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依法治国
① 关于刘备
嗯 LZ说得不错 看来对三国历史还是有研究的 其实诸葛亮 最主要的是其政治才能 依法治国,当时蜀国的法令就非常严厉 而关羽张飞 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但我认为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刘备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其军事才能是不可忽略的 至于还有人提赵云 我就不说什麽了 自己死去吧
② 蜀汉政权由三股力量组成,诸葛亮治蜀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在刘备获得根据地后,就在成都称帝。当时益州一共有三股势力,他们之间盘庚交错。刘备在世时还安分守己,可是在刘备死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开始展现出来。第一股势力是跟随刘备一起打江山的老将。他们是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等。他们的地位肯定颇高。第二股势力就是以李严为首的当地旧臣。第三股就是当地宦官了。在刘备死后,他们就蠢蠢欲动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利。但是在诸葛亮依法治国下,诸葛亮得到了认同。
诸葛亮的父亲触犯了法律,他依然重罚了他的父亲。最后赢得了大臣的认可。所以说诸葛亮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依法治国的决心。
③ 刘备为什么后来没有统一中国
刘备不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1、国力。打仗打的是国力,蜀汉偏安当时候最闭塞穷困之地。国力过于弱小,又不占中原和江南富庶之地,从西南伐中原之地,胜算太小。
2、人才。五虎上将和诸葛死了,蜀国人才凋零。没什么人才和战将了。
3、军力。太弱,蜀汉最强盛之时也就20几万军队,也就是倾全国之兵,也没办法征战中原。
4、势力。跟第一差不多,当时曹魏建国已久,天下多以归心,汉室所谓的正统基本上去了。而曹魏又占中原,其势已成定局
(3)刘备为什么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刘备的为政举措
邮驿建设
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当时四川的交通比较落后,山路居多。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开辟四川邮驿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建汉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北伐的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四川与汉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汉还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
白水关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水关到国都成都400里间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
蜀汉与北方的魏和东边的吴之间,皆有通信往来。史书记载:名士许靖在蜀汉任太傅后,和他过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国大臣华歆、王朗等都不断有书信往来,“申陈旧好”。《三国志》引《魏略》有一封王朗写给许靖的信,称“前夏有书而未达,今重有书,而并致前问”。
魏国其他大臣和蜀汉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国官至尚书仆射的陈群,就曾有书信给诸葛亮,打听蜀汉尚书刘巴的消息。蜀汉与吴国的友好书信往来更多,陈震在出使吴国的时候就曾与吴国关将说道此事。
而诸葛亮与兄诸葛瑾、大将陆逊都常有书信上的往来。
蜀汉邮驿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车传,邮递大部用驿马传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称为“驿人”。这大概是因为蜀国地处西南,大部为僻远山区,道路不整的缘故。
制定蜀科
蜀科是蜀汉的法律,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乃命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者许慈、胡潜、孟光、来敏典掌旧文、草创制度。
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蜀科的具体内容已经丢失,但是据《诸葛亮传》记载,蜀汉虽然执法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刘备对刘表、刘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诸葛亮也指出了刘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认为,刘璋实施的所谓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人,用美好高位尊宠臣下,僭越法度,积重难返,而树立法律的威严。
法律施行则会感恩,并以爵位管辖百姓,爵位增加则知道荣耀,荣誉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进退有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不但包含了法家认为法治优於德治的观念,也体现了法家理论建立的基础——性恶论。
刘备诸葛亮治国是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
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而蜀汉后期,执政者费祎 多次施行大赦,大司农孟光引诸葛亮、刘备故事对费祎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④ 古代有哪些皇帝是依法治国的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⑤ 让刘备的集团最后走向灭亡的致命弱点是哪里呢
把蜀汉的衰败,归结于夷陵之战,一点也没错。刘备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强行带兵东进,与东吴决战于夷陵,结果兵败,蜀汉军力严重受挫,这就是蜀汉衰败的开始。
刘备集团为何败得如此迅速?他们的致命伤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诸葛亮早就看出来了,可是他却难以启齿,因为他所要说的,都是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
结局:诸葛亮破局成功,挽救蜀汉于危难之中。
很多人都认为,蜀汉是在刘备手里衰败的,从以上的观点中就可以看得出这一点。我认为蜀汉的兴旺,其实是从诸葛亮手里开始的。
诸葛亮是不少专家眼中的权臣,甚至有些所谓的专家拿他跟曹操相提并论,简直就是为了博眼球,哗众取宠而已。看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培养儿子的,就能发现谁是枭雄,谁是忠臣了。
其实但凡动动脑子,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对蜀汉,那是有再造之功的。刘备所犯下的错误,诸葛亮全部避免。
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以后,他不用再忌讳偏袒荆州兵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发现,他在北伐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用的荆州原班人马。
非常有才能的李严,只能在家里负责运送粮草。不过这不是说诸葛亮偏心,他公正的让现代人都感到汗颜。
依法治国的观念,早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被诸葛亮贯彻到每个蜀汉人的心目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局面,也是 诸葛亮所要强调的。
他不想给自己搞特权,可是什么样的人该用在什么地方,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蜀汉的军权必须要掌握在荆州兵的手里,至少前期是这样。
因为荆州兵跟随刘备集团是时间最长的,他们必须要享受特殊待遇。等到时间长了,荆州兵先入为主的观念逐渐淡了,那么融合的过程也基本完成了,这才是诸葛亮想做的事情。
这也是做给其他人看的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终于趋于稳定,迎来了四十年强盛局面。
⑥ 各朝都有史官,为什么蜀汉会没有史官呢
请问蜀汉为什么不设史官?
