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措施
⑴ 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具体措施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⑵ 依法治国的几大措举
三大举措实现依法治国:
加强立法工作,使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立法活动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立法工作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大局。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我们的立法工作更需要大有作为,地方立法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权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它与每个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都息息相关,因此没有依法行政作为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
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而当前尤为重要的就是增强法律意识,懂得依法办事。
⑶ 列举我国依法治国方面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国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取得了回很大成绩。
人权保护方面答,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典,取消了类推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基本原则,使我国刑事法律在注重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受害人权益的同时,也注意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立法思想。1996年3月17日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疑罪从无”、“无罪推定”规则,并规定死刑执行方式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体现了我国维护人权尊重人格的司法理念。
民主立法方面,听证制度的确立与实践、重大法律草案全民讨论的实行,为人民参与立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其确定为我国的治国方略。
⑷ 结合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谈依法治国的意义和举措
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依法治国的举措: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
国务院总理与中国政法大学生讨论法治
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七、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⑸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措施
1、党的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制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义法治。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要求不断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探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义务。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执掌、控制和运用国家政权的途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具体包括政党介入国家政权的方法和途径;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系模式;政党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党权运作模式等。
⑹ 依法治国决定提出了什么具体措施确保全民守法
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教育宣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论述了执政党与法治、政府与法治、人民与法治、改革与法治和国家治理与法治等五方面的关系;《决定》提出了180多项新举措,重点是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其中:《决定》非常强调法治工作的重要性,要开展法治教育,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要把它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提出强调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⑺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措施
什么时候法院的院长可以部队同级别的行政首长(什么县长啊、市长啊、省长啊)点头哈腰的时候。中共什么时候真正舍得把法律的权威性高于一切写入党章,而不是党的利益高于一起的时候。
⑻ 当前中国政府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具体举措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共有180多项新举措,主要分四大范畴:
一是有关宪法、立法和人大的新举措。全会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遵守宪法是最大的守法,违宪也是最大的违法。要加强对宪法的实施和监督,今年12月4日,我们就要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了。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要让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活动和司法实践活动。
二是有关执法和党、政府实施法治的新举措。全会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也不是说GDP不考核了,现在要把是否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加进来。《决定》也第一次提出健全依法决策的机制的全新命题,《决定》讲要有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把这些确定为依法决策的法定程序,把合法性审查作为决策的前置性条件,就是做决策之前,首先要看跟法律有没有抵触、有没有违法,违法了就马上叫停。《决定》提出了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过去很多是“三拍干部”,叫做“拍脑袋决策、拍胸部执行、拍屁股走人”,现在走不了了,是“吃不了兜着走”,要追究你的责任,这里边特别强调“终身”两个字,有了这样的规定以后,各级干部今后决策一定会慎之又慎,因为你无处遁形,它终身跟着你。要健全执法体制机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应该有一个基准制度,另外也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纠错问责制。
三是有关司法和司法系统与法治队伍的新举措。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现在有司法不公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的法院、检察院不能够依法独立的进行审理、判案。《决定》提出来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去干预司法审理、审判的情况,往往打电话、递条子、打招呼,现在要记录在案。回头就进行责任追究,今后谁还敢打电话、递条子?《决定》还提出了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的保护机制、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坚决惩处违法违纪司法人员,从根本上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现象的发生。
四是有关法治文化和法治教育的新举措。《决定》非常强调法治文化的重要性,要开展法治文化教育,这是最根本的。法律是一个他律,而法治文化包括理念、精神、思维、道德,是一个自律。要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法律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对全民的法治教育起到根本作用。
⑼ 依法治国
1、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间,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3、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严格执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4、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在人民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基础上的。
⑽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措施有哪些
1、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依法立法的关键在于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进一步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坚决克服立法部门化、地方化倾向,切实防范立法中的利益输送和利益集团干扰。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依法行政,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让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行政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推进行政程序法治化,用严密的程序遏制权力的任性。
3、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增强。
(10)依法治国措施扩展阅读:
充分认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时代意义
1、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综观世界近现代史,一些国家虽然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坚持厉行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法治乏力,影响了国家现代化进程。
2、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只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发挥好法治的经济发展助推器、社会运行调节器作用,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如期完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要求建立健全加强产权保护、维护契约自由、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发挥法治在稳定预期、激励创新上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