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宗教与法治学术研讨会

宗教与法治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1-12-26 05:10:18

『壹』 王明清的学术交流

1.2006年10月24日参加〈吉林省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建设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2.2007年11月26日-12月3日,参加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承办的〈当代中国政府与现代政府理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贰』 怎么样写互动

流波老师您好!

读了您的大作《源》这本书之后,对您的学识涵养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敬佩! 不禁对您的生平感到好奇, 能否请 老师在繁忙之余播点空回个信介绍一下。感激不尽!!
台湾读者剑鸣敬上 2009.9.11

ps.告诉老师小秘密,由于您这本书实在太精采了,我还多买了二本回来珍藏^_^

Sent: Monday,September 14, 2009 10:53 AM
Subject: 回复: 流波老师您好!

台湾剑鸣您好!承蒙关注,我的生平在《源》书的作者介绍中,虽然简单,却为实在,请多体会!
流波

2009年9月15日,周二,上午10:08
流波老师您好:

透过研读《源》这本大作后,对 于 老师的生平和生长背景的经过过程很感好奇, 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当中能够培 养出像 老师这般的学识和涵养,可否敬请老师就 个人成长的经历过程较为详细的介绍一下(虽然您的作者简介有稍作介绍)。

ps:我们有一群对老师这本书相当崇拜敬仰的读者在研讨《源》,一直希望能够较为详细的了 解 老师的生平和成长过程,以满足崇仰之情,我们是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者。

2009年9月15日 周二下午6:58
“我们是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者”,这就是我们相通的心灵。剑鸣,告诉朋友们,我们共同努力,澄清历史,恢复中华,用无与伦比的中华文明重建中华伏羲神糯全球大九洲!

关于我的成长经历和书的写作过程,我陆续写点告知!流波

Sent: Wednesday,September 16, 2009 9:59 PM
Subject: Re: 回复: 流波老师您好!

剑鸣,你们提出的这个请求,还着实让我有点为难,为什么呢?因为说来呢,我本人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地方;不说呢,又辜负了你们这样热诚的情意。下面我就结合《源》一书的写作过程谈点话题。

一、对小时候的一些简约记忆

听外祖母、父母说我小时候非常顽皮也聪明,说我刚会说话时,就指着窗外一棵开花的树说是妈妈,指着另一棵没开花的树说是爸爸,这让他们记忆犹新,常做为惊异事件而提起;三、四岁时就学会认不少字,报名读书是大人背着去的,报名老师认为太小,故意逗乐问你出身是地主还是贫农,我当然分不清好坏说是地主,逗笑大家,结果也是亲人们拿来开我玩笑的口实;父母是新中国的基层普通工作人员,父亲15岁当炮兵入朝碰巧和谈,复员后成为共和国的基层干部;母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大中专生,后来当供销社营业员和中学老师。由于父母忙,常将我寄托于外祖母家,由于顽劣,常讨外祖母打,反抗,一次在小岗上躲藏一夜,让外祖父祖母那个急呀,迫使外祖父祖母改变待我方法;外祖母家生有11子女,解放前死去两个,活来的九子女解放后参加工作的达七个,只有两个大姐妹在农村。外祖母家有不少书,故较小时蒙蒙忳忳找来一些古典如东周列国志、说岳全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读,似懂非懂;印象非常深的是,我从小就喜欢毛主席诗词,虽小却似乎通灵诗词的那种经天纬地的气概,曾模仿填词, 好象是立志要将苏联侵占我北方的领土夺回来,还要挥师越过乌拉尔山;记得读小学时,萌发了到母亲的单位租间房子闭门写长篇小说的想法,当时还仿佛是真的,信念非常坚定,扯得大人们又喜又惊的,这孩子是中邪了么?上初高中时看到了西方的一些小说,印象深刻的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基督山伯爵,克里斯朵乎、巴黎圣母院等,被克里斯朵乎的音乐天才所折服,当时也写了词,自己哼出调子,还私下唱了许久,写的内容大概是说远大的理想、若谷的胸怀、严峻的时候,交呀么交织在一起,要把那奔腾的情感,化作那长江的流水,飞越山岗、飞越平原,飞向太平洋!

