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消极面

道德经消极面

发布时间: 2021-12-13 09:44:33

『壹』 道德经有些思想是消极无为的。

道德经是含有
朴素辩证法

所谓辩证法,我误解地解释,就是它正说也行,内反说也行
譬如:
夫唯不争,容则天下莫之与之争
他是想告诉你不争呢,还是想告诉你通过“不争”来达到“莫之
于之
争”的效果呢?
我看还是告诉你要争的
所以一点都不消极,还是想有为的
只是以退为进,迷惑对手罢了

『贰』 《老子》对人有什么消极影响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对待其思想观点,既要发现时代意义,又要客观对待它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老子思想的消极意义,而要深入理解其本源的、真实的含义。虚心弱智通常认为,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消极因素是其“愚民”思想,认为他宣扬的“圣人之治”极大地否定了民众在历史进步中的能动作用,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虚无民众的内心,满足民众的温饱,削弱民众的欲念,坚实民众的筋骨。常使民众没有心智和欲望,这样就使得机智之人不敢有所作为。从字面上理解,这的确是“愚民政治”。但是,老子还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圣人不仁”的观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这句话意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没有仁爱的,视世间一切如草芥;圣人是没有仁爱的,视天下百姓如草芥。如果说老子的“圣人之治”是一种愚民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圣人不仁”的观点。既然出现了这种观点,就不能把老子的“虚心弱智”简单地理解为“愚民政治”,而应该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理解“虚心弱智”深刻内涵的根本在于如何理解“虚”和“弱”。“虚”有空、不真实、内心怯懦、不自满的基本意思,如虚无、虚假、做贼心虚、谦虚等。在老子思想中,“虚”是“道”的品质和特性之一,和“无”、“冲”相近,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用途;“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所以“虚”不是简单的空,还包含“不自满”、“能够填充”、“能够发展”的意思。“弱”也是“道”的品质和特性,如:“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水的。这里的“弱”,不是软弱,强调的“弱”中“柔”的一面,即柔韧,没有强大的外在力量却从不让其,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因此,老子的“圣人之治”应该理解为:使民众的心灵变得谦虚,使民众的肚子能够吃饱;使民众的心气变得柔韧,使民众的筋骨变得强健;常使民众没有奸诈虚伪的心智和贪念,这样就使得阴险狡诈之人也不敢胆大妄为。至于“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也能套用儒学的“仁爱 ”思想,而应该从“道”“独立而不改”(《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特性去理解,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兴,不为桀亡”,是对权力天授思想的质疑和反对。把《老子》的“圣人之治”和“天地不仁”综合起来理解就是:高明的统治者不要让他的老百姓恣意妄为,也不要标榜自己所谓的仁义道德,要想治理好国家,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要尊道崇德,按照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施治,才能强国富民、天下大治。清静无为《老子》全文仅有五千余字,其中,“清静”出现了十余次,“无为”出现了三十余次。有人认为,老子宣扬的“清静无为”是消极避世,和当下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这同样有待商榷。最能表现“清静”意境的论述当属《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致,坚守清静,万物共同生长变化,我可以观察感悟到它们的循环往复。那万物演化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复归到各自的根本。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老子并非在纯粹地论述“清静”,紧跟着老子就阐释了这一意境的哲学含义:“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复归到它的根本便可以平和虚静,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客观法则之命令。依从客观法则之命令,是事物演化的常规。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就是聪明。不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主观妄为,其结果将十分凶险。明白了这永恒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就会淳厚宽容;对事物淳厚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就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就是符合道;符合道,才能平安久长,终身没有危险。