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预防体系
Ⅰ 什么叫道德体系
道德体系是体抄现一定社会或阶级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较为稳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系统: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客观道德关系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历史上依次出现的主要道德体系有原始的道德体系、奴隶主道德体系、封建主义道德体系、资本主义道德体系和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由于地区、文化、传统等差异,同一民族或国家有不同的道德体系。不同的民族、国家内由于各个社会集团的具体价值取向与道德要求的不同,又程度不同地体现出明显的本民族或本国的特色。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形成对立的道德体系。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
Ⅱ 如何预防员工职业道德风险
从最近新闻报道的众多劳动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案件可以看到,由于公司某些关键岗位上的员工的不诚信行为,而公司又疏于防范员工的道德风险,使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有些公司损失惨重,甚至事后通过诉讼手段追究该等员工的法律责任时却因证据不足而无法挽回损失。该类道德风险,在著作权、专利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中尤为严重。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除非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员工所有,公司仅享有优先使用权,如果公司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员工采取措施背叛公司的时候,则公司可能面临丧失著作权的风险,本来应该属于公司的著作权最终却被判定为归不诚信员工所有,这对于从事软件开发等高科技企业来说,其损失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公司专利的保护也存在着与著作权保护相似的问题;而员工背叛公司,利用公司商业秘密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日趋活跃,公司之间争夺高级人才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员工的道德风险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只需要提前30天通知即可辞职以及对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的限制等鼓励人才流动的措施的出台,必将使防范员工的道德风险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使公司提高防范能力,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全面分析公司在公司著作权、专利、商业秘密的保护中存在的员工道德风险与相关法律规定。
【各种权利保护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1、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
《著作权法》规定,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果作品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公司)主持、代表公司意志创作并由公司承担责任的作品,公司视为作者;如果作品是员工的职务作品(指员工为完成公司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逗工作任务地指员工在公司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公司仅对该职务作品有优先使用权,该职务作品完成两年后(自员工向公司交付作品时起算),员工可以许可第三人使用该职务作品。但是,如果某职务作品属于以下情形的,该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公司:
(1)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主要是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公司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公司享有著作权的其他权利。这里的逗物质技术条件地是指公司为员工完成创作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
(2)合同约定著作权归公司所有的职务作品
该逗合同约定地是指出书面合同约定。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作品完成时候的底稿、原件、取得权利的合同以及著作权登记证书等可以作为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的证据,如果公司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如没有保存作品完成时的相关资料、没有与员工签订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合同时,如果员工将公司作品或员工职务作品出卖给其他公司,则公司在诉讼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最终造成公司的损失。
2、专利
专利主要涉及到专利的申请权。与著作权的保护相似,公司专利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防范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职务职务发明创造。
我国《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位(以下简称公司)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公司,申请被批准后,公司为专利权人。例外情形是,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包括执行公司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果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根据合同约定确定相关权利,即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以及专利权原则上属于公司,例外情形才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如此看来专利的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似乎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因为认定某一发明创造是属于职务发明创造还是非职务发明创造需要足够的证据,尤其是当员工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作出的发明创造比较难以认定,如果员工能够提供相反的证据,或者公司保存的证据不完整时,公司在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时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而败诉的例子也并不鲜见。此外,因员工的不诚信将公司尚未申请专利的的发明创造泄露给其他公司的事例也经常发生。以上员工的道德风险,都将给公司带来较大损失。
3、商业秘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如公司尚未公开的药品配方、客户信息等等。构成商业秘密至少应具备三个要件:秘密性、实用性以及保密措施的采取,因此,公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公司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否则公司商业秘密将有可能因未加保护而丧失秘密性.
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商业秘密的泄露都与员工背叛公司有关。我国《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都对员工的保密义务作出了相关规定,《公司法》也规定,保守公司秘密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都规定,公司与员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保密条款或者双方订有保密协议是追究员工泄密的前提条件,因此,如果公司没有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员工泄露公司秘密时将难以追究员工的责任,这对公司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是极为不利的。
【应对措施】
1、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相关事项
公司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约定保密条款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款,或者单独签订保密协议。其中,保密条款或协议必须严谨,可以采取例举式与概括式并用的方式将可能存在的情形包含在其中;保密条款或协议中应当明确约定当员工违反保密义务时的违约责任。
除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上述保密条款或者保密协议外,公司还可以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员工从公司辞职后,不得在约定的范围、地域、期限与公司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但应当注意,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2、就著作权、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的归属签订合同
公司为员工创作或者进行研究提供资金或者设备时,或者公司员工为完成公司任务进行创作时,公司应及时与员工签订合同,明确约定著作权或者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归属。合同条款应当明确、严谨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一旦争议发生,该等合同将成为有力证据。
3、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及倡导诚信的企业文化
公司应当制订自己的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在公司中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时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能有序进行。与此同时,公司应当积极倡导诚实信用、忠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工作,从员工内心深处感化员工。
4、采取保密措施,做好保管工作
公司应当重视对公司商业秘密,以及作品、发明创造的相关资料(包括底稿等原始资料,财务支出凭证,签订的合同等)的归档保管工作,建议应当按一定标准分类编号;有条件的公司应当开辟独立的档案室,至少应当有保险柜进行保管。其中,商业秘密的保护更为重要,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如在信息载体上加保密标志、密码、信息载体加锁、信息场所对来访者有保密要求等,使商业秘密控制在适当的人员和范围内,因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是认定某一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的要件.
