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感化

道德感化

发布时间: 2021-12-09 13:04:24

❶ 辩题培养“工匠精神”更应该注重制度建设还是道德感化,我是反方道德感化,

工匠精神的定义是什么?
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成果,其形成的源泉是实践,实践中,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制度都是其产物。
我方认为,制度建设本身就是职业道德的制度化,制度建设必须符合道德。

❷ 道德感化的作用有多大有多少人有道德

道德感化主要史人明智,修身养性能够立志做好人,尽量减少社会的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个人修养.改善社会风气.但是道德不是挂在嘴边的,道德是靠积累的,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道德也一样,靠的是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阅历和通过学习所积累下来的.至于有多少人有修养我很难回答,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学问并且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

❸ 人的道德感是如何形成的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句千古大忽悠

这个观点是我很反对的,前几年很多学者围绕性善和性恶争论不休

在我看来,人性的本来是恶的,因为有了道德教化

有了知识,有了历史的是非,才慢慢形成道德

一个没有教化的人是没有道德感的,那是一头自私自利自欲的动物

所以,根据性恶论的逻辑,道德的形成是教化

近些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性善论的观点视乎有点站不住脚

❹ 道德感的基本特质

道德感既是一种道德的主观意志,也是一种见诸行为的道德冲动。“意志作为主观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就是行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才是行为”。作为一种主观形态和冲动形态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质。 道德感与伦理感一体相关,道德感由伦理感转化而来,这种转化的过渡环节,就是伦理的“实体感”内化为个体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谛是“得道”“,得道”的内涵是对伦理的实体性的分享及其在个体意志行为中的外化,是个体内在的实体性。“得道”是由伦理感向道德感转化的中介。在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伦理之“理”转化而来,另一方面,它又扬弃了伦理实体抽象的普遍性而获得个体内在的实在性。
“得道”,一方面是对伦理之“理”的获得,对伦理实体的分享;另一方面更是伦理的实体性要求和伦理的客观意志向道德的主体性确证和主观意志的转换。“道”就是个体内在的伦理实体,或者说,是个体性、主观性的“实体感”;而“得”的方式不是占有,而是分享。伦理作为一种共体和公共本质,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既包含、统摄单一物,又不让任何“单一物”或个体占为己有。个体对实体和道德对伦理的“获得”方式,只能是“得道”。“得道”的要义是获得伦理的要求,并转化为个体行为的法,从而使个体获得伦理的实体性。这些形而上的抽象逻辑,被黑格尔用法哲学的语言清晰地表达“: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德,就是在本性中所体现的个体的伦理性格。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伦理的要求,如果这种“符合”成为一种稳定的性格,那么就是“德”。所以,“德,毋宁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得道感”就是伦理上的造诣感,造诣感的核心,是“单一物”与“普遍物”、个体与实体统一的感觉。不过,作为一种主观意志,“得道感”与思维形态、纯粹理性形态的道德的区别在于,它是求道、持道、行道的那种冲动。“求道”是“得道”的基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道德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质,就是解放。解放的第一要义,就是将人们从自然冲动的束缚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以获得人性的自由。
“求道”,就是过有道德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使自己从本能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那种冲动。人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为人身上具有动物性;道德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的本根。正如西方伦理学家所说,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人性与神性的区别,在于人需要道德。道德的可能性与不道德的危险性在人性中共存,于是,“求道”之后,还有要“持道”的意志力。“持道”即对道德的固持,即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亦即孔子所说的“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持道”的确证在于“行道”。“行道”才能将伦理的要求外化为现实,也才能使道德的主体得到确证,也才是真正的“知道”和“有道”。“知行合一”就是道德的理论态度与实践态度和思维形态与冲动形态的统一。“求道—持道—行道”,就是“得道”感的内在结构。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直接受道德意志决定,是道德价值的本质。“行为全部道德价值的本质性东西取决于如下一点:道德法则直接地决定意志。”纯粹理性的任务是为人们提供道德法则,纯粹实践理性要将道德法则变成意志的直接决定者,就必须为人们找到道德行为的动力,即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内在冲动,这种动力或冲动,康德称其为“灵魂驱动力”。关于这种冲动的本质,康德与黑格尔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这种冲动的本质应当是一种特殊情感。“因为一切禀好和每一种感觉冲动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所以(通过禀好所遭遇的瓦解)施于情感的否定作用本身是情感。”产生这种情感的理智根据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在道德法则的动力之外寻求的动力,都可能使道德成为“无法持久的”和“危险的”伪善。“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一种情感,它产生于理智的根据,并且这种情感是我们完全先天地认识的唯一情感,而其必然性我们也能够洞见到。”于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动力,就是对道德准则的“敬重情感”。“这种情感现在也可能称为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而出于这两个理由,它也可以称为道德情感。”
敬重情感是人内在的对道德法则的肯定情感,是意志对道德法则景仰和礼赞的快乐情感。它是由纯粹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化,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唯一合法的根据。“于是,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时无可置疑的道德动力,并且这种情感除了仅仅出于这个根据的客体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体。”µξ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何以可以产生道德冲动而成为实践理性的动力?“因为对于我们尊重的、却又(由于意识到我们的软弱)畏惧的东西,由于更加容易适应它,敬畏就变成偏好,敬重就变成爱;至少这会是献身于法则的意向的完善境界,倘使一个创造物某个时候能够达到这一点的话。”所以,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康德写下了那句给后人带来无限启迪和警示的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人们今天可能对康德将对道德准则的“敬重情感”作为道德的唯一动力的观点提出许多异议甚至批评,但它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和启发意义的是:道德感本质上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而且,这种“敬重情感”推动人们由对道德的理论的态度或道德的思维形态,向实践的态度或实践形态转换。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情感”,既是冲动形态的道德,也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动力。 康德如此凸显义务之于道德的意义,以至认为伦理学“一般地,它也叫做义务论”。道德感与道德冲动的义务感以“敬重之情”为基础和前提。“伦理义务只有当我们尊其为义务时才成其为义务。说我们有义务敬重,等于说我们有义务去有一项义务……因为人必须先有了对内心法则的敬重心,才可能懂得什么叫义务。”义务与道德、与德性是一体的,德性是人的行为准则在履行义务时体现的力量。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德性本身不是义务,拥有德性也不成其为义务,但它命令人有义务,伴随着其命令的一种(只可能由内在的自由的法则所施加的)道德强制。义务产生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德性是履行义务的力量,义务是一种道德的强制或绝对命令。于是,道德感就是履行义务、执行“绝对命令”的一种道德冲动。义务感与敬重情感一样,同样是一种道德情感。
义务不仅与德性一致,而且与冲动一致。黑格尔认为,德、义务、冲动,三者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采取义务的形式、然后采取德的形式的那种内容,与其有冲动的形式的那种内容是相同的。冲动也同样以这种内容为其基础。”黑格尔强调,义务的本质不是强制,而是自由,或道德解放。义务限制的仅仅是主观任性,而不是冲动。“具有拘束力的义务,只是对没有规定性的主观性或抽象的自由和对自然意志的冲动或道德意志(它任意规定没有规定性的善)的冲动,才是一种限制。但是在义务中个人毋宁说是获得了解放。”义务使人摆脱了对自然冲动的依附,将人从自然冲动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又使人摆脱了个体的偶然性与主观性,获得实体性与现象性。“在义务中,个人得到解放而达到了实体性的自由”“,所以,义务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义务就是达到本质、获得肯定的自由。”
道德感就是履行义务、执行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的情感冲动,即道德感就是义务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们因获得“伦理上的造诣”而得“道”;以对道德准则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优美灵魂”和源头性的“灵魂驱动力”;培育以自我解放为本质和追求的义务意识。

