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文学谈道德

文学谈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2-19 04:06:21

A. 结合文学创作实际 论述道德批评

1、 文学批评的五种形态 1) 伦理批评:伦理道德为标准;“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2)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根源与社会意义;“知人论世”“种族、环境、时代” 3) 审美批评:情感体验与美感价值;印象主义 4) 心理批评: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论析 5) 语言批评:语言本体论,语言本文结构论,语言艺术技巧论 2、 文学活动与批评途径(方法、范式) 1)文学与世界——社会文化批评——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 本质论 2)文学与作家——创造主体批评——心理批评、女性批评 创造论 3)文学作品 ——艺术本体论 ——语言批评、结构主义 作品论 4)文学与读者——接受反应批评——审美批评、结束美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 基本范式 具体方法 说明: 其一,批评形态或批评途径范式与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活动是相对应的。 其二,一部文学理论就是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它实质上阐明了四大批评途径及相应的批评方法的基本理论。 (三)社会文化批评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司各特:“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1)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2)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如鲁迅:“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3)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其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其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其三,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关系 2、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主张将文学和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道德批评的基本特征如下: 1)强调文学的道德作用 《毛诗序》: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新人文主义”白璧德:“需要尽可能地澄清那种以为内心生活所最终赖以存在的克制原则只不过是教条和传统的想法,而肯定克制原则是一个心理上的事实,并且还是一个既不‘冷冰冰’,又不‘粘糊糊’的事实”,从而批评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否定克制,造成精神混乱。他认为文学批评的意义就是“作出最终为世间良知所认可的判断”。 2)注重文学作品道德内容的阐释和评价 蒋大器评《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 3)考察作家道德和创作的关系 孔子《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 徐干《中论》:“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枝干也。盛德之士没,文艺必众。”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约翰逊:“一个作家的职责历来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公正则是一种不依附于时间和地点的美德。” 劳伦斯:“一部长篇小说,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鲜明生动的关系,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不管它里面包含一些什么。” (四)创作主体批评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如下: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用D·H·劳伦斯的话来说,作家在作品中‘掩藏了他的病态’,批评家于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为症状,通过分析这种症状,发现作家的无意识趋向和受到的压抑。”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拉甫涅列夫《第四十一个》中红军女战士马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那双碧蓝的眼睛时,莫可名状的冲动突破了她意识和理性的堤坝,而最后开枪打死了情人兼敌人。在自我的调节下,本我终于被压抑,以责任、荣誉的名义出现的超我控制了意识。 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精神分析批评认为,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显在的情节,而这些情节下面隐藏着的内容则是关于性欲的。水池、山洞、门户等凹陷的形象被认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山峰、塔、旗杆、剑等带尖端的东西被认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舞蹈、骑马、飞翔、锯木头等被认为是性快感的象征;截肢、伤残、失明等象征着阉割,等等。 4)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分析小诗《逐日的飞蛾》: 在太阳和飞蛾的象征下,我们经过深深的挖掘,一直向下接触到人类精神的历史断层。在这种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深深埋藏着的偶像——太阳英雄。“他年青英俊,头戴金光灿烂的王冠,长着明亮耀眼的头发”,对一个人短促有限的一生来说,他是永远不可企及的;他围绕大地旋转,给人类带来白昼与黑夜、春夏与秋冬、生命与死亡;他带着再生的、返老还童的辉煌,一次又一次地从大地上升起,把它的光芒洒向新的生命、新的世纪。 (五)艺术本体批评 1、俄国形式主义 2、英美新批评 3、法国结构主义 (六)接受反映批评 接受反映批评的理论特征: 1、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得以实现。 2、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础,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同时空白又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它作为读者想象的催化剂,将促使读者补充被隐藏的内容,干预或调整已建立起来的联系。 文本的未定性不仅存在于文本结构之中,也存在于历史之中。文本的全部潜在效能决不会在一次或几次阅读过程中完全被实现,每一次具体的阅读只能发掘文本的部分潜能。 3、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B. 文学应不应该有道德界限

文学的功利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首先追求着功利性。工人做工,农民耕田,是要生产产品,我们学生读书学习,是要获取知识……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追求功利性的同时发现了无功利性的美。我们去看一部电影,听一场音乐会,逛一趟图书馆……都属于我们生活中非功利性审美方面的追求。不为得到什么物质利益上的满足,而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而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则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舍弃只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之心对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所以,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康德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论述他“美的无功利性”观点时指出:凡物都有功利性,对人不是有益就是有害。如一朵花可能散发出有毒的气味,损害人的健康;也可以经过提炼制成药物,有益与人。所结的果实,可以鲜美可口,也可能包含剧毒。在审美活动中,花的有用或是有害,这些功利方面都在主体意向中被超越了,显得无足轻重。重要的在于它呈现出直观形象本身,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再如林逋有名的咏梅诗“众芳摇荡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淑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首联写梅花的傲世;颔联写梅花的疏郎和幽香;颈联通过霜禽和粉蝶的爱慕,烘托出梅花的高洁;尾联写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梅花精神。梅花的这种直观形象从功利性中超脱出来,占领观察者注意的中心,使人们刹那间忘记现实的功利性考虑,获得洒脱的自由。审美心胸的无功利性使我们在人生的波动中保持一点宁静,能静故能思。

