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法保护见义勇为
① 道德如何保护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道德要求。“为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受到不少人的赞许,是在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仅能激励公民更好地与社会不良行为作斗争,提高大众维护社会公德捍卫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消除见义勇为和自发救助者的后顾之忧。同时,使得见义勇为和自发救助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相应的回报。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法律和道德都需要,完全看道德并不可行,道德也需要法律的支撑。
见义勇为"这一古老命题并非法律上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国家极力提倡的英雄壮举。从古至今,见义勇为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标准,当今社会上勇斗歹徒、救灾抢险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但在弘扬这一高尚行为的同时,见义勇为者却因自身正义行为遭受的损害无法得到相应保护,英雄们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以至于献出生命的英雄甚至得不到基本的治疗和抚恤,导致公民的行为向"扬恶"方向发展,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的"看客"大有人在,"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美德正缓缓流逝,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漫延,如何将见义勇为美德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应着力建立和完善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法律,用法律、社会援助等形式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
② 怎样从法律上维护见义勇为者的权利
我国已经有了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就是侵权责任法上的受益人补偿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救济。
③ 从法律知识出发结合社会现实,应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勇二字,撑起了中华美德的一片天。救死扶伤和见义勇为的故事跃入眼帘,任何一个的良知的公民,都会被这种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用他们无私的爱心构建起我们的和谐社会。他们让我们看到:世界就是美好的,人心就是正义的灵魂所在。和平年代,谁是真正的英雄?见义勇为者当之无愧,他们是社会正义的代名词,是平安建设的中流砥柱,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情怀,就有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无私精神。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需要英雄,更应该传承这种精神,把我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令人冷汗直流的冷漠镜头会时有闪现:有人在街上与劫匪搏斗,没人帮忙,没人报警,看热闹的人倒是不少;孩子掉进了湖中,上百人站在岸上观看而无人搭救;有人要跳楼自杀,围观者不是想方设法施救,反而起哄“鼓励”跳楼者“快跳”;马路上,有人出车祸倒在血泊中,无人救助,任其鲜红的血悲哀地流淌……这些冷漠的场面让我们痛心。我不知道,当这些道德缺失的人看到“见义勇为”这几个字时,会不会脸红。也许有人会说,见义勇为,直面歹徒,是生死考验,个别人因而犹豫不决,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情有可原。那么在反映社会道德的细微小节中,我们又做得怎样呢?在这个社会平台里,当有人摔倒时,我们会去扶起吗?当有老人上车后没座位时,我们会让座吗?当无依无靠的乞丐向我们伸出干瘦的手时,我们会雪中送炭吗?路边有小孩迷路时,我们又会怎么做呢?……细微之处,最能见人心。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甚至做与不做,只在一念之间。做到了,就是文明,没做,就是缺德。是与非,美与丑,差别就这么小。我们一直在喊构建和谐社会,喊了那么久,有没有付出行动呢?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做起吧!记住:做好事任何时候都不会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的爱的阳光洒到别人身上时,我们会更温暖。下面这篇文章,仅供参考并非悲哀——见义勇为之我见治安靠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更不是“自治”!制度化的东西看上去很冷,很不合人情,但确是最持久的,最有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标准、喜恶去“执法”、“维护正义”的话,这个城市就真的变成弱肉强食的狩猎场了。应该相信,可以看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总的来说秩序是好的,否则我们如何能正常地生活。至于媒体曝光甚至我们亲身所见的罪恶,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总不能因此而对制度失去信任,失去希望。发达如美国的国家,一样无法解决暴力,消除罪恶。可见,罪恶依然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所应该探讨的,是如何更好的完善制度,修补漏洞,积极地从制度,从根本上去减少罪恶。而这个本身就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因为我们都知道,造成罪恶产生的根源在于差异。教育的差异,贫富的差异,社会地位的差异,还有生存的差异。某教授说:“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是让强者有所忌惮,让弱者不会诉求无门的社会。”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靠的依然是制度的规范。我钦佩见义勇为,但前提应该是保护自身的安全。这不是自私,而是合乎自然的人的本性所在。所谓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对于罪恶,我们作为普通的市民,应该在力所能及和保护自身的基础上配合警方打击罪恶,但是,我们没有执法的权力,因为法律没有赋予我们执法的权力,所以,我们也没有相应的义务。也许,某人可能会说我是“乌龟”,有人批评我自私,只顾自己,有人更会提出理论说正因为人人都“漠视”罪恶,那么罪恶才会如此猖獗!但是,我依然会坚持我的观点,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正如香港的电视宣传片里面说的:“用我们的眼、用我们的耳朵、用我们的手去配合警方打击罪恶”。过去我们总倡导见义勇为,但其实这是对普通公民的一种不应有的高要求。如果我们罪恶是靠手无寸铁的市民去见义勇为来维护的话,警察干啥去了?见义勇为应该是一种风气,是一种美好的道德要求,提倡无可非议。