❺ "道德感化"为什么失效

首先,从“教育理论”与“人性假设”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每一种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教育理论,每一种教育理论又都是以一种人性假设为前提的。案例中的这位班主任说:“我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心地都是纯洁的”,因此,他相信“用真诚呼唤良知”是最好的教育策略。中外教育史上都曾有过对于人性的争论,我们可以把这位班主任的人性观归到“性善”派。其实,人性既非“本善”,亦非“本恶”。因为“人性”并非仅是遗传的结果,更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人性”是世间万物中最为复杂的东西,也是最难以完善的东西。“人性”往往是“善恶夹杂”。人性有善,因此就有了教育的可能性;人性亦有恶,因此就有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过程。当然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人性相对单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坚持对青少年教育信心的同时,又应当充分估计到他们所受影响的复杂性。

其次,从“教育策略”与“教育原则”关系的角度分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两件著名教育案例对我们是深有启发的:

第一个例子:马卡连柯工学团有个名叫谢苗的学生,有一次他犯了偷窃的错误,还私自离开了工学团。后来,他在外面混不下去,又要求回来。有人不同意接受他,还有人主张要整他。但马卡连柯却对谢苗愿意重返工学团的行为表示欢迎,还充满期待地对谢苗说:“我相信你。”两星期后,马卡连柯交给谢苗一份委托书、一支手枪和一匹马,叫他一个人去很远的一个地方领回500卢布。谢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马卡连柯连说:“谢谢,谢谢!”谢苗深深地感动了。从此,他再也没有发生过偷窃行为,最后还继承了马卡连柯的教育事业。

