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国度

道德国度

发布时间: 2021-12-20 02:31:17

『壹』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讲道德,而西方人却不喜欢讲道德更喜欢讲规则

规则的本质是程序正义,道德的本质是实质正义。
举个例子,你的车上有一回位急救病人答,面前有一个红灯,你是该遵守规则等绿灯(程序正义),还是该遵循救人的道德闯红灯(实质正义)?如果你闯了红灯,会不会有人效仿、即便没有急救病人也拿出其它理由闯红灯(正义失败)?
实质正义的实现要难于程序正义,甚至于实质正义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也是个长久的辩题。
西方人认为,既然实质正义难以实现,那么应该做的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先保证程序正义。
他们理想中的秩序是理解并接受人性之恶,以程序正义加以约束。
而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实质正义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为了程序正义牺牲掉追求实质正义的可能,是因小失大。
我们理想中的秩序是人人向善,最终实现实质正义。
孰高孰低,我无法评价。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贰』 “道德”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是在氏族社会产生的,其标准是:是否符合大众的利益。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

『叁』 在特色主义国度和道德信仰沦丧的哦邦还有比较干净民风纯朴的地方么

应该有的,不能以篇慨全,任何事都有好的也有坏的。

『肆』 国度是什么意思

国度[guó dù]意思:国度指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不管什么阶级性质的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主权、政权等几个要素构成的。也指国家的用度,国家的法度。

一、国度基本释义:

1、指国家。

2、国家的法度。

二、国度引证解释:

国家。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三、国度用法示例:

1、在社会主义大国度里也有很多人不肯扶危济困。

2、他们可以怡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国度。

(4)道德国度扩展阅读

国度近义词:国家、法度

一、国家

【词语】:国家

【拼音】:guó jiā

【释义】: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示例:

1、听说国家队输了,他心情十分沉重。

2、他利用职权,吞没了国家巨额财产。

二、法度

【词语】:法度

【拼音】:fǎ dù

【释义】: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

示例:

1、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

2、为政者若不知法度在先还是道德在先,便变成只会用威信来掩饰其懦弱的残忍之人。

『伍』 充满忽悠道德沦丧的国度

中国的道德尚未完全沦丧
但是忽悠倒是随处可见
说来说去
还是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陆』 现在哪个国家社会道德水平最高

默默无闻的芬兰就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里是世界上最为清廉的国家,清廉高效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当地人在源头上减少了被生活的‘磨砺打击’,在很大程度上不需要面对社会那黑暗的一面,所以这里人们可以当心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他们的生活节奏不缓不慢,悠闲又自在,才有更多闲心追求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喜欢外出旅行的游客来说,见识过中国境内一些大小的知名景点后,不少人都将视线转移向了国外,有的喜欢去一些距离中国较近,物价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而有的则更希望去向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游玩

『柒』 什么是道德

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定义
定义1:由个体自我意识为起始,引影到群体当中,形成的《精神》《语言》《行为》宏观性微略统一,即为道德。 定义2:道德就是脱离人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定义3: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定义4: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以下原词条释义仅仅是对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的一种理解: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查找道德的定义,没有很恰当的解释,经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得到以上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实质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约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图伤害他人等对人类社会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内在约束(也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虽不违法,但亦会对他人(甚至是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所以,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以任何方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道德”),道德也就是继法律之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这种伤害的工具。
编辑本段道德的主要功能
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捌』 道德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道德如何提高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作用:
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道德教育,就施教的立场说,乃是依据一般道德的规范,运用各种教导的方法,培养受教者具有善良品格和行为的一项教育工作。就受教的立场说,乃是从学习的生活中,获得明确的道德意识,能够判别一切行为的正邪善恶,并进而表现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道德教育乃是对于一般人为了修己善群适应生活而实施感化陶冶的一套教育方法和设施。」更详细的阐明,便应有如下的认知:第一、道德教育是以身心发育正常的儿童、青年以至成人为对象。第二、道德教育的实施,应重视感化与陶冶,而非使用强制的压力。第三、道德教育的目标,宜特重群体的关系,个人的修养亦系以群体为基础。第四、道德教育为人类改善生活的一种工具,常常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革新其内容。

