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讲道德经
❶ 谁知道白话文版的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以被言说,但这不是常道;名可以被定名,但这不是常名。无,用来表征天地的初始,有,用来表征生成万物的本体。所以对于常无,要观察它变化的妙要;对于常有,要观察他的结构。这两个东西是源于同一事物而名称不同罢了,把它们都叫做玄幻,玄幻相交迭,就是大千世界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所谓贤能,让人民无可争;不以难得的物品为贵,让人民不为偷盗之事;不突现可以挑动欲求的东西,让民心不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人民心中空虚无所想,得到保暖,削弱它的志欲,强健他的筋骨。是他们恒常保有无知无欲的状态。让那些智者不敢动作。这样行无为就没有什幺不可以得到治理的。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虚不可见却不可竭尽,深远阿好似万物的宗祖。消挫万物的锋芒,消解万物的纷扰,和万物的光芒相追随,和万物的尘埃相融合,就那幺恍惚而明显的存在着 ,我无法知道他是如何生成的,应该是在帝之前。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没有仁义的,只是把万物当作刍狗;圣人也是没有仁义的,只是把百姓当作刍狗。天地之间就好象一个大的风箱,空虚它气也不会穷尽,拉动它就有更多的气产生出来。 多说天数总会穷尽,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中之神是不会死的,叫做玄牝,玄牝的开合之处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绵延存在,其用永不止息。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恒长久远,天地之所以能恒长久远,凭借它不自我生发,所以能长久存在。所以圣人欲其身先就要置身于人后,要保存其身就要置身事外。不是因为它没有私心,只是这样能成就它的私心。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和水有很多相近之处。水善于驭使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总是处在大家不喜欢居处的地方,这和道很相似。善于选择居处的地方,善于保有深远沉静的心态,善于用仁义的方式给予,善于使言辞有信用,善于选择治理之法,善于选用能人行事,善于选择时机行动,只有这样不与万物相争,才能没有忧患。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2楼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保持而穷尽不如让它消亡,时时打磨也不能长久保有锐利。资财丰厚难以守护,富贵而骄逸就会给自己造成祸患。成就而退身事外,这就是天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能魂魄与形体合一永远不分离幺?能收敛气息趋近柔和和婴儿一样幺?能除去芜杂深察幽晦没有遗漏幺?能爱惜百姓治理国家行无为之道幺?能象天门一样开合像母亲一样幺?能通彻明白万物之理而不用思辨幺?生它,养它,生发但不拥有,行为但不倚仗,使之生长而不宰割,这就是深幽的德行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六根幅条共同撑起一个架子,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车子的用处;团和粘土做成器皿,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器皿的用处;开凿门窗形成居室,妥当处置空虚,有了居室的用处。所以说实物是被利用的,虚空才是被使用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让人视觉被蒙蔽,五音让人听觉被蒙蔽,五味让人味觉被蒙蔽,驰骋田猎让人心智迷乱,难得的财物让人行为受到妨害。所以圣人求温饱而不求赏心悦目,放弃那些得到这个。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幺是宠辱若惊呢?以为下为尊,得之失之达到惊惧的程度,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幺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身,如果我没有这个身,我还有什幺忧患?所以以合自我与天下者为贵,这样的才可以将自己寄托于天下;把合自身于天下作为一生的追求的才可以托付天下给它。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却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却听不到叫做希,捉它却捉不到叫做微。这三种都是无法穷究的,所以把它们混同在一起。它突现也不明亮,隐匿也不幽晦。绵绵不断不可名状,与无相勾连。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事物的象。这就叫做恍惚。相向而行看不到它的前部,跟在它后面看不到它的后部。秉承远古的道来统御现有,能知道的远古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轨迹。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掌握天道的人,微妙玄邃无不通识,深晦而让别人无以辨识。因为大家不可辨识所以勉强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人们以为它谨慎小心仿佛在冬天穿越冰河,以为它犹豫彷徨好像惧怕所有的邻人,以为它庄重严肃好像在做客,以为它散漫无形好像融化的冰。以为它敦厚纯朴的象石头,以为它心胸豁达的象山谷,看来难以辨识仿佛一条混浊的河流,恬淡广阔象大海,幻化流动好像永无止息。谁能使混浊在静置下逐渐清静?谁能使安稳在拨动下逐渐化生?秉承这天道者不会让它满溢,只有这样才能隐秘的造就新的事物。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3楼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进入虚无达到极至,恪守纯静达到深层。 万物都在运作,我观察它们的本原。事物虽然众多,都要归附它们的本原。这种归附就叫做静,静也叫做复归它们的命。复命是恒常不变的,知道这个才可以叫做明。不知道这个,肆意妄为就会凶。知道恒常就要包容万物,有这样的心才能更客观的看待事物,也就成为事物的领首,这是顺乎天命的,顺乎大道的,这样才能长久,身躯消亡了也不会死去。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高明的方法让人们不察觉,其次让人们亲近赞美,再次让们畏惧,再次人们就会指责了,信任不足了也就有不信任了。看起来遥远又少拨动,事业成就了,人们都以为自然如此。