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临塘所法治

临塘所法治

发布时间: 2021-12-12 04:43:20

A. 国家法治越来越健全,将来公务员会不好干,为什么

近日,汇通天下总裁翟学魂预测公务员未来命运称,当下拼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未来命运必然跟十年前的下岗国企工人一样:人到中年被体制抛弃,浑身没有一样市场需要的技能。此语引发网友热议。专栏作家赵楚评论称,这句话是我2012年读到的最富于现实和历史洞察力的断言。由此引起了关于公务员未来命运的大讨论,在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呼声下,幸福的铁饭碗还能铁多久?
正方观点:公务员有竟争优势
对此马上就有网友回应说:我也讨厌、甚至看不起公务员的生活。但必须承认事实,即使有一天体制老化要让公务员下岗,以这些人的人脉关系,做点小生意也比小百姓强。即便有一天下岗了,公务员转身为地方精英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一些人预言公务员四五十岁命运悲惨实在是对公务员的阿Q式打击。
还有人指出,目前很多公务员都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有很多的公务员都是饱学之士,在政治、管理、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都颇有造诣。虽然目前公务员的体制,会让庸者更庸,能力低下的人如果做了公务员,真的是前途堪忧,因为没有竞争让他成长。但真正出色的人干什么都一定很出色。更何况公务员并不是没裁员过,90年代初就搞过,当时流行停薪留职,看看后来多少发家致富的人是下岗的公务员。
反方观点:下岗工人的今天就是多数公务员的明天
不可否认,很多公务员本身是非常优秀的,智商和能力都是一流的,但那些世袭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的官二代除外。如果你在大浪淘沙的社会上闯荡,就算你失业了,凭着锻炼出来一身本领你还可以继续找到新的工作。可是公务员一旦失业了,他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是否还记得,里面那个监狱里面被体制化的图书馆管理员出狱之后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最后自杀了。一个长期在体制内的人,就算你曾经是精英,但是这些人恐怕都没有真正地锻炼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无论你的成绩有多好,专业有多扎实,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你的专业就会慢慢丢失,若干年后,也许你除了知道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为官之道后,一无所有,发展极不平衡,变成知识的瘸子。
在一个行业内,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效率低下就要被淘汰出局。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效率低下就会造就落后挨打。越来越趋于激烈的国家之间的竞争会倒逼中国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是未来的大趋势。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如果管理者的薪酬过高,安排的冗余岗位过多,则股东们会进行严重的干涉,因为不干涉则企业利润减少,竞争力下降,最后股东损失金钱,管理者失败下岗,而管理者的首要责任就是提高效率。到时候政府部门会得到真正的精简,大批的闲适人员会下岗重就业,就像过去十年所发生的国有企业变革一样。
当年的国有企业职工当年是多么的风光和优越,但下岗后却又多么的可怜和低微。从铁饭碗到无饭碗!从摇篮到坟墓只是一刹那的事!更可悲的是,当公务员一旦面临失业后,那些为官的公务员就像动物园里的老虎,养尊处优惯了,已经失去失去了野性和威风,已经连一只鸡都不能杀死了,把它们放入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多数会面临被饿死的命运。而普通公务员就更惨了,他们像卓别林演的《摩登时代》中那些被机器异化的麻木机械的工具人,多数对新的工作手足无措。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在池塘里长大的鱼放入大海,有几条可以在狂风巨浪的大海中存活?
在美国,3%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在法国,是5.3%;在新加坡,只有2%。在日本,就业倾向公务员排在榜单第53位;在英国,公务员甚至进入20大厌恶职业榜;而在中国,76.5%的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 在西方国家,一般当政府雇员的都是一些没多少创新精神,循规蹈矩、没有志向、平庸平凡的一部分人,有能力有抱负的人都会选择在市场经济中去当律师、当医生、当作家,去创业当老板。
而在中国,每年都有百万大军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特权及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无数的人都在做着范进中举的梦。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共4000万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按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计算,我国吃皇粮的人数达7000万人,平均18个老百姓供养一个官员,这无疑是世界之最。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在热情地讴歌巴黎公社时,兴奋地称赞公社真正地建立了廉价政府,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现在,由于机构的裂变和冗员过多,政府越来越昂贵了。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国的变化太快了,60年前一定谁都不想做地主,40年前可能有的人会很后悔做知识分子,15年前有的人后悔做国企工人。当然,目前大部分养尊处优的公务员们肯定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同思维已经僵化的父母那一辈一样嗤笑,这个社会不会改变!现在如果醒悟过来的人就应该武装自己,摒弃闲适,选择充实,为将来做准备。

