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绑架
① 如何看待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版是做了的也少有权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应该说具有西方现代文化理念的人,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
② 用马哲原理谈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的实质: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者众人做或者不做某些行为,冠以“美德”与“义务”等字眼,并且有社会舆论作为后盾的强迫行为!马克思的矛盾普遍性原理正确揭示了道德绑架在当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表明了道德绑架问题不同与一般道德问题,其自存在着特殊性。
道德绑架出现的原因所在:
1、道德绑架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供需关系失衡,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问题。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上层建筑的状态都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从社会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因此我们的上层建筑表现出不够的适应性。贫富差距、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矛盾一定的激化都是上层建筑其侧面的反应。
2、心理因素作为内因通过外因起到了作用。人们内心都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道德思想,在一些事物上或多或少有着不是很积极的看法,因此在道德绑架中这些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最大化的刺激了人们消极看法的增长,当到达一定值时,于是人们心中的怒气无从发泄,那些无辜的优势人物就往往成了攻击对象,人们也能够借此来寻求一种假象的心理平衡。整体借此带动部份,内因借此带动外因,让我们看到人们在道德评判是内心是混乱的,心理因素战胜理性取的主导地位。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道德的作用,在教育中,学生们被灌输的就是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准则。正是这种教育模式,人们的道德认知能力是固化的。当发现有人没有做他们认为理所应当属于道德范畴必然的事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愤怒,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然而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大多数道德绑架事件并不存在一定要实行的必然行为,而是人们在主观上强加了自己个人的意愿。在这种行为背后表现的确实群体社会意识的低下与幼稚。
道德绑架的预防措施:
1、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制度,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切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转型升级。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稳步有序的向前进,弘扬十三五精神,继续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加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从个人层面出发,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我们要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正确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③ 如何看待道德绑架现象
【道德心悟 (8)】
“凡一切不图报偿的公正利他利众的科学思想和言行,都是美德,光荣,提倡”。对人类这条道德准则,强调做善事不能从主观上企图回报,否则不是美德,也许有人说:“干那些傻事于我有什么好处?我不想吃亏”。其实量力而行的做些见困就帮、见危施救的善事并不吃亏,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遇危难困境呢,当你身处此境时怎么想?都会盼得援手及时解救,当被解救时什么心情?起码是心生感激、知恩图报之情,原来道德是情感上双向互动地平衡关系,除了无能回报者人不怪外,极少有不齿于人的忘恩负义者,你今天救助了别人等
于改日救助了自己,要记住“舍,得”的辩证法。你付出的越多可能日后收获的快乐和幸福越多,因为不图私利的施恩,首先收获的是别人欠我情,我则无愧于人的宽厚、坦荡、安然的心情,据科学测定凡爱心多的人,内啡肽释放就多,从而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这确是健康长寿的因素之一,无怪医圣们说:“德性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也未能长寿”。其次还可能收获不等的物质报恩。
总之这些“礼尚往来”、“人情世故”、“恩养小防备老”等的道德规范,有的已生成法律,尤其表现在家庭之间、亲友之间甚为讲究,什么“知恩不报非君子”、“礼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科学的,所以不管对熟人或生人,无论是对老弱孕婴的车上让坐还是救人于危难,都应想到助人如助己、救人如救己,都
应有一 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怕被讹诈吗?只要出心正、施救方法对,现法律已改善,可放心。
如果是讲价钱的救助就不道德了,如河里有孩子溺水,适逢商船经过,岸边老太呼救:“船老大快救孩子啊!”船老大说:“救人可以,先交一万元!否则不救“。老太无钱只得 摘 掉自己双耳环交出去,船老大又说:“这不够,再把你手指戒指拿来!”,老太无奈又交出戒指才把孩子救上船。大家说这船老大算什么人?我不认为这算有道德的人。
2018年6月 天津河西区桂江里,卢建申。2754822592@qq,com
④ 谈谈对道德绑架的措施
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道德绑架现象
健全社会制度,合理分配资源
加强网络监督力度,适当纠正舆论导向
加强民众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网络文明教育
公民个人应树立正确价值观,明辨是非
⑤ 怎样看待“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就是拿一个你不敢公开反对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你,左右你的行为。把具体情境下的道德,抽象为没有具体情境的道德原则。对具体情境的有限道德责任,扩张为无限的道德责任。一个人可以在具体的道德情境里做选择,但无法承担所有维度的选择和责任。把钱花在打扮自己、吃得更好、买好车好房是不道德的,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
⑥ 道德绑架是什么意思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
