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一风俗

道德一风俗

发布时间: 2021-12-13 16:36:07

Ⅰ 求一个风俗和道德习惯的例子,

包饺子,炸丸子,还要蒸馒头

Ⅱ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规范与风俗习惯

1. 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禁酒;妇女蒙戴面纱(外国人也一样),每天祷告五次;禁忌食用猪肉。在斋月里,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不允许吃喝。

忌讳用左手向客人传递食物。用左手洗澡,认为左手不干净,用右手拿食品是不礼貌的。宴会上不饮酒,以果汁代酒。

2. 信奉印度教的国家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认为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牛奉为神牛,牛在大街小巷行走,车辆行人要礼让。把母牛视为“圣牛”,老死不能宰杀,甚至当母牛不能自己寻觅食物时,有的还被收入“圣牛养老院”中供养。

3. 信奉佛教的国家

缅甸的国教为佛教。佛教徒占缅甸总人口的95%。缅甸人十分尊敬僧侣,僧侣出门上车、坐船其他人都得起立让座。僧侣的食物由佛教徒来斋奉。只有当过和尚才算成人。

泰国人信佛教。非常重视头部。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触摸泰国人的头部,则被认为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侮辱。如果长辈在座,晚辈必须蹲跪,以免高于长辈的头部。某人坐着的时候,忌讳他人提物从头上掠过。小孩的头谁也不能摸,不然是不吉利。泰国人睡觉时不能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泰国人死后才将尸体的头部朝西停放。

4. 西方人忌讳“十三”

宴会避免在“十三日、星期五”举行,门牌号、旅馆房号、楼房号、宴会桌没有13号,乘车没有13号车。

(二)受文化传统影响,形成的风俗习惯

1. 日常生活的禁忌

泰国人习惯合掌行见面礼。泰国人绝对不用红笔签名,因为在泰国,人们用红笔把死者姓名写在棺材上。

日本人不喜欢别人敬烟,他们习惯自己牌号的烟。日本人忌讳“四”和“九”字,“四”在日语中发音与“死”和“苦”相似。

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等很多地方,人们却以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

对戴帽子的男人,在美国和英国,遇到朋友,需微微把帽子揭起点头致意。但在意大利需把帽子拉低,以表示尊敬。

2. 重视职衔称呼

德国人,奥地利人很重视职衔的称呼,如果他们是博士、教授,应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个称号,他会很高兴。

3. 各国对颜色的忌讳

一般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黑色是肃穆的象征;黄色是和谐的象征,而红色和蓝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很多国家以黑色为葬礼的颜色。灵车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蓝色。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认为人死好比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4. 各国对用花的忌讳

许多国家,喜欢赠送亲戚朋友玫瑰花和白色百合花,以表示祝贺。但在印度和欧洲一些国家,用这种花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在法国和意大利,人们忌讳菊花。

日本人忌讳荷花,梅花。

在巴西,紫色的花主要用于葬礼。

在法国,黄色的花是不忠诚的。

罗马尼亚人送花束时,棵数应是单数。

中国人喜欢菊花,但向外宾献花时忌用菊花,也不用杜鹃花,石竹花。

(三)受生活习惯影响形成的风俗习惯

鞠躬礼:脱帽,日本人讲究。

点头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

吻手礼(注意女士先伸手,将指尖轻轻提起吻一下。如女方不伸手则不能强迫。屈膝。作半跪式)。

亲吻礼(长辈对晚辈,在脸上或额上)。

拥抱礼(欧美,特别是俄国,拥抱和亲吻)。

“OK”的手势,食指和大拇指联搭成圆,其他三个指头向上伸开,表示同意,美国人常用这种礼。

Ⅲ 道德的作用机制有什么传统习俗和人们的什么

道德的作用机制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源于人们的道德意识,内起源与传统习俗,在古容时候可以的形式来存在,而现在大家更多的是成为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3)道德一风俗扩展阅读: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动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Ⅳ 谈一谈道德与风俗习惯的区别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回性,是以习答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习俗先辈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种种所作所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随之,谓之“时尚”。或尚坐关,群起而坐关;或尚礼忏,群起而礼忏;群起而背经,群起而持准提,群起而读等韵,群起而去注疏、专白文,群起而斋十万八千僧,群起而学书、学诗、学士大夫尺牍语,靡然成风,不约而合。独于刻心励志,真实参禅念佛者,则有唱而无随,谓之何哉

Ⅳ 后习俗道德

后习俗道德也称有原则的道德,这一水平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后习俗道德分为两阶段,前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基本特征是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后阶段是普遍的伦理原则,基本特征是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

