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鬼谷子道德论

鬼谷子道德论

发布时间: 2021-12-07 16:39:00

1. 鬼谷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

著作《鬼谷子》主要内容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导纵横家如何通过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等技巧,实现既定的目标。《鬼谷子》亦是先秦时期以纵横思想为主的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与各家既有共同性,又有自己创特殊性。

《鬼谷子》与纵横家的关系。学者公认鬼谷子是纵横家。但作为一部思想著作,《鬼谷子》和纵横家代表苏秦、张仪思想的还是有些区别的。

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倡导的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和言论技术源于《鬼谷子》中的《捭阖》、《飞箝》《许合》、《揣》、《摩》等篇自理论,因而苏、张两人是鬼谷思想在战国政治中的具体应用者,在战国时频频左右局势现辖饰消结里达到了强秦弱齐的结果。

(1)鬼谷子道德论扩展阅读

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于嵩山东南学仙。“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杨朱一派;庄、 列一派;尹文一派。

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

2. 鬼谷子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王诩
《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 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 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 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 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 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 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 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 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 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隋书》中说:"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邦乱家。”历代虽然存在着对纵横之学的偏见和歧视,但我们不能因为某种事物能用于坏的方面就否定其自身价值。

详见参考资料,敬请采纳

3. 《道德经》和《鬼谷子》到底哪个更值得我们读

《道德经》和《鬼谷子》到底哪个更值得我们读?

在我国哲学史上一直流传有那么一种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假如根据这一个说法来评的话,《道德经》可称之为道;《鬼谷子》可称之为器。那么,《道德经》和《鬼谷子》到底哪个更值得我们读?


所以,我认为《鬼谷子》比《道德经》更值得我们读。因为鬼谷子的价值在于让那些盲目追随欲望的人,知道如何使欲望变得合理和有益,从而获得欲望的满足。例如,我们都跟着嘴巴的欲望去吃,跟随着自身的欲望去看、去听、并且无数次尝试着用手去触摸欲望,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损失。鬼谷子把世界和生命分成五种元素,告诉我们金、木、水、火和世界万物息息相关,教我们不要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乱搞,这就让一个混蛋变成了一个绅士。

4. 鬼谷子 解析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这段话里,“反听”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反听”,不是说要你从反面听别人的话。反听,是从“反而求应”来。运用己默、象比、钓语等方法,从对方那里求得了“应”,对这个“应”你知道了、了解了,这就叫反听。“听”在这里不仅有听到的意思,而且还有知道、审断的意思。
那么,善于反听的人有什么特点呢?他能“变鬼神以得其情”。变鬼神,就是像鬼神那样变化不测。鬼谷子说,那些善于反听的人,可以通过像鬼神那样不可测度的变化,来了解、审断出真实的情况。像上面范雎说秦王的例子,范雎把钓语、己默、象比这些方法不断的变换使用,直到确定出秦王和自己的心意相合,这就是“变鬼神以得其情”。
做到“变鬼神以得其情”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变得得当,变得恰倒好处。还用上边范雎的例子来说明。范雎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秦王必经的宫中巷道,开口就对驱赶他的宦者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这话说出来是非常危险的。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穰侯是秦昭王的叔叔。如果秦昭王的意志不坚决,没有抛开太后和穰侯自己秉政的勇气和信心,那范雎就有因离间君王骨肉之亲而杀头的可能。但范雎要想让秦昭王施行自己远交近攻的主张,就必需冒这个风险。不冒这个风险,就试探不出秦王的心意。所以鬼谷子说,善于反听的人,“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其变当也”,就是运用方法适当,要恰如其分;“牧之审也”,就是对这些方法运用自如,要恰到好处。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鬼谷子说,如果不能巧妙自如的运用反应的方法,就不能明确的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势;既不能明确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势,那你决定策略所依据的基础就不牢靠。这里鬼谷子进一步明确地讲反应之术的作用。反应的目的,就是要得人之实情,并把这个实情作为确定如何谋划策略的依据。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得人之实情,可以通过反复使用象比的方法,观察对方的反应。我们看商鞅说服秦孝公就是这种方法。第一次商鞅对秦孝公大谈帝道,结果把秦孝公说得睡着了。第二次,商鞅又大谈王道,听得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劈头就问:“你就不想成就霸业吗?”秦孝公一听,精神一下就来了:“请先生教我!”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这是进一步讲如何变换使用象比的方法。一般人们说鬼谷子是讲阴谋的书,这里确实有阴谋的成分。“阴”就是不显露、隐藏的意思。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拢;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先给予。如果把这个道理运用在如何成事上,那这就可以看作是阴谋。后面鬼谷子在“谋”篇里说:“圣人之道阴。”这个“阴”是成事、成功的方法,没有道德的意义。春秋时代的管仲就曾以“齐纨鲁缟”为阴谋,搞夸了鲁国。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执意讨伐鲁庄公。鲁国曹刿论战,在长勺(曲阜北)大败齐师,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5. 鬼谷子的思想主张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因此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最后他教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及张仪等高徒。鬼谷子特别钟爱为人诚恳真挚的孙膑,将自己毕生绝学倾囊相授给孙膑。