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⑦ 怎样反驳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有个逻辑,就是如果你不做,你就是不道德的。这个逻辑里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你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那么,要反驳道德绑架最好的办法,就是直率的说出自己不想这样做的原因。
因为同样是伦理学的内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伦理学就认为只要是人寻求的东西就是善的,而合适的手段去得到这个善就被称之为德。所以,如果告诉对方自己是不情愿的,是出于对方的强迫而导致自己要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将对方放到的道德的谴责点上了,因为对方的手段是不符合伦理学的德的。同时,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也在他的著作《伦理学》中写道,道德首先需要保护的就是自由,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人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应当被优先尊重的,如果违反这一点,那么任何行为都不能称之为符合道德的行为。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自主意志选择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是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符合德性的某些行为时,这种行为才能被称之为符合德性的。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如果不做,自己就不道德”,还加上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是自愿,最后还是去做了,那么对方要求自己去做的这个行为就是不道德的。”那么,自己去做这个件事情的结果就直接和对方应到被谴责联系到了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听从道德绑架,伦理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这个只是没有向着德性的方向发展,但是行为本身所追求的东西依旧是善。但是反过来,如果听从了道德绑架,那么,绑架者本人的所作所为首先就是违反了德性的行为,也就是远离善的。
回到问题,无论听从还是不听从绑架,选择的当事人的行为都没有被责备的点,因为一切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且当事人的选择也不涉及违背德性的地方,除非后续发生的事情违反德性,我们这里只讨论选择本身。但是,绑架者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当事人选择不听从,那么绑架者其行为本身没有达成实际后果,结果上看是不应该受责备的。但是如果当事人听从了绑架的要求,那么绑架者的行为就是违反德性的了,因为其强行扭曲了他人的意志(当事人显然是抵抗过,表达过不情愿的),这样他的行为就是应当被责备的了。
备注,西方伦理学中,目标都是善的,所以目的本身是不应到被责备的。只有行为是有符合德性和过度,不足之说的。德性是过度和不足之间的一种正合适的状态,随着条件会偏向于过度,或者不足(例如,勇敢,就是介于莽撞和怯懦之间的,而词义上确实接近莽撞的)。所以,问题的道德绑架其本身的行为其实是在顺从和强迫之间的(顺从就是对方不听从,强迫就对方听从),那么符合德性的行为其实应该是请求,也就是对方在自愿(没有不满和不情愿的情况)的状态下听从对方的要求。
⑧ 什么叫做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一般是一个群体思想道德低下,认为资源多的人就必须帮助资源少的人,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顺带达到了自己帮助别人的虚荣感。
⑨ 什么叫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道德绑架可能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个军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富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要求一个人代表团体去随机抽奖,如果抽不到就是损害了团体利益就要受谴责,这同样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观点三(以偏概全):在一些涉及到道德问题的事件中难免有人会以自己的经历见闻去否定他人的所作所为,不在观点问题上切入矫正,而是以一种偏激的态度去责问乃至讽刺或辱骂,人和人的经历不同会导致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看法,有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优先度高于他人,做不到换位思考便先去讽刺批判一番,比如:某人家庭破裂迫使其子尚未成年便自己在外生存,在这期间父母并未教育和管理,而成年后其子只对在外照顾他的人往来,不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种情况部分人不会对其子进行教育而是责骂或讽刺,尽管知道做的不对却不用正确方式引导,比起“道德”来说更愿逞一时口舌之快,用道德的正面来否定别人的经历见闻至使其更加偏激。
伪道德主义由于把政治义务与道德义务、不同的道德标准混在一起,难以在国家与社会间划出一条边界。而道德虚无主义则拒斥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在当下中国,它们实际上可以推杯换盏,称兄道弟。
网络
⑩ 你如何看待道德绑架行为
我记得有个印象很深的事情:
公交车站到站后,上来了一位老人,老人上车后才发现自己忘带钱了。所以对司机说自己没钱,希望师傅能通融一下。
本来也是两块钱的事情,司机想着老人家也确实是忘了,于是打算着帮老人出这个钱。
这时候,后面的乘客发话了:“司机,才两块钱啊,就算了吧,老人也不容易。你就当做做好事,毕竟每个人都有老的那天,对吧。”
其他乘客都点头表示赞同,但公交车司机接下来对这位乘客说的话会让全车人都傻了眼。
司机回应到:“两块钱确实不多,老人也确实是特殊情况,我也没准备向他要。但事情要说清楚。要不要那两块钱是我的事,如果你想当好人,你就帮老人把坐车的两块钱出了,不愿意出,就不要用你口中的善良和道德来要挟别人。你想的倒也挺美,不愿意帮老人出这个钱,却跑出来装好人。钱我可以不要,但这个好人我自己会当。”
司机的话一说完,全车人都沉默了,仔细想一想也确实是这样,人家司机都已经让老人上车了,这位乘客却自己跳出来再用道德来“绑架”司机一次。
师傅随后让老人找个位置坐,并表示这两块钱自己会补给公司的。
这个事情让我印象很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审判他人。
如果你想做好人,就请付出行动,不要只停留在嘴上,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绑架别人。
正如尼采所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最后,分享一个以前看的段子: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坐在爱心专用席上,旁边还有一个座位。然后车上来了个老太太,带着他的孙子,大概十七八岁。
老太太让孙子坐在空位上,自己站在年轻人旁边,一直盯着他。年轻人受不了,就给老太太让位了。
后面的大爷看到这件事,也站了起来给年轻人让位置,年轻人连连摆手。大爷说:“下个站就到了”,年轻人一听也就没什么负担,坐了大爷的位置。
然而大爷并没有准备下车,而是站在老太太的孙子旁边盯着他。老太太的孙子受不了,也给大爷让位了。坐在后面的年轻人,看到大爷回头过来给他比了个“耶~” 你大爷毕竟还是你大爷!我以后也要做这样的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