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都属于性情写作。这类写作往往毫无功利性,基本上是个人心境的记录。此类写作与古代诗人词人而言是极寻常的,现代人中就少有这般现象了。然而校园大学生中的确有这样的写作之人。他们多少有点清高,不屑于向报刊投稿,不打算发表博取赞赏。

再如李白的《静夜思》,朱德的《我的母亲》等等,都是感情极其真挚的状态下写的,你能从中看出什么功利的东西吗?我们就称这类下作为“感情写作”吧。它有时也许很糟糕,很直白,不讲任何写作之章法和技巧,但它的品质是“真”的,完全没有矫揉造作。

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它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自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

简单的说吧,人类创造的每个东西都是有个功利问题的,都存在一个有用与无用的问题。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创造,自然地也不例外。文学的功利是人们创造的一种动力,也就是文学存在的一个理由。如前面提到的“性情写作”:我们的性情在写作过程中能摆脱浮躁和乖张之气。即使原本那么着,写完后往往排遣了大半。还有“感情写作”:人心被事物所纠结,情郁于衷,通过写,心灵的结节,才得以舒缓,平复。作者在写作中得利了。

我们强调的不是肤浅、短视的功利,文学不应该是飘渺不可及的,它应该有多一点人间烟火。康德还提出审美中最高级的一种美不是纯粹的形式美,而是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的依存美。实际上康德是从人文主义最深刻的功利心来看待艺术的,因为高度的道德心是人最最尊严的地方。人创作的文学,只有或多或少地,或公开或隐蔽地蕴含功利在内的,才是有价值的。

总而言之,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因此是存在道德界限的。

C. 文学与道德有什么样的关系

文学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双重内涵,文学性与道德很少有关系,而思想性却与道德息息相关,要看你看重文学的文学性还是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好的文学必要好的思想性。

D. 为什么文学是道德的

文学与道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属性是文学的社会属性之一,文学的回道德教化作用亦是文学突答出的功能之一;文学的道德化和文学化的道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厘清二者的关系,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当下的和谐会建设意义重大。
卜召林等著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道德》(新华出版社出版)即是这样一部学术专著。
该书深化了20世纪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填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的某些空白。尤其是对20世纪初叶和20世纪末叶文学中道德表现的再次勘探和首次命名,意义深远。

E. 如何理解文学与道德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在当今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风尚和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的激变之中,谨防公共道德与个人道德面貌的下滑,是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课题。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新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新的公平的、平等的、竞争的关系正在形成,新的道德萌芽正在破土而出。但是市场化的原则也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它的两面性,它既是建设的,又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样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在一部电脑终端机前,人们可以把握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而来的各种信息,在知识的太空里遨游,但同时也正按照资本与白领阶层的生活趣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风尚、审美情趣;其中自然还有无孔不入的地摊文化与无休止的媒体炒作出来的文化时尚。

人的生存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自应趋向于双向的完善与完美。人们本应利用物质的富有,进而建立最具人性的文化关系,人性的精神家园。但是物欲的追求淹没了生存的理解,于是人们的活动转向为自身的生物行为、经济行为服务,于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钱、性、权”式的人物。文化中的颓唐趣味,使一些人深感精神家园的残破,使另一些人痛感灵魂的飘零无依,他们似乎都踯躅于灯红酒绿、金迷纸醉的现代荒原。

文学创作能够与道德伦理连带上关系吗,能够发现道德伦理诉求的声音吗?八十年代至今,要使文学艺术成为一种纯而又纯的审美的精神现象极为流行。其实,一百多年以前,这种论说就已不断出现过了,而且很有权威性。例如,英国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就反对文学艺术与道德伦理有关。一百年后,他的这类论说,仍被一些人当作文学创作无关伦理道德的有力驳论。王尔德说:“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他还说:“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批评涉及伦理道德,那就是“伪道德批评”。我们有些论者是很相信这类观点的,所以也就主张写作非关道德,评论也不能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评析,否则就是“假道学”,就是把文学创作视为伦理道德的宣传了。

王尔德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坛标举唯美主义、“艺术至上”的旗号,反对当时文学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与过分的功利主义,宣扬艺术家在伦理上是不分好恶的,否则就是矫揉造作,就是伪道德批评,这时他对唯美主义理论是很有自信的。但是当他身陷铁窗,经历了身心的苦役之后,他才意识到人是需要同情与怜悯的,他自己心胸此时就充满了同情,而且竟认为同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东西了!

