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利益与道德事例

利益与道德事例

发布时间: 2021-12-12 07:24:10

1. 利益与道德共存的素材

1、孟子所说:“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那是指当二者一定发生冲突的时候专,但是孟子属并没有说“二者总是冲突,舍生取义者也”。

2、《论语·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灯小平文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2. 利益与道德论据

道德更重要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殊存在
影响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3. 道德与利益的名人事例

1、《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

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利益与道德事例扩展阅读:

道德与利益的名人事例还有以下: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

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4. 历史上为了利益背弃道义的事例

历史上为了利益背弃道义的事例:
1、秦桧主张议和,十二金牌召岳飞。
秦桧,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视为汉奸或卖国贼。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到金国,与金廷议和。建炎四年(1130年)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后,努力扶佐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反对国内主战派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秦桧的帮助下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且由于岳飞屡劝没有子嗣的宋高宗立嗣,加上其他原因,宋高宗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之后南宋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
后来南宋为了鼓励抗金斗志,为岳飞平反,并把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魁祸首。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油条”。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庙,有与岳飞被杀有关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等四人跪像,铸造于明代,经常受到侮辱性破坏。
2、吴三桂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崇祯时为总兵,镇守山海关。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人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及後因镇压农民起义和执杀南明桂王有功,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同年在长沙病逝。

3、汪精卫卖国求荣甘当汉奸。
中日战争期间,由于汪精卫公开投奔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卫政权”的事实,被大多数抱著抗战决心的中国同胞视为汉奸的典型。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尤其是游击部队和杂牌军,组织“伪军”,多次进行清乡,汪精卫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统治区的地下抗日武装,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5. 作文800字利益与道德

遮掩掩下的自身利益至上,是当今世界主流。
这个世界很现实的,虽然欧美一直高呼民主自由,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从来都是他们自身利益至上。只是不像一百年前那样的赤裸裸,在世界各处公然侵略、杀戮。至于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从来都是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能占中国便宜的时候从来没有手软过。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认真看看这个世界,就不难认清这个现实。
为什么中国不能很好理解、贯彻国际利益至上?不能理直气壮的在国际上维护自身的利益?自身利益至上不难理解,只要我们放下孔夫子的仁义道德,就很容易发现这个现实真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尔虞我诈,不也是如此吗!
或许从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普及开始,中国人开始遮遮掩掩,开始要面子,老是讲什么仁义道德。仁义道德当然好,这也是我们要推广的理念,要推广的到中国社会乃至全球人类社会的理想,但千万不要被理想冲昏了头脑,把理想当成了现实就很麻烦了!
孔夫子提出仁义道德,周游列国想推广,结果在各国屡遭挫折,几次性命不保,最后郁郁返回鲁国。当时的客观环境,没有推广儒家思想的空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天下一统,外患逐渐消除,儒家思想才逐步推广开来。现在的世界,很类似春秋战国时期,联合国就像软弱的周天子,那有讲认识道德的环境,奉行的是利益至上,儒家思想只能是我们倡导的理想。
把理想当成现实,不仅会丧失实现理想的机会,也会给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可惜,许多人至今还没有看清现实,潜意识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蒋介石就很典型,在国内为了维护统治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可是对外国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比如倡导并推行对日本以怨报德,放弃日本侵华的战争赔偿,结果受苦的是中国人自己。他很像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骨子里还是有天朝仁义道德的思想,姑息日本养虎为患,却让自己人民受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再是整个世界(天下),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的一个国家,也就丧失了推行儒家思想的大环境—相对统一和谐的世界。
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儒家思想是我们的理想,讲利益是中国在行动中要真正贯彻的

6. “利益与道德共存”的素材有哪些

1、孟子所说:“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那是指当二者一定发生冲突的时回候,但是答孟子并没有说“二者总是冲突,舍生取义者也”。

2、《论语·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灯小平文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7. 以利益与道德为话题 作文

我在网上找的,你可以选段摘抄,或自拟题目全文摘抄:

谈“恐人知”与 “恐人不知”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15)班 李 青

有人说,天下贪官各有各的不同,清官却都是一样的。然而古代清官胡质父子却有些不同。有一次,皇帝问他的儿子胡威两人清廉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矣。”胡质父子同样清廉,不过一个恐人知,一个恐人不知,胡威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到底是哪方面不如呢?我认为在境界上。从“恐人知”与“恐人不知”中,我们不难看出,胡威的清,是为了给自己扬名,带有一种功利目的,而胡质的清,却不为名利,只因他觉得就该这么做,不这么做就太不正常了。他的意识里没有功利的色彩,他的清是纯道德的,显然,这样的清,在境界上就上了一个层次。