B. 政府的法制部门是干什么的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通俗地说是政府的法律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专业地说政府法制部门回承答担着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文件审查、法制审核、执法监督等市政府的各项法制工作职能。同时,法制部门承担着推进所管辖行政区域内的任务。服务的对象是政府领导、部门镇乡和普通群众。
另外,政府法制机构在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起着协调、推进、指导的重要任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政府法制机构特别是在基层,人少事多,政府对法制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法制部门存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人员不多事情多,权力不大责任大,地位不高位置高,需要营造更加有利于法制机构及其人员成长的环境和人才培养的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政府法制工作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法治政府的早日实现。

C. 行政强制法所体现的法治精神有哪些

行政强制是一种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得到行政授权的组织,对正在危害或将会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正在妨害或将会妨害国家行政管理的人、行为、物所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行政强制种类主要有治安行政强制、经济行政强制、文化行政强制、卫生行政强制及审计、国防、外交、教育、司法等其他行政强制。
行政强制法主要是依靠行政相对人的自觉遵守。但是,对于个别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又不接受批评教育的人,必须采取某种特定形式的强制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促使义务人依法履行义务,以保证权利方实现权利;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的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秩序,以保证国家和全社会更多的人的权利和利益实现。因此,依法使用行政强制解决国家和社会的行政管理问题,以保障国家安全、社会公义和大多数人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治精神。

D. 法治和人治,的优缺点各在哪里

1. 法治的优点
法治的社会中,法具有绝对的权威,一切的行为与交往都有确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人们凭借法律的指引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人们凭借法律可以预见他人的行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结果。人们合法的预期利益可以得到实现,人们权益的受损可以用法得以补偿。许多的社会生活都在法的秩序中有序、和平地稳定地进行着,人们享受法所带来的稳定与安全。
2. 法治的缺点
法虽可以确立一种人们普遍遵循的一种社会秩序,但是正是它的优点往往成了它致命的缺点。秩序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连续性往往意味着一定的保守性和滞后性。社会生活的繁纷复杂,以及社会的变动不居,有限的条条框框是不能完全框定多彩的世界。既存的社会规则往往因为社会的变化变得不合时宜,新情况的出现往往在以前的本本里找不到应对的办法。
1. 人治的优点
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正是认识不断变化世界良方。社会不断在在进步,人也不断在发展。虽然,过去的规则不能应对现实的需要,可人能及时因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认识与现实的一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针对现实生活的千变万化和适用对象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个别正义,从而使法律规范所追求的社会正义获得有效分配,有利于缓解法律规范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内在的紧张关系使法律更具活力,在这方面判例法国家通过官造法以及判例法内部衡平法对普通法的特殊补充机制而保持了很好的社会适应性。规则的形成和制定需要复杂的程序和长期的时间,因此法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变得色彩暗淡。“船小好掉头”个人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总是敏感的,个人的反应总是迅速的,个人的意志总是集中的。个人的决策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和时间,能够紧扣时代的变迁。
2. 人治的缺点
作为社会的一种治理的模式,则应当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认可。人治,必竟是一种个人表达的意志,这种个人意志和众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个人与众人总是存在差异的,个人的决定未必就符合纵人的需要。人治的社会里众人的命运被系于个别人的手中,许多人的命运常常因为有权者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没有了合理的预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掌权者的号令朝令夕改,人们的行事则完全凭着对掌权者个人意志的猜测作为指导。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满着危险,人治往往有走向专制,人治往往损害人们的合理预期,人治也往往与人们追求稳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

E.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2. 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3. 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4. 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5.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7. 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8. 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拓展内容:

法制:

“法制”我国古代已有之,在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

  1. 其一,狭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2. 其二,广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3. 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过程。

  4.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5. 任何国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

法治:

  1.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

  2. 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3.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

  4. 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5.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F. 法制 法治 哪个是24字价值观

富强

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富强 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民主

民主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 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

文明

文明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和谐

和谐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和谐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态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自由

自由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自由 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

平等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平等 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

公正

公正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公正 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和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它要求政治、法律上的公平...

法治

法治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法治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

爱国

爱国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爱国 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

敬业

敬业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敬业 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忠于职守、精益求精、服务社会,充分体...

诚信

诚信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诚信 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为人之道、立身之本。它强调做人要诚实...