流波老师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我们真是感激万分,站在老师您现在的地位和情境设想, 您愿意热情的为我们这一批无名小卒的读者回复如此热情洋溢又完善祥细的信件, 令我们的内心澎湃不已。

从老师的来信介绍中,对比我们与老师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 真是有很大的不同,伟大的人在小时候总是有一番不同的天资禀赋。

希望能够继续收到老师的回信,了解老师后来的经历发展。

万分感激!!!

一群台湾读者敬上2009.09.18

2009年9月18日 周五下午2:38
呵呵,谢谢!希望也寄回你们读《源》的体会和你们研讨的文字,我们互动。

Sent: Saturday,September 19, 2009 3:08 PM
Subject: Re: 回复: 流波老师您好!

二、由自由主义者向民族主义者嬗变

我成长在毛泽东时代,从小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长大后保卫国家,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做贡献。人们思想单纯,友善。记得小我几岁的妹妹在路上拾得5元钱,要知道,在毛主席时代,5元钱就能让一个人生活大半个月;妹妹小,要把钱拿回家,做哥哥的这个时候的正义感来了,为此还骂了妹妹,去交给学校老师。由于看三国演义等,也幻想长大后有桃园三结义的事情,希冀一番大事业幂幂之中走来。

然而现实是实际的,成长过程也充满了当时的感受:变幻和孤寂。总感觉父母为工作,这一年在这里,过一年就调往了百十来里的地方,一个时期在县城,一个时期到了公社(乡镇);由于上学的缘故,于是又常常将我们小孩寄在人家家里,在较小的心里产生不安情态。这个时候,父亲大度、粗犷、幽默的性格和母亲谨慎、多愁、严谨的性情交织体现出来。记得在一家寄居,在大家面前是活泼、安详;但不知怎么,较小的年纪很伤感,常在蹲厕所时掩面哭泣。曾与一童年交往,讲好是几点在什么地方交换连环画,结果对方没到,于是很长一段消除误会才重归于好。1976年9月的一天,母亲与我从街上买菜,忽然听到广播响起异常的声乐,我看到母亲突然坐倒地上大哭不止,买的菜也撒落一带,着实让我大惊和大惑不解,镇静下来才知道是毛主席逝世了,这个景况定格脑海永生难忘。因为在那个时代,毛主席是真的不能死的呀!也正是这样,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更加深深植入心路历程。

毛主席的逝世,大陆进入改革、混乱的年代。就如潘多拉魔盆被打开了,在“拨乱反正”大背景下的各种毛泽东时代沉寂的东西不断泛起,社会道德开始沦丧,安定的社会格局完全打破,打、砸、抢、杀在神州大地全面开花。上个世纪初第一次“严打”,几十万青少年撞了抢口,从此一直“严打”到今天。尤其是社会思想、理论、文化领域的平庸化、西化,民族的正义感、社会的正义感丧失殆尽,中华民族的脑子出了大问题了。可以想象,做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陆文科大学生是怎样如饥似渴、囫囵吞枣的吞噬着西方的政治理念、哲学观、思想,从古典到现代、从文学、哲学到美学等等多有涉猎。

历史呢?一天,终于想起要找一本西方人、剑桥呀什么写的世界史来读读。啊哟,这一读可不得了,人类历史仿佛都是西方在主宰?西方人就是上帝的“娇子”?不行,也许是这本的编写者太“西方中心论”;找了几种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写的,都差不多一个调子,甚至他们对基本形成定格的中华四大发明都是轻描淡写,实际也是西方演进后才彰显成果,等等。这让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从此开始中华文明的较深层的尤其是更古老时段的关注,对中西同期历史时代进行对比思考,对现有的“西方中心论”下的中西历史书进行自己的思路研读,逐步发现历史不是如西方人所描绘的,隐隐约约感觉到中华文明就如一座无边无际的山开始横亘在眼前。

从此我走出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羁绊,回过头来审视中华文明文化的无穷底蕴。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终于没有遗失方向,浪子回头金不换,我完成了由自由主义者向民族主义者的嬗变。

2009年9月24日,周四,上午12:17
流波老师您好:

最近由于朋友老婆生产,大家忙得一团糟,所以这么晚才给您回信,实在很抱歉。 由于我们这一群读书小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这一方面的文化特别感到兴趣, 而这一高度成熟的文化是来自于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素养而发展出来的,但是这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绝对不可能是世人所认为的只有短短五千年,我们对这一历史事实 感到很疑惑,在这一历史方面的领域里,我们也阅读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书籍和期刊论文,但 一直没有读到相关总结性论断方面的书籍,当在网络上读到 关于 老师《皇皇中华》一书相关 性的论点后,一直祈盼老师的大作问世,等到我们拿到《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这一 本书籍开始研读时,内心的激动真是澎湃不已,这一总结性书籍的主要论点,让我们找回了 我们的根源,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背景非常重大,由此我们才能进一步建立中

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意识型态,真是感 谢流 老师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帮助。

最后,还是再度感 谢流 老师的回信,让我们得以了 解 老师的成长经历和发展过程,希望能够再度收到老师的回信,万分感谢!

一群台湾热情的读者2009.09.24

PS.关于我们研讨的方式和心得,我们将会陆续整理回信给老师,感 谢 老师的关心。

Sent: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8:12 PM
Subject: Re: 回复: 流波老师您好!

三、由民族主义向爱国主义的升华

嬗变后的我,就如一条草原上开始出动捕食的猫科动物,警惕的巡视着周边的动静,一有风吹草动后的时机,就会毫不犹豫的猛扑上去。我以一种完全逆向的思维读上古史,对距今2000年以上的考古发现会有莫名的冲动,对神话中的一些文明文化的神奇有了另一番感受,对古今中外的人类未解之谜少了神秘多了明晰的思考,我想,我的精神在升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射雕英雄传在大陆的热播,金庸、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开始流入大学校园,立刻成为大学生如饥似渴的课外读物。当时已有名气的一些大陆文化人断言说金庸小说只能是街头巷尾的读物,不可能走上神圣的大学殿堂。而我呢,却被金庸小说中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构思、博杂的内涵、浑厚的文化所深深折服,强烈感受到金庸作品寓中华文明文化于武侠、就中华爱国情怀于武功的精妙,坚信金庸作品将在不久的将来会全面走向大陆的各个阶层,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市民还是教授。而这样的判断,来源于我和金庸作品的相同的爱国情愫和对中华文明文化的感知。

通过涉猎,我看到了西方一些正义学者实事求是的对中华文明文化的一些研究,其中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给了我思考的巨大鼓舞。我还看到一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说,西方一些求真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华文明文化时,双手都在颤抖,因为他们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中华文明文化的真正的悠远和无边无际。

而八年西藏工作,使我的中华民族整体观深入心脾,中华民族主义开始向中华爱国主义倾斜。我时常认真的初看细看藏族学生,绝大部分完全是内地模样,所不同的是由于高原紫外线长期灼热而紫黑,而刚生出来时与汉族无异;当然,有部分有异族婚姻模样,头发等因饮食因素有圈发现象,等。

1995年,我从西藏回到内地。1998年,我看到了一则喜人的消息:“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提出了“中华文明史可追溯到万年前”的论点;有关学者起草了《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该建议书已得到了海内外百余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的签名并公开发表,同时向全世界华人发出了呼吁:希望大家来了解这一工作,支持这一工作,都知道中华文明一万年。不久,我写了“为‘一万年’鼓与呼”的文章发表,自觉的兴高采烈的加入到这一“中华文明一万年”的工作中来;后来,我又陆续写了“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新世纪 需要重新思考、认识的两个基本问题”等文章,开始了对中华文明文化的思考,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为创作《皇皇中华》(《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的前身)一书进行前期的预演。

2009年9月29日,周二,下午1:01
流波老师您好:

再度感谢您的回信,每次阅读您的回信都有一种回顾历史的感觉,这种感受和体验会让自己重新检视自己过去成长的岁月,以及回顾当时走过的成长痕迹,这样子的过程可以让自己重新再度成长起步,这种让内心温暖感动的感觉会让自己累积生命的活力。

从这一次老师的回信中,知道老师过去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发现这一特点似乎是构成我们大家共同的体验,想当初在国小四年级十岁时,第一本阅读的武侠小说就是金庸所著的《射雕英雄传》三部曲第二部曲的《神雕侠侣》,当时读到杨过与小龙女的千古幽情,真令人柔肠寸断,到读至杨过与郭靖探讨的侠之大者,更是让人缅怀不已,在这社会上太需要像金庸所著的这一类武侠小 说。记得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曾对金庸所著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做了一首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鸯。」在对联里每一字刚好对应一部小说,同学朋友都在努力竞赛阅读,看看谁能够最快完成这一首对联,回忆当时的情境,内心里充满了青少年的激情。想必老师在当时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一定比我们多很多, 毕竟以老师的立场和观点所看到的总是跟我们不一样。

