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34条见义勇为

民法总则34条见义勇为

发布时间: 2025-05-11 12:43:33

A. 见义勇为产生的财产损失找谁补偿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及法理,当有明确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赔偿能力的财产损害赔偿问题,按过错责任原则,由侵害人负赔偿责任,其赔偿数额应与受害人受到的损害一致;当有确定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赔偿能力的,人身权益损害赔偿问题,首先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其数额主要有因致害行为而承担的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补助费;其次,受害人应根据受益情况进行适当补偿;当没有侵权人或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时财产及人身权利的损害赔偿问题,赔偿权利人可要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给予适当的补偿(而非赔偿)。同时,我们呼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保护我们的“见义勇为”者,呼吁社会来关爱“见义勇为”者,弘扬“见义勇为”的气氛。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繁荣,经济效益、金钱、甚至物质享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助人为乐等现象鲜有发生,“见义勇为”者的身影更是日趋减少。为了挽留这一社会亮点,从中央到地方,推出许多鼓励和支持措施,如《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及《〈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实施办法〉,自2000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广州、重庆、深圳等地方也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但“见义勇为”者在“见义勇为”行为中经常遭受损害,包括物质利益的损害和人身利益的损害,面对此种损害,如何赔偿他(她)们的利益损害,鼓励他(她)们的义勇行为?损害赔偿的标准及归责原则是什么呢?

一、“见义勇为”的社会意义

“见义勇为”源于《论语·为政》,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义”,

宜也,就是指应做的事。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说,“见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现在引申为激于义举而为之。法律定义为:见义勇为是指非法定职责或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等其他突发事件中舍已救人,勇于救助的行为。“见义勇为”是人性高尚情操的表现,它有助于人们团结互助,和谐相处;是一种高尚风气,它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二、“见义勇为”者权益损害的分类

我国《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这是我国《民法通则》对“见义勇为”的相关规定,据该条款,可将“见义勇为”者权益损害分为财产(物质利益)损害和人身权益损害。

1、财产(物质利益)损害

“见义勇为”者为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的物质利益受损害是常见现象,如为给穷人治病,而拿出自己积蓄的行为即为物质利益损害(主观上为解他人之困难,而非出借目的)。

2、人身权益的损害

“见义勇为”者在“见义勇为”行为过程中,人身权益往往受到损害。典型的事例有在突发事件中为帮助他人紧急避险而自己身受重伤甚至死亡;

为制止抢劫他人而同歹徒搏斗,自己身受重伤甚至献出生命。这里的人身权

益,主要指生命权和健康权,不包括人身权益中的肖像权,荣誉权等。

三、“见义勇为”者权益损害赔偿及归责原则

根据《民法通则》109条规定,因“见义勇为”而遭受损害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该条款主要指有明确侵害人的赔偿原则,对于没有侵权人或不能确定侵权人或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时如何赔偿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义》第142条款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在侵权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权人或不能确定侵权人的情况下,如果赔偿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以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的补偿”。

1、有明确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赔偿能力的财产(物质利益)损害赔偿问题。

当“见义勇为”者的损害是由具体的人所为且该人有赔偿能力的,按过错责任原则,应由侵害人负赔偿责任,其赔偿数额应与受害人遭受到的损害一致。

2、有明确的侵害人且侵害人有赔偿能力的人身权益损害赔偿问题

此种情况下的赔偿是一种不对称的赔偿,严格来讲是一种补偿性赔偿。因为人身权益具有不可估价性,无法用金钱,物质利益来衡量其价值。按过错责任原则,首先,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其数额主要由因致害行为而承担的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补助费等等。其次,受益人应根据受益大小进行

适当的补偿,即为一种补充性给予,体现的是公平原则。

3、当没有侵权人或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时的财产(物质利益)及人身权利的损害赔偿问题。

在没有侵权人或不能确定侵权人时则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求得赔偿,那么“见义勇为”者所受的损害无法给予赔偿,这对受害人极为不利。因此,应按公平原则处理,可要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但补偿额不能超过受益人所获的利益。对于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时,要求按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也是不现实的,可要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适当补偿,即也按公平原则处理。我们说,此时受益人不是侵权人,由其承担补偿责任并非因其有过错,而是基于对损害人的分担。因见义勇为而遭受损害的受害人与受益人属于利益共同体,共同面对危险由受益人适当分担损害,符合民法总则中的公平原则。下面举例从实际情况说明之:

例一:青年甲一日晚班后回家,在一小巷内正遇歹徒丙,丁欺侮一女青年乙.甲上前解救乙,与丙、丁发生搏斗,乙趁机得以逃脱,但甲被丙、丁砍十几刀,身负重伤。丙、丁逃去,公安机关一直未能破案。本案中甲的行为显示典型的见义勇为行为,乙受益人,丙、丁为一般侵权行为人。从民法上讲,理应由丙、丁负赔偿甲的人身伤害损失,但找不到丙、丁。此时,若甲请求,乙有义务给予适当补偿。

例二:在安徽省芜湖市,一名青年教师(谢小云)见义勇为献出生命,妻(林金华)女生活无着,只有将被救助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这是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引发许多尴尬和争议,芜湖市新芜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起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时,庭辩双方的焦点集中在谢小云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以及被救助者有没有义务赔偿等问题,尽管原告与被告的意见完全相左,但新芜区法院的一审判决是原告林金华胜诉,并责令被告支付3万元赔偿。

被救助者该不该赔偿?我想,法院判与不判的依据都应是法律层面上的,而不是情感层面上的支持。在法律依据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2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以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的补偿。这一条成为新芜区判决的主要依据。但对于赔偿的金额,法律上的规定是较为含混的,只是称根据受益人的经济状况及受益多少给予赔偿,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在判决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林金华庭上庭下一再强调“一条人命不能与3万元划等号!我们所要求的只是在英雄献出生命之后一点不成比例的补偿!”

四、当没有侵权人或不能确定侵权人或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时,对“见义勇为”者损害赔偿(补偿)问题探讨

1、制度无奈,见义勇为谁来买单?

见义勇为是公民自觉维护他人生命,财产等重大权益的义举,为此可能付出代价,甚至失去生命。见义勇为者的崇高精神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需,他们的损失理应得到赔偿(补偿)。当见义勇为者因义举而招致对个人健康的重创,政府、社会理应尽最大努力进行持续性的救助。只有这样,见义勇为精神才不会因为人们流血又流泪的顾虑而难寻载体,见义勇为者才不会后悔。但当前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

制度障碍之一:见义勇为认定难

认定见义勇为过程复杂,期间不仅涉及到多个单位,机构对申请人行为的鉴定。还可能由于地方政策到户籍、身份等的限制而受阻。认定难,这成为见义勇为者个人利益受损后申请救助时最易遭遇的困难,而这仅仅是社会保护见义勇为者的第一步。

制度障碍之二:社会保障不到位

目前,因保护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做出牺牲的人,民政部门只能根据1980年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以及民政部就此制定的解释来操作。也就是说,见义勇为英雄只有牺牲生命并被评为革命烈士后,其家属才能享受民政部门的补助和优待。如果见义勇为致伤、致残,一般很难得到政府救助。请看下例:

例:2003年5月16日,广西宾阳县新宾镇某村一棵大树上约7米长的枯萎树枝突然落下。一名两岁孩子正在树下玩耍,13岁小学生陆建积飞身护住这名孩子,孩子得救了,但陆建积却因为被树枝砸中腰部,造成截瘫。当陆建积截瘫的腿稍微有所好转时,陆家已经背上9万多元的债务,包括2万多元未结算的医药费。治疗还没有结束,陆建积不得不离开可医院,因为20万元的医药费对于并不富裕的陆家还是一个天文数字。

英雄一下子,痛苦一辈子,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这个事件说明,为见义勇为者织就一个安全保障网刻不容缓。如何给见义勇为伤残者提供制度保障?

①要尽快建立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国家补偿和鼓励的制度。英雄的见义勇为行为实际上承担了国家本应承担的义务,因而,国家就应当补偿英雄的损失,鼓励其为国分忧的行为。当前,不少地方虽然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但它大多是民间性质的组织,资金来源没有保障,能救济的数额较小,受惠的对象较少。因而,国家应尽快建立相关机构,确保见义勇为者无后顾之忧。

②重奖见义勇为伤残者,应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让见义勇为者得到重奖也理所应当,因为他们不仅付出了汗水,更付出了鲜血,有时付出的是大半生的正常生活。重奖他们并不过分。

③倡导社会人士给予捐助。设想一位见义勇为而致伤致残者,不需求助家人,不仅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而且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物质精神生活得到相当的保障,就会激发众多新的见义勇为者,从而扶正补邪,保障整个社会的平安。

2、谁最应该是见义勇为者的坚强后盾?