因此,老子的“清静”在于让人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思,全神贯注地发现和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最能表现老子“无为”思想的是关于“道常无为”的论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从不主动作为,万物却能各得其成。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民众将自我进化。民众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无贪欲。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提醒人们不要违背遵循“道”——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为所欲为、恣意妄为,以达到“无不为”——成就一切的最终目的。有一则关于麦子和草坪对话的现代寓言对理解老子的“清静无为”很有帮助。麦子对草坪说:“我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你们没有一点用处,却有人整天为你们修剪、浇水、施肥,享受的待遇比我们要好得多。我感到很不公平。”草坪答道:“你是没有想明白呀,你们的作用只不过是果腹之需,我们的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对人们来说兼有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作用,怎么能说没有用哪?”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就像草坪那样,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用处,实际上却有很大的用处。无用而大用,无为而无不为,两者是相通的,这也是老子的智慧所在。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可以说是老子的政治主张和理想王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通常的理解是:国小人少,即使有便利百倍的器物也不用;使民众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车船之利,却没有人乘坐;虽有甲兵器械,却没有地方陈列。使人民恢复到上古结绳而治的时代。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民众却直到老死也没有往来。有人认为,这是老子主张或回复到上古时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究其深意,还应该有另一外种解读。“小国寡民”在西汉以前的《老子》版本中原为“小邦寡民”,专家论断,是在西汉初期人们为避“刘邦”之讳才改“邦”为“国”。两个字意思相近但也有差别,“国”即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邦”是王侯的封地,是直接统治民众的力量。准确理解“寡”字的含义,则必须把握老子 “正言若反”的语言特点。“众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称之”(第四十二章),人民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贵族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因此“寡民”不是民众少的意思,而是重视民众。“小国寡民”意即统治要少用力,要重视民众,是一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和民本意识。这段话的第二个关键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我们知道“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是老子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意思是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轨迹。当然,这种“反”不是简单的返回和重复,而和“实践—理论—实践”一样,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因此,“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不是简单地回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而是强调上古时期民众生活的清简和纯朴,反对春秋时期的机关算尽、尔虞我诈。正因为不是机械地回归,所以才能避免上古时期的“共同贫困”,使民众享受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至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应该联系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时期纷争不断、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那一时期的“往来”,很少有和平的、互惠的交往,更多的意味着纠葛和战乱。所以说,老子“小国寡民”的原始含义应该是:不实行暴力统治,关注民众的生活,即便有精良的统治机器也没有地方可用;使民众生活幸福,珍惜生命,安居乐业而不流亡。虽然有车船之利,却不会因流离失所而坐乘;虽有甲兵器械,却因政通人和而无用武之地。使民众恢复上古时期的清简和淳朴。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人民却自得其乐,以至活到老死也无往来纠葛。因此,我们学习、研究老子思想,不能只看现象、断章取义,而应从老子的整体思维入手,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脉络,应研究其道理的真髓,理解其思想中本质的东西,进而找出引导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正如魏源所说:“如泥其一而诬其全,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叁』 道德经有消极避世的一面吗

