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地区辐射
『壹』 我国现行的关于辐射安全和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具体的还是行来业标准和源规范条例等,涉及的法律文献也不少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节选)、
《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为准则》、
《放射源的进口和出口导则》、
《放射源分类办法》、
《射线装置分类》等标准和技术规范。
『贰』 我国现行关于辐射安全和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专污染防治法》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为准则》、
《放射源的进口和出口导则》、
《放射源分类办法》、
《射线装置分类》等标准和技术规范。
『叁』 女性在法律无法辐射到的地方依旧一定程度上遭遇偏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虽然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法律无法规范方方面面,在一些法律没有规范的方面,女性依然受到了某些个人和单位的歧视和偏见。这个是目前社会无法避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此类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肆』 典型地区伽马辐射特征及其影响
安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天然放射性辐射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放射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类物质中,包括空气、水和土壤等。人们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辐射源主要是衰变型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 和40K)。地表辐射与地质背景、降雨和排水,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和习惯均有关系。但是,一定区域内的天然辐射本底水平是由岩石和土壤中的衰变型天然放射性核素(如238U,232Th 和40K)所决定的,地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决定了该地区天然 γ辐射剂量的大小。γ射线穿透能力极强,它可以穿透50~60cm 厚的铝板,人体如接受超剂量的 γ 照射会导致头昏、失眠、贫血、发热、脱发、流产等,严重可能会诱发人体细胞癌变。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天然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它却可能造成对环境的一定危害。因此,环境研究不仅需要了解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而且更需重视放射性污染。
青岛是中国东部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城市之一,这对青岛的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构造背景上,青岛属于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的第二隆起带,位于郯城-庐江断裂构造带的东侧,形成一系列北东向构造,该区燕山期岩浆岩活动频繁,形成了以富含天然铀、钍和钾元素的碱性长石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为主的大规模侵入岩体,土壤覆盖层较薄,许多建筑直接坐落在基岩之上。因此在青岛市开展天然放射性环境科学研究及评价具有现实意义。测量控制面积约1500km2,包括青岛市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崂山区和城阳区全部及胶州、胶南、黄岛、即墨的部分地区。
一、测量方法和质量
(一)测量仪器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仪器是FD-3022微机四道伽马能谱仪和CKL-3120 χ-γ剂量率仪。
1.微机四道伽马能谱仪
FD-3022微机四道伽马能谱仪是一种便携式的智能化能谱仪。它具有自动稳谱功能,作微分测量,能直接分析U238,Th232,K40含量,亦能同时给出4个道的计数。稳谱主要是避免因温度、计数率等因素变化引起γ谱线漂移,保证数据测量的可靠性。
仪器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探头由Ф75mm×75mm 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测量含量的灵敏度分别为:238U,1×10-6;232Th,2×10-6;40K,0.2%。含量的测量范围分别为238U,1×10-6~1000×10-6;232Th,2×10-6~1000×10-6;40K,0.2%~100%。在测量时,对同一测量对象连续测量20次,其相对标准偏差≤±10%。使用温度在-10~+ 400C环境下,在温度+400C、相对湿度95%的气候条件下也可正常工作。
仪器主要由探测器、放大器、单道分析器、稳峰器、单片机和显示装置组成。探测器将探测的射线转变成脉冲信号,经放大器放大,4个单道分析器分别进行脉冲幅度分析,由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和存贮。此外,单片机监测探头内的Cs-137参考源,跟踪谱峰,调节单道分析器的阈值,达到稳谱作用。显示装置可显示出测量结果和进行参数的选择。
2.γ剂量率仪
本研究采用的是NaI(Tl)晶体为探头的CKL-3120X-γ剂量率仪,它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是:能量范围在25~100 keV之间,有效量程为10 nGY/h~100mGY/h,在标准试验条件下,仪器的相对固有误差在有效量程范围内均<±15%,具有能量响应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野外测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GB/T14583—93《环境地表 γ 辐射剂量率规范》,进行现场γ辐射剂量率的测定。