请问蜀汉为什么不设史官?先主不设、诸葛亮不设、后主也不设,到底为什么不找人记录历史?这中间是不是隐藏什么秘密?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大家一定会批判我的,不批判我怎么发帖)
请问蜀汉为什么不设史官?
1:因为当权者要隐瞒一些过错,又怕史官记录下来,所以不设。
2:可能是严刑峻法背后,或者说所谓“依法治国”背后隐藏着不公平的对待,而陈寿是不知道的。
3:北伐战争应该要经常征用人民充军,这征用未必就是百姓所愿,可是又不能不服从。老百姓过得好好的,为什么经常要去打仗?肯定心里不服,甚至出现过一些人叛变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有碍诸葛亮提倡的“依法治国”,因此不设史官。
以上三点纯属猜测。
为什么蜀汉不设史官
蜀汉君臣其实服膺法家学说,刘备临终要刘禅读的书竟然是韩非子。刘备平素言论也大多不以儒臣为意。诸葛虽然为万世儒宗,但考其平生行政实多本法家之术。
法家一向讨厌以文乱法之人,秦皇就直接不许后人追谥他。不设史官,是因为当时蜀汉军国合一,力求光复的体制和形势决定的,汉魏多清谈之客,惟闻蜀汉有因此获罪者(廖立)。不设历史官,是为了避免发生文字言论挑战军国大计的情况,杜绝出现文人结党乱政的可能。估计这是诸葛和刘备总结东汉倾颓得出的教训,是有意为之,刘备有雄才,诸葛善治国,就是体现这里,不然,安集人心,体贴百姓,连刘表刘璋都很会做,又何待玄德来光复汉朝?中国古代政治,讲究不为妇人之仁而扼杀任何不安定因素于摇篮之中。蜀汉北伐的雄图霸业,绝对会影响益州人民的生活水平(何况现有刘季玉父子养川民20年,这方面做得再好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了。所以诸葛一入川就严刑峻法的立规矩,纵容法正侠私报复以立霸权),也绝对会有“俗儒”来劝谏,如果再加上为朝野和传统所重的史官秉笔直书,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那蜀汉就只能坐守汉川,坐以待毙这一条路可以走了(才不会背离民心)。所以索性不设史官,就象今天索性取消报纸一样,从根本上就不在舆论这方面设立战场,整个蜀汉只可以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声音。
这里绝对没有批评蜀汉君臣的意思,相反,在当时的情况下,以刘备集团的具体处境而言,军国合一的法家政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后来的历史确也证明了蜀汉用铁碗手段达成的举国一心的政治局面的是威力惊人,以一隅威震天下,以四川敌中原,确是空前绝后。但最后蜀汉还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那就是谯周。
然而到那时,刘葛墓木早拱矣。
⑦ 蜀汉政权由三股力量组成,诸葛亮是如何治蜀的
01.蜀汉的三股力量
刘备手底下的蜀国,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第一股就是刘备四处流浪那一会收集的人手,其次就是刘璋手下的人,最后一股力量就是益州的那些官员们和一些世家大族,可以说这三股力量对于蜀国而言是缺一不可的。
不过,若是光靠这个方法,自然不能化解矛盾,毕竟话说出来容易,但是要真正做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每个派别的人都会包庇自己人。所以很快,诸葛亮选择了北伐这条道路,想要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矛盾,让他们清楚,这时候不应该内战,更应该同仇敌忾,去面对共同的敌人,也就是曹魏。
⑧ 诸葛亮依法治国为何失败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早已被历代史籍所称颂和被后代各阶层人士所推崇,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实践家的巨大成就,却尚未被人们广泛地熟识接受。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与“人治”始终是一对矛盾。同样是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儒家系统强调的是人治,法家系统强调的是法治。
但所谓人治,并不是不讲原则,儒家所主张的“道”,就是他们所理想的社会原则,《论语》中提出“守死善道”,荀子则明确说过“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父”。但他们立足于宗法血缘关系,又主张“尊尊”“亲亲”,所谓“尊尊”“亲亲”就是讲“情”。所以当“情”与“法”相冲突的时候,他们就只有让“法”屈从于“情”,孔子就明确地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谓“隐”,就是包庇。因此,在整个封建时代,徇情枉法是自然而普遍的现象,让国家的法规很多时候成了一纸空文。
所谓“法治”,核心的特点就是排斥“情”的干扰作用,中国古代的法家是如此主张,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也曾极其明确地强调:法律是“全没有感情的”。但是完全地抛弃“情”,又是违背人类天性的,所以在中国古代的舆论上,法家并不怎么受欢迎,连司马迁也批评他们“刻薄寡恩”。
比较来看,无论是过于“人治”,还是过于“法治”,对于整个国家的长久稳定都不是好事,但是其中的“度”,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把握,就像“在两个鸡蛋上跳舞”,踩碎哪个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而诸葛亮治国思想中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做到了既严于法,又重于情。