Ⅵ 习俗等于道德吗

一如我们所知,论者们于晚近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了详尽的讨论。尽管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对其间所涉及到的种种繁复问题一一做出评论,①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对其中的几个要点进行探究;而第一个要点便是这个问题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关系。在我看来,H.L.A.哈特教授的研究从许多方面来讲都可以说是对法律实证主义作出的最为有效的一种批判;而正是由于他的此一努力,法律实证主义这一称谓才在当下常常被论者们用来指称“这样一种简明的论点,即从任何意义上讲,法律都未必真的会再生产出或符合某些道德要求”;当然,哈特教授本人也因坚持这个立场而被认为是一个法律实证主义者。②尽管我完全拒斥我们在前一节中所讨论的法律实证主义的那些论点,但是我个人以为,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或斟酌我们在上文所征引的哈特教授那句话中的每一个字词,那么我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去反对他的这个论点。当然,法律中的许多规则都是与道德规则没有关系的;再者,即使有一些规则与公认的道德规则相冲突,但是毋庸置疑,它们却依旧是有效的法律规则。哈特的这个陈述亦没有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某些情形中,法官也有可能不得不去查考或诉诸现行的道德规则以求发现何为法律——这些情形包括:一是公认的法律规则明确诉诸诸如“诚信”这样的道德观念的情形;二是公认的法律规则以默示的方式预设了人们还必须遵守某些在以往无须予以强制实施的其他行为规则——这是因为如果业已阐明的规则要保障它们为之服务的那种秩序,那么这些其他行为规则就必须得到普遍遵守。的确,所有国家的法律都会不断地诉诸普遍盛行的道德信念,而且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是法官却只有根据他对这些道德信念的知识,才能赋予它们以具体内容。 ①主要与英国的(London,Cmd247,1957)有关,而该项报告则以WolfendenReport之名而广为人知;另见Devlin勋爵在BritishAcademyLecture上所作的题为“TheEnforcementofMorals”的讲演中对该报告的讨论,该讲演文本载于,XLV,1959(该讲演亦有单行本)。尤请参见H.L.A.Hart,Law,Liberty,andMorality(Oxford,1963),以及LonL.Fuller,TheMoralityofLaw(Yale,1964)。 ②R.M.Dworkin,“TheModelofRules”,UniversityofChicagoLawReview,vol.35,1967,重印于RobertS.Summers,EssaysinLegalPhilosophy(Oxford,1968). 人们普遍对某些问题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是否本身就构成了人们强制实施这些道德信念的一个正当理由呢?当然,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只有在为了确使个人私域免受他人干涉而必须使用强制的场合,使用强制才是正当的,而在不需要使用强制去保护其他人的场合,则不得使用强制去干涉个人的私域。法律服务于一种社会秩序,也就是说,服务于个人之间的关系,但是那些对任何人都不造成影响而只影响实施它们的个人的行动却不应当受到法律的控制,而不论这些行动在多大程度上受着习俗和道德规则的调整。这种个人自由在个人确受保障的领域中以及在个人行动与他人行动的目的并不发生冲突的任何一个场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这种重要性则主要是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的,亦即在强制实施统一的法律规则不可能是一种实验过程(experimentalprocess)的意义上讲,习俗与道德规则这二者的发展乃是一种实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供人们选择的规则处于彼此竞争的状态,而其间较为有效的规则则会因遵循它们的群体所取得的成功而被其他群体所采纳,并最终有可能为妥适的立法提供典范。当然,这并不是说个人的私性行为不可能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它对人口繁衍的影响方面)对他们所属的特定群体的未来状况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我们仍可以对这样两个问题进行追问:第一,一个人享有的社会成员资格是否能够使他有权利对同一社会的其他成员的人口繁衍问题予以合法的关注呢?第二,这个问题是否就不会因不同的群体所具有的不同的繁衍能力而得到更好的调整呢(当然,这种繁衍能力实际上是自由的一个结果)? 另一个颇具重要意义的问题是,普遍盛行的道德标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限制着立法者的权力、又在多大程度上限制着公认的法律原则所能够且应当具有的适用范围呢?当这个问题关涉到“应当把同样的规则适用于所有的人”这个构成开放社会之基础的理想时,它的重要性尤为显见。我个人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以渐进的方式趋近这个理想,因为在我看来,它实是一种普遍的和平秩序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令我深感忧虑的是,人们在今天所采取的种种过于急切的措施,却只会延误而不会加速这个理想的实现过程,因为一如我们所知,欲速则不达:如果这种急切的努力把一项原则推进到了大众情感尚未准备好给它以支持的地步,那么这种努力就极容易产生一种反作用,进而使得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实现那些较为缓进的努力原本有可能达致的成就。尽管作为一种终极理想,我期盼着国家边界不再成为人们自由迁徙的一种障碍,但是我却深信,在我们现在所能够考虑到的任何一个时段内,任何试图实现这种理想的努力只会导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复活,而且也只会使我们从已然达致的成就上倒退回去。无论现代人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应当把同样的规则适用于所有的人”这个理想,他们实际上只是把这个理想适用于那些在他们看来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而且也只是慢慢地才学会了把越来越多的人视作是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当然这仍是他们意愿的结果。据此我们可以说,任何立法工作都不可能在加速这个过程的方面有所作为,相反,立法却可能会重新激发起那些业已处于低潮的情绪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这个过程发生逆转。 然而,我们最后应予重申的一个主要论点却认为,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差异,并不是那些以自生自发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规则与那些刻意制定出来的规则之间的那种差异;这是因为大多数法律规则最初也不是刻意制定出来的。相反,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区别,毋宁是受委托的权力机构应当根据公认的实施程序予以适用的那些规则与受委托的权力机构根据这种程序不得适用的那些规则之间的区别;因此,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区别,但是,如果强制实施所有公认的行为规则(包括被该社会视作是道德规则的那些规则),那么这种区别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究竟哪些规则应当得到强制实施并因此而被认为是法律规则,却不仅要取决于权力机构把某些具体规则专门规定为可以强制实施的规则,而且还是由这样一种情势决定的,即某些规则群(somegroupsofrules)之间通常都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或依存的关系,其间,为了实现那些被明确规定为可以强制实施的规则所为之服务的目的(即维续一个日益扩展的整体的行动秩序),人们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群中的每一项规则。既然这些规则是因它们有助益于每个人都赖以生存的那种秩序而得到强制实施的,那么权力机构就没有理由再去强制实施其他一些虽说得到公认但却不是以同样有助益的方式影响那种人际行动秩序(interpersonalorderofactions)的规则了。 换言之,社会生活中也许存在着这样一些规则,而持续对这些规则的遵循则会产生一种事实性的行动秩序;再者,在这些规则当中,有一些规则早就获得了权力机构赋予的法律效力,而另有一些规则只是在事实上为人们所遵循或者说只是隐含在那些业已取得法律效力的规则之中——这即是说,只有当这些隐含的或未阐明的规则也得到遵守的时候,那些业已取得法律效力的规则才能够实现它们的目的。因此,赋予某些规则以法律效力,必须被认为是授权法官把那些隐含在这些规则中的规则也当做是有效的规则加以实施,尽管这些隐含的或未阐明的规则在此前从未由立法者或经由法院的适用而得到过专门的确认。[转自铁血读书 http://book.tiexue.net]

