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乡愿
⑴ “乡愿”是什么意思
乡,民间。
愿,谨厚。
所谓乡愿,就是老好人。
如果这世界是美好的,善意的,那么乡愿是没有危害的。
但显然美好不是全部。
善意而又美好的世界,用不着你乡愿来说个“好”字,人的精神和价值,恰恰是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
因此,当人们遭遇困境和不公的时候,乡愿的行为,就能很轻易地体现出其让人讨厌的地方了。
其具体体现是:
你找他评理,他的处理方式通常是:不管谁对谁错,各打五十大板。
你被欺负了,他总是会说:你也有不对的地方。
从小到大,从来不投反对票。支持你死刑的是他,支持你无罪的也是他。
他可恨,你又想不出哪里该骂。
他可爱,你又觉得这个人很恶心。
之所以成为乡愿,其实是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任何的麻烦,不惜靠出卖良心来成全自己的人际关系。
说到底,就是自私。
乡愿是具备一定仲裁权威的,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和舆论能力的,是可以判析是非对错的。有此位而不具此德,不去追求公正,不去坚守原则,而是一味搞折中主义,见风使舵,明哲保身,是所谓“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一种。孔子在这个词汇后面加了句德之贼也,把乡愿列为坏德之人,实际上也是窃据“有德者之位”的人。一般的老好人,不具备这种社会地位和能力。也就是说,乡愿不是管好自己的事儿就完了,他经常是要去影响别人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仲裁。他隐然以有德者自居,却不过是见风使舵,不仅不能践行美德,还会淆乱美德之名,并使真正具美德者边缘化,使基于美德而应然的美德行为被边缘化。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后果非常严重,影响特别恶劣”。尤其重在后一项。
钱钟书在《围城》里塑造的韩学愈,就很有点现代乡愿的意思:韩学愈虽非哑巴,天生有点口吃。因为要掩饰自己的口吃,他讲话少、慢、着力,仿佛每个字都有他全部人格作担保。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孔子还说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可以和这一句互相发明。“德之贼也”,正是“恶紫之夺朱也”。
⑵ 何为儒家“乡愿”
乡愿”出自孔夫子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说他好,但这种人内心并不是处于道德目的而是别的目的,或是说别有用心。一般野心家、政治上要爬到高位的人往往采取此种方法获得人气。因此,乡愿就是伪善。
⑶ 什么是中庸,乡愿和中庸有什么区别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所谓“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主张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乡愿代表不分黑白的好好先生,他们具体区别表现为:
1、外在表现:
乡愿,合乎或者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以此达到“乡人皆好之”的目的。这种人没有原则,擅于迎合,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孔子评价为“德之贼也”,极其讨厌这类人。与之相对的就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一句话挑明,中庸是至德。
2、内在原则:
中庸的“中”是说事有两面,在审时度势之后做出一个选择,“中”不是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做中间的和事佬,而是该说好就要说好,该说不就要说不,秉持自己原则的同时,还能灵活应变;乡愿则是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罢了。
3、难以践行:
乡愿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浊世;为人处世似乎方正清洁,但世故圆滑,八面玲珑,似是而非,以假乱真;中庸在于掌握分寸,把握好度,做到恰如其分,无过而无不及,这应是中庸的本意,但真要做到是极其不易的。用孔子的话说,这是比光着脚踩在锋利的刀刃之上还要困难的事。连孔子本人,中庸也是一直想努力想达到却未能完全达到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乡愿
⑷ 什么叫“乡愿”
乡愿 :
xiānɡ yuàn
乡中外表谨慎厚道,实际上同流合污的伪善之人: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
⑸ 问>什么叫乡愿..!
乡愿,通常解释为一乡之人都称之为好人的人,即好好先生,伪善者,伪君子。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的人不是好人,真正的好人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可见原儒讲和谐宽容谦让恭敬,但绝不和稀泥当老好人,在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黑白分明,决不含糊!孔者对乡愿极为反感,正言厉色地斥之为道德的盗贼(“乡愿,德之贼也。”《论语·子路》),乡愿虚伪矫饰,言行不一,表面上来忠厚廉洁,实际上笑里藏刀,没有一点道德原则,是偏离“中行”最远之人。孟子为乡愿作了具体画像:“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⑹ 什么叫做乡愿啊谢谢~~
人人说好的人,孔子给他叫做乡愿。阳货十三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人人说好的那种人,孔子说他是道德的盗贼)。孟子也记载了 同样的话。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尽心下)。乡愿都包括那些特征呢?尽心下万章的疑问解答了这个问题。「万章曰:『何如?斯可谓之乡愿矣?』曰:『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万章问:如何才算是乡愿?孟子答:从他批评别人的事上就可看出他是不是乡愿。他讥笑不随和的清洁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狷人,说他们何必孤孤零零冷冷清清地生活,人既然生在世上,就要作这世上的(俗)人,只要人说声好就可以了,何必落落寡合呢?然后孟子作结论说,乡愿做事遮遮掩掩,专想讨好世人)。 万章还不懂,问为什么「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谨慎老实人,他不论到什么地方,人都不会不拿他当做谨慎老实人,孔子却以为他是道德的盗贼,为什么呢?」孟子说:「人要非议他的不是,却举不出实例;要攻击他的毛病,他却没有明显的毛病;他与世俗同流合污,合乎污世。他的居心好像忠信,行为好像廉洁,以致人都喜欢他,他自己也自以为是。但却不能和他进入尧舜的圣达,所以说他是道德的盗贼。孔子说:『我厌恶那似是而非者。因为,我厌恶莠草,是怕它乱了幼苗,厌恶言似义而非义的人,是怕他乱了正义…我厌恶乡愿,是怕他乱了道德。』」。(原文是: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
⑺ 乡愿是什么
乡愿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⑻ “乡愿”是什么意思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⑼ 乡愿,是什么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⑽ 什么叫乡愿
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10)道德经乡愿扩展阅读:
出处:
《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juju三声)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翻译:
“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在不考虑说话,那么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行为什么孤零零(juju三声)凉凉?生在这个世界的,为这个世界的,好就可以了。’卑劣地讨好的人,这好好先生呢。”
“万先生说:“一乡的人都说他人了,无论到哪里,都是原国人,孔子认为是偷道德的贼,为什么呢?’说:除了他没有办法,没有刺的刺呢,相同于流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在他看似忠诚,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自认为是,而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说“德之贼”的。
孔子说:“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恶草,恐怕它搞乱禾苗啊;恶债,恐怕他乱意思;厌恶夸夸其谈,恐怕他乱信了;厌恶郑国的乐曲,恐怕这个动乱的;讨厌紫色,恐怕他乱朱啊;厌恶好好先生,恐怕他乱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