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德经
⑴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谈谈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
嘿嘿
这是一句被误读了上千年的古训。一定要纠正才行,以免我们误解老祖宗的好心。
首先,这里的“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做动词。读错了音也就会错了意。原话真正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养性,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近千年来,这句话被曲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那么天要杀他地要灭他,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实在是荒谬!
古代的读书人,都是被教育要为天下百姓做榜样的,要为国家做贡献的。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径,绝不可能被教育去自私自利。老祖宗知道,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结果就是国破家亡,所以从古至今,老祖宗都倡导多行善多利人,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国家领导人,甚至提出:对于人民利益领导者要“为而不争”的教导。
⑵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是道德经中的吗
不是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之初性本善,此句是由于儒家教义"假仁假义"行不通,是实践儒家教义后而下的结论。
巧合下撞见了起源,源自《礼记·礼运》大同社会人人赖其力;"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民谚争锋相对,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礼记·礼运》大同章,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教儒教的读书人却故意讲伪修诈,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透顶。
造成以祖宗可靠的身份,欺诈无知群众,社会危害极大,连扬子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由于粗心也被欺骗,一传十,十传百。却没人能说出谁传出来的。
许多东西,需要长埋于地下,才是最好的归宿,这是考古恪守的真理之一。
⑶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处是什么
出自战国孟子《尽心上》“扬子取为我,把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个汉语成语,此处“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译文: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
孟子激烈批判的“杨朱学说”,杨子学说的内核是“为我”,经典阐释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德经扩展阅读
杨氏即杨朱,又称作阳朱,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魏国人,主张“贵己”、“为我”。杨朱的思想在战国初期很流行,与儒、墨两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杨朱生活的战国初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为了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中,各派思想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当时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墨子宣传“兼爱,非攻”的思想,杨朱主张“贵己,为我”,认为人的行为应顺乎人的本性,不能被外物所累,追求个人独立,提倡个人主义。
他的思想遭到孟子的批判,孟子评论杨朱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就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⑷ 道德经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个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意思差不多,常常被俗人误解为自私的意思,
⑸ 梅竹斋主人对老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思想,认为非自私经而是正人君子道德修为经并作了论述,你怎样看
看中国文化,有三个视角:
一、从其主体内涵及根本性质看,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政治为中心的文化,这是由中国的知识传统与主宰一切的政治传统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
二、从表象结构看,
中国文化是一种由“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组成的二元文化。民间文化的作用是为了对冲官方文化中的虚假成分。比如,官方号召“大公无私”,这是虚的,多数人做不到,怎么办?民间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人们就从民间文化中找到了思想依托。
三、从人性的层面看,
无论是官方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欲望。比如,前面的例子,官方文化号召人民“大公无私”,实质不过是为了官方能得到更多资源,保障政权更稳固,而老百姓不会真的这么去做,他也要满足生存欲望,也要过得更好。这就是功利心。因此,从人性追求价值满足的层面看,官、民二元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