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观念的方法

法治观念的方法

发布时间: 2021-12-13 18:17:23

『壹』 法律意识提高的方法

与其说你想提高的是法律意识,不如说你想提高的是权利意识。
什么是权力?什么是权利?
当公权力和私权力相互对抗的时候,公权力具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你作为私权利的一方,你凭什么要求公权力向你屈服?这就需要你有权利意识。你必须明白你的权利是从哪里来?
什么是自然法?
什么是天赋人权?
什么是民主?
什么是自由?
什么是平等?
什么是公平正义?
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什么是政党制度?
什么是多党合作制度?
什么是一党专政制度?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是共产主义制度?
国家的领导人是怎样产生的?
各级政府的首脑是怎样产生的?
党和政府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宪法和法律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你的政治权利有哪些?
你是否行使过自己的政治权利?
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什么是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
什么是基层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是什么?
什么是司法独立?
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以上

『贰』 法治观念的介绍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西方哲学中,“超越”虽然在不同哲学流派、不同哲学家语境下,内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种界限之意,而不是将其全盘否定。

『叁』 如何理解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

『肆』 如何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法治的社会主义概念是国家和法律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总结和法律实践经验的规则。其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首先,法治的概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执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提高法律意识,严格执法,守法,自觉接受监督,并时刻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重要思想,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法工作的根本利益,在在真正的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治和法律工作。

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干警必须执行法律,维护共同利益,摆脱邪恶,弘扬正气,他试图克服,排除利益,它必须是合法,合理的原则,平等相待的原则,及时,高效的原则, ,程序公正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是服务理念的大局。是法治的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要紧紧围绕基于自己的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第五,党的领导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规则团结起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团结起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政法工作,以保护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团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伍』 如何培育法治观念

1 要重视法治课程的开设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始终在思想教育类课程中占次要地位,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有这样一种认识:只要加强了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人们的法治观念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因而,在学校教育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道德教育,而对法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纵观世界当代各国,法治已经成为治国的主要手段,各国普遍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法治教育课程已成为各国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课程。我国党和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张。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应首先从学生开始。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律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普遍遵守的、明确的、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法治课程的开设,通过法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主要的法律法规,以增强他们守法的自觉性。学生不学法律,何来法治观念?国家的年轻一代没有法治观念,何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以说:重视法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做好的一项工作,在未来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中,法治课程应当成为最主要的课程。2 法治教育要注重实效 对青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目前的法律教材编写存在着很大的一个不足就是:过分偏重于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较差,应用性不强。翻开教材,充斥其间的是概念、特点、区别、联系、作用、意义等内容,这些枯燥的内容让学生望而生畏。法律教学中,广泛被人们称道的“案例教学法”应当成为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据我所知,“案例教学法”在美国是最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法律的具体规定。通过案例教学,某一典型案例与其所反映的法律规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这十分有助于把外在的法律规定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进而变成支配其行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法治教育中要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花大力气去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并做到随时更新,以保持其时效性,以便用生动有趣并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大家比较爱看的一些电视节目,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社会经纬》、《新闻调查》,山东电视台的《金剑之光》、《评案说法》、《道德与法制》等栏目,它们并没有采用非常先进的讲解方法,但人们非常喜欢看,人们之所以愿意去看,主要就在于这些栏目学会了“用事实说话”,这种法治教育的方法非常值得教师们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应当要求学生少背一些无用的概念,多树立一些有用的观念。每一次课,教师都要仔细想一想,这次课要让学生树立哪几个观念,教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随着青年学生法律知识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法治观念就会得到不断的增强。 3 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养成的规则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因此,学校应当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首先,学校应当全面检查一下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规章制度,看一看有没有违背法律的地方。其次,在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要通过全体学生表决的办法来决定其是否应付诸实施。再次,在学生干部的使用上,应贯彻民主选举的原则,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避免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在一个民主气氛浓厚,法律得到尊重的环境里生活,就容易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相反的话,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是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或者是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在学生管理中,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喜欢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兵来管理,这实际上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由于整个社会对法治教育普遍重视的不够,也使得一些教师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以至于经常出现个别教师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就象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的教师因怀疑学生偷钱在学生脸上刺“贼”字,有的教师因学生“损害”了班级形象让学生自己用小刀刮破自己的脸皮。这类极端的事情尽管很少见,但教师在教学或管理中不知不觉的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却常有发生。如果教师本人就没有法治观念,那他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法治观念的学生来。现在,人们一谈到教育,就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多少多少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多么多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那么多的青年罪犯,有几个不是从学校里走出去的,难道学校对此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可以这样讲,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法治教育以及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把许多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青年推向了犯罪的深渊,这是所有教育者都应该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4 通过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观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差,行为模仿能力强,如果不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学校正面教育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抵消。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单靠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采用平等对话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当今社会上的两类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一是国家干部的腐败行为,二是流氓恶势力的犯罪行为。这两类现象不断地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对青年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青年学生看问题比较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可能会因此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社会一团糟,哪有什么法治。一谈到干部腐败,学生往往义愤填膺,并提出为了惩治腐败要大开杀戒,实际上,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腐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确实难以解决。当年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就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就应枭首示众,甚至对贪官可以采取“剥皮实草”的酷刑,但最后明朝还是灭亡在了贪官身上。惩治腐败,最根本的手段还是靠法治,就象有的学者指出的一样,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主要不是来自公民个人,而是来自公共权力和官员,依法治国首先是治权、治吏。如果官员的产生、评价、罢免的权利真正掌握在群众手中,腐败现象就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现在,新闻媒体常说某某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怎样怎样,实际上,一些官员很明白,他是在拿着“上级赋予的权力”怎样怎样。针对学生面对社会现象产生的一些片面认识,教师应当正确的加以引导,首先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自己不要危害社会,同时教育学生,要使我们这个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最有效的手段还是依靠法治,并要鼓励学生做一个法治的实践者、维护者、宣传者。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法治观念如何直接决定着将来社会的法治水平,而学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又决定着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青年的健康成长,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变的更加美好,希望每一个有识之士都关心青年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做出贡献。

