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1-12-19 01:59:43

① 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社会主义?何谓社会主义 在我看来所谓的社会主义就是人跟着社会走 摆布于社会 受制于社会 社会时常会限制我们的思维 行动 从而社会才会去不断的探索而不是去一味向前 法制只限于人类的行动 却改变不了人类的思维 所以在我看来只有人类能够长大 所谓的社会才能完全建设起来 而不是在行进中一味的探索

②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0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正确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之路,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律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责任制,严格行政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要坚持抓好监督体系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坚持深入持久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力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指导地位,大力繁荣法学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理论保障。

③ 谈谈你对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与理解

④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列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 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主要强调四个方面: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
2.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执法为民主要有三个方面: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立法、执法、司法的生命线.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公平正义一般有很多内涵,请大家注意这几个方面: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
4.服务大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为什么要服务大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怎么样服务大局?第一,要把握大局;第二,要围绕大局;第三,立足本职.
5.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党的领导主要有三个方面: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⑤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要强大,关键是要增强国民素质,对吗?
是啊,
要亲自去制造自己使用的
自行车锁具,
全部制造过程上网公开,
实况实时转播,
严格规定得自己亲手去自制:
汽车锁具,
门锁。
否则,
不允许购买自行车、
不允许购买汽车、
不允许购买住宅。
这就是国家战略。
如果要繁衍后代,
在此之前,
要预先完成以下的工作,才能够开始造人的工作。
为了实现中国设计,去指挥西方发达国家奉命制造,
为了提高鉴别能力,
为了拓展视野,
为了增强中国的工业基础,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以下是突破全球儿童电动车最高水平的新功能、新标准,
都是刚性考核指标:
自动避免撞击,
自动躲避障碍物,
自动避让大小不同的宠物、儿童、玩具,文具,突出地面的棍子,
自动保证不倾覆,
更重要的是保障动态行驶中的稳定,
自动保证探测前面、后面、周围是否有沟鸿,水池,池塘,悬挂的电线,悬挂的风筝线,悬挂的晾衣服绳子,
如果附近有危险,
自动选择安全路径避开,
自动避开高温、火灾、烟雾、粉尘污染地区,
自动自主驾驶,
自动稳定速度,
自动充电,
从充电变换控制器,
到电池本身,
有完善的测量电池温度等等全面的保护,
因为电动车充电而引起的火灾,
在电动车辆流行的地方,
实在发生得太频繁了。
对于搭乘的儿童,
各种生理、情绪、姿态变化,
能够实时监测、遥远传输、自动判别乘员的安全状态,及时地向家长发出不安全趋势的报警。
并且根据乘员的情绪和身体状态,
自动调节车速,改变前进方向和行驶路径花样,
辅以合适的人为颠簸,
逗乐乘员。
车辆的涂装、装饰、结构上,力求减少使用有机物,降低自燃的几率。

⑥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什么样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法律和法治思想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马克思主义法律和法治思想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深化,形成了人本法律观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和谐法治观、依法执政观、法治理念观、民生法治观。
一、人本法律观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法律和法治思想上,就形成了新的以人为本法律观,它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以人为本法律观有别于历史上的三类法律观:神学法律观;物本法律观或资本法律观;国本法律观(即以国家为本位的法律观)。

人本法律观的立论依据包括:人是法律之源;人是法律的主体;人是法律的目的;人是法律的关键;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的内容与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法律的唯一标准。

二、和谐法治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和谐法治观。法治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要求、内容和标志。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很难想象,一个在政治上不文明的国家,一个法治不健全的国家能够实现国内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而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和谐社会理论对法治建设的指导,形成了一种和谐法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和谐法治的首要表现,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载体,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和谐统一起来。

第二,和谐法治还表现为法治各环节的和谐。在立法环节,就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执法环节,就是严格、公正、文明;对司法环节的要求,就是公正、高效和权威;在守法环节,对公民来说要学法、用法。另外,对法律监督也提出了要求。这样,法治的各个环节相互统一,和谐有序,多位一体。

第三,和谐法治表现为政法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必须坚持执法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第四,和谐法治还表现为至高无上的法律价值——公平正义与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和谐。

三、依法执政观

党在提出依法治国后适时提出了依法执政。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从1982年我们党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再到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在领导与推进法治建设历程上的不断探索和深入思考,更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和制度创新。