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才有仁义产生,有智慧的人出现了才有了大的欺诈,六亲不和睦孝慈才被推崇,国家昏乱了才有所谓的忠臣产生。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放弃对圣人的推崇对智慧的宣扬,人民得利百倍;放弃对仁义的推崇和宣扬,人民也就重新达到孝慈了;放弃对巧妙利益的宣扬,也就没有盗贼了。这三点用来形成文字还不够,所以要给他们一个规范,这就是显现素有抱持纯朴,少去妄想克制执著。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去掉象的学习也就没有了忧虑。顺从和背逆,美好和丑恶有什么区别呢?别人畏惧你就要畏惧,这样永远也没有尽头啊。大家都愉悦的好像要分享祭品,得到什么情景了一样。只有我看到了那些大家察觉不到的东西,就好像婴儿还没有降生的景象。总是这样啊无所归附。众人都觉得得到了什么,只有我能感到在失去着,我是傻瓜么?人们都明了只有我糊涂,人们都感知大道到了只有我不言不语。大道啊象大海一样,无有止息,大家都所预谋,只有我顽固不化,和大家不同,而只是保养着那本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内涵从于道而已。道这东西恍恍惚惚。恍惚啊却总是有现象,恍惚啊,却总是有事物,寂寥啊却总是有精髓在其中,这精髓是很真实的。其中蕴含着信息。从古到今从未销隐而关照万物。我怎么知道万物如何达到今天的样子呢?就是凭借这个。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故。
——弯曲才能成为圆,违背原有才能直顺。有坑才能被充满,旧的才能更新。少才能够积累,多了也就会疑惑。所以圣人只抱持大道作为天下的楷模。不抱持个人见解所以能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得到人们尊重,不自我炫耀所以成就功绩,不封闭自身所以能够长进。正因为不与天下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它争。古人说曲则全难道是空话么?不是都被验证了么,这是自然的真理啊。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4楼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风雨都不会整天的肆虐。谁让她这样的?天地啊。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于人?所以修道之人有道的性质,修德之人有德的性质,贪恋得失变化的人也就有得失的性质。同于道者容易得道,同于德者容易从德,同于失者容易有失。对它的追求不足啊它就不给予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翘脚站不住,跨着的走不了路,只有个人见解的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不能得到认同,自我夸耀的人不以为有功,自我封闭的不能长进。对于道来说这就是被多余的东西所拖累啊。事物会伤害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体而成,在天地之先就生成了。傲然独立而不改变, 循环往复而不止息。是天地生息的本原。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勉强把它命名为道,说它很大。大就是一直消逝而去,这种消逝就会很遥远,遥远到在我们身边却观察不到的地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社会亦大。世界上有四大而社会是其中之一。社会取法于地,大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灵的根基,清静是浮躁的统领。所以圣人终日出行不离辎重,虽然被人崇敬,却能坦然对待,超然物外。何况万乘之主,怎么能因为自身而轻慢天下。轻慢就失去了基础,浮躁就失去了统领。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运作不会留下轨迹,善于言辞不会留下把柄,善于谋划不需要筹策,善于封闭没有锁闭却打不开,善于捆缚不需要绳索却无法解开。因此说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他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总是善于救助外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这就叫做恒常之明。所以说与人为善者是不与人为善者的老师,不与人为善者是与人为善者的资本。不尊重老师,不爱惜资本,这样的人虽然有一定智慧却有大的迷惑,这就是奥妙所在。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不忒,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明知自身雄强,却甘守雌弱,作天下的溪海,作天下的溪海,恒常保有正德而不离弃,重新回复到婴儿的状态。明知自身清白,甘受屈辱,作为天下的谷地,作为天下的谷地,恒常保有正德才充盈,重新回归到浑朴得状态。浑朴分散就成为可以被驭使的器,圣人用它作为官长,所以说高明的治理者不去割舍。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007-6-1 18:08 回复
uuqq521
0位粉丝
5楼
——想要夺取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不得已的。天下这样大的器物是不可能占有和用来作为的。作为就要使它衰败,去占有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作为,所以不会使它衰败,不持有,所以不失去。万物啊,有的动作有的跟随,有的吸纳有的喷吐,有的强盛有的衰弱,有的升腾有的降落。所以圣人摒弃过分,摒弃奢华,摒弃安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凭借天道辅佐王者的人不会凭借军力称雄于天下。他所作的都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事情。军队所到的地方就会荆棘遍地,大的战争之后就会有大的灾害。恰到好处是达到了目的就可以了,而不是逞强好胜。达到目的不要沾沾自喜,不要炫耀,不要骄傲,达到目的也是不得已这么做。达到目的而不要再趋于强大。事物强大了就会衰败,这叫做于天道相违背,这就会过早灭亡。
❷ 百家讲坛有没有讲《道德经》的
百家讲坛有讲老子和《道德经》,是姚淦铭主讲
❸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3)白讲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❹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人们明白什么道理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专个体修行即修属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❺ 百家讲坛道德经全集谁讲的好
