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起源发展
『壹』 道德的起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要么是客观唯心主义,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包含自由、责任等内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确认。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第二,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可以说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三,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是道德才得以产生。
『贰』 关于道德的起源
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2、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4、“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叁』 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专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属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肆』 道德的概念,作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概念: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2、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二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3、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伍』 什么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回对道德起源有各种不同着法。答宗教神学的伦理学把道德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和启示。奥古斯丁《天国》认为人间的善恶是按“造物主法则”和“神圣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顺序。伊斯兰教《古兰经》说,人间的善恶乃真主的旨意。
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中国古代,董仲舒把天视为最高的人格神,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于天'唯理主义说把道德说成是理念或“天理”的产物。苏格拉底、柏拉图断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灵魂对至善的回忆;黑格尔也认为美德是对精神或伦理精神的向我意识;中国宋明理学家二程和朱熹认为“天理”、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良德;另一些伦理学家把道德起源归结为人的先天的“善良意志”或良心。康德认为道德律令是由“先于经验纯乎自发”的善良意志所产生的,声称: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陆』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柒』 道德的产生,发展,文化归根到底根源于什么
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产生: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发展: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7)道德的起源发展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捌』 道德有哪些起源发展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以追溯至我国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回生之,德答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其中的“道”是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开始连在一起用,最早见于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玖』 讲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道德的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春秋战国前期的国家发战争,不得不宣而战,不得偷袭,老弱病残不杀,否则就是不道德,会遭受大家的谴责,后来的战争,干这些事,就不是不道德了,为了战争的胜利,可以不计手段。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拾』 简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征。
道德的起源:
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道德的特征: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10)道德的起源发展扩展阅读: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