6. <<鬼谷子>>中的哪几句话是说辩论方面的

《鬼谷子》全篇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D7%D3%B2%BF/%C6%E4%CB%FB/%B9%ED%B9%C8%D7%D3.HTM
《鬼谷子》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
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
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
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
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
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
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
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
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
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
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

------------------------------

《鬼谷子》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
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
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
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
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
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
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
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
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
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
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
「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
「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
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
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
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
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
户。

【注释】

捭:〔音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

《鬼谷子》反应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
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
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
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鲋��说鋈酥�僖病33制涓偾��*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
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
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
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
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
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
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
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
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
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
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

《鬼谷子》内楗第三内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
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
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
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
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
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
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
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
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
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
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
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
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内:入。

楗:门拴。

内楗: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

《鬼谷子》抵戏第四抵戏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
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
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
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
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
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
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
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
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

《鬼谷子》飞箝第五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
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
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
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
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
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
重,以飞箝之辞,钩其*�茫�艘泽榍笾�*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
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
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飞:制造声誉。

箝:箝制。

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嬴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

《鬼谷子》忤合第六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
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
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
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
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
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
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
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
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
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
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

《鬼谷子》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
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
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
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
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
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
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
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
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
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
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注释】

揣:估量。

------------------------------

《鬼谷子》摩篇第八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
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
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
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
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
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
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
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
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
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
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
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
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
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
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

《鬼谷子》权篇第九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
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橐病#ㄑ曰蚍锤玻��嗳匆病#┠蜒
哉撸�绰垡玻蝗绰壅撸�黾敢病*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
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
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
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
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
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
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
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
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
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
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
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
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
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
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

《鬼谷子》谋篇第十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
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
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
事,故百事一道,而网络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
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
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
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
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
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
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
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
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
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
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
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
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
远近之诱。

------------------------------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
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
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
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
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
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
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
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
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
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
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
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
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
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注】

右:有。

7. 哪本书可与易经,鬼谷子,道德经齐名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8. 鬼谷子的详解

问鬼谷子这个人呢?还是《鬼谷子》这部书呢?若问这部书还好详解;若问这个人呢就不好详解了,那原因是鬼谷子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都称自己是鬼谷子,其中有称周代的鬼谷子;战国的鬼谷子;汉代的鬼谷子……后来一些大星命先生甚至自称鬼谷子或鬼谷子门徒。由此可知,鬼谷子不可能从周代寿到汉代的。自战国以后吧,隐者自称鬼谷之风一直未断的。汉魏时蔡邕去青溪访鬼谷子,东晋的郭璞又提到青溪的道士鬼谷子。至于西汉的司马季主所说在壶山得鬼谷子的的遗文九篇,就不可能是战国的兵家、纵横家的鬼谷子啦。可能是阴阳家、星命家的鬼谷子吧。由此可见,鬼谷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隐居于鬼谷著名的人物。关于鬼谷的地理位置呢,主要有五种说法:河南登封、河南淇县、陕西三源、陕西韩城、湖北当阳。现在河南淇县及湖北岁阳仍有与传说鬼谷相吻合的地名。淇县的梦云山上有鬼谷、清溪、鬼谷洞,当地传说鬼谷子曾在那里教徒授气,并保存有历代摩崖题记,其中刻有“鬼谷先生隐处”等文字。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苏秦、张仪都曾随鬼谷先生学纵横术。相传仙道家茅蒙和军事家孙膑、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传说凡居住在鬼谷,能称“子”的人都有几家学问:“行军布阵,撒豆为兵;出辞吐辩,万口莫当;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修真养性,祛病延年。”当然,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如附会吧。但由此可见,现在人们所说的鬼谷学说呀,己经不属于鬼谷先生一人和《鬼谷子》一书了。
关于《鬼谷子》这本书呢,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其中《转丸》、《砝箧》二篇旧题亡佚,现在看到的是后人据有关史料辑补的。其中的《符言》、《持枢》、《中经》、《本经阴符》等篇章则明显属于后人附会。《鬼谷子》一书有四家注本,即陶弘景注,皇甫谧注、乐一注、尹知举注。其主要版本有明·正统道藏本、清·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三年江都秦氏刊本,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但都源于道藏本。
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评论不一,或极褒之,或极贬之。宋·高似孙说:“其智谋、其数术、其变谲、其辞谈,曾出战国诸人之表。”而明·宋濂则说:“鬼谷所言之捭阖、钩钳,揣摩之术,皆小夫蛇鼠之智。用之于家,则亡家;里之于国,则愤国;用之于天下,则失天下。”这里且不论孰是孰非,仅从诸家极褒极贬的评价可以看出它的确是部奇书。

热点内容
新安法社会发展 发布:2025-05-19 16:45:18 浏览:416
道德根据善恶 发布:2025-05-19 16:40:25 浏览:941
全部法律和经济责任 发布:2025-05-19 16:34:53 浏览:247
大法官听证会 发布:2025-05-19 16:30:08 浏览:547
司法公证处是干什么的 发布:2025-05-19 16:18:32 浏览:602
两会司法救助 发布:2025-05-19 16:08:52 浏览:465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身份尴尬 发布:2025-05-19 15:59:00 浏览:107
清新区司法 发布:2025-05-19 15:58:50 浏览:627
法学家耶林格 发布:2025-05-19 15:58:49 浏览:152
司法考试60天 发布:2025-05-19 15:57:57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