政府应是见义勇为者的坚强后盾。2004年8月某晚,重庆江北区水果摊主辜庆杰见义勇为抓劫匪负重伤,经过医院全力抢救脱离危险。第二天下午,江北区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余晓薇带着鲜花,水果和1000元慰问金,到病房看望了辜庆杰,表扬了他的见义勇为的行为,并承诺他住院期间所有费用由区政府承担。

江北区的这个举措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不但让辜庆杰和家属感到安心,而且让所有善良的市民感到欣慰。江北区政府真正地充当了见义勇为者的主心骨和坚强后盾。此前,很多地方的英雄负伤了,甚至牺牲了,却得不到有力的救助和抚恤。许多地方建立见义勇为基金不久,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医疗费,更无法支付奖金,而且申请的程序太过麻烦,很难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及时的救助,很多地方政府更是以没有预算和财政困难为由,表示爱莫能助。这样,就使不少的英雄“流血又流泪”。

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虽然是高尚情操的表现,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帮助政府维持治安。一个警察和其他公务人员在履行职务时负伤或牺牲,理所当然地会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抚恤,那么,见义勇为者在制止违法犯罪的时候负伤或者牺牲,为什么不应该由政府来帮助和抚恤呢?政府有责任提供类似于因公致伤或伤残军人的社会保障。见义勇为是政府提倡的一种行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当地政府至少有责任让他得到救治,有责任让他得到康复治疗。见义勇为者在制止违法犯罪的过程中,绝不希望自己受伤,更不希望自己牺牲。就是说,见义勇为者的初衷绝对不是希望得到基金的奖励和政府的补助。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会见义勇为,如果因此负伤而得不到政府的帮助,那是他们最不愿意得到的结果。

如果各级政府都能像江北区政府那样成为见义勇为者的主心骨和坚强后盾,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

五、最后,见义勇为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

损害赔偿请求可由受害人,受害人的近亲属以及受害人抚养,赡养的人提出。

我们的社会需要“见义勇为”,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关怀,更需要爱心。关爱“见义勇为”者吧,不要再让我们“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关爱“见义勇为”者吧,让“见义勇为”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

B. 民法总则中见义勇为的规定是什么

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随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颁布,《民法总则》将废止。
见义勇为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美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直以来使我们提倡的,但桥陆是由于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很多见义勇为者不仅不会得到一定的好处,还会让自身的权益受到迫害,严重影响社会良好风尚,那《民法典》中见义勇为的规定是什么?下面就详细介绍。
一、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敏圆顷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
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二、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1、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
2、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
3、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
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
三、《民法典》见义勇为有哪些规定
《民法典》第183、184条将见义勇为行为纳入民法调整范围,建立了民法上的见义勇为制度,赋予了见义勇为行为人损害赔偿请求权及损害补偿请求权。
为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因见义勇为受损害,由加害人负责,没有加害人的,谁得好处谁补偿,这与紧急避险的有关条款中的法律原则一致。这是针对当前我国见义勇为引发纠纷的案例实际,在法律上对见义勇为者赋予一种请求权。
2、条文特别强调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这是对以往相关法律规定的一种突破。“可以”并不是强制性的义务,是任性的规定,是道德上的鼓励。很多见义勇为者所受的是人身伤害,人身伤害是很难完全用金钱补偿的,得了好处的人对见义勇为者酌情进行补偿,体现出法律提倡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的道德导向。
3、“可以”还可以理解为,不管见义勇为者受损害的责任是否已被侵腔正权人承担,只要受益人自愿给见义勇为者补偿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
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重大过失”如何界定?可以理解为行为人没有尽到与保护自己民事权益时同等的注意义务。这也意味着,救助者并非一概免责,如果救助者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受助人损害的,救助者须承担民事责任。
为了能够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民法典》中明确规定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出现的民事责任见义勇为者不承担,同时见义勇为者还能有权要求赔偿等,从而让见义勇为者无后顾之忧。

C. 民法总则中见义勇为的规定有哪些

随着《 民法典 》(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颁布,《民法总则》将废止。 一、《民法典》中见义勇为的规定有哪些? 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伤害的,由侵权人承担 民事责任 ,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猛芦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二、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所应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是事后的追究;所谓归责,即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以何种根据使其负责。 那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由特定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民事责任予以追究而进行的判断和确认,也即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三、 侵权责任 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 2、损害事实的存在。既包括对公共财产的损害,也指知困包括对私人财产的损害,同时还包括对非财产性权利的损害。 3、因果关系。不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引起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由于不法行为的实施,如果损害事实并非不法行为的实施所致,则不构成侵权。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是 侵权行唯念为 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无论其是故意还是过失,是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都应承担赔偿责任。 四、民法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结合学理解释,可将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绿色原则。 有关见义勇为的规定在《民法典》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也对见义勇为行为时给它人造成了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的司法认定进行了规定。需要注意的是,见义勇为是传统美德,在《民法典》中加以规定是为了更好的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鼓励见义勇为。

