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5章
❶ 求道德经66章详解
江海抄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水能利万物而不相争,这是谦下之德。不争自然无物以争,所以能成为百谷王。
若想超过众人,就得谦下自己。有才而不争自然无祸。所以圣人虽然才之过人但不与其相争者无所不利。这样子与利众人所利融众人之德,者自然能成众人之领而不害也。所以不相争者天下没有谁能与之相争,这是人德应效法水德。
我也是刚领悟的,说的不好还想谅解。
❷ 道德经第64、65、66章,带拼音、注释
《道德经》有拼音版,你找找看
❸ 《道德经》共有几章
道德经一开始是分了81章,取九九八十一之意。后清朝一学者认为此种分法使内容太过分散,于是分成68章。所以现在市面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81章的,一种是68章的
❹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总是没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为自己的意念。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收敛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本都专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聪明、智巧,圣人使他们全都回归婴孩般纯真的状态。
【解读】
本章是老子“虚心”、“浑君”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慈”的原则的具体贯彻
河上公: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
朱元璋:听其美污之声,目乃观其善恶,所以圣人观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务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儿之无知,特守无为之道,故天下安。
❺ 老子道德经第56章心得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专第81章的信言不美,属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❻ 道德经第63章的意思
整章很长,懒得自己解释,给你贴个任继愈先生的吧。
❼ 道德经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7)道德经65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❽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生养之神(也就是道)是永恒常在的,是万事万物的母体,是根本,玄奥幽深.虚静无形,但是用之不可穷尽
这是老子在描写"道" 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