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魏忠贤道德下的蛋

魏忠贤道德下的蛋

发布时间: 2021-12-22 12:48:55

❶ 魏忠贤究竟是用什么手段,才扳倒了大明最大的政治党派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魏忠贤还向国家捐款,用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兵器马匹等物品。两浙受灾,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而东林党,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城了,他们却还在为一点小钱而哭穷。他们的差距太大,也只能说魏忠贤比较聪明,崇祯对这个东林党恨之入骨,这样慢慢的也就被扳倒了。

❷ 魏忠贤身世三大谜局和晚明惊世变局

1368年,大明帝国公司正式开业。

朱元璋想开万年老店,但又随时担心老朱家家族公司的寿命不永,于是就很委婉地请教了足智多谋的刘伯温,让他掐指算算,大明公司寿诞几何。

说起这刘伯温,正史上说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朱元璋把他比作天下第一谋臣张良;

老百姓却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不敢说万年老店是清秋大梦,所以回答得更委婉:他给这位半文盲的开国董事长出了个谜语。

这个谜语实际上是一则预言,今天还保存在托名刘伯温所著的《烧饼歌》中。

《烧饼歌》是一部隐语大全,对中华几千年的政治兴衰进行了全时段预测。

说到明朝的时候,有这么两句话:

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这八千女鬼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有如此强大能量淆乱朝纲,破坏法律?

不管怎样,结局是铁定的:魏忠贤是个文盲,并且是彻头彻尾的文盲,史书说他是“目不识丁”,以至于后来主持国家大政时,所有的奏章都要人念给他听。

魏忠贤早期人生的三大谜局,有些是他自己私人订制的,防范别人炒作传播,有损人格尊严;但有些是当时和后世人的添加附会,目的就是丑化,意在说明他从小就是贱种,长大后节操碎一地,那是理所当然,势所必至。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设谜局的人,也有了揭秘局的人。揭来揭去,侵害个人隐私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惊天的政治缠斗。

魏忠贤对那些自命清高的高级知识分子充满了本能的排斥和仇恨。

来自草根的他,烂命一条,无名无位,可以自卑自贱。

但一旦功成名就,麻雀变孔雀,就自卑变自大,自贱变自强,特别爱护羽毛,对早期人生的屈辱悲伤千遮万掩,偏偏东林党人特别喜欢扒拉隐私,大搞人肉搜索,还搞有赏猜谜,非要一根一根拔掉他的羽毛,让他还原成草鸡,这就是魏忠贤和东林党生死对决的最强劲驱动力!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刘云生

❸ 为什么好多人为魏忠贤平反

说到我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几位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绝对是读者朋友最为耳熟能详的角色之一了。

据明代吕毖所著的《明朝小史》记载:“举朝阿谀者俱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首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字面上的“九千岁”实际体现了魏忠贤处于皇权垄断上离皇帝最近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凌驾于众生。

党党相争,实则是泥腿子出身的皇族、勋贵、宦官和世代传承的士绅集团的资本家们之间的较量。与其说党争,倒不如说是残酷的阶级斗争。

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朝万历年间的矿监税。

此税一出,就遭到了东林党的狂轰滥炸。东林党大肆批评“矿监税是皇帝在与民争利!”敢问此税争的是谁的利?矿监税侵犯的是矿场主也就是资本家的利益,何来与民争利?

我们来看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又是怎么做的呢?

收盐税、茶税、矿税、海税;收垄断官商、大走私犯、倭寇的税;减少北方农税。

看似横征暴敛,贪婪成性。实则从一定程度上给了穷苦农民一条活路,并且基本上足额发放了九边军队的军饷,减少了军饷拖欠的现象,又从根源上稳定了军队。

东林党主张减税,但减的是己方利益阶层的税。明朝后期国家财政崩溃,东林党又主张给穷人加农税,造成了大量活不下去的农民揭竿而起,全国各地民变、起义,加快了大明的灭亡。而魏忠贤作为一个“政治流氓”,专门搜刮大小商人,剥削士绅集团,却没给农民增加负担。

所以,铲除魏忠贤事小,国家财政问题事大。于国而言,相比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恐怕是东林君子的做法对当时的局面造成了更坏的影响。

二、九千岁到底是忠是奸?