(二)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法
根据剖面测量及城市目前格局等实际情况,以测线控制为主,结合地质和人居环境,实行网格布点。对不同的功能区,线距、点距不同。
人口密度较大的市区原则上采用网格法,50m标高以下100m×100m,50m标高以上200m×200m。人口居住密集区,视具体情况加密。遇障碍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在50m标高以下地区,相邻点的间距不能>150m;50m标高以上地区,相邻点间距不能>250m。
在城市郊区及乡镇,按250m×250m网格布点。相邻点的线距不能>500m、点距不能>300m。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适当放宽,按500m×250m网格布点。相邻点的线距不能>600m、点距不能>300m。
田野、荒郊及盐滩,或类似测区,面积大、只有一个对象且没有地质、环境等影响因素时,按500m×500m网格布点。
(三)现场测定质量
为了保证γ辐射剂量率的测量结果的客观性,选择测点位置时尽可能在周边5m内无建筑物的平坦地点。同时剂量率仪的探头距地面1m 高,测点距附近高大建筑物的距离需>30m,并选择在被测对象中间地面上1m处。仪器设置为10s/次,3次为1个循环,1个测量点进行10个循环,10次测量间的变异系数应<15%。
为保证伽马能谱仪的测量结果的客观性,测点位置选择周边5m内无建筑物的平坦地点。仪器探头置于地面,采用GP S手持卫星定位仪确定测点坐标。每次读数的测量时间选定120s,每点读数3次,3次读数之间允许误差为:铀含量≤±1.5×10-6;钍含量≤±2.0×10-6;钾含量≤±0.5%;总含量≤±10%。
二、地表γ辐射剂量率分布
(一)地表γ辐射剂量率含量特征
统计表明,测区γ辐射吸收剂量率数值主要集中在50.0~130.0nGy/h之间,占测点总数的90%。位于30.0~50.0nGy/h区间的测点数占总测点数3%;位于130~150nGy/区间的测点数占总测点数的6.5%;30nGy/h<γ辐射吸收剂量率数值<150nGy/h的测点数总和仅占0.5%。直方图所显示的测区γ辐射吸收剂量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图4-46),峰度为-0.003;偏度系数0.381,表明剂量率值较低的数据占多数,这与测区内的地质条件(存在大面积第四系)密切相关。但同时直方图显示数据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高值点(>160nGy/h),则与测点的分布密度有直接关系,由于布置测点时客观条件的制约,会使得局部测点呈现不均一性,从而使得那种笼统的统计数值的代表性降低。
测区地表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为91.87nGy/h,变化范围:5.80~232.71nGy/h,变异系数为28.99%。地表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略高于全国(81.5nGy/h)和世界(80nGy/h)平均值,远高于山东省的室外天然辐射吸收剂量率平均值(56.5nGy/h)。
图4-46 青岛γ剂量率分布直方图
(二)地表γ辐射剂量率区域分布
通过对研究区γ辐射剂量率与地质图相叠加(图4-47),可以看出,γ剂量率高值区分布在青岛市区—王哥庄一带,大致与区域构造和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展布相一致,平均值为110.2nGy/h,测值范围一般介于98.0~132.0nGy/h之间,其分布规律呈北东向断续展布。高值点展布有3 条带:四方北岭—李村,青岛山—双山,辛家庄—山东头,这 3 条高值点(带)基本上分布在区内几条大断裂带上,表明高值点的产生与断裂活动有关。另外,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发现:区内几处γ辐射剂量率值高点(120~230nGy/h),均与构造岩体内正长斑岩岩脉的产出有关。海岸带由于砂、泥质海滩的覆盖屏蔽作用,基本上呈现较低的辐射水平,多数地段γ辐射剂量率在80.6nGy/h左右或略低。
图4-47 研究区地质与γ辐射剂量率水平分布叠加图
灵山卫北部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为100.5nGy/h,测值范围在83.0~110.0nGy/h之间。虽然该地区也广泛发育花岗岩(特别是正长花岗岩),但是该区域内80%以上的地区都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花岗岩辐射,所以γ辐射剂量率值在这些花岗岩发育区并不高。同时,红岛一带零星分布γ辐射剂量率高值点,这主要受测量对象(花岗岩、砂石路面等)影响。
研究区西北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γ辐射剂量率低值区,其平均值为61.8nGy/h,测值范围一般在38.0~83.0nGy/h之间。γ辐射剂量率偏低与这个区域大部分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导致基岩大部分辐射被屏蔽有关。
三、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
通过地面γ能谱方法测量数据来评估环境中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般可以认为在没有受到人工放射性污染的地区,地表空气γ辐射吸收剂量率主要是由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系列和40K产生的。因此通过对γ能谱数据进行高度衰减校正和计量单位的转换,可对环境天然γ辐射剂量率、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的比活度进行评价,并且可进一步对天然环境γ辐射对居民产生的有效剂量当量进行估算。国内外的很多资料都表明,利用地面γ能谱法计算环境天然辐射性水平的方法是可行的,与实际测量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的剂量率差异不大。
(一)核素含量与γ能谱数据转换
γ能谱测量数据使用的是放射性核素含量单位,而环境放射性评价要求对吸收剂量率和放射性进行调查。根据放射性元素含量、吸收剂量率、放射性物质比活度之间的关系,需将γ能谱测量使用的单位进行换算。本研究采用全国矿产委员会饰面石材地质勘探规定(1990)将各项单位换算因素进行转换(表4-47)。