紫侠狼,90后,他的酷说《老子》堪称最好的解读,强烈五星推荐,目前处于连载回状答态。
90后酷说老子。
公众号是:酷说国学(ksgx007),这几天公众号正在筹备,简书上,也可以看,但有好多被屏蔽了https://www.jianshu.com/nb/12684472
他的解读不仅融合了佛学、儒学、基督教,而且还包含了西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
通过有趣的故事穿插叙述,中西印证,语言诙谐幽默,既系统又科学。
让人不得不拜服,别人不清楚,反正我读的时候感觉痛快淋漓,豁然开朗。
有一篇是:为什么“吃肉”“杀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们对佛家和道家的误会一直太多了。
我相信你读了以后,也一定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❻ 《道德经》讲了什么
您好!
整部《道德经》五千言,都是从不同的层面引导世人追问“我专是谁”。老子属坚信,一旦知道“我是谁”,整个宇宙的奥秘都将被打开。
从古至今,《道德经》所享有的盛誉,让很多人为之着迷和自豪。但是很多人读起来道德经又会觉得艰涩难懂,不知道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系辞传里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实就是高度概括了什么“道”,《道德经》的“道”也就是一阴一阳。阴阳理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伏羲一画开天,始有阴阳,然后生万物,阴阳衍生出八卦,八卦又构成六十四重卦。老子的《道德经》用阴阳理论来解释,从头至尾,都在向人们阐释一个“有阴就有阳,阴极必反”的道理。而这也是老子最先提出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这比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要早很多年。
比如道德经所言: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阴一阳,老子不仅指出了阴阳的对立,更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关系,即两者相比较而显现,相对应而依存。这不是辩证法是什么?这讲的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❼ 道德经讲解
“道可道,非常道。”真理是无法用具体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只要一落言荃,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不居的,而只有“道”是永恒的,这是相反相因、对立相成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无所私党,不偏不倚,公正无私,而非天地忍心不悯。圣人不仁,是说圣人无所偏私,取法于天地,纯任自然。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是虚空的,唯其虚空,所以能包含万物,蕴藏着创造一切的因子,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没有穷尽的。它视而不见其行,听而不闻其声,他虚空幽深,生生不息,连绵无穷。它“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它“绵绵若存”,体现出道的创造性。
事物之间是相形存在的,有无相生。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所带给人们的是便利,只有当它和“无”相配合时,才能显示出来。
人的正常生活应该是精神与物质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了道德沦丧。所以老子告诫众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切要适可而止,不要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把握了“道”的规律。
“道”恍兮惚兮,不可捉摸,得“道”之士也是幽微精密,沉静而不可测。他们能够在浑浊动荡中以静制动,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返回到澄静安定的状态。在长久的安定状态中,得“道”之士又能以动自强,生发生命的活力。能由动而生静,又能由静而生动,就在这动、静的互生过程中,去旧生新就完成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变化不已,但其中有“常”。这个“常”就是“反复”,也就是辩证法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不断发展,达到一定极限,就无法前进,这时候就会一变而到自己的反面。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时代,人民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统治者而赞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惧他;最后,人民侮辱他。最好的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达到“贵言”的境界,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却能天下大治。
“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人们的行为自然合乎仁义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仁义,如果这种仁义出于人们不自愿的效仿,等级就降了一级。等到统治者出来提倡某种道德观念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中这种道德已经很缺乏了。