5、制订合理的薪酬体系,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
薪酬体系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合理的薪酬体和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大大降低员工的道德风险。因此,公司应当重视薪酬体系的合理程度,建议公司对创作出有价值的职务作品的员工进行一次性奖励,并在公司薪酬体系中或与员工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公司与公司专利发明者、设计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权法》规定公司逗可以地给予作者奖励,但《专利法》却明确规定,公司逗应当地对专利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如果专利属于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实施后,公司应当根据发明创造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的报酬。因此,给予专利发明者、设计者相关报酬还是一项目法定义务。《专利权法实施细则》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标准还作出的相应的规定,如果公司属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则应当符合该规定。
Ⅲ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由各方面的道德规范构成,如政治道德、商业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业的具体规范;另一个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低到高存在着四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1.处于最低层次的、也就是最简单、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起码道德要求,它包括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两大部分。
2.处于第二层次的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具体概括为“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要求。
4.处于第四层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最高道德要求。
(3)道德预防体系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相关明细
1.就思想道德建设内在关系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荣知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其实践的重要支撑和内在机制。
2.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进行以德治国的依据,是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前提。这个道德体系必然是包括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个系统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①体现着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各种不同层次的要求;
②显示出政治导向、法律支持和政策引导的力量;
③发挥着整个大众传媒、公众舆论、社会氛围对道德的制约作用。
Ⅳ 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体系以及道德品质和境界都属于什么层面
都属于精神层面!
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体系以及道德品质和境界都属于精神层面
Ⅳ 社会道德体系分为哪些层次
坚持马克思主义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源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Ⅵ 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其一,道德自身具有善的属性。人类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础,善则是真的目的。一般而言,只有“真”才能成为“善”,而人类追求“真”,其根本价值目的在于追求“善”。美是善的升华,而善则是美的规定。也就是说,人类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而就“美”的核心价值内涵来说则是“善”。不是“善”的,就不是“美”的。因此,“善”在“真善美”中处于主体地位。 其二,道德具有治国功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感召力和自觉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第一,道德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调节”,它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导向性、内在性。广泛性,是指道德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道德调节具有其特有的广泛性,能够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层次性,是指道德要求的递进性所表现出来的多层次性。对于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是以“必须怎样”为尺度,而道德则是以“应当怎样”为尺度的。因此,法律调节面前只有一个要求——“合法”,而道德调节则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从而使其具有多层次性,能够在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发挥更加灵活的作用。导向性,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内在性,是指道德调节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心灵。道德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手段,尤其注重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这些优势,一方面决定了道德调节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德调节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社会和谐。 第二,道德具有情感功能。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又是道德运行的润滑剂,它既依赖于实践理性,又依赖于人伦情感,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道德可以弥补政治、法律、科学等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也可以纠正宗教情感的偏迷,成为人类情感中最能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三,道德具有激励功能。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虽然其他社会要素也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还需要道德价值的说明与支持。而道德的认识,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有自身的价值说明,因此,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支撑。而这种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会转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们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标。建构和谐社会,这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又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基于以上认识,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应该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道德的根本特性是自律性,其根据最基本的是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凝聚为道德良心。良心是道德自律的最高体现,是道德存亡的根据。没有良心就没有道德;道德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完全在于人有良心。良心同时又是道德自律的根据,是道德自律的运作机制。从良心的机制来看,良心包含着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种积淀;良心又包含着意志,是人的意志力最强劲的表现;良心还包含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直觉、本能、信念等。因而,良心的心理机制不是单纯的理智、情感、理性或非理性,而是这一切在道德主体内心的综合统一。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是良心中最基础的内在要素。它既是理性、意志和情感的统一,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它不仅是一种价值认识,而且是一种道德意志,还是一种伦理情感。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它以其特有的“荣辱”范畴来判别道德行为的善恶;作为一种道德意志,它以其特有的“荣辱”信念来保障道德行为的实施;作为一种伦理情感,它以其特有的“光荣与耻辱”情感来调节道德行为。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其内在心理机制是人的羞耻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据,也是道德良心能够发生作用的运行机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体对于合乎良心的行为感到光荣与快慰,对违背良心的行为感到耻辱与羞愧。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使人人都有羞耻之心,无论是对于道德良心的生成还是对于整个道德建设,都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法治之路,这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如果文化建设被边缘化、道德建设被忽视,那么,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既关系到社会的全局发展,又关系到长久性的社会和谐。(