D. 见义勇为的定义

见义勇为的定义

见义勇为的定义,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人们多从思想和伦理道德上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评价,很少从法律层面上去做分析和研究。以下来了解见义勇为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见义勇为的定义1

根据《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第二条规定积极完善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政策措施:

1、保障低收入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应按有关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符合相关条件的还可申请相应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见义勇为人员所得奖金或者奖品按照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2、提高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医疗保障水平

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医疗机构要建立绿色通道,坚持“先救治、后收费”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治。

对急危重症的,要优先救治。因紧急救治发生的医疗费用,有加害人或责任人的,由加害人或责任人承担;无加害人或责任人以及加害人或责任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的,按规定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

(4)民法总则34条见义勇为扩展阅读:

见义勇为的相关法规

国家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各地政策

南京规定

根据江苏省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出台的《关于做好见义勇为受表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见义勇为受伤者可享工伤保险待遇。

《意见》还规定,外地市民在本市见义勇为,或本市居民在外地见义勇为,受到表彰,并获得相关奖励证书或荣誉证书的人员,也可享受优惠政策。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简化工作程序,为见义勇为人员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待遇支付提供一站式服务。

《意见》对见义勇为人员工伤认定、医疗保障、养老待遇等方面作出新规定。其中,见义勇为人员经认定为工伤的,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无力承担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向用人单位追回。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用人单位按规定补缴社会保险费后,其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按参保人员处理。

根据《意见》,见义勇为人员与本市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而医疗费用由社保基金支付。

其中,见义勇为人员已参加工伤保险、经认定为工伤的,在治疗和抢救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全额支付。

不在工伤保险支付范围的见义勇为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等之一的,在治疗和抢救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相应医疗保险基金全额支付;同时见义勇为人员可就近就便就医,不受医疗机构定点资质限制。

见义勇为的定义2

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见义勇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行为。第二类是抢险救灾的行为。 我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不你不能保证被群殴的人是好人 也不能确定群殴他的人是违法犯罪分子 假如群殴者是违法犯罪分子 那么你的行为是构成见义勇为的条件的 但是你拿刀砍伤了人也分情况 如果你砍伤的人在你砍伤他之前对你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你砍伤了他 就算防卫过当 如果没有威胁到你的情况下你砍伤了他就属于故意伤害罪了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

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见义勇为的定义3

一、见义勇为的概念

“见义勇为”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理论上的研究也不多。目前各地关于见义勇为保障条例中都有涉及,但对其界定也不尽一致。《山西省见义勇为人员保护和奖励条例》中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为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和抢险、救保护灾、救人,事迹突出的行为。《广州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称见义勇为人员是指在法定职责以外,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或者排除自然灾害事故中表现英勇,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通过比较上述各地法规关于见义勇为的概念,可以看出:第一,目前我国的见义勇为立法,都认为见义勇为必须是与违法犯罪作斗争,这是不恰当的。见义勇为是对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这种维护的前提是国家、集体、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正在处于危险状态。这种危险来源于人和自然两方面因素。人的因素表现为违法犯罪分子对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侵犯,这时见义勇为表现为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自然因素表现为自然力量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损害,这时见义勇为就表现为抢险救灾。“天灾”、“人祸”都将对人们的人身财产形成不利益,造成损失,对这种利益的挽救或损失的防止都可成立见义勇为,从而均应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第二,见义勇为必须事迹突出,这也有不妥之处。见义勇为者面对危险,挺身而出,实属难能可贵。事迹突出,可以作为奖励大小的条件,但不应该作为认定见义勇为的条件。而且对事迹突出,并不能做出很好的界定。所以,见义勇为的概念不应包括如贡献突出、表现突出等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在对见义勇为者进行物质奖励时作为一定的评价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见义勇为从法律角度可以定义为: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了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实施的合法救助行为。

二、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

法定义务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行为人应当履行的义务。主要有三种:一,法律明文规范的特定义务;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三,由行为人某种先行行为所引发的义务。约定义务是指基于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的义务,即救助者与被救助者,根据合同约定而产生的某种具体义务。只有当行为人无上述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实施的救助行为,才可以构成见义勇为行为。

