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人类道德有

人类道德有

发布时间: 2021-12-20 05:56:02

①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什么过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内史过程与容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德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② 人类社会道德可分为哪几类

人类社会道德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类。

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3、家庭美德

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2)人类道德有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尚德传统的民族。中华文化文明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蕴含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

③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B、C、D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A、道德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已经摆脱了经济基础的束缚,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不再引起道德的变化

B、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D、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答案解析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着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A选项错误。BCD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

(3)人类道德有扩展阅读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④ 人类道德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本阶段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行为者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来裁判其行动。把自己观点和权威者观点相混同。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他能把自己、权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观点相区别。认识到规则是可变的,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事。所以对是相对的,个人只有通过等量的公平交换来满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种冲突。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与他人发生关系中的个人观。他意识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从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希望维持和谐的关系,但没有普遍性的"制度"。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

本阶段的人的人际关系已与社会观点相分化。它采纳制度观,根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角色、规则和人际关系,强调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内疚。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认为如法律不适社会,可以通过协商来改造,往往从人类价值上判断是非,但又力图通过契约来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处于遵守法律同维护自由和生命价值的矛盾冲突之中。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本阶段的人建立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质、懂得尊重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观点。

⑤ 人类为何会产生道德是生存需要吗

纵观人类道德文明演绎的历史长河,人类对于道德的研究可谓横穿古今,纵贯东西.虽然差异、分歧一直是引起人类各种纷争和杀戮的基本源头,但人类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却总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种共同的需要促使人类最终把道德的探究作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于是,一批批杰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诠释者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来,逐渐架构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并引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以及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就自然成为道德研究的基本问题.
1.“道”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大约有三种意义.1),“道”的本义:道,就是指人世间所行走的道路.如《说文》曰:“道者,径路也”.2),“道”的引申义:道是指抽象的规律、法则.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说:“兵者,诡道也”.3),“道”的拓展义: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德”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意思.1),“德”的本义为“得”.如《说文》曰:“外得于人,内德于己也”.“得即德也”.2),从“德”的结构与字型看,德包含了从古直字,从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所以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因此,“道”与“德”的词源含义都明确指向为——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但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并非都是道德.道德与其他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道德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规范,它和法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却又不同于法的肉体强制和行政强制,只是一种舆论强制.
人类产生之初,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的生产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种非常弱小的动物,靠单个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于是,人类被迫结成一个个群体,以集体之力共同对抗自然之力.社会、人际关系由此产生.但是,人类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这种社会关系却相当紊乱,集体之力难于有序发挥,社会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人类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于一种崭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种社会活动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质的权力管理.虽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但它并不是全面而广泛的管理,只是一种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并不能解决人们所有行为的规范问题.于是,不同于政治的另外一种行为规范也随之产生,人们称之为德治.从此以后,政治与德治也就自然成为人类管理社会活动最有效的两大手段.
所以说,道德和政治一样,是以社会更好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以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规范.换言之,道德是人类通过限制自身利益换得社会利益的保障并最终实现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为规范.即,个人、社会的需要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最大利益净余额”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同一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冲突,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总会有冲突的发生.如:道德要求人应该诚实,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须得放弃诚实而选择撒谎.所以说,当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冲突时,我们只能诉诸于“最大利益净余额”的原则.即,行为的利害相减后其余额如果是利,就是正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选择的行为.反之,就是负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放弃的行为.正如象棋比赛中,当车与帅同处险境时,人们通常都会选择“舍车保帅”的招数.
(二)当利益相一致时,我们需要“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是道德的终极目标.当利益一致时,道德终极目标自然就具备了完全实现的可能.但是,其目标得以实现是以不能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在这样的原则要求下,只要你损害了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数人的利益,都是不应该、不道德的.由此可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终极的道德目标?我们现存的道德规范距离终极的道德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才能构建起有效塑造全体社会成员高尚品德的道德规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种道德规范总是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难题?所有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身于道德文明的建设,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⑥ 人类道德么

老鼠数量是人的9倍,所以当然用老鼠了

⑦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我们知道,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社会进步是必然发生的。

那么,什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呢?归纳起来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

因此,社会的进步,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消灭了贫穷,贫富差距不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较高的提升,享受住房、免费医疗、生育、教育、就业等诸多社会福利,幸福指数高。

二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健全、先进,能够保持长期稳定不变。

三是法制健全,法治代替仁治,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社会生活健全,没有欺诈、拐骗、腐败、贿赂、以强欺弱等丑恶行为。

四是社会国民整体文化文明素质较高,社会风尚和谐阳光,秩序井然;人心善良,乐于助人。

五是环境优美,天空蔚蓝,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⑧ 人类个体道德与人类道德的起源有怎样的联系

个体道德
个体道德是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的一种道德类型。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基于发展和完善自我的目的,在对社会道德予以认识、选择及其内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道德素质与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通过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个体道德虽然是社会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但是这种内化和个性化,决不是既成的现有社会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的简单、机械地转化,而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是个人学习、选择、实践和修养的结果。[1]
因此,个体道德实际上是社会规范影响和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晶,是社会共同意志和个人自由意志、社会道德必然和个体内在道德要求的辩证统一。个体道德的本质是人为自己的行为和意志立法,其结构主要由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两个方面构成。个体道德的内在构成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的心理要素的构成,也是个体作为道德主体能动地反映现实社会道德关系的心理形式的构成,它包括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过程和道德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体道德的外在构成是个体道德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在M之于外在的方面或各要素的组合,在现实的层面上表现为道德动机过程、道德行动过程和道德效果过程三方面的统一,同时又同_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评价和自我道德选择密切相关。个体道德的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统一,构成个体道德素质的系统整体。义务、良心和价值目标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三种基本价值形态。培养高尚的个体道德意和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个体道德行为习惯,对于造就一代新人,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⑨ 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9)人类道德有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热点内容
司法核验 发布:2025-05-11 02:39:24 浏览:519
吉安司法 发布:2025-05-11 02:39:23 浏览:509
法律咨询银行贷款 发布:2025-05-11 02:24:54 浏览:416
法律援助是下列哪 发布:2025-05-11 02:24:15 浏览:436
民事诉讼法243条规定6 发布:2025-05-11 02:20:41 浏览:45
法院人说法院 发布:2025-05-11 02:19:16 浏览:201
教育法规看法 发布:2025-05-11 02:19:15 浏览:615
道德重要词 发布:2025-05-11 01:50:15 浏览:144
若言律师 发布:2025-05-11 01:45:44 浏览:440
知识和道德 发布:2025-05-11 01:40:11 浏览: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