表4-47 γ能谱测量与环境天然放射性评价单位换算表
根据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随着测量高度的增加,γ射线能量产生衰减。用Beck公式法通过地面的γ能谱测量数据来计算地表1m高处的空气吸收γ射线的剂量率,即通过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的比活度来估算1m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
Dr=KU×AU+KTh×ATh+KK×AK (4-6)
式中:Dr为离地面1m高处空气的γ辐射吸收计量率,单位为nGy/h;KU,KTh,KK分别为铀、钍、钾的换算系数,分别为0.427,0.662,0.043;AU,ATh,AK分别为238U,232Th,40K的放射性比活度,单位为Bq/kg。
(二)土壤中核素(238U,232Th和40K)比活度
采用表4-47的系数换算将伽马能谱仪测得土壤中238U,232Th,40K的含量换算成比活度和地表1m高处空气中γ辐射吸收剂量率(表4-48),表中同时列出了中国、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及世界平均值。土壤中238U比活度远低于中国及世界平均值,低于葡萄牙、保加利亚、美国等多数国家,仅高于希腊、埃及、丹麦平均值;土壤中232Th比活度高于世界平均值,是世界均值的1.26倍,而与全国均值相当,低于我国香港、印度,高于埃及、丹麦、希腊等;土壤中40K比活度是全国和世界均值的1.64倍和1.65倍,高于葡萄牙、朝鲜,远高于埃及、美国、日本等。可见,研究区土壤中232Th,40K含量较高,而238U含量偏低。区内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在距离地面1m处产生的γ辐射(85.6nGy/h)略高于全国(81.5nGy/h)和世界平均值(80nGy/h),且明显高于表中所列的多数国家平均值。由此可见,青岛环境天然放射性具有较高水平。
表4-48 研究区及其他国家和全国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对比表
续表
注:ND表示未检出。
(三)土壤核素辐射对地表γ剂量率的贡献
通过Beck公式计算得到研究区的γ辐射剂量率为85.6nGy/h,而实测值是91.9nGy/h,两者平均值相差6.3nGy/h。说明距地表1m高处空气中93.14%的γ辐射来自地表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经计算三核素对地表空气γ辐射的贡献率分别为11.93%(11.0nGy/h),36.46%(33.5nGy/h),44.75%(41.1nGy/h),其中232Th和40K的累计贡献率达81.21%(74.6nGy/h),是主要的放射性核素;地表空气γ辐射中仅6.86%(6.3nGy/h)的辐射来源于其他因素,如周围建筑物材料、宇宙射线、大气、水等。同时也说明所采用的模型适用于本区。另外40K对地面1m处空气γ辐射的贡献较232Th略大,推测可能是由于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里的正长石/钾长石中含有一定数量的40K所致,当然证实这一点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从实测γ辐射剂量率值和土壤中238U,232Th,40K含量的相关关系(表4-49)可以看出,剂量率值与232Th,40K放射性核素的相关系数大致相同(0.88),且明显大于实测剂量率与238U的相关系数(0.53)。说明地表232Th,40K含量是决定研究区γ辐射剂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这也与能谱仪的测量结果相一致。
表4-49 地表γ辐射剂量率实测值和土壤铀、钍、钾含量的相关系数表
(四)天然放射性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1.年有效剂量估算
利用环境天然γ辐射吸收剂量率通过以下公式对当地居民产生的年有效剂量当量进行估算:
He=Dγ×K×t (4-7)
式中:He为有效剂量当量,Sv;Dγ为地表γ辐射吸收剂量率,Gy/h;K为有效剂量当量率与空气吸收剂量率比值,《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要求采用0.7 Sv/Gy;t为环境停留时间,h。
2.人居放射性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规定,公众照射剂量的限值为每年不超过1mSv。通过地表γ辐射测量结果计算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56mSv,变化范围为0.036~1.43mSv;而通过能谱计算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52mSv,变化范围为0.082~2.66mSv。两种方法计算的平均值都远低于标准所建议的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1.0mSv)。综上所述,虽然青岛市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40K)浓度和γ辐射剂量率偏高,但辐射水平基本都在标准限值范围之内,仍然属于正常辐射水平。
图4-48 研究区环境γ辐射年有效剂量等值线图
由环境伽马辐射年有效剂量等值线图(图4-48)可见,测区西北部γ辐射年有效剂量较低,一般低于0.44mSv;黄岛—柳花坡和流亭—惜福 γ 辐射年有效剂量中等,一般在0.51~0.74mSv之间,局部达0.80mSv;青岛市区及崂山区γ辐射年有效剂量较高,一般在0.74~0.93mSv之间。年有效剂量高于1.0mSv的测量点零星分布在夏庄东部、北宅东部及沙子口正东正长、碱长花岗岩背景区当中,建议在进行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时,考虑环境辐射问题;另外在花岗岩利用中需要进行放射性含量检测。
四、地表γ辐射剂量率影响因素
(一)地质因素的影响
从研究区不同岩石背景的γ辐射剂量率统计结果(表4-50)分析,中生代侵入岩的总体γ辐射剂量率要比中生代沉积岩、火山岩和新生代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平均值明显偏高。
表4-50 不同岩性背景上γ辐射剂量率统计表