在最近老师的回信当中,了解到 老师过去的想法和感受,对老师创作的背景和动机有很大的感触,这些转折在老师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大的契机所引动的启发,这些启发在我们身上是很不容易看到的。另外,在老师所创作的《源》这一本书前面的「作者简介」里,有提到老师 「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火红岁月;援藏八年,将青春热血抛洒高原;高教八载,寓中华文明文化于日常教育而为荣为乐。后从事 地方人大工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想请问老师:一、老师提到的「成长于火红岁月」,是否指老师曾经历过十年文革岁月?在这段岁月里老师有何感受和想法?二、老师提到的「援藏八年,将青春热血抛洒高原」,是指当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西藏那段时期的岁月吗?在当时老师的援藏经验里有何感受和想法?三、老师提到的「高教八载,寓中华文明文化于日常教育而为荣为乐」,是否指老师在大学任教时期是以教授中华文明文化课题为主的专 任 老师?在这一时期,老师是否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转折影响老师的研究发展方向?就以上三个方面,不知道是否可以了解老师一些相关性的想法?由衷感 谢 老师,期盼再度收到老师的回信,万分感谢!

一群台湾热情的读者2009.9.29

Re: 回复: 流波老师您好!2009年10月5日 周一下午2:08

四、追求真理!澄清迷雾!还原中华!

正如你开始写信告诉我的,说你们对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表示疑问,总感觉中华文明的积奠远远超出今天历史界、知识界这个基本的共同的认识,但又一时找不到理论和其它的依据;所以当你们在网上看到我的《皇皇中华》的一些章节的内容时才感觉到多么的欣喜,希冀这本书近快出版;而当真正读到《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一书时,才有了我们今天这种真诚的书信对话。这些事情的本身正好折射了今天中国和西方主体知识界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认识的极度误解和局限。如果说西方知识界对中华文明的误解和局限是近百年来“西方中心”论指导下的必然,则中国知识界这种对自己文明文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不断出现的众多七八千年和上万年的远远超出了西方理论涵养的什么“石器时代”遗址的范畴的文明文化遗址时而没有任何研究的突破和建树,才使今天中华文明文化和人类文明文化的研究还继续在迷途中折腾是多么的令人不安和伤心,又加上“黄河中心论”的羁绊,中华并人类文明文化的“澄清迷雾、还原中华”的历史使命艰巨而又长远。

那么,又是什么理念和依据使我如此坚信自己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史源的认识是相对的真理是相对更符合历史的真本的呢?我的答案也许会让你们吃惊:西方中心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实恰恰是这个近百多年来流行了直到今天还在流行的“西方中心”指导下的研究成果,论证了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始祖地位。一百多年来的西方中心论成果研究,说中华文明来自古西亚、中东或北非文明,主要说中华文明是古苏美尔文明或古埃及文明或古中东文明的西东迁等等,说他们的人种都是一样的,都是黑眼睛、黄皮肤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上古时代,从中华到今天的几大洲曾经有一个大文明文化圈,被命名为巨石文化圈,这个时期俱有高度的数理天文知识和操类似于今天长江流域及以南方言的共同的语言,尊尚巨石而形成宗教崇拜;研究表明现今几大洲都是类似的古老的宇宙产生和人类产生的传说、洪水灾难故事等等;上中古时期相同的象形字的全球显现等等......好了,有了以上共同的研究认同和成果就足够了,就让我完全有了信心加上考古来说明中华文明文化的人类源头不二的理由凭据了。

正如我在《源》一书导言和第二章中阐述的,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要说是人类文明最早文明的发祥地,起码具备的条件是:一是所发现的文明遗址时代最早,二是文明不是孤立的、突发的断头文明,三是具有连续性、向周边扩展性等基本特点。过来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受“黄河中心论”的掣肘,而且将中华文明定格在商周时期,如此一来,中华文明的起点就只有三千多年了,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这几个古老文明到底谁的文明更加古老,就让考古来说话。我们说苏美尔人创造的最早的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和古埃及在尼罗河上创造的最早的农业文明大体时间是差不多的,距今约五到六千年,而且我在书中还夸张地将他们的上限延伸到7000年又怎样?结合考古成果综合分析,长江流域以湖南道县玉蟾岩(公元前2.05万~1.65 万年之间,年代数据见董立章《三皇五帝史断代》第 512页)为人类最早农耕文明遗址,相继发展开来的是江西万年仙人洞(距今1.4万年)、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2万~0.8万年)、浙江上山(距今1万年)等上万年水稻农耕文明,彰显长江流域水稻农耕文明向周边推移扩散的态势。