友善

友善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友善 是人们和睦相处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们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G. 请问法制和法治各是什么, 什么区别呢,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原则。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说,所谓法治,即良法与守法的结合。

1.联系: “法治”和“法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要实行“法治”,必须以完备的“法制”为基础;另一方面,在“法治”国家中,“法制”的运行要以“法治”原则为指导。此外,两者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为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服务,都与民主相联系。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我国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2.区别:
(1)“法治”与“法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本身的含义来说,“法治”是指严格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原则,这一原则有两方面要求:一是有良法,良法的含义是:1法律完备;2法律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3法律体系协调、统一,无矛盾和抵触;④法律的表述准确、简洁,易于理解。二是遵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这一点又包含四层含义:1法律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严格依法办事;④有效的法律监督。而“法制”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法制”至少包括三种因素,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规范在实际中的运行和指导法律规范的制定和运行的法律意识三部分。可见,从本身的含义上说,“法治”指的是一种治国原则,“法制”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二者是原则与制度的区别。
(2)产生的历史时期不同。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后,便有了法,也就有了法制,因此“法制”是与阶级社会相伴始终的。而“法治”的出现,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产物。虽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法治”概念,中国古代的韩非和商鞅等提出了“缘法而治”,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3)制度基础不同。只要有阶级对立和国家存在,便有法制存在,所以“法制”不要求特别的制度基础。而“法治”则不然,它是以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为基础的,古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中国由于没有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所以他们讲的“法治”便不是近现代意义上所讲的“法治”。
(4)与人治的关系不同。法治和人治是绝对排斥的,是不能共存。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忍受一定的人治存在。
因此,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则必有“法制”。在西方社会,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制”越来越完备,而“法治”则出现了危机。

H. 关于法治的经典事例有哪些

1、陈毅制定“入城守则”

1949年5月24日夜里,上海街头响起半夜激战的枪声。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们小心地打开一点门,从门缝里望出去,只见马路两侧,整齐地躺满了抱着枪,合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市民们感到奇怪,“这些军队怎么和以前不一样的呢?”

不一会,市民们开始走出家门。他们看到战士已经起来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饭,吃的是馒头、咸菜。于是,不少市民拿出热水瓶,给战士们倒开水。战士们笑嘻嘻地摇着头,谢绝了。

天大亮了,“解放军露宿街头”,“解放军秋毫无犯”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市民蜂拥上街头,欢迎人民子弟兵,庆祝上海获得新生。

原来上海大战役打响前,陈毅就让秘书长起草了《入城守则》,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 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区别
1.从概念和内涵上讲: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内涵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比如刑法民法有关基本原则的规定。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又称为以法而治,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2.从产生和发展上讲:其一,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其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却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3.从基本要求上讲: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罪刑法定原则。
4.从实行的主要标志上讲: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而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5.从核心意义上讲: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制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J. 法治思维和法律思维的区别

1、定义上的区别

法律思维:是一种特殊思维,它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件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使用范围的区别:

法律思维:往往更侧重于强调一种职业化的思维方式,为法律职业者所掌握运用。

法治思维:更侧重于强调一种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是为执政者或者公权力的执掌者掌握运用的思维方式。

3、引申寓意的区别:

法治思维:蕴含着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判断。

法律思维:必须贯穿以人为本或者人权的基本价值标准。

(10)临塘所法治扩展阅读: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包括:

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法律实际上是一种规则。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准绳。有了这种法律思维,人们对于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有了稳定的预期,便会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规则思维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贯彻它、遵守它。

2、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平等思维要求每一个人都抛弃特权思想,自觉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之下。

法律的制定需要贯彻平等原则,不允许个别人或个别集团将自己的特权法制化;法律的实施更要落实平等原则,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权。

3、法治思维是权力受制约思维。权力受制约思维要求制定科学的制度机制,使权力得到制约,使权力行使具有明确边界。依据法治思维,权力体制与机制必须保证权力在相互制约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程序思维要求分析问题特别是处理问题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遵循规律,为公权力的行使设立科学、合理的程序,并确立违反程序的制裁性后果,从而防止破坏法定程序的行为。

热点内容
道德以上 发布:2025-05-17 18:25:28 浏览:227
法学毕业论文大纲 发布:2025-05-17 18:24:49 浏览:602
会计法律知识点 发布:2025-05-17 18:21:46 浏览:544
岳讪山律师 发布:2025-05-17 18:11:46 浏览:772
当事人与法院 发布:2025-05-17 18:11:44 浏览:192
北邮法学 发布:2025-05-17 18:08:57 浏览:154
法律援助站规范化建设 发布:2025-05-17 18:08:55 浏览:811
律协与司法局 发布:2025-05-17 18:05:12 浏览:470
劳动法第46条解释 发布:2025-05-17 18:03:34 浏览:279
广财法学 发布:2025-05-17 18:03:22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