如前所述,研究区γ辐射剂量率高值区分布在青岛市区—王哥庄一带,与区域燕山期花岗岩体的走向(NE-SW)大体一致,岩性主要是中生代侵入的各种类型的花岗岩,如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等。尽管如此,不同种类花岗岩的γ辐射剂量率值不尽相同,以碱长花岗岩最高(图4-49),平均值为120.0nGy/h,测值区间为50.2~201.5nGy/h,二长花岗岩最低,平均值98.1nGy/h,测值区间为27.2~212.7nGy/h。另外γ辐射剂量率值偏高点(带)基本上分布在几条大断裂带上,这说明γ辐射剂量率与断裂构造特别是与构造附近花岗岩体内正长斑岩岩脉的产出有关。
中生代其他火成岩包括中性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其岩石背景的γ辐射剂量率都低于花岗岩,其均值区间为71.8(粗面质熔结凝灰岩)~91.3(流纹质熔结凝灰岩)nGy/h。分布在黄岛一带的元古代变质岩的剂量率也很低,平均为70.1nGy/h。
区内中生代沉积岩包括砂岩和砾岩,主要分布在胶州市一带;新生代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泛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这些沉积岩和第四纪沉积物的γ辐射剂量率值都比较低(图4-49),均值区间为47.4(粗砂岩)~53.5(砂砾岩)nGy/h。第四系γ辐射剂量率变化范围最大,这可能是第四系与其上测量对象的辐射差异较大有关,如第四系农田区γ辐射剂量率均值为 66.8(23.60~89.50)nGy/h、而花岗石路面均值为 123.5(66.31~221.42)nGy/h,后者最大值是前者最小值的9.4倍。各岩性背景的γ辐射剂量率分布规律为:碱长花岗岩>碱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角闪安山岩>球粒流纹岩>片麻岩>橄辉玄武岩>砂砾岩>第四纪>粗砂岩。
图4-49 测区不同岩性上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与变化范围图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1.环境因素影响规律
研究区地表γ辐射剂量率除受地质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在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砂砾(砂)和第四系 5种地质背景下,地表γ辐射剂量率值随地表环境变化而受到的影响(表4-51)。
表4-51 同种岩性、不同环境下的γ辐射剂量率均值对比表 单位:nGy/h
由图4-50可以看出,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由于地表环境不同,其地表γ辐射剂量率有明显差异,但在所有地表环境中,基岩露头的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都是最高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本身的放射性剂量。如在正长花岗岩地区,由于岩石(包括微风化、中等风化或强风化露头)的直接出露,地面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高;人类活动造成自然环境有较大变化的地段(如水泥路面、砂石路面、人工填土等),其辐射剂量率水平较高,但低于基岩背景值;在人类活动造成自然环境变化较少的地段(如林地、草地、海滩等),剂量率值一般较低。以上分析表明,地面γ辐射剂量率值与地质因素、环境因素都密切相关,但地质因素是影响地面γ辐射剂量率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同一种岩石类型上的水泥路面、砂石路面、沥青路面及水泥砖路面的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都要比林地、农田、草地和人工填土高(图4-50),即路面材料的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水平较地貌景观略大。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在各类路面材料上的分布规律大致为:花岗岩地面>砂石路面>水泥路面>沥青路面>水泥砖路面;在不同地物景观上的分布规律大致为:人工填土>海滩>草地>林地>农田。
图4-50 同种岩性、不同测量对象的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对比图
(单位为nGy/h)
2.环境因素影响机制
花岗岩地面相对其他测量对象来说较高与其本身γ剂量率值较高有关。砂石路面的γ辐射剂量率值相对较高,是因为砂石路面的渗透性较好,地下放射性物质容易运移,导致测值较高;另外,本区砂石路面上的砂粒或碎石颗粒多是取自风化的花岗岩,会含有一定量赋存的放射性核素矿物,从而导致砂石路面的剂量率水平高于接近其下岩石的剂量率水平。
水泥路面的γ辐射剂量率值相对其他路面材料来说处于中间水平,一方面与水泥本身的成分有着一定的关系,水泥的成分比较复杂,可能会含有某些赋存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再者如果修建时所用石子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较高,则水泥路面的剂量率也将变高。与其他路面材料相比,水泥砖路面剂量率水平较低,这可能与水泥砖较其他材料致密且表面细腻,使得其下的γ辐射被削弱有关。
林地、农田、草地和菜地这4种测量对象的剂量率值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4种对象的组分基本上都是第四纪沉积物——黏土,而这些黏土矿物都是风化产物,各种放射性核素含量较低。即使是这些风化产物的母岩含有一定数量的放射性核素,经过长的地质年代后,在表生作用下原岩中的放射性核素严重流失。在林地内的测量,树木对宇宙射线的阻挡和屏蔽,对剂量率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除了直接测量对象外,其他一些因素对γ辐射剂量率值也会存在着影响。例如测点周围建筑物、宇宙射线、大气等,都对剂量率值产生或多或少的贡献。
『伍』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核辐射的范围有多大啊
放射性云团覆盖了三分之一个地球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O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匕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陆』 一个地区核辐射了,要怎么消除,