而上万年前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都还基本处于蛮荒阶段,更遑论其它地方了。既然我们说另三大文明比起中华文明的发端时间相差如此之远,那是不是可以判断这几大文明也许就与中华文明没有多少关系呢?当然,如果这些文明无论是从形态到内涵毫无相似关联或只是偶有相似关联,我们则完全可推测这些文明也许是各自分别发展而来,或是间或有影响而已,其文明并没有一个根本源头或者母子关系问题。但事实正好相反,这些文明不仅形态上相似,内涵上更有许多关联。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史前、上古文明有一个总根总源,这些文明的人种、天文地理知识、图腾崇拜、象形文字等都与中华史前、上古文明相似关联。而且一些看似难以解释的如一些海洋孤岛中发现的史前文明、上中古文明,以及巨石阵、巨石人像头像、神庙建筑、象形文字、高超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等等,只要联系到了中华史前、上古文明的全球传播就迎刃而解。我们今天知道,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的形成都呈突然性断代性特点,它们的制陶技术、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图腾崇拜、生产生活习俗等等都与中华文明相同或相似,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长江流域农耕糯民最初的原始图腾崇拜之一就是石头,又处于母系社会,故把石头比作伟大的母亲,叫“萨母”,形成萨姆崇拜。南方古音“石”为“sha”,就是“萨”,“姆”就是妈妈、大巫婆、大祖母,萨姆崇拜后来发展成萨满教,在北方、中亚一带发扬光大。人类最早的长江流域中游水稻农耕文明向东、向南形成长江流域和东亚南亚广大的水稻农耕萨姆区,向北形成中原旱作农耕萨姆区和中亚游牧萨姆区。南方水稻萨姆文明、中原中亚旱作游牧萨姆文明又相汇于西亚、地中海沿岸。这个过程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以四大古文明为主体的众多文明文化。

这个文明的流变路线图是这样的:

先分析向南向东发展的情况。中华南方水稻萨姆文明于万年前就向东向南传播,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亚(包括朝鲜、日本)发展,因气候适应,形成了东南亚比较纯正的水稻文明区;进而从东南亚沿路桥或涉海到了今天的澳洲并向海洋深处进发,海洋水位升高后也还相互迁徙形成今天看似孤立的海洋岛屿文明;同时,中华先祖向东通过白令海峡或天之浮桥岛(千岛群岛)或洋流一群群一波波前仆后继东赴美洲开拓文明,东北亚成为中华先祖开拓美洲、北极圈的中转站,从海上远涉美洲的先民部分留在太平洋岛屿上又强化了先达到的先民的文明。另一支向南亚进入印度河谷开花结果,产生了印度最早的文明;在印度河谷产生的农耕文明再向西发展,由伊朗高原扩散至地中海沿岸。印度半岛成为中华先祖开拓地中海沿岸的中转站,最后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基本上是同时代开花结果,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再分析向北向西发展的情况。中华南方水稻萨姆文明向北发展产生了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文明体系,炎黄时代后黄河文明因黄帝势力的逐步壮大而成为中华主体文明,也正因如此,才使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源头——中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水稻农耕文明被后来中华正统史书有意无意地忽视遗漏,才造成后来中华和世界文明史起源的混乱;另外向北还产生了保持更多原始萨姆崇拜特性和游牧特点的东北亚(东北亚文明部分与东南亚纯正的水稻文明区交叉,如朝鲜、日本就是水稻农耕文明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中亚、西伯利亚文明,这些文明在中华北部、中亚几经折腾后转而向西同样到达西亚地中海沿岸,但他们却不再似南线的农耕糯民带去的是文明的和平创造,而多半变成了凶悍善战的游牧民族,有着文明传播与野蛮掠夺的双重身份;又炎黄时代白民、黑民因黄帝势力对炎帝势力的逐步压制打击而从中华西面、西北面“震荡”出来后,也加入到西徙的进程中来,才形成了古西亚、地中海沿岸你刚唱罢我登场的战争杀伐史况。欧洲文明就是在古西亚、地中海沿岸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了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在此之前,中华先人已在欧洲大陆及大西洋中开拓文明,留下巨石阵、太西洲国等遗迹和传说等。

