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参与立法
A. 简述行政立法的原则
行政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有:行政合法性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专诚实属守信原则、
权责统一原则。
一、依法立法原则
1、法律优先原则
2、法律保留原则
二、民主立法原则
在我国,民主立法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行政立法以保护和促进公民权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行政立法在程序上,应当使公民充分参与
依法立法是行政立法的原则之一
B. 什么是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专(含宪法)创属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它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含义:
行政立法: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并颁行有关行政管理事项普遍应用的规则的活动。
C. 行政立法的原则有哪些
行政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有:行政合法性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诚实守信原则、
权责统一原则。
一、依法立法原则
1、法律优先原则
2、法律保留原则
二、民主立法原则
在我国,民主立法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行政立法以保护和促进公民权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行政立法在程序上,应当使公民充分参与
依法立法是行政立法的原则之一
D. 行政立法行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规则
行政立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一切行政法规和规章应该体现党的方针和政策,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
(二)立法有据的原则。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立法要有法律上的根据。这条原则在我国有以下三层涵义:
(1)只有法律规定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才能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它们在进行行政立法时也不能超过本部门的职权管辖范围,如果根据需要必须超越,要经过同级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正式批准。
(2)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必须依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作为立法依据。
(3)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发布行政规章,必须以现行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为立法依据。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都应当声明其法律根据。
(三)民主立法原则。行政立法要建立公开听证、合议制度和专家论证制度,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充分的民主讨论,使行政立法具有群众基础和保证立法质量。
(四)效力分级原则。行政立法权是一种从属性、补充性和执行性的立法权。在我国,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一切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现行宪法和法律的效力;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效力;省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规章的效力高于市人民政府的行政规章的效力。
(五)程序合法原则。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制定,通过和发布都必须经过合法的程序,这是保证行政立法合法性的重要措施。
(六)权力责任相统一原则。尊重客观实际,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公民权益之间、以行政权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E.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2.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行政立法权是一种从属性、补充性和执行性的立法权。只有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权限内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在不与宪法、法律以及上级法规相抵触的限度内,才是合法的和有约束力的。也只有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立法才能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如前所述,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是行政立法一项重要的艰巨的任务。如果说,依照法定程序立法是民主原则的要求,那么,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性质所决定的。
3.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立法,从宪法到一般法律、行政法规,再到地方性法规、规章,都应当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现阶段,应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其历史任务。因此,必须坚持民主立法,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和考虑利害相关人的意见,建立公开听证、合议制度和专家论证制度,使行政立法具有群众基础和保证立法质量。
4.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密切结合起来,根据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要求,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既要考虑可能性,又要考虑可行性;恰如其分地掌握立法时机,条件成熟的,应及时制定;未成熟的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完备化”。这样才有利于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恰当地确认公民的行政权利,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公民权益之间、以行政权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5.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原则性是立法工作的本质规定性,是法律的基本目的要求。它是维护法律性质,坚持社会主义立法方向,实现法制统一性的基础。
F. 什么是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例如国务院可以依法制定行政法规,而国务院各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等可以依法制定行政规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第八十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第八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G. 行政立法有哪些类型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内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容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准则。
行政法的实体性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越权无效原则.
4.信赖保护原则.
5.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则:
1.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2.行政公开原则.
3.行政公正原则.
4.行政公平原则.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信用、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H. 行政立法是什么
行政立法行为就是行政机关立法的行为,包括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法律的行为以及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行为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I. 行政立法行为都包括哪些
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专务的法律规范属;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
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机关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省会市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活动。全国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数都由国务院提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草案多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由政府业务部门起草。如涉及几个部门,则需共同协商起草,并经有关法制机构审查批准。全国性的行政法规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部、委规章经部务或委务会议讨论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经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由部长、主任或省长、市长签署。重要的部门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须报上级机关审批,然后公布,一般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报国务院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