聊完财政问题,我们深入分析魏忠贤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人。世人多以魏忠贤把持朝政为由,来断定魏忠贤是奸臣,这种说法是不够中肯的。

明朝天启四年以后,明熹宗重用魏忠贤对东林党人进行严厉打击,这个恐怕不能完全说成是受魏忠贤操纵愚弄的结果。

当时的明朝处于特殊时期,全国各处民变、兵变,朝堂里东林党还在吵来吵去,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天启皇帝万分头疼,但也狠不下心辣手整治。

同年,东林党杨涟等人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要置魏忠贤于死地,恰好让此事发生转折。说起来这又是东林党吃饱了没事情干,本来那时魏忠贤并不算太嚣张,而杨涟等人却已如打了鸡血一样,将之看成似乎比努尔哈赤还要可恶的对象,咬牙切齿罗织罪行,非要灭之后快。

天启皇帝当然不愿意魏忠贤被处死或流放,而魏忠贤为了保命也要全力反击。这样一来,就促成了天启皇帝加大了魏忠贤的权力,让他去对付东林党。

原先狠不下心来做的事情,魏忠贤全给做了,天启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魏忠贤去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无数骂名去把东林党的清流压制下去。但可以说东林党被打下去的结果,绝不是天启因为怠政让魏忠贤操纵的结果,而多半是相反,是魏忠贤被天启皇帝和部分反对东林党的文官利用的结果。

可见魏忠贤只是给天启背黑锅的,这样的例子在明朝还有很多。也有人说魏忠贤残忍狡诈,心狠手辣,目不识丁却通过阿谀奉承上位。

天启皇帝如此有能力的一个人怎么会重用一个大字不识的魏忠贤?

考虑到是东林党害死了魏忠贤,明史又是东林所写,那么魏忠贤的故事会不会是东林党故意为之呢?试问: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却大字不识,仅仅因为客氏美言就能入天启法眼?可见魏忠贤、天启被污蔑之深。

笔者推测更有可能的是:魏忠贤因为有能力所以做到秉笔的位置,而后在天启皇帝的默许下打压东林,严重触犯了东林士绅集团的利益,于是东林害死了天启,害死了魏忠贤。

天启皇帝23岁死于落水后的风寒,和正德皇帝正当年富力强之际死于落水何其的相似?这些阴谋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文官集团。

话说回来:从魏忠贤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这一点来看确实算是奸臣;但是他忠于皇帝和国家,也能算是个忠臣;并且他在位期间能保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不出大错来看,他又是个能臣。

三、魏忠贤不死,历史会是另一种结局吗?

也有不少人认为:九千岁不死,可给大明续命几十年。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魏忠贤在位期间,整个大明朝的内部问题是非常稳定的,基本上没出什么大事,一些小规模的民变和兵变都“完美”地解决了。而对于辽东与建州女真的战事,缺乏政治眼光的魏忠贤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所以从来不会像传统明朝制度那样,文官指挥武将,外行指挥内行。

而是把军事权力放心的交给了下面的武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称职的领导。

在贪污腐败方面,魏忠贤还算是比较有原则的,基本不拿国家的钱中饱私囊,就是贪污一点也是搜刮大财主的钱。

从这几点看来,人家魏忠贤着实被那些写史书的清流们给添油加醋了一番,不过自古胜者为王败者寇,阉党失败了,必然会被涂上一身的黑。所以,“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还是缺乏依据的。

魏忠贤毕竟没有那么大的才华和魄力,在明朝末年,天启、崇祯两朝的乱局下,魏忠贤更像是扮演了一把刀的角色。皇帝才是背后持刀的人,当皇权不再需要这把刀,魏忠贤就是第一个牺牲品。与其说“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倒不如说是“天启不死,大明不灭”。

小结:

魏忠贤贪污受贿、残暴阴险,他是个小人我们无法否认。但是在农民起义,后金扣关,党争不断的时代背景下,是他提出征收矿税商税,不向农民要钱,把手伸向了士族和商人,用以维持军饷,稳定国家。

魏忠贤与他的阉党的确迫害忠良、为非作歹,但于国家而言,未必是坏事,事情要从多个方面论证。所谓“好人办好事,未必与国有利,坏人办坏事,未必与国有害。”历史人物往往不能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评价。

要看其于国是否有益。魏忠贤罪大恶极,但他的死于国无益,他若不死,崇祯皇帝能压得住文官集团,国家财政也不会崩溃。这样一来,能收的上税;能赈的了灾;能发军饷;明朝也就不会在一次次流寇起义和女真入关当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他是货真价实的权阉,但不至于祸国;他也是有一定能力的能臣,但无力回天。于九千岁魏忠贤而言,他坏,但他不蠢,坏不致命,蠢就会亡国。

❹ 从流氓到赌徒,明朝的权奸魏忠贤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按照事物发展规律说,变化有因果,所有事都有相对面,魏忠贤从地痞爬到九千岁,不是一句奸佞就可解释的,面对魏忠贤这个被盖棺定论的人,在他祸国殃民背后,我们又能看什么特别东西呢?