『玖』 关于道德的内容

什么是道德? 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1]。道德存在的目的是直接关系到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正常的人格,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我们对道德看似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简单化和片面化,重视高层次的道德理论教育,而对社会道德等基础性的道德规范重视不足。 无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本恶,道德促使他多从善。本善的,道德促使他继续从善。作为某些受过几年到十几年教育的人,在接受了十几年的系统教育后,依旧曝露出某些丑陋的一面,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道德的缺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效益的凸显使得教育等社会上的东西也变得功利化甚至市场化。自古以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但现代许多学校的教学理念里往往重视强调“才”而忽视了“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是导致了大量缺乏道德的事情发生的重大因由之一。而一系列缺乏道德的事件的发生则说明道德的缺失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这不得不让人审视现代缺乏道德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行,在用人机制上也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在实际的贯彻落实中成效却不显著,这也是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可言的,也不会走的长久。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们主动去遵守行为规范,法律永远只能是使人们被动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和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2]。人才与道德应该是相对应的两个范畴,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养应该与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塑造同步进行,而其中若是出现道德的滞后,最终的结果可能会给社会、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一个没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中饱私囊、唯利是图、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从国家高级官员贪污腐败到企业老总不顾消费者利益再到教师、医生的灰色收入,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职业道德严重缺失!虽然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人们对道德操守的无视则是问题更根本的所在。而这些行为与某些人的缺乏道德的致使这些所谓的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将职业道德以及社会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对道德和法治的无视也造成了他们在迷途中越走越错误。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如果你一心胜在博弈, 甲骨文中的“德”就可能输在道德;你一心想赢得道德,就容易输在博弈。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拾』 什么叫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可言的,也不会走的长久。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们主动去遵守行为规范,法律永远只能是使人们被动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和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2]。人才与道德应该是相对应的两个范畴,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养应该与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塑造同步进行,而其中若是出现道德的滞后,最终的结果可能会给社会、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一个没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中饱私囊、唯利是图、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从国家高级官员贪污腐败到企业老总不顾消费者利益再到教师、医生的灰色收入,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职业道德严重缺失!虽然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人们对道德操守的无视则是问题更根本的所在。而这些行为与某些人的缺乏道德的致使这些所谓的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将职业道德以及社会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对道德和法治的无视也造成了他们在迷途中越走越错误。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如果你一心胜在博弈,就可能输在道德;你一心想赢得道德,就容易输在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摘自《博弈文化盛宴》一文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实质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约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图伤害他人等对人类社会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内在约束(也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虽不违法,但亦会对他人(甚至是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所以,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以任何方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道德”),道德也就是继法律之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这种伤害的工具。 道德的主要功能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忠 —— 《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 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3]。 孝 ——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达德:智、仁、勇 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纵欲、禁欲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针对当时的人欲氾滥和奢华风气,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又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认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违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饮食、一夫一妻则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类似思想,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载告子言:“食、色,性也”,《礼记·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饮食男女的欲求,天经地义,满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纵欲。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到了现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八德和四维,合称“四维八德”。 道德总体而言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并且在各种地区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就导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

热点内容
司法核验 发布:2025-05-11 02:39:24 浏览:519
吉安司法 发布:2025-05-11 02:39:23 浏览:509
法律咨询银行贷款 发布:2025-05-11 02:24:54 浏览:416
法律援助是下列哪 发布:2025-05-11 02:24:15 浏览:436
民事诉讼法243条规定6 发布:2025-05-11 02:20:41 浏览:45
法院人说法院 发布:2025-05-11 02:19:16 浏览:201
教育法规看法 发布:2025-05-11 02:19:15 浏览:615
道德重要词 发布:2025-05-11 01:50:15 浏览:144
若言律师 发布:2025-05-11 01:45:44 浏览:440
知识和道德 发布:2025-05-11 01:40:11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