以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从开元建国、致富强国步入制度治国、制度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

确立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它与依法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相呼应,是我党从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到领导人民执掌政权的执政党的历史性选择,是从在封闭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到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性要求,是党对国家和社会实现法治化领导的体制性呼唤。

要真正落实依法执政,党在执政方式上应当实现三大转变:第一,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第二,从强调严格遵守法律执政向既严格遵守法律、又主动创制和运用法律执政转变;第三,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领导国家法治建设分头实施向两者同步推进,统一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既在中外共产党执政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问题,也是中外法制史上一个没有先例的重大法治创新,它突出体现了执政党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关键性。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依法行政,其前提、核心和关键都要求党必须依法执政。因此,党依法执政的提出,将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四、法治理念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法治建设领域内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法治保障;同时,既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观,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为主、同时合理借鉴中外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是两个内容互相衔接的科学命题。前者着重于强调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原则,是体现着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后者则着重于强调法治的普世价值,当法律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以法治的普世价值为精神纽带,形成社会的凝聚力。法治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制度体系的建立上,更表现在社会成员对法律的普遍信任上,以及以这种信任为基础形成的法律文化共同体上。

因此,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方向,又要坚持法治的一般原则和观念,把作为普世价值的法治精神与当代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稳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民生法治观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正在通过矛盾纠结、利益冲突的深水区,面临着诸多无法绕过的暗礁,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凸显。民生已然成为中国普通民众更迫切的需要。关注民生,是现代中国法治拥有坚实基石的必由之路;建设民生法治,是中国现代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希望所在。

民生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法律功能的很好发挥,民生问题应该设定相应的法律机制来保证其适宜的解决与安置。我们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出《关于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通知》,要求各级法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彻到行政审判和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救济民权,以优质的服务减轻民负,以快捷的审理解除民忧,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以有力的执行实现民愿。

当前,在继续完善民主立法、经济立法的同时,应当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的民生立法。中国现代法治应以民主为基础,以民生为根本。从民主到民生,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法治关注民生,构建民生法治,成为解决民生问题与建设现代法治的绝佳交汇点。建设民生法治,是21世纪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

⑦ 谈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对于审判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最基本的客观要求,不能单纯的就审判而审判,不能把审判工作独立与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客观实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强调调解,要强调通过调解实现和谐。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决定,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因此可以说,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树立又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需要全体政法干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二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认识,从执法的角度加深对依法治国丰富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有助于严格依法办事的各项制度建设,将对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⑧ 如何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在继续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同时,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把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一,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原则,强调的就是社会主义法律与制度的制定问题,它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首要任务。“有法可依”从立法方面要求由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立法工作,形成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把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正确的重大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保障;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切实做好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工作:继续完善立法程序,改进立法方法和立法技术,提高审议法律的效率和水平;加强法律解释工作,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做到法律建设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进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一方面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惩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必须秉公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准确量刑。
“违法必究”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项具体内容,是打击各种形式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
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突出任务。

第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是新时期赋予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法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同时,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不受侵害,使社会主义民主真正成为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首先必须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完备的法律体系,还有利于法制宣传和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以提高广大群众守法的自觉性。
第二,完善的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础。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的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我们要在明确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的同时,注意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对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违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促进依法行政,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和完善司法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加大打击司法腐败的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品德优秀、业务过硬、忠于党和人民、廉洁奉公的司法队伍。
第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主要条件。

⑨ 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解思修大题从哪些方面回答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各个政治主体应该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党领导立法,人大完善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公民应该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等。

热点内容
中级法院是哪里 发布:2025-05-11 13:37:41 浏览:444
司考刑法韩友谊 发布:2025-05-11 13:07:54 浏览:149
工地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1 13:01:00 浏览:615
海格埃洛魔法学徒 发布:2025-05-11 12:57:03 浏览:228
经济法对金融关系 发布:2025-05-11 12:55:59 浏览:215
民法总则34条见义勇为 发布:2025-05-11 12:43:33 浏览:828
死后司法 发布:2025-05-11 12:33:20 浏览:755
合同法没有签订日期 发布:2025-05-11 12:26:13 浏览:137
经济法消费者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论文 发布:2025-05-11 12:25:57 浏览:296
遵义市法院在哪 发布:2025-05-11 12:20:59 浏览: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