作为具有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军阀混乱、诸侯争立的时代,在他跟随先主刘备辗转创业,后又托孤辅政20余年治理蜀汉的政治和军旅生涯中,形成“德主刑辅”为主,仁政与法治并举,恩德与威严兼用,以正统儒家思想为核心、法家思想为手段的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
内儒外法、厉行法治、适势定法、并存刚柔、执法严明、宽严有度、刑不择贵等方面的立法精神及执法准则,既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法治思想的明显标志。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虽然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很早就居于高位,但真正掌握大权,成为实质上的“一把手”,是在刘备去世之后。
夷陵之战后,蜀汉内外交困,形势愈加危急。曹魏从北方窥视,欲乘蜀之新败加以攻灭;孙吴扼守荆州,使诸葛亮不能东向。以匡扶汉室旗号起家的蜀汉苟安一方,进退两难。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错综复杂,特别是益州旧地势力待机而行,树欲静而风不止,领受先主遗诏的诸葛亮十分清楚当时的局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推行法治、增强国力、巩固政权已成为蜀政的迫切要求,诸葛亮这时总揆百官、独担大任所面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同时也应看到,正是因为局势的危殆,修明政治的难为,方显出诸葛亮的英雄本色,其封建法治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可贵的亮点。
建国之初,诸葛亮受刘备之命,会同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共造《蜀科》,开始了立法工作。由于文献无征,我们今天已无从知晓《蜀科》的具体内容。不过,有学者利用其他材料进行推测,我们可以据此窥知《蜀科》的大略情况与诸葛亮的思想相一致。同时,诸葛亮还曾作“八务、七诫、六恐、五惧”,皆有条章。
治军方面,则在《武侯兵法》中立有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禁,并且对这“七禁”作了详细说明,有此者斩之。这样,诸葛亮的法治政策就有了法律条文上的保证,首先做到了“有法可依”。
诸葛亮急症猛药,重典治国,时人讥为“惜赦”,即在赦免他人罪行方面十分吝啬。面对这种非议,诸葛亮溯古察今,阐明随便赦宥的危害,要求赦不妄下,体现了其法治的严肃性。
诚然,赦宥作为调整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有时也会起到收拢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去严明法治,公平赏罚,而只寄希望于通过频繁的赦免来求得臣民归心,那只能是舍本逐末,根本无法消弥固有的矛盾,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历史上这类教训很多,诸葛亮之前的刘表如此,其后的后主刘禅也是这样,这也就是老祖宗“治乱国用重典”政治智慧的最好体现。
严刑峻法下的人性光辉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到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在具体的案例中,就能看到诸葛亮可贵的执法精神与方法。
比如我们都能熟知的“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诸葛亮与马谡关系非常好,在平定南部的少数民族时,马谡还曾提出过极有益的建议,马谡是诸葛亮极为看好的青年俊才。但是因街亭的失责,诸葛亮坚决地依法将其处死。另一方面,在他死后,诸葛亮又“亲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以至于使“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再从诸葛亮整个政治上看,他在蜀国以“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著称,所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他的这种做法,得到百姓的拥戴,据陈寿说,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州和益州的老百姓,说起诸葛亮时,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何以会如此呢?陈寿总结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又引孟子的话说:“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所谓“用心平”也即“开诚心,布公道”,就是清楚地表明严格的执法,是出于国家的利益,而非出于私心私利。所谓“劝戒明”、“以逸道使民”、“以生道杀人”,就是对被处罚者来说,也使他能清楚地明白,严格地执法,是从根本上对他的关爱和维护。
在马谡被斩之后,诸葛亮未株连家人,而是将马谡的后代视若己出,安顿好马谡的家庭生活,实现了“情”与“法”的交融。
在一个本质上“非法治”的时代,诸葛亮能够“依法治国”,如同淤泥之中盛开的莲花,十分了不起。诸葛亮不但做到了保证法律的正常运行,坚决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还做得非常好,数千年历史,就此一家,别无分号。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用心平而劝诫明”。“用心平”就是公平,“劝诫明”就是公开。虽然诸葛亮用法严厉,却造就了一个三国中治安最好的国家,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智慧也值得后人去深思。
但为何诸葛亮依法治国这么完美却没有一统三国呢?