但前提依然是,保证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你见义勇为,你道德高尚,我不见义勇为,也只不过是我本人的选择而已。毕竟,从道德的角度上,我们都是个体,对其他的社会个体并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法律的角度上,见义勇为就像是无因管理,因为无因管理所产生损害后果,受益人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但现实就是,许多见义勇为的人流血又流泪,那个受益人往往第一时间就溜了,法律上、制度上也没有相应的保障,那么,你凭什么让我见义勇为?万一我光荣了还算凑合,万一光荣不了拉下半条人命,我家里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咋办?换个位置,你辛苦十几年几十年拉扯大的儿子就这么光荣了,你感觉会如何?还是那句话,和谐的社会应该靠的是不断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见义勇为。因为,我们都是现实的,有没有想过,我自己见义勇为牺牲了,自己的家人、孩子、父母,谁来负责?欢迎扔砖头,真理越辩越明,而我只是提供一种意见而已。
④ 见义勇为立法保护的不可行性
你问的太概括
如果笼统的说见义勇为立法保护,当然是必要的,因为有很多种保护。
比如,从法理上讲,对自愿施救的人,一般不追究他们在施救过程中,因为采取的措施不当而导致的损害的责任。这是从保护非专业施救人员的角度来看的
当然,也有针对被救人反咬一口的立法,这应该是咱们国家现在热议的话题
如果是第一种,那么不属于专门立法,建议在侵权责任法中加入就可以,属于正当行为,列入免除责任的一种,性质上可以归类为类似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如果是第二种,如何防止反咬一口,这就不是只说加一条两条就能解决得了
谁承担哪部分举证责任才合理?是不是要对反咬一口的人施以惩罚性的罚款或赔偿?等等
这是需要一套制度来保障的
总体而言,我认为是必要的
第一,社会出现这种需求,法律应该予以反馈,不一定非得是法律,可以是行政法规或者通过相关法律的司法解释,乃至最高法出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判例。但是决不能放任自流
第二,外国有相关立法例可以借鉴,所以难度上不是很难
⑤ 怎样的救济方式才能很好的保障见义勇为者
烟台见义勇为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弘扬正气,打击犯罪,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开发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山东省见义勇为保护条例》和开发区工委、管委《关于设立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的决定》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实施抢险救灾的行为。
第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见义勇为行为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支持见义勇为行为,尊重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第四条 在开发区范围内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适用本奖励办法。
第五条 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标准
(一)属抓获现行违法人员且违法行为具备治安罚款50元以上处罚条件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200元;
(二)属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且犯罪行为具备逮捕以上条件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300-1000元;
(三)属通过及时举报犯罪线索和主动反映有关情况,使恶性案件、群体性事件得到及时预防或控制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200-800元;
(四)在抢险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且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0-1500元。
(五)属通过自身的果断处置而使即将遭受侵害的国家财产、集体利益、公共安全、他人安全得到有效避免或减轻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600-2000元;贡献特别突出的,奖金上限可提高到10000元;
(六)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而牺牲的,向其家属一次性发放人民币20000元。
第六条 申请奖励金额应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标准的下限为基点,根据现场的危险程度、避免损失程度和本人受损失程度三种情形进行综合考虑,但奖励总额不超过上限。
第七条 见义勇为行为是由两人及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的,主要奖励发挥主要作用的人员。但奖金的具体分配由申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第八条 见义勇为人员要求隐私保护的,在详细查明其基本情况真实无误的情况下,可在表彰奖励时使用化名。
第九条 奖金的发放主要根据见义勇为所针对的事实来核定,带破的其它违法犯罪事实不再另行奖励。
第十条 有见义勇为行为,但未抓获现行案犯或仍造成一定损失的,可酌情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如发现营私舞弊者,除追回奖金外,还要追究有关单位的领导责任。
第十二条 具体奖金申报发放程序
第一步,申请单位填写《见义勇为奖励审批表》并加盖公章后,报公安分局案件主管部门审核(综合业务二处或刑警大队);
第二步,申请单位将经过申核的《见义勇为奖励审批表》报至区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经理事会负责人审批确定后,领取奖励基金。
第十三条 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而造成见义勇为行为人受伤、致残、牺牲等情形的,在按照本办法实施奖励以外,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除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奖励以外,还可同时按程序申报嘉奖、记功等表彰。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OO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⑥ 民法总则见义勇为法条是怎样规定的
在民法总则中有关见义勇为的法条:
一、《民法总则》第183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二、《民法总则》第184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6)如何立法保护见义勇为扩展阅读: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
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民法总则中见义勇为的规定:
1、因见义勇为受损害,由加害人负责,没有加害人的,谁得好处谁补偿,这与紧急避险的有关条款中的法律原则一致。这是针对当前我国见义勇为引发纠纷的案例实际,在法律上对见义勇为者赋予一种请求权。
2、条文特别强调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这是对以往相关法律规定的一种突破。“可以”并不是强制性的义务,是任性的规定,是道德上的鼓励。很多见义勇为者所受的是人身伤害,得了好处的人对见义勇为者酌情进行补偿,体现出法律提倡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的道德导向。
3、“可以”还可以理解为,不管见义勇为者受损害的责任是否已被侵权人承担,只要受益人自愿给见义勇为者补偿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民法总则,为见义勇为者“护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⑦ 国家应当如何鼓励“见义勇为”
国家应该从精神到物质两个层面鼓励见义勇为,让做好事的英雄无后顾之忧,不让英雄掉泪。另外必须宣传量力而行和首先保护自己,然后救助他人的全球见义勇为原则。不能蛮干和救援不讲成本。在见义勇为这事上,宣传部门的公务员应该率先垂范,不要宣传别人,自己光会吹。比如新闻工作者见义勇为的比例,好象比老百姓少得多。
⑧ 法律如何规定见义勇为
当前,我国民法法律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完整的针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保护的专门规定,而是散见于各个法律制度之中。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申请补偿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民法通则》中关于无因管理、防止侵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规定以及最高法的部分司法解释等等,都是当前我国民法中关于见义勇为法律保护的依据。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1、向侵权人申请补偿。见义勇为的行为人可以向侵权人申请补偿,是《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内容。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主要是指实施了见义勇为的自然人可以向实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人申请赔偿。2、向收益人请求补偿。向受益人请求补偿是指见义勇为的行为人在实施了见义勇为行为后,可以向被保护的受益者提出补偿的申请。见义勇为行为人可以向受益人提出补偿申请,主要是根据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多见义勇为行为案例存在侵权人缺失或难以确定的问题,为了切实保护见义勇为行为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无因管理的有关原则,受益人要适当为行为人提供补偿。3、向国家申请补偿。在见义勇为行为人申请补偿的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侵害人、受益人不清楚、无法补偿、无力补偿或者不愿补偿等现象,那么行为人的个人利益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对于行为人是非常不公平的。从公共行政的角度进行分析,见义勇为的行为人实质上是起到了协助政府的作用,对社会公共秩序起到了保护作用。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护者,有必要承担赔偿责任。国家赔偿是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最终救济途径。
⑨ 申请见义勇为的法律程序是怎么规定的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对见义勇为的确认、奖励和保护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使得许多见义勇为不被人知晓。通过立法,对见义勇为给予法律肯定和支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那么,公民如何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呢?
1、一切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反映有关见义勇为的情况,行为人可以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如果行为人因伤残等原因不能亲自申请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可以代为申请。
2、反映见义勇为情况或者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应当在行为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出。规定30个工作日,也是为了防止因时过境迁而导致确认工作的困难;而对反映情况和申请确认而言,30个工作日应该足够。
3、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应当向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提出。如果行为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区、县,可以向其中的任何一个区、县的民政部门提出,民政部门不得推诿。
4、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时,应当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没有任何根据地申请确认,这给确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巨大的压力,不利于确认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所以要求反映情况和申请确认时,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由民政部门调查认定。
根据规定,正常情况下,民政部门应当在接到个人或者组织关于见义勇为情况的反映或者确认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作出书面的结论。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做出确认的结论;不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作出不确认的结论,并说明理由。之所以规定90个工作日,一方面是考虑到调查核实的实际需要,没有一段时间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对行为人权益保护的需要,如果时间太长,显然不利于行为人权益的保护。
有时情况比较特殊。如在违法犯罪案件中,对于某某行为是不是见义勇为,民政部门难以判断,而需要根据公安或者是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的处理决定作出确认结论。此时,民政部门就很难在接到情况反映或者确认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作出确认结论。因此,《实施办法》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民政部门应当在公安、司法等部门作出处理结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