作为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否真如史家描述那样利欲熏心一无是处?他与东林党残酷对决又蕴含什么真相?这一切都在此文中!

明隆庆二年初(公元1568年),河北肃宁一个普通人家中,臭名昭著的魏忠贤降生了,他的生产过程波澜不惊,毫无神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名为魏四(魏忠贤)的少年长大了,家境还不错的他,因为衣食之忧,家庭富足,也就从未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由此仕途和他无缘,一条晋升之路禁绝,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日后的九千岁都是街头无赖,每日横行乡里,混吃等死。

不过在无赖生涯中,当年的魏四也表现出不同与常人的品质。

那就是果敢和机敏,这两种品质,在当年没给他带来什么,却在多年后在宫廷生涯中为他立下汗马功劳,让他名字从魏四改李进忠,又改魏进忠,最后成权倾天下的魏忠贤。

由小见大,虽臭名昭著,但是成功之人必有可取之处,这话绝对有道理!

❺ 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何不废帝自立

提起魏忠贤大家肯定是骂声一片,认为他是大奸大恶之人,诚然他与“东林党”的较量,确实是手段狠辣,但是要懂得,政治与权力的博弈,从来就没有什么光明正大之说。

魏忠贤在朱由校时代,可以说是权势滔天,而他后面还有客氏这个有力的帮手,按理说,他完全可以不用听“傀儡”皇帝的命令,自立为王,可是他为什么会唯唯诺诺的听话呢?

无论怎么说,“九千岁”的荣华富贵已经够他享受一辈子了,一个身体有缺陷之人,登上那个宝座,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非要“逆天”而行,不比女人做皇帝付出的代价小。

历史总是有他的选择,魏忠贤虽然手握大权,也不会轻易做出篡位这种事情来,不要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客观条件,就是有,他又何必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

❻ 魏忠贤对于明朝有什么正面作用,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什么

明粉这个词儿,是褒义词、褒义词,还是中性词呢?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各抒己见,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历史。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魏忠贤是个大坏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在老皇帝朱由校死时,却临终有留言:忠贤忠贞,可计大事。当然这是天启皇帝的一面之词,他为什么那么看重魏忠贤,这里面掺杂了很多他自私的想法。然而魏忠贤在晚明时期起到的作用,是如今历史界不争的事实。



魏忠贤虽然坏,但也做了不少事情。且不说在天启落水时,近60岁不会游泳的他,立马跳下去救皇上。这样做是作秀还是忠心,都很难商榷。从他一方面大力征收工商税,为朝廷不断的弄银子。另一方面为朝廷大力推荐人才,极力维护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来看,他和他的团队还是有点战略眼光的。其实魏忠贤死了,和活着都没多大关系,问题是要有一个集团来制衡文官集团的势力,皇权才能够坐收渔翁之利。而崇祯皇帝把魏忠贤弄死之后,让东林党独大,一家之言,才是帝国最恐怖的敌人。

❼ 魏忠贤真的很坏吗

魏忠贤当权后,实行了一个好政策,那就是收工商税,为什么要收?因为国库没钱啊,没钱自己就没法贪了。虽然自己贪一点,但是国库还是逐渐的充实起来,当时边界正闹腾,没有军饷军队哪有心情打仗呢?崇祯当政后弄死了魏忠贤,皇帝也不是超人,他还是需要手下办事的,这时另一帮人上来了,那就是东林党。东林党都是些什么人呢?大部分是江南的士大夫,而当时的江南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崇祯停止收工商税,还有矿税。朱由校时期,江南当时光茶税每年就有20万两的收入,而到了崇祯时期,能收上来一半就不错了。既然国库少了这么大的一项收入来源,国家打仗要用钱怎么办?只能算在老实的农民头上了。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一年能挣多少钱?放着那么富有的资本家和矿老板们,欺负老实的农民这算啥。
正如写武侠小说的,里面的第一高手大多是书生一样,得罪了文人集团的魏忠贤势必得在书卷上被骂的言过其实还富有戏剧性、夸张性。没有十倍以上的好处不宜谈革命,稳定在很多情况下压倒一切。如果说魏忠贤代表的是一种旧的体系,明朝历时已久的太监监国、特务督办制度,那么东林党所代表的书生制度恐怕也未必就能胜之十倍。恰恰是在这种革命的转折,引发了国内大的矛盾、被满清趁虚而入。

