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公益诉讼的价值及立法意义

公益诉讼的价值及立法意义

发布时间: 2021-12-26 04:21:34

㈠ 公益诉讼的定义理解

“公地悲剧”是经济学界熟知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实。在外国,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块草地,草地被划分成几块分给牧羊人,但在中间留下了一块作为公共用地,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结果,社会学者们发现,一年下来,被划分给个人的草地被有计划和节制地使用,而作为公共用地的草地却因为过度放牧而寸草不生。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向外拓展的天性,在公共利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下,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榨取公共资源为己所用。因此,处于无保护状态下的公共利益是最易受到侵害的。 诉讼法理论认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正如如果另一个牧羊人的羊群吃了你的草地,你可以要求他赔偿一样,但是,公共的草地从理论上而言属于所有的牧羊人,如果它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由谁来提起诉讼呢?随着社会公共领域延伸及公共事务数量的增长,人们国家的法律正面临着如是问题。公益诉讼是解决“公地悲剧”的一种诉讼手段,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公共利益保护的紧迫需要。

对于公益诉讼是什么,现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内部和相互之间尚未达成共识。实务部门推动公益诉讼的主要是检察机关,它们大多主张的是民事公益公诉(或称为民事公诉)。在理论界,诉讼法学者分别从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两个方面进行着独立的研究,分别给出了民事公益诉讼或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不过也有论者对公益诉讼下了较为完整的定义,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往往只是针对公益诉讼的民事公益诉讼或者行政公益诉讼展开讨论。

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一种认为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广义说”。“广义说”中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他人利益是指“不特定的他人利益”。与广义说相对应,有人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狭义说”。梁慧星教授认为: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因而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所谓“没有直接损害”一语,在这里要作狭义的解释,只是指没有“直接损害。当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最终是要损害个人的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天然的联系。

公益诉讼

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发展,各类民事公益违法行为呈现出“潘多拉盒子”打开时的“壮观”场面。具体表现在:(一)通过非法手段侵害、破坏、浪费公有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事件层出不穷,数额越来越大,可谓“举国震惊”、“世界瞩目”。(二)垄断、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价格违法等公益违法行为充斥于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三)环境污染等各类公害事件此伏彼起。针对这些痛心疾首的各类民事公益违法行为,中国加大了行政执法的力度。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行政机关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和发挥,“挂一漏万”似乎成了行政执法的一大特色风景。针对行政机关“挂一漏万”,作为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权和司法机关却只能“隔岸观火”,而侠义之士的“路人”又难以“拔刀相助”。大家只好一起听任这种抽象的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小额多数”的“易腐权利”腐烂下去。本文即试从人公益诉讼的特征及目前的中国的法律现状论述中国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㈡ 检察院公益诉讼的前景如何

全国人大通过立法授权检察机关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等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后来授权检察机关通过单独的法律在英雄保护领域开展公益诉讼。

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可以从秩序的优先性两个方面来把握。《民法典》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场合中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或价值目标,公共利益在诸多利益和价值中处于优先地位。内容包容性。根据《民法典》中涉及的公共利益条款,公共利益可以概括为公共秩序的和平与安全;健康、安全和经济秩序效率;合理保存和利用社会资源和机会;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公共道德;人类文明发展的条件。

㈢ 公益诉讼是什么意思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不同划分的。诉讼法理论认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按照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社会公益团体、个人等等。无论自然人、社会组织、检察机关还是行政机关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建立一种互补的多元制主体模式将更符合现实所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保护者,予公民公益诉讼起诉权是法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作为国家公诉机关,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其本身的职责所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以追究其刑事责任,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推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公益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是指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与团体。市民社会需要通过在公共领域进行公共沟通才可能达成,不是任何一个人有权力说我代表、我限定、我就是就能实现的,因此,公益诉讼更多的应是一种动员、沟通、教育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公共利益。
3、个人:或者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个人在什么样的事件当中能够声称自己代表公共利益,当然这种所谓的代表公共利益都是声称,都是自己认为的。

㈣ 如何看待行政诉讼中的公益诉讼

公益来诉讼制度是指对自违反法律、法规,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和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的行为,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违法者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
公益诉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司法体系,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发展仍面临严峻考验,也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㈤ 公益诉讼涉及哪些领域又有何意义