『陆』 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增强法治观念

首先自身要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柒』 什么是法治观念,如何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

一、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整体法制观念。推进法治建设,首先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学法用法,使公民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坚定法治信仰,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合法权利。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等法治文化建设,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法治理念的具体精神还没有深入骨髓、深入民心。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文化层次低、公民法治理念旧的传统模式,固有观念限制了公民只注重“守法”,而忽略了“维权”,加上一些法律法规和执法部门工作的严重滞后,导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和可行性产生了片面消极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普法宣传的前提下,兼顾抓好法治文化建设,既要抓公务员队伍,又要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范围,通过法律讲堂、模拟乡村法庭等宣传教育载体,搭建法律直通车、法律宣传周等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学会法律,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根据不同对象、人群的需求,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建立“城市法治顾问团”、“农村法律援助站”等机制,进一步拓展法律知识普及的覆盖面,提高整体法制观念。
二、改进形式方法,完善执法法治意识。公务员队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进,是解决当前“民事纠纷、社会治安”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公务员队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旧、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数,一些执法者在行政执法中主观臆断、方式简单粗暴,面对这样的窘境,法治建设这张大网如何发挥实效,值得我们广大公务员共勉。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培养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能力。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广大公务员执法队伍学法制度。通过集中学习、法制讲座、区别指导等形式组织学习行政法规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知识,定期开设执法培训班、执法知识竞赛、执法专题讨论会,并将学习成绩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切实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法治素养。二是要做到以法治法,完善领导干部执法法治意识。通过强化法治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切实使群众“信法不信权”、“信法不信访”、“信法不信关系”,杜绝社会上轻视、无视法治和 “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等无理情况的滋长,真正做到政府懂法、公平执法,百姓知法、自觉守法,形成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管理创新,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是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推动管理创新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一是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促进行政公开透明。推行政务公开,把政府的决策、立法、行政和执法过程向公众开放,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络、广大人民群众和纪委进行监督和制约,建立与民联系沟通的公共事务平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所关心环保、医疗、养老、拆迁等热点问题,积极推动公民参与,使他们的合理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诉求得到充分体现。二是规范工作机制与流程,深化执法行政问责。通过实践,完善政府决策运行的法规体系,及时修正与实际不符的政策法规,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越权行政引起的不合理现象”和“粗暴执法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对违法行政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社会主义新时期,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多管齐下,才能促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公务员作为党的一面旗帜,我们更应树立宗旨意识,充分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真心为民。

『捌』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热点内容
卖车免责协议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7 00:25:44 浏览:985
蒋丞法学系 发布:2025-05-17 00:03:45 浏览:985
优待对象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发布:2025-05-17 00:01:54 浏览:342
定兴县律师 发布:2025-05-16 23:56:04 浏览:798
民法典发放 发布:2025-05-16 23:52:29 浏览:569
王竹梅2015一建法规 发布:2025-05-16 23:44:55 浏览:678
法院个人剖析材料 发布:2025-05-16 23:44:52 浏览:313
行政法诉讼受理范围 发布:2025-05-16 23:40:07 浏览:775
法官两学一做演讲稿 发布:2025-05-16 23:34:47 浏览:765
结婚后女方没有养孩子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6 23:21:31 浏览: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