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释视频
⑴ 现在谁说《道德经》的视频说的最好呢,有什么推荐呢
我推荐叶曼居士的讲解。
就现在流通的而言,应该是她的最好了
⑵ 老子道德经解释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无为,凭道而生存,顺道永生。天地所名,是道之玄,又玄,无道之玄,无天长,无地久。倘若,天地自身有为,就是逆道而行,生存不会永恒长久。道作用下的生存,是天长地久的生存。道有生命吗?天地有生命吗?道如果有生命,就不能称其为道了。天地是道所出之的玄,是依据道所运行的,道无生命,天地也无生命。因为无生命,就无所谓死,无所谓消亡。天地为无,无生才能无灭,无生无灭的天地。也就无所谓有为了。依天道而无为无灭,才可以天长地久。“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争于郊”。
“天下”是指地上,地上就是指生物。那么这里老子主要指人类。
“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有了人道。
“天下无道”就是天下没有人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是说天下有了人道,却将马约束起来,安人道去行走,致使马连撒粪都不得自由,撒在人道上。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是说天下没有人道,战马就不需要在战场上驰骋,可以到荒郊野外自然生存。
老子的社会观,是十分理想的社会观,不是以某种特殊为特殊,也不赞成某种特殊就可以为特殊。物物平等,也就是“无为”的社会体制。这种社会体制,在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人不可以特殊。
应当遵循自然的“无为”的法则去发展。
⑶ 道德经第一篇经典讲解视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
道是一种规律、能量、物质等等的混合体,然而我们对规律、能量、物质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把到今天为止的所有的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的而无法继续沿用。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像从推翻地心说到建立日心说、再到对宇宙中心的认识的规律一样)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前一个“有”=后一个“无”),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注意:
名可名,和第三十四章呼应,名可名为某某。呼应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呼应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和有是专属名词,
注释:
常,规律、恒久、经常。名,定义、名称、命名。
无,没有。始,开始、起源。母,本源、基础。
妙,奥妙。徼,归终也,王弼注。同,合会也《说文》。
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门,出入口。
译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
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
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
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⑷ 有没有学术上的《道德经》注解,名家的,深层次、详细的解读。
给你推荐几个经典注解:1、台湾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2、任继愈《老子绎读》回;3、高答亨《老子注译》。这几位都是大师级别,学老子者不可不读。如果是初学者入门,首选南怀瑾《老子他说》。至于你说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译文+小故事之类的老子书,是沿用了成功学的套路,七拼八凑而成,没有解读者自己的原创性见解。这种书,可以说,百分百都是垃圾,纯粹骗钱的书,读了完全是浪费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直接去读老子原文。
⑸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译文。。。我的微爱视频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⑹ 道德经讲解视频81集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内
反,反向、相反。
理解:容
反向循环运转,是道的运动,微弱的能量,是道的作用对象。
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又产生于无形的东西。
这里无形的东西,可以是无形的宇宙能量等等(第十四章,三种基本的东西),也可以是智慧生命的想象力创造力。
注意:
本章和第四十二章的上半部分相连接。
⑺ 请问哪位人物把《道德经》释义的最透彻,最好,最完整的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的《酷说老子》,解读的绝对透天彻地,以现代最新的科学和心专理学知识解读古属人学问,融会贯通,豁然开朗。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⑻ 道德经解读的最好的是哪个版本
《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版本,是权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汉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现在的 通行本有:中华书局《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 著 饶尚宽 译注 《老子——中华经典藏书》
⑼ 我找道德经全文及解释的视频版,要一集一集的讲,不是曾仕强那种光讲精华部分,最好是道家版的,谢谢大家
道德经的话,今天的所谓博士专家都是胡扯一通。最好还是自己把版道德经读诵背完。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另外推荐你看南怀瑾教授的老子他说。讲的真的好。不过是书。不是我故意宣传,而是南怀瑾教授真的很厉害。南怀瑾网络
⑽ 道德经讲解
“道可道,非常道。”真理是无法用具体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只要一落言荃,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不居的,而只有“道”是永恒的,这是相反相因、对立相成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无所私党,不偏不倚,公正无私,而非天地忍心不悯。圣人不仁,是说圣人无所偏私,取法于天地,纯任自然。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是虚空的,唯其虚空,所以能包含万物,蕴藏着创造一切的因子,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没有穷尽的。它视而不见其行,听而不闻其声,他虚空幽深,生生不息,连绵无穷。它“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它“绵绵若存”,体现出道的创造性。
事物之间是相形存在的,有无相生。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所带给人们的是便利,只有当它和“无”相配合时,才能显示出来。
人的正常生活应该是精神与物质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了道德沦丧。所以老子告诫众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切要适可而止,不要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把握了“道”的规律。