1、核污染去除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物理一化学联用法、微生物清除法、焚烧、超级压缩法和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如铲土去污、深翻客土、可剥离性膜、森林修复等,并分析了各种去除方法的优缺点。加强管理削减核污染源、加强现有处理方法的联用、开发微生物处理新技术和开发基因工程修复植物。
2、一旦核反应堆的安全壳出现破损,就要尽量把释放的污染物控制在厂区内,同时控制地下水水源和土壤。避免放射物质和灰尘碰在一起,否则将会随着流动的空气扩散。
3、核电站平时也会给周围居民发放应急物品,如碘制剂,一旦发生核泄漏就服用。
4、尽量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密闭空间。如果一定要出门,就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和空气接触。
5、如果核电站发生泄漏,附近居民首先应该撤离,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
(6)法学地区辐射扩展阅读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柒』 经济地区辐射
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辐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经济辐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对外开放和资源自由充分流动。(2)双向辐射,缩小差距。在经济辐射中,发达国家(地区或城市)与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存在着互相辐射。前者向后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管理经验、信息、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括方式等;后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资源、人才、市场等到。由于前者向后者传递了先进的生产资源,通过接触能够缩小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3)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其距离和关系有关。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或城市)对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辐射距离越近关系越好,其辐射越充分、辐射的速度越快,辐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4)经济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即经济辐射是通过交通、信息和各种关系进行的。(5)经济辐射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效应。(6)经济辐射的方式主要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经济辐射是依空间和产业为途径,以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等)的流动为纽带来完成的。
2.经济辐射理论的主要观点
(1)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最早于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增长极的辐射表现为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再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
(2)点轴开发理论。它是把国民经济看作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结构,“点”即增长极,“轴”即交通干线。松巴特认为“空间极化不仅会出现在若干点上,也可以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上。因为这类交通线的建立将有利于人口流动和物资的运输,从而有效地降低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在沿线形成有利于产业布局的新区位。因而它一产生,就会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产业和人口在沿线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使极化过程与扩散过程在空间上可以沿着既定的方向连续进行,由单个、静态的点成为一个空间的量,因而具有了动态的性质”。从总体看,它既是以轴线相连的产业密集带,又是—个经济能力的空间辐射的方向。
(3)网络开发理论。在经济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成现代区域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以各类中心城镇为增长极;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所吸引的范围;三是“网络”,由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网络开发可提高节点、域面、网络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网络的影响.则可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调整组合。这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
(4)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经济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异。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逐步传递。