第二个例子:马卡连柯在其名著《教育诗》中记叙了这样一段事实:一个冬天的早晨,马卡连柯叫工学团团员扎陀罗夫去砍柴给厨房用,谁知扎陀罗夫竟挑衅似的拒绝了。马卡连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手打了扎陀罗夫三下耳光。而恰恰是这三下耳光,彻底地改变了扎陀罗夫的人生,使他走向光明的未来。

对谢苗,马卡连柯用的是“感化”的策略,对扎陀罗夫,马卡连柯使用的是“惩罚”的策略。“感化”与“惩罚”是如此尖锐对立,但是,在教育大师那里,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正是教育大师充分估计到人性的复杂性,并且抓住人性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侧面,采取了正确的教育策略。谢苗“在外面混不下去主动要求回来”,这时他的人性“向善”的一面呈现为优势,马卡连柯抓住时机,用“宽容与信任”助其扬善,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对扎陀罗夫,在这之前马卡连柯对他出于爱心的教育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扎陀罗夫一贯对抗教育,他的人性“恶”呈现嚣张之势。马卡连柯的“三巴掌”起到的“阻其向恶”的作用,让他猛然从“恶”的蒙蔽下醒悟,领略了马卡连柯过去对给他的所有信任与爱。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体罚,马卡连柯本人在“三巴掌”之后也很快意识到自己“从教育学的绳索上失足跌下来了”。在马卡连柯那里,无论“感化”还是“惩罚”,都体现了他一贯的教育原则:对学生的信任与爱。如果没有这样一条原则为前提,或者学生没有感受到你对他们一贯的信任与爱,那么无论怎样的策略都不会产生真正的育人的力量。

“教育原则”体现的是教育目的与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统一。青少年是未成熟的个体,正处在人生最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探索与尝试,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内心里有着向善的种子,“信任与爱”才能给这颗种子持续不断的成长力量。这样的原则是不能变的,但是体现这种原则的策略却应当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景而变。“道德感化”只是一种教育策略,它的适用对象和环境是有条件的,如果把它作为万古不易的“教育原则”,那是不免要碰壁的。
那么,要使“道德感化”策略有效需要哪些条件呢?首先要能准确识别对犯错者的动机:如果1、是因为生活所迫,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2、是初犯或偶犯,是见物(钱)起意,不是蓄意偷窃。其次,要能够正确估价教育者自身的影响:如果1、教育者在学生眼里具有正直无私、充满爱心的品质;2、经验证明,老师有足够的能力查清事实,将认错的机会留给学生,是对他的信任。具备以上这些条件,使用“道德感化”就可能奏效。
如果犯错者1、不是初犯或偶犯;2、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意;3、与自身品德相联系,如一贯嘴谗,爱贪小便宜等。如果教育者1、在学生心目中还没有确立起正直无私、充满爱心的形象;2、在学生看来,老师的宽容和信任不过是以假装的仁慈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道德感化”就不太可能奏效。

再其次,从教育原理与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角度分析。在处理班级失窃事件的过程中,给学生主动认错的机会,是一种宽容;查请事实后给学生以改错的机会,也是一种宽容。如何掌握火候,要靠教师的实践智慧。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在于拥有丰富的教育原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i]总括起来,教师的实践智慧应当具有“四个纬度”,那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情景性”、“合伦理性”。 “有两种教师,一个仅仅拥有经验的教师,在满足合目的性的同时,可能牺牲了合规律性;一个仅仅习得若干公共教育理论的教师,在满足合规律性的同时可能牺牲了合目的性。”[ii]

教育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使教育情景很难从属于某种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则。教师不仅应当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而且应当具有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的能力。由此可以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公共教育理论”与“个体实践经验”的合金,教师是自己实践智慧的冶炼者,“反思”便是那冶金的火。

❻ 减少青少年犯罪应注重道德感化还是法律约束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减少青少年犯罪,应该中道德感化还是法律的约束,我认为两者都必须得有既要进行法律的约束,又要进行品德道德的教育和感化。

❼ 道德感指的是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感就是履行义务、执行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的情感冲动,即道德感就是义务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们因获得“伦理上的造诣”而得“道”;以对道德准则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优美灵魂”和源头性的“灵魂驱动力”;培育以自我解放为本质和追求的义务意识。

一、分类
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这类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感。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
(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二、基本特质
道德感既是一种道德的主观意志,也是一种见诸行为的道德冲动。“意志作为主观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就是行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现于外时才是行为”。作为一种主观形态和冲动形态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质。

❽ 道德感化比以暴制暴更有效的事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胆敢欺负人就让他尝尝什么叫狠!我一般不打架,要打就拼命打。让他们知道你不是好惹得,一战成名,别人就不敢惹你了!否则永远都是被欺负的料。看到朝鲜没有,虽然穷,但是他有胆量有志气:美国敢打朝鲜,就让美国从地球上消失。孔子都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简单讲就是别人对我好我就对他好,谁对我不好我就对他不好。”以德报怨”是为了和谐编出来的,说的是别人对我不好,我还是对他好,感化他,宽宏大量。但有的贱人就是感化不了,必须以暴制暴!