1,
蜀国内部矛盾太激烈,而是蜀国人才过于贫乏,诸葛亮对人才要求条件太高。诸葛亮对有缺点的人才不敢放手使用的结果,如魏延。蜀国用一州之人对八州人才本身就够艰难,再加上苛刻的用人表准导致。当时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去清廉,导致整个蜀国人跟着一起吃苦。
2,
诸葛亮当时的依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不同,当时他们讲究的法是公平,公正,公开,但最后还是在一人的统治下的王法他们的法首先是保证帝王的权力。而现在的法是约法。
一.约法的目的,首先保证公民的权利(是权利不是权力)
二.约法成立了之后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与此法之上,(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
⑨ 刘备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三国演义中写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先刘备举荐人才时说,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安定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相助,为其规划了统一天下的大策。赤壁之站,刘备取得荆州四郡,在孙吴不受重要的凤雏庞统投靠刘备门下。此时的刘备已得卧龙凤雏,又用关张赵等猛将相助,最重要的是刘备得到了荆州这块重要地盘。刘备最终的结果就是建立蜀国与曹魏、孙权形成鼎足之势。
刘备不能统一天下,不外乎这三点原因,其一,刘备的身世;其二,吴蜀联盟不稳固;其三;天下大势。
一、刘备的身世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惜此时家道中落只能编织草鞋为生。那么曹操虽说是官宦后代,曹操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可曹操父亲官至太尉。曹操从小都是和袁绍等人称兄道弟的。孙权,父亲孙坚号称江东猛虎之前效力于袁术帐下,兄长小霸王孙策为其打下了江东地盘。因此当曹操在官渡之战战胜袁绍统一北方之时,此时孙权也从兄长手中接管了江东,而刘备缺依附在刘表手下。虽说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战胜曹操,取得了荆州,可此时曹操早已统一北方,手握雄兵百万;江东已历三世,民心依附。因为刘备在身世上的劣势,导致他的起步较晚,年过半百才取的荆益二州。
二、吴蜀联盟不稳固
赤壁之战前,为了抵抗强大的曹操大军,孙权刘备结盟。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盘,孙权心里不舒服着呢。孙权多次派诸葛恪、鲁肃讨要荆州,都被刘备用哭的方式打发了。荆州守将关羽却过于自傲,多次羞辱孙权。孙权曾想让自己儿子娶关羽女儿,关羽回绝孙权虎女岂能嫁犬子。最终,关羽在率领大军攻打樊城之时,孙权派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这对于蜀汉可是非常大打击,损失关羽、关平多员大将以及荆州5万精兵。同时诸葛亮隆中对,分两路北伐曹魏策略就这样破灭。
三、天下大势
大汉王朝在公元220年,曹魏篡汉后宣告灭亡。此时的天下对于大汉王朝早已不在眷恋,北方士族以及百姓对于复兴汉室不在期待。同时北方的曹魏,还实行九品中正制,这样制度是非常有利于士族的。易中天先生曾在品三国就说到,就连益州的士族都希望曹魏能过来解放他们。孙吴呢,孙权后期治理国家都是依靠江东士族,江东士族是很拥护孙氏家族的,拥护孙权就好比拥护他们自己。因此刘备、诸葛亮虽然非常有能力,但是再有能力也阻挡不了天下大势。
刘备这样的大英雄不能统一三国,或许他真的缺乏运气。关羽在荆州城破身死以及后来的夷陵之败几乎可以说蜀汉很难有统一天下实力。蜀汉能在这样环境撑了40多年已经很不错了。
⑩ 刘备素以“仁德”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为什么蜀国最后却统一不了中原
主要是荆州丢了,如果有荆州在手,可以直接入主中原。而刘备却丢了,诸葛亮北伐只能从汉中出秦川,取长安,陇西之地,出潼关。然而是中原。但足足远几千里,粮草供应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