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简史

道德简史

发布时间: 2021-12-11 18:52:08

道德教育的历程

1.现代德育的产生。西方现代道德教育产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他认为,道德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而并非是固定、绝对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是儿童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早在20 世纪初,他就强烈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理念,主张道德教育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讲求道德教育方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且应特别关注儿童的本能与冲动,儿童的智力判定,以及儿童的情感反应。
2.现代德育的滞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其现代道德教育也陷入了滞碍状态。战争表明,像德国、日本这样肆意践踏人类基本道德的国家,同样也能够制造出尖端的军事武器,道德和道德教育在科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迫使人们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为科技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一改往日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代之以科技教育的兴盛。
3.现代德育的复兴。现代道德教育的复兴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发达国家过于重视科技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国民的道德教育,致使到60 年代初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表面经济繁荣的情况下,产生了各种社会道德危机,如大学校园混乱、青少年犯罪、吸毒现象严重等等,于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社会的混乱是学校教育不力的结果,学校的教育没有在帮助青少年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负起责任。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政府和学校加强道德教育。至此,现代德育又重新开始复兴。
4.现代德育的繁荣。鲍曼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认为,现代性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对秩序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建构,“在现代性为自己设定的并且使得现代性成其为是的诸多不可能的任务中,秩序的任务———作为不可能之最,作为必然之最,实在地说,作为其他一切任务的原型凸现出来”。

Ⅱ 再读《中国哲学简史》,对超道德价值有点疑问

超道德价值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都有哪些方面?
超道德价值,一般指盲从回,,即无代价,无理由相信答一种思想
一个人要成为“人”必然要有它么?
这个是错的,人的思想主要是靠环境的影响,人是通过学习认知这个世界的
并不是靠信什么而成人的
而且,冯老的话,“绝缘”,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
至于这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那些限于尘世事务的人其实他认为你才是精神事务绝缘
到底谁对谁错,这种东西没有审判,这是说可能有些适应当时的环境,有些反之,
就向一颗石头有人觉得它价值连城有人觉得一文不值

Ⅲ 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有联系吗

大道归一嘛
既然道德经都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不是什么都是有一个一

Ⅳ 有哪些人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引言:在现实社会当中有很多优秀的人都在默默的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人用着自己伟大的胸怀和无私风险的精神去感染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三、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1931年12月30日,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也是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因为普悠悠本人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的结合研究,所以创制出了新型抗疟疾的青蒿素以及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患有疟疾人的性命,因此他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为世界的人民乃至全国的人民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Ⅳ 中外教育简史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孔子道德修养方法思想:
“自省”“克己”。
-------------------------------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所以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报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所以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3、简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创办私学后所实施的招生原则。他主张实施教育应不分等级;种类、国别,这与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一致。孔子招生,只要诚心求教,潜心向学,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以及鬼监狱贫富如何都热心教诲,一视同仁。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雪灾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4、简述举一反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通,可以去启发他;经思考有所领会,但不嫩以适当的言辞来表达,可以去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起贺欣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做到闻一知二,技能主动获得知识,又是发展思维能力。
5、简述因材施教的内容。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实施因材施教,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简述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关于教学母的的论述,原文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这种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7、简述儒家的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死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的主张。,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这是对孔子“自省”“克己”道德修养方法思想的继承,也对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Ⅵ 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观念

1.学校德育的内容日益丰富。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内容在面向生活中不断丰富,以满专足和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属展需要。学校不仅注重共同的价值观教育,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

2.既进行有关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还把德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进行宗教教育,伦理教育,纪律教育,国家法纪教育,国家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教育,和平教育,国际理解、协调、亲善教育,自由、平等、人权等教育,现代人生活方式教育,消费教育,保护环境教育,反色情、反暴力、反吸毒、反艾滋病教育等等,内容无所不包,同生活联系紧密。