“道”恍兮惚兮,不可捉摸,得“道”之士也是幽微精密,沉静而不可测。他们能够在浑浊动荡中以静制动,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返回到澄静安定的状态。在长久的安定状态中,得“道”之士又能以动自强,生发生命的活力。能由动而生静,又能由静而生动,就在这动、静的互生过程中,去旧生新就完成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变化不已,但其中有“常”。这个“常”就是“反复”,也就是辩证法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不断发展,达到一定极限,就无法前进,这时候就会一变而到自己的反面。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时代,人民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统治者而赞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惧他;最后,人民侮辱他。最好的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达到“贵言”的境界,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却能天下大治。
“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人们的行为自然合乎仁义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仁义,如果这种仁义出于人们不自愿的效仿,等级就降了一级。等到统治者出来提倡某种道德观念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中这种道德已经很缺乏了。
老子认为,大道废弃的根本原因,在与所谓的圣人误导,他们倡导的种种治国学说,如仁义、礼法,无一不是以“私”字为核心。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人们一般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相对的关系,但很少有人能理解,事物的性质往往就在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显现,人应该善于从负面来观察正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在老子看来,圣人无弃人、无弃物,这就是因袭了常道。不管是对待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圣人都一视同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决定去取。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幽微深远,难以名状,总是处于质朴的状态。它是至大的,因为它先天地而生,为万物之母;它又是至小的,因为它幽微乃至无法觉察。“道”存在于天下,就好像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省视,找到自然本来的自我面貌,从而努力保持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和谐一致。在老子看来,人应知人,更应该自知,应该不断战胜自我,同时应该在物质生活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比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总是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当事物不断变化发展超过一定极限的时候,就会转向对立面,所谓物极必反。这就是辩证法所谓的对立统一规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为;下德的人无所作为而有心去做;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们预设的种种道德礼仪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化,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轻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但人们因为拘泥于世间的仁义礼仪,而不能把认识上升到“道、德”的境界,这些规定成为禁锢人心的枷锁,是人们认识大道的障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他们内部各有其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这就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恐怕是最为人们熟悉的老子名言之一了,它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也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说明。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为道”。“道”是玄妙的,人的资质不同,对道的认识也不同。所以下士听说“道”如此玄妙,竟会大笑,他们哪能领略“道”的玄机呢!上士闻“道”,努力实践;中士闻“道”,半信半疑。说以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真理面前,人们总是习惯于裹足不前,老子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在今天同样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体。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化生的母体。它化生出太极,又化生出阴阳两极,阴阳相和,化生万事万物。既然人是自然化生的产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应该效法自然的运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情况,实际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很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物要能注意到对立面,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老子在这里之所以贬低直观感觉观察的作用,是为了突出对理性认识的重视。较之经验,它更注重内省。他认为,如果一任心智活动向外驰骋,则会使人思虑纷纭,精神涣散。反而不如抑制浮躁,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遵循天道的运行规律,去玄览外物。这样,才能洞察幽微,烛照深远,了解事物的本相。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就是探索外物知识的求索活动,人们获取只是要靠积累,当然是越多越好,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是对于“道”的体会,是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对于“道”的认识不能通过简单的知识积累而获得,相反的,要少私寡欲,所以“为道日损”。对天道的体会和对知识的追求,其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常常看到,即使一个知识很丰富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却未必很高。老子所说的圣人,要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同时又具备对天道的精微体认。在这基础上,他又能超越知识,好像无知无识,像婴儿一样纯朴天真。真理性的认识往往不被大众接受,这并不是因为真理深奥难明,而是因为大众被一己私欲迷惑,即使真理距离自己一步之遥,世人也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万物都由“道”化生,“道”是万物之母,这就是“道生之”;万物化生之后,都依靠自己的本性得以维持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得畜之”;有了自己的本性,寄托在一定的形体里,才能成为物体,这就是“物形之”;事物的变化发展还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限制,这就是“势成之”。在这四个阶段中,“道”和“德”是基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江海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汇集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地下的位置。“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哲学在战争领域的运用,对后来的兵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