(5)循环累积因果论。1957年缪尔达尔曾提出过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回流和扩散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差距。
(6)中心——外围论。弗里德曼将经济系统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当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一定阶段后,随着政府平稳发展政策干预加强,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7)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J.C.威廉姆逊分析了世界上4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倒“U”型经济发展规律;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但经过一定时期,平衡的力量将使区域差距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距将随着总体增长而逐渐下降。
(8)知识溢出理论。阿罗(Arrow,1962)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他假定整个经济体系内存在着技术溢出,在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竞争性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可能采取适当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改进。美国经济学家罗默(Bomer,1986)在其知识溢出模型中,用知识的溢出效应说明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强调知识的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卢卡斯(Lucas,1988)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则认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由知识溢出的聚集经济、规模经济产生的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即技术溢出效应,金融外部性则是与市场扩大相联系的外部经济)使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从而是引起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聚集和扩散。
二、经济辐射理论的运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1.增长极网络化:积极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
城市不仅意味着它是人口流动、资本聚集、信息集中、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中心地区,更意味着它是人才分流、资本扩散、信息传播、科技推广的要地。因此点辐射理论特别强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
实施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主要有以下4条路径:(1)选择走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2)实施稳健的城镇化发展政策,使城镇化与经济同步增长。(3)逐步实现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根据城镇发展的路径(“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镇发展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当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规模的同时,我们要逐步实现中小城镇的不断升级。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依托,着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发展中心集镇。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城乡资金,大城市辐射等来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根据城镇布局网络化原理及不规模城市的辐射功能,我们合理布局城镇网络,形成大中城市围绕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大城市、中心集镇围绕中小城市、中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发展网络格局。以特大或大中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城市带。通过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的扩张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4)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搞好中小城镇建设。
2.点、轴、网开发互动:加快沿线经济发展
(1)充分发挥长江经济辐射带的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江经济辐射带是指沿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内的经济区域。长江经济纵向分为上、中、下游,延伸四个经济圈。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以长江上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形成沟通西部不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以长江中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加强东西、南北通道建设和沿江港口建设。形成以长江为轴线的工业走廊,井将洞庭湖、鄱阳湖、江汉平原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农,畜、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南京、合肥为中心,强化对苏北、皖北的经济辐射。西藏、云南、贡州作为长江的延伸经济圈,要增强长江对其的纵向辐射作用。