老子认为,大道废弃的根本原因,在与所谓的圣人误导,他们倡导的种种治国学说,如仁义、礼法,无一不是以“私”字为核心。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人们一般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相对的关系,但很少有人能理解,事物的性质往往就在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显现,人应该善于从负面来观察正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在老子看来,圣人无弃人、无弃物,这就是因袭了常道。不管是对待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圣人都一视同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决定去取。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幽微深远,难以名状,总是处于质朴的状态。它是至大的,因为它先天地而生,为万物之母;它又是至小的,因为它幽微乃至无法觉察。“道”存在于天下,就好像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省视,找到自然本来的自我面貌,从而努力保持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和谐一致。在老子看来,人应知人,更应该自知,应该不断战胜自我,同时应该在物质生活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比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总是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当事物不断变化发展超过一定极限的时候,就会转向对立面,所谓物极必反。这就是辩证法所谓的对立统一规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为;下德的人无所作为而有心去做;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们预设的种种道德礼仪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化,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轻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但人们因为拘泥于世间的仁义礼仪,而不能把认识上升到“道、德”的境界,这些规定成为禁锢人心的枷锁,是人们认识大道的障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他们内部各有其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这就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恐怕是最为人们熟悉的老子名言之一了,它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也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说明。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为道”。“道”是玄妙的,人的资质不同,对道的认识也不同。所以下士听说“道”如此玄妙,竟会大笑,他们哪能领略“道”的玄机呢!上士闻“道”,努力实践;中士闻“道”,半信半疑。说以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真理面前,人们总是习惯于裹足不前,老子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在今天同样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体。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化生的母体。它化生出太极,又化生出阴阳两极,阴阳相和,化生万事万物。既然人是自然化生的产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应该效法自然的运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情况,实际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很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物要能注意到对立面,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老子在这里之所以贬低直观感觉观察的作用,是为了突出对理性认识的重视。较之经验,它更注重内省。他认为,如果一任心智活动向外驰骋,则会使人思虑纷纭,精神涣散。反而不如抑制浮躁,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遵循天道的运行规律,去玄览外物。这样,才能洞察幽微,烛照深远,了解事物的本相。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就是探索外物知识的求索活动,人们获取只是要靠积累,当然是越多越好,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是对于“道”的体会,是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对于“道”的认识不能通过简单的知识积累而获得,相反的,要少私寡欲,所以“为道日损”。对天道的体会和对知识的追求,其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常常看到,即使一个知识很丰富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却未必很高。老子所说的圣人,要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同时又具备对天道的精微体认。在这基础上,他又能超越知识,好像无知无识,像婴儿一样纯朴天真。真理性的认识往往不被大众接受,这并不是因为真理深奥难明,而是因为大众被一己私欲迷惑,即使真理距离自己一步之遥,世人也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万物都由“道”化生,“道”是万物之母,这就是“道生之”;万物化生之后,都依靠自己的本性得以维持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得畜之”;有了自己的本性,寄托在一定的形体里,才能成为物体,这就是“物形之”;事物的变化发展还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限制,这就是“势成之”。在这四个阶段中,“道”和“德”是基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江海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汇集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地下的位置。“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哲学在战争领域的运用,对后来的兵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❽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你真的读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