可是,人们往往在道德与利益的天平上加错砝码,迷失方向。君不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许多人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名利,有了名利,就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因此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以很充分地享受人生。其实,一个人活着,生命不长路很短,在如何走好这段人生路方面是应该好好思考一番的,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或崇高,但总该有追求完美的信念吧?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权利。人生苦短几十年,若光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或一点虚名就挖空心思,甚而不择手段,是不是太庸俗了点?相反地,我们如果把精神看得重一些,多注意一些自身价值的体现,活着的意义便增加了。材料中的胡质,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他的精神生活一定很充实,更何况他能将这种精神传到下一代胡威身上?尽管胡威在继承时有些变化,但毕竟他们父子俩的血管里流的都是清廉的血!

然而,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逊色多了。不但罕见“恐人知”的清官,就连胡威这样“恐人不知”的清官也打着灯笼难找了。更有甚者,明明是个贪官,却还摆出一副清廉无比的样子,如成克杰之流反腐倡廉他们叫得最响,暗地里行贿受贿、养红颜、赌别墅的事也做得最多。如果说胡威还认为自己做得远远不够的话,那么,我们现代的某些官员们是不是该回到古时候去重新接受一番思想道德教育,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高一个层次呢?

同学们,请记住胡质父子的故事吧,或许它可以指导你未来的生活。

为“恐人不知”叫好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15)班 丁晨苏

西晋时,胡质与胡威父子在历史上都以清廉出名。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疆之事时,谈到了他们父子的清廉。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的清廉相比,哪一个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问为什么,他说:“我父亲清廉惟恐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从材料中看,胡威认为自己淡利求名,与父亲的淡泊名利相比,不如父亲,因而他认为“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境界高。

到底哪个境界更高呢?我倒要为胡威的“恐人不知”叫好。因为恐人知与恐人不知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封闭,后者开放;前者仅仅是“独善其身”,后者却是“兼济天下”。

胡质固然清廉,也能严于律己,但由于未作宣传,他的清廉就鲜为人知,而别人也以自己的心思揣度他,因而出现手下都督变相行贿之事。假如他公开表明态度,进行宣传发动,何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后来他除了那个行贿都督的名,但这不是保护人做法)?胡威正是因人“恐人不知”,才识帝王、大臣们见识了他的浩然正气,皇上提拔他,重用他,他将以自身的清廉带动身边的人乃至整个朝廷的清廉风尚。这种效果是“恐人知”远远不能达到的。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活,我们不得不去竞争,我们要竞争。我们考大学、抢着进高等学府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胜出,我们又如何进入高等院校?我们应“恐阅卷老师不知道”我们的才华,那些高考状元们为什么会吸引社会关注的眼光?因为他们是成功者,他们成功地表现了自己,若他们“恐人知”他们的才华,他们又如何能在竞争中胜出,又如何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恐人不知他们的才华,他们勇于刺青自我,勇于向世人证明:我是最棒的。对此,我们怎能说“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呢?当这些学子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时,我们又怎能说“恐人不知”的境界不高呢?

由此可见,“恐人知”对整个社会而言,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它也许给你带来安宁的生活环境,带给你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但却无法带给你生命的活力,无法带给你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恐人不知”则不仅仅是对名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更代表社会对你的肯定。人是一种“二表动物”,其中之一便是“爱表现自己的才能和品质”。为何要逆着人的本性去压抑自己呢?顺其自然或者勇于表现自己岂不更好?人亦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分子,应为大家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为何要“恐人知”?我有某种高于别人的才能或有某种高尚的品德,这就是我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我就应“恐人不知”,就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样我才能不枉费我的才能。

我们现在已搭上开往高考的班车,我们已无法退却,此时此刻,我们又岂能“恐人知”?

千古一梦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15)班 徐文兰

西晋初,荆州刺史胡质父子以清廉闻名天下,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疆之事时,谈到了他们父子的清廉。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的清廉相比,哪一个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问为什么,他说:“我父亲清廉惟恐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

恐人知,恐人不知,这二者高下之分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就在一个“名”字上。“恐人不知”虽讲求清廉,不图个人利益,但其目的在追求一个“名”,而“恐人知”则是什么也不看重,纯粹是在淡泊名利。

名者,誉也;利者,禄也。功名利禄,历来是中国文人士子追求不锲的美梦,从西周时渭水边垂钓姬昌的姜子牙,到清朝富可敌国的和珅,功名利禄的美梦,穿插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浮现。