《道德经》中的肖极避世倾向有些,这与老子做官不顺去归隐有关,可老子归隐时也图活的好的,《道德经》从弱者角度上生发谋求好的生存的方法,他讲的生存法可算节能高效型的。

『肆』 学《道德经》真的会让人消极吗

物都有两面性。确实会有一些消极,不过内心却会更加的丰富。

『伍』 老子对人有什么消极影响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对待其思想观点,既要发现时代意义,又要客观对待它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老子思想的消极意义,而要深入理解其本源的、真实的含义。虚心弱智通常认为,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消极因素是其“愚民”思想,认为他宣扬的“圣人之治”极大地否定了民众在历史进步中的能动作用,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虚无民众的内心,满足民众的温饱,削弱民众的欲念,坚实民众的筋骨。常使民众没有心智和欲望,这样就使得机智之人不敢有所作为。从字面上理解,这的确是“愚民”。但是,老子还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圣人不仁”的观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这句话意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没有仁爱的,视世间一切如草芥;圣人是没有仁爱的,视天下百姓如草芥。如果说老子的“圣人之治”是一种愚民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圣人不仁”的观点。既然出现了这种观点,就不能把老子的“虚心弱智”简单地理解为“愚民”,而应该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理解“虚心弱智”深刻内涵的根本在于如何理解“虚”和“弱”。“虚”有空、不真实、内心怯懦、不自满的基本意思,如虚无、虚假、做贼心虚、谦虚等。在老子思想中,“虚”是“道”的品质和特性之一,和“无”、“冲”相近,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用途;“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所以“虚”不是简单的空,还包含“不自满”、“能够填充”、“能够发展”的意思。“弱”也是“道”的品质和特性,如:“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水的。这里的“弱”,不是软弱,强调的“弱”中“柔”的一面,即柔韧,没有强大的外在力量却从不让其,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因此,老子的“圣人之治”应该理解为:使民众的心灵变得谦虚,使民众的肚子能够吃饱;使民众的心气变得柔韧,使民众的筋骨变得强健;常使民众没有奸诈虚伪的心智和贪念,这样就使得阴险狡诈之人也不敢胆大妄为。至于“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也能套用儒学的“仁爱 ”思想,而应该从“道”“而不改”(《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特性去理解,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兴,不为桀亡”,是对权力天授思想的质疑和反对。把《老子》的“圣人之治”和“天地不仁”综合起来理解就是:高明的统治者不要让他的老百姓恣意妄为,也不要标榜自己所谓的仁义道德,要想治理好国家,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要尊道崇德,按照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施治,才能强国富民、天下大治。清静无为《老子》全文仅有五千余字,其中,“清静”出现了十余次,“无为”出现了三十余次。有人认为,老子宣扬的“清静无为”是消极避世,和当下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这同样有待商榷。最能表现“清静”意境的论述当属《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致,坚守清静,万物共同生长变化,我可以观察感悟到它们的循环往复。那万物演化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复归到各自的根本。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老子并非在纯粹地论述“清静”,紧跟着老子就阐释了这一意境的哲学含义:“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复归到它的根本便可以平和虚静,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客观法则之命令。依从客观法则之命令,是事物演化的常规。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就是聪明。不能对这常规有所认识,主观妄为,其结果将十分凶险。明白了这永恒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就会淳厚宽容;对事物淳厚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就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就是符合道;符合道,才能平安久长,终身没有危险。因此,老子的“清静”在于让人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思,全神贯注地发现和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最能表现老子“无为”思想的是关于“道常无为”的论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从不主动作为,万物却能各得其成。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民众将自我进化。民众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无贪欲。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提醒人们不要违背遵循“道”——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为所欲为、恣意妄为,以达到“无不为”——成就一切的最终目的。有一则关于麦子和草坪对话的现代寓言对理解老子的“清静无为”很有帮助。麦子对草坪说:“我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你们没有一点用处,却有人整天为你们修剪、浇水、施肥,享受的待遇比我们要好得多。我感到很不公平。”草坪答道:“你是没有想明白呀,你们的作用只不过是果腹之需,我们的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对人们来说兼有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作用,怎么能说没有用哪?”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就像草坪那样,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用处,实际上却有很大的用处。无用而大用,无为而无不为,两者是相通的,这也是老子的智慧所在。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可以说是老子的主张和理想王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通常的理解是:国小人少,即使有便利百倍的器物也不用;使民众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车船之利,却没有人乘坐;虽有甲兵器械,却没有地方陈列。使恢复到上古结绳而治的时代。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民众却直到老死也没有往来。有人认为,这是老子主张或回复到上古时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究其深意,还应该有另一外种解读。“小国寡民”在西汉以前的《老子》版本中原为“小邦寡民”,专家论断,是在西汉初期人们为避“刘邦”之讳才改“邦”为“国”。两个字意思相近但也有差别,“国”即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邦”是王侯的封地,是直接统治民众的力量。准确理解“寡”字的含义,则必须把握老子 “正言若反”的语言特点。“众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称之”(第四十二章),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贵族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因此“寡民”不是民众少的意思,而是重视民众。“小国寡民”意即统治要少用力,要重视民众,是一种朴素的思想和民本意识。这段话的第二个关键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我们知道“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是老子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意思是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轨迹。当然,这种“反”不是简单的返回和重复,而和“实践—理论—实践”一样,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因此,“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不是简单地回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而是强调上古时期民众生活的清简和纯朴,反对春秋时期的机关算尽、尔虞我诈。正因为不是机械地回归,所以才能避免上古时期的“共同贫困”,使民众享受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至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应该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时期纷争不断、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那一时期的“往来”,很少有和平的、互惠的交往,更多的意味着纠葛和战乱。所以说,老子“小国寡民”的原始含义应该是:不实行统治,关注民众的生活,即便有精良的统治机器也没有地方可用;使民众生活幸福,珍惜生命,安居乐业而不流亡。虽然有车船之利,却不会因流离失所而坐乘;虽有甲兵器械,却因政通人和而无用武之地。使民众恢复上古时期的清简和淳朴。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却自得其乐,以至活到老死也无往来纠葛。因此,我们学习、研究老子思想,不能只看现象、断章取义,而应从老子的整体思维入手,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脉络,应研究其道理的真髓,理解其思想中本质的东西,进而找出引导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正如魏源所说:“如泥其一而诬其全,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陆』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消极因素如何理解