通常,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忠孝情义为首选。其他且不论,单单一个忠字,他倒的确没有加害过木匠皇帝、对后来的崇祯帝亦没有下杀手。崇祯表现出的那种即位初期的胆战心惊、好像死里逃生的样子,亦是夸张,如果魏忠贤真想杀他、根本不是靠小心谨慎就能躲得过去的。
最后,必须得说明的是,魏忠贤的确不是一个好人,东林党也的确比魏忠贤光明磊落要相对好一些。但前者属于天良未泯、后者则属于好的有限。

❽ 魏忠贤当政真的是太蹊跷,有哪些相关的疑团呢

今天开篇先说一个道理,就是我们脑子当中经常对于那些历史事实,会有一些框架在。而只要这些框架在,你就会发现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读得懂这段历史。所以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有一句话,叫读史要有了解之同情。你不要小看这五个字,在史学界,这五个字非常重要。

啥叫了解之同情啊?说白了,就是设身处地地想。我们要试图穿越到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外在的处境,去重新打量他当时的格局。然后我们要给人性设定一个正常的善恶幅度,然后再重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如果有一段历史事实告诉你,有一个人就是坏,坏得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整个这一段历史的所有的乱象都是因为一个人坏而导致的。对不起,这段历史你肯定没读懂,或者说你上了那些用忠奸善恶这些框架来写历史的人的当。

影视剧里的魏忠贤形象

当时士大夫已经无耻到这种程度,那请问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在晚明的时候,我们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应该知道,这士大夫是特别以道德相标榜,因为东林党人特别活跃,大家都要当正人君子,怎么偏偏在天启一朝这短短这几年间,出来了这样的一帮祸害、士林的败类呢?所以综合我们刚才讲的三大疑团,一个没文化的人,一个嚣张到古往今来无出其右的人,一个以不识字、没文化,这么嚣张,还能让士大夫集团集体投靠的人,这背后一定有原因。那围绕着魏忠贤,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

❾ 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为啥崇祯掌权后却被后金攻破了

当时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国库和正常收税是没办法保障战争经费的。对于魏忠贤这个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人来说,只要能捞到钱,管你什么仁义道德了,他在国防管理上,倒是个明白人。他放手让孙承宗修复宁锦防线,重用袁崇焕,吴三桂等人把守边关。并放手让毛文龙在努尔哈赤后方建立根据地,开辟东线战场。

一阵阵“重读历史”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对于深受阶级史观影响的国人而言,客观看待历史确实很有必要,但紧随其后的,却是秦桧、汪精卫等人的洗白,这段时间是魏忠贤独掌大权的时期,当时明朝的国力跟军队还算是可以的,加上朝廷内部基本由魏忠贤的派系一家独大,几乎没有对手,所以显得一点内斗都没有。

于谦主持朝政开始,皇帝就是朝堂上的权力游戏的看客。皇帝除了生活尊贵外,已经没有自主的什么权力了。皇帝没有收税的权力,甚至娶媳妇,也要由大臣们同意才行,魏忠贤杀死熊廷弼换成废物干儿子高第,折腾得边军饿毙脱巾,大修生祠耗费民脂民膏,贪孙承宗袁崇焕之功为己有,就算他在的时候没有亡国也不代表没造成这个趋势,并且安葬魏忠贤什么的,结果被很多人辟谣,才没有人再说什么。

❿ 真实的魏忠贤是什么样子的 魏忠贤的故事

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有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到了天启后期,东林党人挑动起来的所谓苏州民变,比后来闯王起事规模大多了,但魏太监凭借老到的指挥,数日就扑灭了,而且没波及到任何外省市。魏死后不过数年,闯王和张献忠就烽火燎原,局势从此不可收拾。如果魏老九没有死,鞑子还会进关吗?不一定吧?满清进不来还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吗?我中原大地还用尽毁衣冠 留着辫子吗?魏老太监死了,东林党好了吗?大明不也亡了?一群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也能治国!?

热点内容
业主委员能聘法律顾问吗 发布:2025-05-09 19:08:55 浏览:78
2015年法律硕士法学统考大纲 发布:2025-05-09 19:07:39 浏览:228
规章规定落实方面问题和整改措施 发布:2025-05-09 18:28:37 浏览:989
多少岁负责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18:27:52 浏览:289
听法治教育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09 18:11:25 浏览:197
道德的丧失作文 发布:2025-05-09 17:58:34 浏览:938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流程 发布:2025-05-09 17:52:52 浏览:822
司法厅胸徽 发布:2025-05-09 17:46:13 浏览:234
法治宣传图画 发布:2025-05-09 17:46:06 浏览:500
行政法中备案 发布:2025-05-09 17:44:35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