Ⅶ 风俗习惯是道德吗

风俗习惯就是风俗习惯,他和道德不沾边的,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存在,完全不一样的。

Ⅷ 风俗与习俗有什么区别

区别:

1、风俗是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2、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3、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

举例:

1、四川人在端午节划龙舟。这里是风俗。

2、四川人把"我先走了"说成"我走喽先"。这是习俗不是风俗。

(8)道德一风俗扩展阅读:

村寨习俗:有些村寨必须遵守坐的规矩。如侗家坐的习俗。如果你坐在寄宿家庭的门槛上,面对着教堂房子的墙壁,你就被认为对寄宿家庭的祖先没有任何尊重。主人的新红漆四脚凳不能随便坐。有这样一张长椅的人表明他的家庭已经娶了一个新媳妇。凳子是新媳妇的专用凳子。新媳妇生下孩子后,便可自由坐下。易家的消防店是一个家庭烹饪、烘烤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店主恭敬地邀请客人们坐在消防店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座位。客人必须坐直,不要张开双腿。此外,她们被认为不尊重妇女。你不能用两条腿站着。这将被认为是摆架子和蔑视家庭。

Ⅸ 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是一种自我行为约束和准则,也就是说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指责别人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取向,生活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道德标准、意识就不会相同。因此任何形式的指责他人不道德都是道德绑架。

对于世界上普遍人都会认可的道德观准叫做普世价值,具体到行为上可以视为一种自然的社会行为规范,属于俗成规则范畴,多数人叫它为“公德”,因为带了个德字,所以经常被人混淆为公德也是道德,所以在这里不用这个词。国人经常将道德和规则搞混,认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是不道德的,其实应该叫做不守规矩。

法律是规则,上面讲的自然规则是规则,潜规则也是规则。因此规则可能会有冲突,比如说法律规则规定不能贪污受贿,但潜规则规定办事都要给好处。

规则可以产生于基本的普世价值,但不等于不守规则就一定是不道德,也不等于道德一定就高于规则,二者其实是并行关系。

拓展资料:

举两个例子说一下吧,例子一,交通法规定路边画有实线的位置不能停车,将车停在这些地方了这是不守规则,尽量不妨碍他人是我的道德准则,所以尽量停的靠边一点或是找个车流不太繁忙的地方停靠,这是道德。

又比如医生收医药回扣是潜规则,一个医生认为他应治病救人,尽量搭配一些有效药物给病人这是他的道德。

国人总将道德和规则混到一起来说,这其实无助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还是应当社会建立并履行规则,自我修炼并升华道德。

热点内容
51找律师网 发布:2025-09-21 00:08:22 浏览:457
青海物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1 00:08:16 浏览:529
刑事法律援助中的文书制作 发布:2025-09-21 00:03:02 浏览:637
法院上午开庭时间 发布:2025-09-21 00:02:14 浏览:739
社会与法原来是条狼 发布:2025-09-21 00:02:07 浏览:605
出纳人员职业道德 发布:2025-09-20 23:42:02 浏览:225
唐福珍事件行政法分析 发布:2025-09-20 23:34:39 浏览:595
古代插针刑法 发布:2025-09-20 23:28:43 浏览:671
耶林刑法 发布:2025-09-20 23:18:24 浏览:559
一期临床实验检测法规 发布:2025-09-20 22:49:58 浏览: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