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泛法治主义

泛法治主义

发布时间: 2025-09-20 07:48:29

㈠ 怎么理解法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认法治存在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有着其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纯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与德治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一、 法治与德治的内涵
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早在古希腊时期各城邦就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民主与“法治”,而古罗马更将这一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发扬广大。德治更可以从古代中国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历史原形。同时由于中西方对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法治”与“德治”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恶的思想促使人们优先选择通过法律而非内在的道德机制来调控人们的行为,而中国人性善的理论促使人们希望通过人类道德的自我调节来达到理想社会的实现。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发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恶的认识出发,认为任何权力的本质也是邪恶的①,因此任何权力都必须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约,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契约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权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国由于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
但是从其本质上讲,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法治”或是旧中国的“德治”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② 因此任何资产阶级的法律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实现资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说这种法律是一种“恶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优良性是法治的必备要件之一。③ 同时由于这种法律的压迫性使得这种法律并非在全社会范围内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这种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约束力的。其次,所谓道德是指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④也就是说道德并非一个人或一类人的善恶评价观念,而是全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而旧中国的“德治”之“德”无非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虽于一定时间为特定社会群体所认可,但却并非为人类社会所公认的正义平等之观念。即使其中部分内容体现了正义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狭隘的。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⑤并且必须具备法的优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两个基本构成要件。而真正意义上的德治是指人们借助或主要借助道德的作用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⑥并且这种道德是为全社会所公认的正义平等之观念。
二、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面对法治与德治的抉择,有人认为法律是万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会才会正常有序;又有人认为道德的作用是强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义应运而生。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纯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纯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
首先,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纯粹的德治或是纯粹的法治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就社会现实而言,不可能每个人都自觉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不可能每个人都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宁愿放弃个人利益。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人们自然的认为他人都会依道德而行事,那么自己一个人的违反并不会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混乱,从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却违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使得少数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为也变的毫无意义。由此看来,在当今纯粹的德治是一种巨大的冒险,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的极度混乱,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纯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监督工具,即采取“人盯人”的监督模式,那么任何人每天都处于一种监督他人与被他人监督的状态之中,这不仅造成社会生产的停滞,社会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讲也是与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违背的。
其次,任何法律从根本上讲都是一种道德。法治之法应该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⑦实际上法律都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的确认,道德规范实际上构成了法律规范的源泉。人们将一种道德法律化,或是因为人们认为其极其重要,必须将其上升为法律以突显其重要性,或是因为这种道德自觉遵守的程度极其不理想,需要用国家的强制力加以规制。而且可以说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类道德的荟粹集。只有具有道德性的法律才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才不是一部缺德的法律,才不会背上恶法的骂名。
同时人们也必须认识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并非是一个完美无暇,毫无缺陷的。法律的滞后性是法律的致命弱点,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的将这一致命弱点展现于世人之前。相比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时代性,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应变,它能及时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调整,并且这种调整也为日后的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由于法律只能对人们的外部行为加以调整,无法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而道德作为一种内心确信能够弥补法律的这一不足,由人们的内心出发去规制人们的外部行为,从而使法律的调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法治离不开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
最后,于现实之中德治的威力虽然在局部范围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用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并非任何人、任何行为都受其规制,或者说即使受其规制,但这种规制也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的,任何一丝不良动机都可使其功亏一篑。过分依赖法治不仅将损害法治,而且最终将损害德治本身。假若每一个人都具有圣徒一样的心灵与道德品质,政府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法律更无存在的必要。正是由于人们道德水准的巨大差异才必然要求运用法律规制少数不道德的人,强制其履行其应尽的义务,以维护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德治的实现最终还是要依靠法治。⑧任何道德规范受侵犯时,光有社会舆论的谴责是不够的,只有对那些违反者施以必要的惩戒,才能有效维护这些道德规范的不可侵犯性。但并不是说违反任何道德规范都必须受到惩戒,只有违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的行为才会受到制裁。由此可见于当今德治离不开法治,离开法治的德治是虚幻无力的。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历史条件下,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当今社会的最佳治理模式。
三、 德治——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任何社会个体都企求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之中: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以一种高尚的情操无条件的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社会利益。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一种德治模式吗?的确,这就是一种德治模式。但是既然纯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那么这种理想的社会不是永远都实现不了吗?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必然性和实然性的问题,即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就现实而言,人们的道德水平远没有达到那种可以纯粹德治的程度,纯粹的德治只能引起全社会的混乱,而纯粹的法治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因此于现实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统一才是最佳的社会治理模式。而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德治是一种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家认为,法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国家的消亡也意味着法的消亡。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全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而于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抗已不复存在,而作为阶级专政工具的国家也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依据,同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也将消亡。共产主义社会虽然仍有“公共生活的起码规则”,但它不是法,因为它没有法所特有的阶级性。⑩既然法已不复存在,那又何来法治之说呢?法治的最终命运只能是与法和国家一起消亡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过程中。
其次,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们道德水准的空前提高。共产主义道德本质上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因此于此情形下人们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会力求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自觉选择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便为德治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德治的生命力也将更加强盛。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德治的必然性,德治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之中,人们和谐共处,社会井然有序,不必要的社会消耗也降低到最低点,人类的文明将得到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㈡ 求一篇“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
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
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
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
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
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
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
仅靠刑罚是不行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秦用严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汉统治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礼法并重”,
继而董仲舒论证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无论是“明德慎罚”、“礼
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
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
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范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
们自觉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
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
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主张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
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亚氏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实现
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西方许多著名法学家都认为,人对社
会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过法治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学
派的自然法,它对罗马法和罗马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认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自然法构建了自然、理性、正义、
平等的价值体系。17、18世纪以后,自然法思想又被资产阶级法学家
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自然法学派最突出特征是认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与道德冲突的法则是恶法。在西方传统中,有许多值得
我们借鉴的关于“守法”的道德观,如柏拉图的“人们必须有法律并
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的名言;近代
的“爱法律”作为“国民公德”的核心等等。这些道德观强调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责任,自律就是对法治的强有力的支持。