大量的史料表明,中华先祖从2万年前左右就开始了全球性开拓,到15000~8000年前的中华伏羲、神农时代,中华文明和人种已几乎遍及全球,是为中华全球一统大九洲时代。故无论是古印度、埃及、西亚、美洲或是西方的神话祭祀、图腾崇拜、天文地理亦或《圣经》故事的源头都可从中华文明中寻找到最初根蒂。

问题是清楚了,但要改变近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在“西方中心论”和国内“黄河中心论”指导下的中华文明文化和人类文明文化史观、历史研究的现状,其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源》一书的出版过程时间跨度近三年就是见证。因此说,我们澄清历史迷雾、还原中华本来面目的任务艰巨,任重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叁』 王杰的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情况


2000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北京)”、“海峡两岸儒家文化与经典诠释理论研讨会(2000,北京)”
2003年:“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黄山)”
2004年:许衡思想学术研讨会(2004,焦作)、“第八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长沙)”
2005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2005,西安)”、“儒学与东亚人文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北京)”、“第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2005,贵阳)”、“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2005,宁波)”、“儒家中和思想与世界和平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北京)”
2006年:“儒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日照)、“中唐以来思想变迁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2006,天津)、“儒学、儒教与宗教学”学术研讨会(2006,北京)、“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2006,合肥)
2007年:“儒学·人与自然学术研讨会(2007,青岛)”、“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2007,武汉)”、“综合创新与中国现代哲学的走向”(2007,天津)、“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2007,北京)
2008年:“王屋山道教文化研讨会(2008,济源)”、“国际儒联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2008,广州)”“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2008,北京)”
2009年:“全国首届孟学学术研讨会”(2009,徐州)、“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9,北京)、“海峡两岸儒学与中华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2009,北京)、“中华母亲节高层论坛”(2009,乳山)、“国际儒联第三次普及大会”(2009,莱西)、“安乐哲尼山论道”(2009,山东)、第十六届世界中国哲学大会“(2009,台湾)、 “儒释道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延边)、“纪念孔子诞辰2560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北京 曲阜)、第十一届东亚实学研讨会”(2009,韩国)、“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广东)、”百年儒学学术研讨会“(2009,广东)“国际儒学高层论坛”(2009,北京)
2010年:“心学的特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0,北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2010,北京)、“国际儒联第三届普及工作座谈会”(2010,江苏)、“先秦儒家思想精华研讨会”(2010,上海)、“弟子规与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山西)、“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10,台湾)、“国际儒学高层论坛”(2010,北京)、“领导干部与国学普及座谈会”(2010,北京)、“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座谈会”(2010,北京)等国内外高层学术研讨会40余次,并多次担任会议主持、主题发言、会议点评人、大会总结发言。
2011年:“第十一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鄂尔多斯)、“钱穆与新亚——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2011,山东)、“两岸三地高校《四书》教学研讨会”(2011,广东)、“国际儒学高层论坛”(2011,北京)。
2012年:“慈孝文化与道德重建”学术研讨会(2012,山西)、“儒家的经世致用”学术研讨会(2012,四川)、第五届国际儒学大会(2012,山东)、“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 2012,澳大利亚)、“孝廉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2,湖北)
2013年:“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深圳)、“第十二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2013,日本)、“儒学与少数民族文化研讨会”(2013,宁夏)
2014年:“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山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2014,山东)、“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山东)、“历史哲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德国)、“儒释道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2014,南京)、“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北京)
2015年:实学视野下的“三严三实”学术研讨会(2015,北京)、秦皇岛第三届国学论坛(2015,秦皇岛)、第四届海峡两岸儒学论坛(2015,山东)、2015国学高峰论坛(2015,海南)