无为并不一定是消极 老子曰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的反义词就是人为 就是伪 自然就是不刻意 若我们做事能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 什么事都心如明镜 就能顺水推舟 无所不为

『柒』 道德经:是不是挺消极的

不认可。道德经中包含很多人生哲理。如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教导我们辩证法。积极的书有很多关键你对哪方面感兴趣。

『捌』 庄子,道德经,“无为”,是消极的吗

请 LZ 看 看 这 里!!

老子说的“无为”意思是,做事做人不为名为利,不为一己之私而为。就是无为、做人做事不为功为名,不为钱财,不为利益,不为自己的私心去用尽千方百计损坏别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地而做人做事就是无为,这样的无为做出来的事才是真正的大有所为,人类的贪欲太可怕老,力量也太强悍老,老子战胜了自己的贪婪欲,战胜自己的一切私心,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何以谈的上是消极呢?也就是顺其自然。

我回答你的问题也不是为得分而回答,只是为能让你分享一下好东西而答,所以也是无为。

『玖』 为什么说道家思想是消极避世

因为说这个话的人根本不懂道,所以造成了消极避世的错觉。
老子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也就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是博览群书的。而且周朝是个动荡的朝代,诸侯国各自为政,让老子看尽了世态炎凉,所以老子创立了道的思想,认为是无休止的追名逐利,反而不如平心静气的自顾自生活。这是老子的人生体验,是老子在看透繁华的感受。
如果老子不是一生都在积极的处世,怎么可能物极必反的有消极避世的想法呢?因此老子的思想只是告诫大家过犹不及这个道理,让人们自己修炼好自己,才有能力应对社会,处理问题。
人们不了解前因后果,就说那是消极避世,其实根本不是。老子只是教导人们要清心寡欲,而不是无欲无求。因为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少有欲望可以让人心正。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也就是说,只有不居功,才不会从成功的神坛走下来。由此观之,老子不是消极避世,只是积极的处世,但精神不放松,让自己能看清自己的道路,不要被名利迷惑,才会更加成功。

热点内容
行政法规由那个机构制定 发布:2025-05-17 09:27:12 浏览:129
行政法律规范易变与生活相关吗 发布:2025-05-17 09:20:52 浏览:711
仲裁法的效力往往高于诉讼法的效力 发布:2025-05-17 09:20:10 浏览:720
挂靠医疗单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7 09:15:06 浏览:765
国家关于学前教育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17 09:15:01 浏览:434
社会与法迷你剧宁宁 发布:2025-05-17 09:14:56 浏览:178
海南司法厅领导班子 发布:2025-05-17 09:12:49 浏览:619
乐亭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5-17 09:11:41 浏览:218
建筑企业岗位人员法律法规试卷 发布:2025-05-17 09:10:05 浏览:995
一建法规知识点总结 发布:2025-05-17 09:08:27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