一句“恐人不知”,道出了古代多少清廉之士的心态。中国人是很有趣的,如果在名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是选择名而不要利的——并非是真心不要,只是在价值的天平上衡量了一番之后才不得不放弃。像陶渊明,他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以没有名声。难道真的是纯粹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吗?是不是嫌五斗米太少了呢?如果他做的是宰相,他会不会还那样毅然决然地“归去来兮”呢?答案不得而知,但聪明的读者可以从下面的细节中找出线索:陶渊明归隐后,他的一位朋友的儿子送信到他家。他看到人家孩子穿金戴银、举止优雅,而自己儿子却蓬头垢面,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他的妻子对他说,既然当初你已决定离开官场,那么我们的儿子注定会是这样,你为什么还要羞愧呢?不知大家看了这个故事后,心里会怎么想?反正我感到很好笑——笑那些文人的道貌岸然。

北宋的李若水,坚贞不屈,壮烈殉国,以前的语文老师让我们写文章“假如我是李若水”,我们尽情地铺陈,提出了若干条建议,设想了若干种结局,其实李若水没有别的选择。我想,即使换成别人,比如宗泽,或者岳飞帐下的任何一员大将,都会这么做的。

当岳飞即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时,一连十二道金牌将他召回。背后针刺的四个大字依然隐隐作痛。聪明的岳母,仿佛知道几十年后的事情,一针一针地刺下去,刺去了岳飞所有的桀傲不驯。背叛君主,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他岳飞敢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的话就是圣旨,他说什么,你都要服从,不管他说得对还是不对。岳飞最终倒在了“忠君”之名的林旗之下,在功名的追求上,不得不吟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共月”的感叹。

在名利的选择上,我想最后悔的人应该是秦桧。他是当时的新科状元,被派去金国议和遭扣。他在山林里打柴,直到有一天兀术打猎遇到王氏。我想秦桧的本意仅仅是为了生存,他可以丢掉所有生前身后的名声,我不知道面对死亡和遗臭万年我会选择什么,但秦桧选择了后者。一千年了,栖霞岭下秦桧的铁像依然跪在岳飞的墓前,不断忏悔。如果秦桧知道这样的结局,他当初宁愿选择去死。死得越惨烈,人们对他就越尊敬,越怀念。

《红楼梦》写了形形色色的梦,其中有一个“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那些册子上都暗示了大观园中那些女子的最终命运。无论薛宝钗多么会用心计,有多好的口碑甚至如愿地做了宝二奶奶,最终也只落得“金簪雪里埋”的结局。所有曾经的心计与时间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功成名就又怎样?她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局的话,当初就不要和林黛玉争个死去活来了。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在邯郸道上做了黄粱一梦的人,

炊米未熟二十年,

宝贵荣华一瞬间。

功名利禄成泡影,

黄粱美梦堪笑谈。

8. 理智看待道德与利益在生活中的事例有哪些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
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

9. 利益与道德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事例

金钱的追求与道德不可以并行,这种说法无法苟同。
金钱的追求或者说赚钱,是没有阶级性的,正常不能说它不合道德。赚钱,不单是资本家地主想赚钱,工人农民等等,几乎所有的人都想赚钱,都有金钱的追求。有些伟大的理论家硬把金钱的追求说成只是资本家地主的天性,是有阶级性的、不合道德的,因为存在剥削;这种说法存在不合情理的地方。试想,吃饭拉屎放屁,不单资本家地主必须,伟大的理论家们他们自己同样必须,跟阶级性或者道德没丝毫关系。理论家们有时乱扣帽子并不奇怪。
资本家地主剥削赚钱,有悖于道德,应予批判;但不能因此忽视、否定金钱的追求。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并行,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大家都赚钱大家都顾及道德才对吧。

热点内容
劳动法第46条解释 发布:2025-05-17 18:03:34 浏览:279
广财法学 发布:2025-05-17 18:03:22 浏览:460
湘潭大学经济法研究生录取名单 发布:2025-05-17 18:02:44 浏览:146
山东选拔法官 发布:2025-05-17 17:59:59 浏览:454
电商法闲鱼 发布:2025-05-17 17:59:06 浏览:827
帮人转钱会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5-17 17:53:41 浏览:320
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 发布:2025-05-17 17:39:01 浏览:488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的区别 发布:2025-05-17 17:38:52 浏览:437
学校法律知识进校园活动发言稿 发布:2025-05-17 17:38:15 浏览:378
上海法检歧视法律硕士 发布:2025-05-17 17:33:10 浏览: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