2.行为人实施了具有人身危险性的危难救助行为

危难救助,是指国家、集体、他人的财产安全或者公民的人身安全正处于危难境地,行为人为使其利益免受危害或减少其损害而主动进行的救助行为。该行为必须是积极作为,消极的不作为不能成为危难救助。同时行为人在实施危难救助行为时还应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险性。如果不具备这种危险性,只为他人提供一般的管理或服务,只能称为无因管理而不属于见义勇为。社会之所以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褒奖,视见义勇为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其原因在于见义勇为者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在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舍身取义,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利益的意思

见义勇为是不负义务而主动管理他人或者国家、集体的事务,其性质是合法的,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这一主观要件决定了并非一切客观上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均能称为见义勇为,如为获得报酬而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因缺乏为他人谋利益的主观要件,不应列入见义勇为之列。所以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危难救助,但主观目的是为了获取报酬,不能构成见义勇为,只能是见利勇为。

三、见义勇为的法律属性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众说纷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学说:

1.无因管理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见义勇为从性质上讲是无因管理,在见义勇为者与被救助者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应该适用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第一,管理人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第二,管理人主观上有管理意思,即为他人谋利的意思。第三,管理人客观上实施了管理他人事务或者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我们将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进行比较,可知见义勇为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无因管理行为,是无因管理的类型之一。见义勇为行为具有无因管理的基本特征,属于无因管理的范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见义勇为行为具备无因管理的全部构成要件。其一,行为主体均为自然人。其二,行为人主观上都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其三,行为人客观上均实施了保护他人利益的具体行为,且表现形式都是积极的作为。其四,行为人都没有约定或法定的义务。第二,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立法宗旨均与无因管理相同。见义勇为作为无因管理的类型之一,如同一切无因管理行为一样,其法律性质属合法的事实行为。立法宗旨都在于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

见义勇为虽然属于无因管理的范畴,但它只是无因管理的类型之一。与其他无因管理行为相比较,又有扩展和延伸,主要表现为:第一,见义勇为的构成不但具备一切无因管理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共同要件,而且还有进一步的特殊要求:在客观要件上,见义勇为行为常具有一定程度的人身危险性,行为人实施这种行为往往可能损害自身的健康,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而无因管理行为一般不具有此种人身危险性。在主观要件上,见义勇为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具有维护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意图,而且还应限定为只能是出于该意图而实施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体现出比一般无因管理行为具有更为高尚的道德标准。第二,见义勇为客体范围的广泛性。见义勇为行为作用的对象,超出了无因管理中管理自然人、法人事务的限制,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维护;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在逃的罪犯等,都属于见义勇为行为及于的领域。

2.正当防卫说

该说认为,见义勇为实质上是一种正当防卫行为,它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或其他危险而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两者都是出于相同的目的,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人身、财产或其他合法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通过比较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不难看出某些正当防卫行为就是见义勇为行为,它与见义勇为行为有重合之处,但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正当防卫侧重于强调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排除或减轻防卫人的刑事、民事责任,而见义勇为行为不一定产生刑事、民事责任,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更应侧重于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和奖励。其次,从行为的目的来看,正当防卫目的可以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见义勇为行为必须是保护自己利益以外的国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最后,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见义勇为行为针对的不仅包括不法侵害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危险,如自然灾害、突发疾病等。

由此可知,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行为并不是等同的。见义勇为行为因危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能构成正当防卫。但是,只有为他人利益且具有人身危险性的正当防卫才属于见义勇为。正当防卫对于见义勇为者而言,只能阻却其行为的违法性,从而排除或减轻其刑事或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劳动法公司试用期为多久 发布:2025-05-12 07:22:17 浏览:979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 发布:2025-05-12 07:07:31 浏览:826
医生办公室卫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12 07:04:35 浏览:140
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5条规定 发布:2025-05-12 07:03:58 浏览:597
劳动法迟发工资 发布:2025-05-12 07:01:13 浏览:688
福清法院网 发布:2025-05-12 06:36:53 浏览:845
旭日司法鉴定 发布:2025-05-12 06:36:51 浏览:676
劳动法每月超时工作时间最长 发布:2025-05-12 06:27:41 浏览:471
实名举报山东法官乱冻结 发布:2025-05-12 06:27:41 浏览:638
买断劳动法 发布:2025-05-12 06:17:27 浏览: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