❾ 什么是道德感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我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 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革命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带来了双重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这些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 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及其道德综合素质:一要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二要丰富和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三要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四要加...

从古到今,关于人性的讨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人类天性善良,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他们举例说基督教里就认为人类具有原罪,有经常做错事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人性是亦善亦恶的,比如休谟说:仁慈是存在的,不管它有多么地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
归总起来,人们争论的关键在于人性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之所以会认为人性自私,就是因为他看到个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为了 求得个人的幸福而不受一切道德规范和社会义务的约束。
但我觉得彼特拉克的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人当然有利己的天性,人只要活着有各种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需要满足了,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不可被剥夺的一项权利。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就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人性本恶的理论下,自私行为似乎是被定义为那些对个体有益,或者是个体感到愉快的行为。这实际上是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功利性的,追求个体的幸福是可耻的。显然,这于理不合。彼特拉特批评的行为在我看来,只是某些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侵犯了其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损害践踏他人的权利,是恶的行为,但并不代表恶的人性。第二,人有利己的天性是人类能生存、发展的重要特性,是求得人类幸福的人性基础。人类社会的全体幸福,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抽象模糊,高高在上,虚无飘渺,它应该是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的。所有的个体幸福才能组成全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首先要由该个体来追求,而不能由他人给予。只有个体本身才最能体会到自身的需要,最有去满足个体需要的动力,因此他会用各种办法来满足自己。别人的给予虽然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首要条件。
总得来说,我不认为人具有利己的天性利的天性就是“性本恶”;同理,我也不认为人有利他的天性就是“性本善”,单凭人有母性、友情和感恩等利他的本性就认为人性本善,显得过于武断,不严谨。我更愿意这样去看:人是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的生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她)必须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然,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看了许多尔虞我诈,不折手段的卑鄙行为,我们还看到追求个体幸福中出现了许多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当代美国学者尼斯说,在美国,个人主义使社会组织瓦解,社会已不再是人们由共同利益、共同志趣所汇合凝聚成的团体,而是演化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这里至多是个沙砾场;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而生的人们活动的热带草莽。这确实令人深思,这是一个从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理想建立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出的声音。我们常常说解放人性是进步,但在美国是不是已经到了放纵的地步呢?个人主义,是不是真的使社会瓦解呢?
应该说,尼斯看到了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病,但观点未免有片面之处。最大的组织是什么?是政府。在今天来看,政府的权力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对公共利益不是淡漠了,而是重视了。最典型的例子是财产权原则的改变。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强调的是绝对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味着财产权益是一种绝对的所有权,即所有权人完全可以任意地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其他任何人包括政府都不得干涉。但是20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法律在肯定私有财产权的同时,重视了社会利益和公共福利服务,“私有财产的绝对权利”原则改为了“所有权行使的限制”原则。显然,个人自由受到了限制,在社会公平面前低了头,向公共利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而且,国家在住房、医疗卫生、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时,达到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局面。具体来说,好的体制至少要做到:1人们只为社会提供了某种服务,满足了社会上的某种需求,才能使自己的私利得到满足。从而实现为私的行为能达到增进公益的目的。2使社会上每一个有利他之心的人都有机会去施善,促进社会道德的提高。比如建立为社会公益或慈善事业捐款的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力避免尼斯所说的情况出现,将个人主义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基于对人性和与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我认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人我关系。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对方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规则。这样做即便不能增进他人的幸福,至少也不会增加他人的痛苦。
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不是注定我们要进行生存争斗式的竞争,而是提供了相互合作,携手齐进的机会。我们应该抦弃损人利己的观念,建立利己利人的信条。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人人都有享受生活的资源,他人所得不必视为自己所失。假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必然会陷入永无休止的焦虑和痛苦之中,那时生命将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我们应该用互助与合作增进幸福。

❿ 什么是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同情、反感、眷恋、疏远、尊敬、轻视、感激、爱、憎、背信弃义等属于道德感;同志感、友谊感、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也属于道德感。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