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道德问题
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哪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国当前未成年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精神空虚、思想颓废和理想信念淡漠现象。
二是部分未成年人存在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较淡薄的现象,分不清是非,划不清美丑、荣辱的界限,为了追求吃喝玩乐,荒废学业。
三是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着只求享受,不思进取,只求索取,不愿奉献的现象。
四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心理上、实践中锻炼不足,如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弱、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意志力和承受力差、在学校或家庭中易与人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㈡ 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哪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
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尊师,孝敬父母。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㈢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是心理压力比较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对事物看待比较扭曲,这跟家庭原因
㈣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目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主要表现在:
(一) 轻“德”的观念严重。古人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现在的一些家长和学校却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面发展;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二)教育网络存在缺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学校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顾不上管;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重视不够、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网络得不到健全。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各种违法违纪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娱乐场所以及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色情口袋书等,成为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一大社会公害。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家庭教育封闭隔绝。许多家长爱用“两重面孔,双重人格”言传身教。让孩子努力上进,自己却得过且过、懒散无比;让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却不懂谦逊、恶语伤人;让孩子心平气和、尽职尽责,自己却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让孩子与人为善、淡泊处世,自己却蛮不讲理、大打出手。其次一些家长生怕不谙世事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孩子接触社会。管教多、疏导少,说教多、实践少,“不许”太多,“允许”太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封闭式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与社会隔绝。
(五)学校教育脱离实际。一是道德教育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抽象的内容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二是道德教育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而是把未成年人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道德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忽视德育过程中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存在着未成年人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六)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目前社会上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俱佳的书籍等精神食粮十分匮乏,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很多家长苦于没有好的书籍给孩子阅读。广播电视栏目的设置注重适应成年人的口味,忽视了未成年人的需要。
㈤ 请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问题阐述观点
哥舒歌(西鄙人)
㈥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案例
案例1:学校的虚假
在品德上,老师常常饱含深情地讲述一位乡村女教师为了确保山里的孩子能够上学,每天一个个地背着学生过河到学校,放学再一个个把他
们背过河送回家的故事。
老师说:“你们看,老师是多么爱他的学生啊。那说说看,我们应该怎样爱老师呢?”
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极认真地回答:“我长大了也背老师过河!”
剖析: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称为“隐蔽课程”,包括学校风貌、宿舍、教室、图书馆、教学和生活设施、校风校纪、学校的历史传统、名誉、师资水平、规章制度、课堂教学、教师和职工的思想品行、学校里举办的各种活动等。他们相信,学生在隐蔽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学校应重视校风建设,并将之作为一门隐蔽课程,具体做法包括加强学校的民主
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工作和活动等。学校也都强调各种学生德育的潜在途径,比如教师的表率作用、学生之间的关系、班风、校风和社会风气等。隐蔽课程所能产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就道德教育而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正规课程。
中小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讲故事、模拟和角色扮演、讨论、个案学习、专题教学、课外阅读和教师评语等。而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不仅灵活运用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认知发展法等各种现有的教育方法,还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资讯处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策划、布置、引导和督促学生的活动,如小组活动、座谈会、辩论会、审判、角色扮演、游戏等,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参与富有心智刺激和团体活动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觉得道德教学是富有挑战、满足感和趣味的学习,从而使这些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心智上、社会上及道德上的需求。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体现的是心灵的和谐。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好感和爱,可以说是构筑师生和谐心灵世界的两个重要的支点。教师的好感,犹如吹向学生心灵的种子使其复苏的春风,而爱则是让他们能获得足够成长能量的温暖的阳光。在我看来,要能够完成这两个支点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应讲究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学中,教师
热爱学生,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并努力学好。
案例2:社会的影子
7月15日,《大河报》以《夏令营里的“三种人”》为题报道了河南少年先锋学校依据学生表现,划分“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等级,“下士"需服侍“上士”吃饭。举办者的初衷是想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酷的竞争和社会的现实等。此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成者认为体验挫折,有益孩子成长;反对者认为,做法过激;等级观念严重,有伤孩子自尊。一时间,许多家长不知何去何从.
剖析: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德育教育的过程是由知、情、意、行等环节结合而成的,体验贯穿于各个环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要推行体验教育就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两个阵地,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实践教育,既进行认知教育又进行实践教育,使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统一。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实践体验,把创业的意识和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当前,首要的是把优化社会软环境和搭建社区教育平台,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性工作抓紧、抓好。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重视在实践体验中培养道德习惯。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就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国城市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老师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孩子来说,老师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没有网友们讲得到位。这样,习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对于农村少年儿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信息依旧闭塞,对生活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乡土上。一些现代生活准则、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好品德,对他们来说,仍然遥远。
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
案例3:家庭的放任
在郑州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15岁的孩子在郑州机场带着两个三陪小姐被警方盘问,后得知,其父母是西安的一个电脑商,家境富裕,但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孩子就带着15万元现金,周游各地。当孩子的母亲到郑州领人时,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抱怨,对警方也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剖析: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于孩子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家庭教育是其德育体系的主渠道,应提出“亲职教育”的概念,明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仅包括抚养子女,而且还要教养,力求尽早、及时地向他们灌输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应特别强调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在近年来的学校教育重建活动中,家长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校决策中去。具体而言,通过双方的合作可以给孩子提供榜样,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加强学习动力,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并促进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合作。
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所育,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从现实看,家庭教育不仅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文明行为、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案例4:指导的误区
孩子在幼儿园被打,问妈妈怎么办。妈妈答:告诉老师。
结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惩罚,不再继续;二是老师不当回事,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误。
孩子再问妈妈:怎么办?有的妈妈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剖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成人们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不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少年儿童成了被动的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他们会背会写会说,却不会做。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据少年儿童的天性来进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品德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采取易于未成年人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法.
㈦ 素质道德根本有大问题的未成年人有多少占学校人数的多少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素质培养,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着逐年升高的态势,增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的法律素养,深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显得更加迫切。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是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的现实要求,加强在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