从中西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东方伦理法与
西方自然法都主张把外在的法律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意识,法律只有成
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觉的遵守。法律与道德是互相
渗透、互相融合、相互转化的。法律总是代表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盗、勿杀人就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㈢ 什么是法治主义

简单一点说,法治主义也称法律党教义。
这一教旨奉行的是,社会治理中的问题要通过法律和法治来解决;在法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不断的立法和完善法治来解决……;
这一教旨有点像改革党的教旨,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逻辑错误,通俗的说法就是因果倒置,或倒因为果,前提和结论混淆。因为他们掌握了国家权力和话语权,因此,有时候也是自说自话,自铲自己嘴巴。

㈣ 如何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方法包括:
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好这条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它们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必须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4.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㈤ 法制主义监督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制主义监督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依法治国原则:这是法制主义监督思想的核心。它要求国家政权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国家行为的合法性,从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稳定。

  2. 权力制约原则:为了防止权力滥用,法制主义监督思想强调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应相互制约。这种制约有助于保障公民的权利,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3. 公开透明原则: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应保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4. 公平正义原则:法制主义监督思想要求司法裁判必须公正,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法制主义监督思想以法治为核心,旨在通过依法治国、权力制约、公开透明和公平正义等原则,确保国家权力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热点内容
欺骗在劳动法中是第几条 发布:2025-09-20 11:26:34 浏览:533
湖南省道路安全条例 发布:2025-09-20 11:24:30 浏览:60
中国最好的行政法教授 发布:2025-09-20 11:21:09 浏览:847
法律知识演讲配乐 发布:2025-09-20 11:19:36 浏览:308
贵定司法局 发布:2025-09-20 11:04:13 浏览:804
融资租赁法律法规ppt 发布:2025-09-20 11:02:49 浏览:374
二建法规答案2016 发布:2025-09-20 11:02:05 浏览:610
劳动法对煤矿工作时间 发布:2025-09-20 11:01:15 浏览:963
有什么土方法治早射 发布:2025-09-20 10:59:50 浏览:985
法律法规清单更新 发布:2025-09-20 10:56:14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