治的功用。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宇宙图式将神化了的政治秩序视作比个人的德性更具有优先性,道德修养虽然有其位置,但政治活动却是实践道德的最佳途径。孔子原来在孟子那里被推崇为“圣之时者也”,有趣的是到汉儒这里却以“素王”的面目出现,特重其事功。汉儒之风气于此可见一斑。 到宋明时代,程朱陆王重新发掘孟子的传统,将儒家的道德之学发展到极致,在圣王的义理系统中,本来在汉儒那里作为手段而存在的内圣现在上升到“本”的地位,事功则流为“末”业。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外王之路为客观环境堵死,更助长了向内的发展。如果说朱熹、王阳明还有什么外业的话,那只是局部性的底层社会伦理组织如社仓、乡约之类的重建而已。由于成德成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系列中的中心一环,知识于是只是成德的准备,朱熹相对来说还比较主知,到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明儒转向重行,尽管他们的“行”还只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但毕竟为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作了铺垫。 在儒家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两位异军突起的人物顾炎武和黄宗羲。顾主张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第一次将知识与道德分离、并列,为以后清儒的知识主义开了先河;黄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说打破了儒家传统的道德政治模式,离现代民主政治只是一步之遥。顾黄二人分别从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个角度从圣王结构中有所突围,可惜的是他们开拓的新方向并没有传接下去。 继之而起的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清儒沿承了顾的致知风气,但阉割了其经世致用的精神,毕生训诂考据,皓首穷经,颇具知识主义的风采。但这些经学大师们内心仍难以抹去内圣外王的群体意识,如段玉裁晚年自责太喜考证,舍本求末。不过,清儒以道德和事功上的缺陷,换来了空前巨大的学术贡献。
❾ 从道德的结构来看,人的道德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对社会有利和有害的相关规定,或是言行举止方面应该和不应该的、而且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方面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