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有
『壹』 立法民主化存在的问题在哪
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利益不断分化,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后,利益集团这种参与和影响立法的方式早晚会盛行起来,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推动立法民主化程序化就很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为了保证利害关系人的要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合理安排,许多国家在立法起草和法案审议阶段,都要召开主要由法案利害关系人参加的调查会、听证会、座谈会等,以专门听取意见。同时,他们还可以其他各种形式主动向立法起草者反映其意见和要求。
在我国,完善现行的立法提案程序,亟待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扩大提出法案主体的范围。在我国有关组织法和议事规则中规定的立法提案主体,不包括政党、社会组织和一定数量的公民个人,这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国,弊多利少。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共产党之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还有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他党派和社会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它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它们的代表性、组织性和实际作用,建议通过立法允许它们享有立法提案权,即规定上述党派组织可以依照宪法和法律向立法机关提出其任务范围内的法案。这种设计在我国是有先例可循的。从1988年以来我国三次修改宪法,最初的修宪动议均由中共中央提出来。这种作法在外国也不乏其例。据世界议会联盟对83个国家的统计,有8个国家的法律规定政党组织、社会组织或者经济组织享有立法提案权。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却不能依法直接向立法机关提出法案,这在民主实践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人民享有立法创制权并不是一种创新,在一些国家早已实行这种制度。例如,奥地利规定,20万以上的选民联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意大利和瑞士规定,5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索马里规定,1万以上选民可以联名提出法案。(25)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无比优越性,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建议在制定《立法法》和修改人大组织法时,应当允许5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案;3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20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级人大提出法案;15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10万以上选民可以向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大提出法案;8万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省会市和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提出法案。
其次,法律草案的规范化。如前所述,立法议案和立法动议是不同的,但我国立法机关常常把立法动议等同于立法议案。例如,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统计,共收到立法议案830件,这些立法议案往往仅有建议"应当制定×××法"或者建议"应当修改×××法"的内容和极为简单的理由。在立法学上,这些"立法议案"只能称作"立法动议",因为立法议案最少应当有:名称,案由,宗旨(目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条件论证,选择方案等。有少数国家的立法程序开始于提出立法动议,其后的程序是将立法议案交由议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法律委员会)加以论证,如认为需要和可行,则委托立法专家会同相关人员共同起草法案。在我国的立法程序中,没有这种咨询论证程序,也缺少专门的立法起草机构和人员,而且采行这种模式的立法程序给立法机关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因此我国不宜采行这种立法程序的模式。
为了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质量,应当把好立法的"入口",即从立法程序一开始,就要求法案的提案者必须提交规范化的法律草案。立法机关应当要求,提出的法案必须具备有关内容:(1)法案的名称;(2)提出法案的理由;(3)法案的目的或者宗旨;(4)法案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架构;(5)法案的主要条款极其内容;(6)提案人署名,附议者联署。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法案,应当建立退回重新修改的制度予以处理。
实行法案咨询论证程序。立法机关在受理法案时,应当在一定时期内由专家机构或者专家小组对法案进行咨询论证,以便立法机关决定是否接受法案,并决定是否以及何时将法案列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这种程序实质上是对法案的专业预审,目的在于保证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法案咨询论证程序主要是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审视法案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考虑立法的条件和时机。审视法案的形式要件,是要看法案是否符合上述"其次"的规范化要求;审视法案的实质要件,是要看法案的内容是否符合宪法、相关法律和基本国策。如果法案经审视获得通过,专家应当建议立法机关受理该法案,否则就由立法机关退回提案人重新修改。对于已经受理的法案,专家还应当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列入立法机关议事日程的建议。法案咨询论证程序与审议法案程序有明显区别,从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解决立法机关是否受理法案的问题,一旦受理,法案即进入立法程序,反之则退出立法程序;后者主要是解决法案是否"成熟"可以付诸表决的问题。即使不"成熟",在法理上也不宜将法案退回原提案主体,而应当搁置法案,对它作进一步修改,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提交审议。
『贰』 行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途径
1楼的说法是对的。本来就是很抽象的问题,因为实际应用确实不多。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宪法性问题,参照宪法和立法法解决。
这里涉及到违宪审查。
首先明确1违宪审查不是宪法运用(山东的齐玉玲诉陈小琪案是宪法在民事纠纷中的适用,但不是违宪审查)
2违宪审查的对象是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3违宪审查是有权审查(我国这个权力在人大,理论上不是什么组织、个人或者政党都可以随便进行违宪审查的)
4违宪审查具备一定法律后果:违宪的法律无效。
5违宪审查的机构,中国是采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审查模式,也就是违宪审查权在人大。
由此,结论显而易见,针对法律违宪问题,可以由人大根据违宪程序提出解决方法,比如修改、变更、撤销。
-----------------------------
立法法81-85条。对宪法及法律的效力等级、法律规范冲突的解决机制、改变或撤销法律文件的权限和事由、对法律文件合宪性和合法性的审查程序进行了相关表述。
第八十一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八十二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八十三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八十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第八十五条 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理论都铺陈了,不是很系统,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叁』 现阶段,国务院部门立法存在着突出问题有哪些
最突出的是执法问题,如果现有的法律认证执行,就会调动立法的积极性,要不然,就会有隔空感觉,差了一道链接的渠道,导致不能水到渠成。
『肆』 我国立法领域的突出问题
我觉得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法律可能不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
『伍』 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当前立法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复(一)抓紧制定《制立法法》。使宪法等所规定的立法权限得以进一步明确、具体。界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范围,国务院的立法范围、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范围。对有关授权立法的问题也作出规定,如作出授权立法的机关、授权立法的内容限制以及授权立法的时限等。
(二)加强立法监督。我国立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都与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相关联。各有关机关应充分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改变或撤销”之权,以保证法制协调发展。一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健全有关机构;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力量,增加必要的人员,可考虑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作顾问,或直接参与审查,提供专家意见。
(三)加强法律、法规的审查清理。
(四)转变立法观念,完善立法技术。立法机关,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起草者应下大力气调查研究,不能借口不了解情况,不熟悉业务而草率立法。应使立的法能够有效实施。
『陆』 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学前教育行政法规和学前教育规章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公为主,民补充”的园格局,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大力发展公及公性质幼儿园,充分调动各方积
『柒』 国务院部门立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几项
越权是最明显的一项,而且国务院部门立法在宪法上并不被认可,同时国务院的法规也存在违宪情况
『捌』 中国立法程序存在哪些问题
立法主体的专业性过强、民众参与立法机会小、参与的范围过窄、民众监督体制不健全等等。
『玖』 你认为我国立法中存在着什么问题
当前法律是不是能够完全落实的问题是最大问题!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一内些地方人情大容于法,权利大于法,关系大于法。能把当前有的法律落实好,百姓已经得益不少!落实不好,制定再多,再完美的法律也是纸上谈兵——废话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