我国八十年代文艺中出现的唯美倾向,可以说是对过去极端的功利主义文艺观的有力反驳,同时也是文艺自身多样化的一种表现,自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即没有树立起作家人格上的那种凛然正气与道德的思想力量,却是销蚀了创作中的那种道德伦理的强大批判力。自然,这也并非仅仅是唯美主义创作倾向的缘故,弥漫于当今社会每个角落里的新的实利主义、食利主义习尚,实在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了。文学创作是一种通过语言结构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创造活动。它固然可以避开伦理道德的负载,以至可以说它无关伦理,这类作品自然是存在的,也有不少好作品。然而,有一些作品进行文字游戏,它们消解了话语表述的涵义,虽也可算作叙事形式的一种探索,但是它们瘦骨伶仃,好像是些皮包骨头的女人,毕竟内涵单薄,这也是事实。

人们常说,文学创作是描写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进入文学描写的视野。那么人性的方方面面是什么呢?文学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性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就是人栖居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是人与人的多种相互的文化关系。写作者实际上总是面临着审美的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社会文化的多方面的内涵,如政治、伦理、道德、哲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乃至两性生活,无疑都是文学创作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文化选择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无法把这些文化因素排除在创作实践或是文学理论研究之外,满足于说说文学艺术或是无关道德,或是无关政治,等等。

创作中的那种审美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最基本的品格,即那些使人所以为人的基本因素,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这些人性的体认,都显现在作者以及人物对社会、政治、战争、历史、伦理、道德、哲理、人的相互关系自然也包括两性关系的审美或是审丑的把握之中。读者感受与体味那些画面描绘、感情抒写所渗透出来的人性的动向:庄严与鄙俗,高尚与卑微,凶残与善良,或是兼而有之的极端复杂的人性品格。对于人性的品格如人的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的蔑视,必然会使文学艺术失去自身的灵性与灵魂,而变得平庸与恶俗。当前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是描写旧时的没落贵族,家族的兴衰历史;或是表现边陲的民族风情,经历几个时代的女人的幽怨命运;甚至读者关注的现实的故事,历史地、现实地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感叹、人的命运的同情、道德伦理的批判力,从而提升了人的情感和境界。不知那些钟情于淫乐、在淫乐的写作中猎取名利的人,会不会有王尔德式的省悟!

文学艺术创造是需要人性的同情,是需要强大的伦理道德的批判力的,在艺术家身上,正是这种人文精神造就了伟大的艺术胸怀。人性同情的沉沦与伦理道德批判力的消解,将会使文学艺术黯然失色而至枯萎,使人的精神家园破残荒芜。虽然文学艺术并不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全部,但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人是不能没有文学艺术的,我们应该怀着良心与人性的道德品格,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F.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只有善良和丑恶的区别。

G. “文学不讲道德”这句话是正确的吗

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同时更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对于“文学不讲道德”这句话是否是正确的额,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本身就有失偏颇。无论自文学本身还是文学背后的作者而言,道德都是不可缺失的。

5前年文明的见证

我国文化经历了5千年的传承,各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漫长的5前年的积淀和传承中,留给我们世人的,无不是有着道德性的文字、思想,这在无形中给讲“文学不讲道德”的人一个大大的否定。

H. 谈谈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化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文化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成果,同时又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有力武器。因此,就文化知识本身的性质和目的而言,它对道德起着积极作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有利于道德的进步和发展,是提高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具体的讲,文化对道德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一)文化通过对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道德的发展。
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界现象和本质的认识的概括和结晶,在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人类道德水平向前发展。
(二)文化通过世界观、人生规对道德发生作用和影响。
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从根本态度上决定了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方向和生活道路。文化知识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知识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从而帮助人们把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一点对于我们青年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它们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建立在通晓人类以往的全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知识。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或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牢固的掌握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文化对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变化的直接作用和影响。
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虽然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也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落后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存在,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有关。科学文化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之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不透,造成了人的愚昧和粗俗。

I. 文学家是否都是有道德的人谈谈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如果没有道德,谈文学也是空谈,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为接受,就像如果学艺术,要想学艺,先学做人。这是很重要的

热点内容
中级法院是哪里 发布:2025-05-11 13:37:41 浏览:444
司考刑法韩友谊 发布:2025-05-11 13:07:54 浏览:149
工地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1 13:01:00 浏览:615
海格埃洛魔法学徒 发布:2025-05-11 12:57:03 浏览:228
经济法对金融关系 发布:2025-05-11 12:55:59 浏览:215
民法总则34条见义勇为 发布:2025-05-11 12:43:33 浏览:828
死后司法 发布:2025-05-11 12:33:20 浏览:755
合同法没有签订日期 发布:2025-05-11 12:26:13 浏览:137
经济法消费者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论文 发布:2025-05-11 12:25:57 浏览:296
遵义市法院在哪 发布:2025-05-11 12:20:59 浏览: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