Ⅶ 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详细的,谢了啊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其一,道德自身具有善的属性.人类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础,善则是真的目的.一般而言,只有“真”才能成为“善”,而人类追求“真”,其根本价值目的在于追求“善”.美是善的升华,而善则是美的规定.也就是说,人类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而就“美”的核心价值内涵来说则是“善”.不是“善”的,就不是“美”的.因此,“善”在“真善美”中处于主体地位. 其二,道德具有治国功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感召力和自觉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第一,道德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调节”,它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导向性、内在性.广泛性,是指道德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道德调节具有其特有的广泛性,能够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层次性,是指道德要求的递进性所表现出来的多层次性.对于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是以“必须怎样”为尺度,而道德则是以“应当怎样”为尺度的.因此,法律调节面前只有一个要求——“合法”,而道德调节则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从而使其具有多层次性,能够在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发挥更加灵活的作用.导向性,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内在性,是指道德调节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心灵.道德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手段,尤其注重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这些优势,一方面决定了道德调节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德调节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社会和谐. 第二,道德具有情感功能.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又是道德运行的润滑剂,它既依赖于实践理性,又依赖于人伦情感,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道德可以弥补政治、法律、科学等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也可以纠正宗教情感的偏迷,成为人类情感中最能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三,道德具有激励功能.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虽然其他社会要素也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但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还需要道德价值的说明与支持.而道德的认识,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有自身的价值说明,因此,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支撑.而这种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会转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们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标.建构和谐社会,这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又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基于以上认识,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应该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道德的根本特性是自律性,其根据最基本的是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道德个体的内心信念和内化的规范凝聚为道德良心.良心是道德自律的最高体现,是道德存亡的根据.没有良心就没有道德;道德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完全在于人有良心.良心同时又是道德自律的根据,是道德自律的运作机制.从良心的机制来看,良心包含着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种积淀;良心又包含着意志,是人的意志力最强劲的表现;良心还包含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直觉、本能、信念等.因而,良心的心理机制不是单纯的理智、情感、理性或非理性,而是这一切在道德主体内心的综合统一.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是良心中最基础的内在要素.它既是理性、意志和情感的统一,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它不仅是一种价值认识,而且是一种道德意志,还是一种伦理情感.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它以其特有的“荣辱”范畴来判别道德行为的善恶;作为一种道德意志,它以其特有的“荣辱”信念来保障道德行为的实施;作为一种伦理情感,它以其特有的“光荣与耻辱”情感来调节道德行为.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其内在心理机制是人的羞耻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据,也是道德良心能够发生作用的运行机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体对于合乎良心的行为感到光荣与快慰,对违背良心的行为感到耻辱与羞愧.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使人人都有羞耻之心,无论是对于道德良心的生成还是对于整个道德建设,都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法治之路,这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如果文化建设被边缘化、道德建设被忽视,那么,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既关系到社会的全局发展,又关系到长久性的社会和谐.(
Ⅷ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诚实信用为突破口等。“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内容的概括。
“八荣八耻”为: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Ⅸ 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包括什么
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包括一个核心,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一个原则,即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五个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个建设领域,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个总目标,即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指社会主义道德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它由各方面的道德规范构成,如政治道德、商业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具体的规范、具体的内容,各种规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低到高存在着四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处于最低层次的、也就是最简单、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起码道德要求,它包括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两大部分。处于第二层次的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具体概括为“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
处于第四层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最高道德要求。以上这四个层次的道德要求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存在层次体系,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基础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是多种层次并存。就所有制形式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民(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出现多种利益主体,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人利益、个人利益等等。私人利益也是个人利益,但这不是一般的个人利益,而是对社会财富占有量相对较大的人的个人利益。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40%以上的财富集中在1%的人的手里。这1%的人的个人利益与一般的个人利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于存在着多重经济成分和多重利益主体,决定了不能只有一种道德要求,必须要有适应多重利益主体的道德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封建道德糟粕残余的影响,还存在着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中腐朽成分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足以完全抵制和消除这些影响的程度,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只有一种道德要求,而要有适应不同觉悟程度的人的道德要求。在“极左”时期,我们曾经企图用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道德去要求每个人,结果造成道德要求与道德现实脱节,道德承诺与道德行为背离,并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局面。
Ⅹ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包括哪三个层次
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它由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集版体主义道德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权民服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护公共财物、热爱科学和坚持真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五条道德规范,义务、良心、荣誉、幸福四个道德范畴及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三个特殊领域的道德要求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