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壹』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法治是国家机关有效管理与优质服务、社会组织有序管理与优化服务、社区有效自治与优良服务的基本依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关系到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信访维稳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在维稳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
(一)准确定位,规范信访秩序,实现信访工作理性回归
坚持规范信访事项和规范信访秩序相结合,规范信访事项是规范信访秩序的前提,要想规范信访秩序,必须规范信访事项。凡是明确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门的诉求,都不应作为信访事项受理登记。
拓宽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选择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如果把不是信访的问题引入信访渠道,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误导了群众。在畅通信访出口上做实做强,使大量被误导进入信访渠道的上访人,通过教育引导、法律告知引导其退出信访渠道,选择法律途径解决诉求。
(二)强化法治,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访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逐步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决问题。
具体来讲,一要依法解决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符合解决条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二要依法教育疏导,综合运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化访为诉、进入程序、依法处置等措施,把涉访人群导入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三要依法惩戒处理,对无视法律权威的违法上访行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处理;对把上访当成诬告、陷害、诽谤渠道的,要强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责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四要依法终结信访,坚决维护三级终结的权威;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一律按法律规定,通过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行政复议、国家赔偿程序处理,并结合各部门的纪检监察监督、法制工作监督,强化纠正错误,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维护法制权威,维护法律尊严。
(三)正确引导舆论,淡化信访宣传误导,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对信访群众的导向作用,客观报道宣传信访政策法规,提高群众对信访的正确认识,引导信访群众依法信访。
淡化对信访特别是越级信访促进问题解决的宣传,不过分夸大和渲染信访的作用,大力营造依法解决问题的舆论氛围,从思想上消除涉访当事人对信访渠道过高的价值预期,引导其自觉选择司法解决途径,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对处理违法信访行为等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说法,有效震慑违法,努力营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访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宣传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导贯穿于依法治访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强化法律告知、释疑解惑,教育警示群众防范违法犯罪,实现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强化源头治访,把涉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县级以下
信访问题的解决和防范关键在基层。要紧紧抓住县级以下有关部门这个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和防范源头:一是把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源头。二是增加县级以下有关部门化解矛盾、依法解决问题的层级,从村组、社区到乡镇、办事处、县区有关部门来真正了解实情、层层化解矛盾。三是对涉访违法行为也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解决在县级以下。要坚持法制原则,以“合法”还是“违法”作为定性标准,不要纠结于是否为“上访人员”、“特殊群体”,防止违法行为的逐步升级。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及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更好地从源头上发现和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贰』 教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教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方法如下:
1、树立法治观念:教师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到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依法执教。
7、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的法治建设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法治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法治建设动态,了解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优点
1、规范性和公正性:法治思维强调规则、程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避免个人或特殊利益集团的随意决策和行为。通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可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减少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2、稳定性和连续性:法治思维要求在处理问题时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避免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可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减少政策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公平性和可预测性: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鼓励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竞争,减少了社会不公和歧视现象的发生。同时,法律条款和司法实践的公开透明也增加了决策的可预测性,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和预防法律风险。
4、透明度和公开性:法治思维要求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通过公开决策过程和结果,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5、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法治思维强调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要求在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时依法进行调解和处理。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
6、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工作,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7、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工作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通过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叁』 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什么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可以较少留有后遗症。面对矛盾,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善于用法律上的事实分清是非,用权利义务思维分清对错,在法律框架内明确权利、界定义务。
对进入法定渠道的矛盾问题,要严格依据事实、法律,公开公正处理,以依法解决矛盾问题的实际成效,让群众体会公平正义、信服法律权威,从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其次,要善于与人民群众理性对话,善于与不同意见的当事者协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诚对话、协商执法,人民群众也会理性、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至于采取极端的行为,很多矛盾就不会升级、不会激化,更不会爆发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权威性,需要所有人员敬畏和尊崇,对矛盾纠纷,依法达成的协议、依法作出的处理结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应严肃追究责任。
同样,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诉求解决以后无理取闹甚至聚众滋事、扰乱公共秩序,也要依法严肃处理。只有建立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违法必究的规则和机制,才能树立法治权威,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3)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扩展阅读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肆』 如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二、要培养法治思维理念。
三、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维。
四、要考核依法履职水平。
五、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另外,在选择处理问题的规则依据时,要做到法律优先;在选择处理问题的途径时,要做到法律途径优先;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制度的作用优于精英人物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凡事要做到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