3.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内容选择主要根据两个原则:一是社会需求,其中包括个体社会化必需的道德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运作的社会规范,确保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利益以及有助于该政治集团发展的政治目标。

4.二是人的发展要求,既注意人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特征,不同认识活动范围和性格特点,也注意到人发展的需要,如选择有助于人的道德认识发展需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某一道德难题的讨论,以培养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

Ⅶ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人类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有的说:“文化是复杂的现象,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有人简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由生活经验所获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人类的文化活动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而其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错综复杂,头绪纷乱了。简单地说起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质文明、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种文化活动,性质不同,演进的方式也不一样。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学习,并不十分困难,欧洲不少国家的人民,会说几种话,也会用二、三种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变换,物质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异。其中最不易改变的,要算是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了,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也是人文地理学上最应着力的研究课题。世界可分为十一个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文化活动,表现在地面上的现象,都是它的研究题目,为了方便起见,人文地理学也可依照人类文化活动的分类,加以论述。本章的内容,先叙述人种的类别,次及语言的种类和分布,然后论宗教的派别和传播,最后讲到人类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都以人类的本身为对象。

Ⅷ 道家思想的精华及发展历程是什么

一、道家思想的精华

道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无为。道家思想核心内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蕴含了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老子总结出了道家思想精华,当时以“道”为最高哲学,“道“是宇宙万物本源和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学说下,被誉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谐,人与宇宙和谐统一,古代的天人关系,是指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道家思想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以杨朱为代表,主要思想是轻物重生,行为上企图避世。但事实上,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须接触社会,因此不可能达到思想的目的。

2、第二阶段以老子为代表,认为事物的演变有其法则,只要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于是老子提出了道、德、常等概念。但事实上,人无法彻底掌握法则,因而还是难以避免痛苦。

3、第三阶段以庄子为代表,他在老子对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不论世间事物怎样变化,只要忘记事物之间的界限,获得“无知之知”,都可以使人的心灵获得绝对的快乐。

至此,道家哲学基本解决了其关注的终极问题,达到了顶峰。

(8)道德简史扩展阅读:

“道家热”在西方的兴起

早在16、17世纪,中国道家学说就与儒家学说一起被译介西传,但由于传教士的亲儒排道政策,其时道家思想鲜受关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作为一种“精神科学”和生存智慧的道家思想为西方文化界竞相采集,他们把道家思想作为人类至高智慧的榜样加以崇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对道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在当时似乎已成为一种集体现象,其范围远超人们的想象。当时西方出现的这股“道家热”以德国最甚。

亨利·米修曾于1930、1931年间游历中国,并与道家思想结缘,其游记多次提到老子和道家。其诗作空灵、飘逸,展示了道家“虚静”“守中”的境界,带有浓郁的“佛”味和“道”味。米修一生的艺术探索寻道求虚,被批评家看作是在20世纪法国诗坛上“开启了西方的《道德经》”。

Ⅸ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称人生有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境界,

仁义礼智具有道德价值,天理性命是超道德价值。即把道德上升到天地境界,类似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

Ⅹ 简述个人道德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10)道德简史扩展阅读: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儿童的品德是一个发展过程,儿童是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逐渐理解道德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向更高的道德阶段不断前进的愿望和动机。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主动辞职的补偿 发布:2025-05-18 00:28:45 浏览:725
中英法学院 发布:2025-05-18 00:28:43 浏览:956
劳动法一个月上几天班 发布:2025-05-18 00:27:23 浏览:159
法考行政法老师李佳 发布:2025-05-18 00:11:52 浏览:320
保证书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18 00:11:07 浏览:852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载 发布:2025-05-18 00:10:09 浏览:837
劳动法与公司员工手册发生冲突 发布:2025-05-18 00:09:58 浏览:188
商法交易迅捷原则 发布:2025-05-17 23:52:26 浏览:53
大撤销条例 发布:2025-05-17 23:30:43 浏览:763
2017年行政诉讼法 发布:2025-05-17 23:16:52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