公益诉讼涉及的五大领域: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主要包括因侵权人实施的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行为造成的生态遭到损害或者其他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或者有重大损害危险行为的案件。1、污染环境类。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类型。2、破坏资源类。主要指通过破坏士地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草原资源等致使生态遭受破坏的案件类型。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是指对生态环境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对污染环境的事实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件。主要包括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环境案件类型。
食品药品安全领域
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主要是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
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主要是对食品药品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在对食品、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件。
英烈权益保护领域
依法提起英烈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英烈权益依法保护力的形成,助力英烈权益保护“铜墙铁壁”的构建,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捍卫英烈权益、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的良好风尚。英烈保护法规定:“检察机关依法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国有财产领域
国有财产保护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主要指对国有财产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国有财产包括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主要是指国有土地供应、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征收、出让土地使用监管等环节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履行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件。
公益诉讼的意义
公益诉讼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在诉讼领域的体现,它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和司法保障。
实施公益诉讼制度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它能极大地促进实现法治。

㈥ 公益诉讼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

意义:维护受害者利益。

按照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6)公益诉讼的价值及立法意义扩展阅读

对于公益诉讼是什么,现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内部和相互之间尚未达成共识。实务部门推动公益诉讼的主要是检察机关,它们大多主张的是民事公益公诉(或称为民事公诉)。

在理论界,诉讼法学者分别从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两个方面进行着独立的研究,分别给出了民事公益诉讼或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

不过也有论者对公益诉讼下了较为完整的定义,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往往只是针对公益诉讼的民事公益诉讼或者行政公益诉讼展开讨论。

㈦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哪些优势

公益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存在的特殊诉讼形式。当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后,谁能代表公益提起诉讼?从事公益的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当然可以,但是,作为法律监督部门的检察机关同样不能置身其外。因为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现侵害公共利益的问题,提起公益诉讼也更有专业性、权威性和便利性。所以,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公益诉讼特别是检察机关代表公益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社会和公共利益,而且能够有效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确保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

㈧ 什么是公益诉讼

目前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版根据权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活动。

㈨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现实必要性

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必要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保护环境公益的需要。
第二,保护资源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三,保护公共设施等公共财产利益的需要。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㈩ 共享单车公益诉讼首案判决具有什么意义

因拖欠消费者押金、资金账户管理不规范等系列问题,小鸣单车的经营管理方——广州悦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22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法院当庭宣判,悦骑公司向消费者退还押金,并完整披露押金收支、使用、退还等相关信息,向公众赔礼道歉。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分析》,去年因共享单车押金难退引发的消费投诉位居全年消费者投诉九大热点之首。而且由于问题难以解决、押金迟迟不退,直接导致2017年全国消费投诉解决率较上一年有所下降。足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事实上,所谓押金,只是临时放在单车平台这里质押担保的,本质上还是消费者的钱。它并非“租赁使用费”,也非什么“预付费”,按理说单车平台根本无权侵占。然而,由于共享单车押金管理尚未规范,没有实现专款专用、专户专管,因此很容易被共享单车平台任意挪用甚至恶意侵吞,而一旦出现单车平台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乃至直接卷款跑路等严重问题,用户押金退还权益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也很难及时追讨,甚至有可能打了水漂。


同时,作为共享单车押金争议公益诉讼首案,它的发起和判决都有重要的样本意义,也是为涉众型消费维权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后在类似维权活动中,消协等第三方组织在干预、调解无效后完全可以视情参照本案发起公益诉讼,借助法律来捍卫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那些肆无忌惮的侵权者。

热点内容
广东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录取分数 发布:2025-05-07 01:33:47 浏览:851
中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形式 发布:2025-05-07 01:32:31 浏览:995
行政法制的作用 发布:2025-05-07 01:31:06 浏览:545
婚姻法夫妻共债是多少条 发布:2025-05-07 01:30:21 浏览:384
道德经全文的翻译 发布:2025-05-07 01:30:20 浏览:281
婚姻法赠送 发布:2025-05-07 01:30:10 浏览:867
离退休老干部学好用好民法典 发布:2025-05-07 01:30:10 浏览:713
2013年行政法50题 发布:2025-05-07 01:18:34 浏览:304
n号房换法官 发布:2025-05-07 01:17:53 浏览:481
北京法学招聘 发布:2025-05-07 01:00:19 浏览: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