(2)发展以陇海——兰新铁路和沿线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沿陇海—兰新铁路及其100-150公里范围的地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开放要采取点、轴方式推进,南北拓展、中部突破、西部开发的资源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构想是: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航空、通信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展开。
(3)大力开发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京九铁路是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跨越了十省市区,连接五大流域,是我国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级线路,没线是人口稠密,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该地区应抓住机遇,利用铁路大规模进行区域发展。
(4)发展沿边经济带。我国内陆有9个省、自治区同15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2.5万公里,沿边地带开放与开发,可使沿海与内陆相互结合,东西呼应,南北互动,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力度。可将少数民族地区变成开放前沿,边境贸易为突破口,带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旅游业的优化和组合。通过引进接壤国家的资金、技术及相互往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边境地区产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各族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开放意识。
3.面辐射扩散化:加快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
(1)按照我国经济梯度分布的实际和梯度推移的规律,扩大东、中西部间的经济辐射。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经济技术优势,积极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将其传统产业和市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处于国家腹地地位,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低于东部,起有“承东启西”作用,一方面要抓紧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承接东部地带转让出来的国内市场份额和相应的传统产业,综合发展资源型产业和加工型产业。西部地区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着重开发国家急需而又为本地区富有的资源,同时根据区内市场的需要发展“进口替代”型产业。
(2)充分发挥我国三大发达区的横向辐射作用,既要加快其内部的经济辐射,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京津唐城市区为辐射源带动河北、内蒙、山西的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苏北、安徽、江西的经济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4.超常思维: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由于地区差异的客观存在,梯度推移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由高至低正梯度推移,也有跳跃式的推移,还有逆梯度的推移和多种推移方式并存的混合式推移。在交通运输设施、通讯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空间推移速度慢,传递的距离有限,梯度逐级推移的作用较明显。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条件和信息传递手段的改善,现代技术空间推移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改变,跳跃式的推移日益频繁。技术革命将会给落后的地区带来超越发展的机会。而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并非按经济发展梯度的高低顺序进行。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某些特殊条件,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和产品。
『捌』 区域辐射力是什么意思谢谢
就是一个区域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力。比如上海能带动长三角地区发展,在资金、技术、产业、文化等方面对周围有影响力。
『玖』 法律法规有没有定义XRF设备辐射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是要看辐射的强弱而定,凡是XRF的仪器,都是靠X射线激发被测物来工作的,所以必须有防护装置,保证仪器工作时X射线不会泄漏;由于国内对XRF仪器的辐射安全还没有强制控制标准,所以国产仪器一般不注重这方面的问题,工作时X射线会有一定的泄漏,建议到权威质检部门实际检测一下,如果辐射过大,建议购买防护服或改用有辐射安全证书的进口仪器;
『拾』 目前辐射环境违法处罚一般依据哪些法律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