『肆』 沈岿的发表文章

· 论怠于履行职责致害的国家赔偿[2011.06.19]
· 风险交流:法治政府与传媒[2011.05.08]
· 《国家赔偿法:原理与案例》自序[2011.03.03]
· 拆迁补偿原则有望城乡统一[2010.12.13]
· “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实务研讨座谈会”上的发言[2010.12.11]
· “拆迁变法”需要推进系统改革[2010.12.03]
· 师东兵是怎样炼成的[2010.11.15]
· 《公法变迁与合法性》之序[2010.05.03]
· “开门立法”演进之我见[2010.03.30]
· “整肃”+“大赦”?重庆治警猜想[2010.03.23]
· 暴力拆迁背后是一种城市化帝国主义[2010.01.17]
· 征收·补偿·拆迁:各归其位[2009.12.11]
· 反酒后驾车之路要走多远?[2009.10.17]
· 信用惩戒不是漫天飞舞的剑雨[2009.09.17]
· 法学荣耀的艰难守望[2009.07.22]
· 反思食品免检制:风险治理的视角[2009.06.05]
· 故乡在沦陷?如何拯救?[2009.02.10]
· 反歧视:有知和无知之间的信念选择[2008.12.17]
· 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2008.12.17]
· 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下)[2008.12.17]
· “法政思想文丛”-《宪治与主权》学术研讨会发言记录[2008.07.04]
· 国家赔偿:代位责任还是自己责任[2008.04.28]
· 司法解释“民主化”和最高法院的政治功能[2008.04.28]
· 受害人故意伪证的国家赔偿豁免——基于司法实务的考察[2008.04.24]
· 司法解释担负政治使命?[2007.09.24]
· 二十世纪美国法律思潮与新公法运动[2007.01.03]
· 行政行为公定力与妨害公务——兼论公定力理论研究之发展进路[2006.11.28]
· 《行政国的正当程序》译者序[2006.11.27]
· 解析行政规则对司法的约束力[2006.05.23]
· 由行政自由裁量权看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读《美国行政法的重构》[2006.01.13]
· 公共行政组织建构的合法化进路[2005.10.07]
· 暴力后的和解,为什么?如何可能?——读《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随感[2005.08.05]
· 试错改革的宪政结构和政府德性之略论[2004.10.14]
· 21世纪行政法(译文)[2004.10.14]
· 收容遣送之后……[2004.10.14]
· 试错改革的宪政结构和政府德性之略论[2004.10.14]
· 因反思、开放而合法[2004.09.27]
· 《谁还在行使权力》(主编)[2004.09.27]
· 行政诉讼确立“裁量明显不当”标准之议[2004.07.28]
· 因开放、反思而合法[2004.07.28]
·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司法裁量的空间与限度[2004.07.28]
· 准政府组织:一个新的研究题域[2004.05.31]
· 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2004.05.31]
· 1949年以前行政法学研究梗概[2004.05.31]
· 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2004.05.31]
· 走进汽车森林的人……[2004.05.31]
· 利益参与、信赖保护同比例合理——城市规划制度完善之原则[2004.05.31]
· 学会在高雅的审美中生存[2004.05.31]
· 准政府组织:一个新的研究题域[2004.05.31]
· 复杂的行政合法化原理和技术——《美国行政法的重构》评介[2004.05.31]
· 偶然事件的伟大创举——美国宪法第一案之启示[2004.05.31]
· 讨伐制度更为重要[2004.05.31]
· 以生活经验贴近法律——红绿灯下的法律思考[2004.05.31]
· 1949年以前行政法学研究梗概[2004.05.31]
· 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2004.05.31]
· 讨伐制度更为重要[2004.05.31]
· 以生活经验贴近法律——红绿灯下的法律思考[2004.05.31]
· 复杂的行政合法化原理和技术——《美国行政法的重构》评介[2004.05.31]
· 学会在高雅的审美中生存[2004.05.31]
· 利益参与、信赖保护同比例合理——城市规划制度完善之原则[2003.11.23]
· 走进汽车森林的人……[2003.11.23]
· 偶然事件的伟大创举——美国宪法第一案之启示[2003.11.23]
· 从收容遣送到救助:旧制度与新制度简评[2003.06.25]
· 深以当下个体生命为切——一个学人的孙志刚案备忘[2003.06.25]
· 警惕以共和国纳税人的钱袋袒护邪恶[2003.06.25]
· 制度试验的名与实——简评首例法官“弹劾”[2003.06.25]
· 质疑缺乏理智的冰冷计算[2003.05.24]
· 生命中不能排遣之宗教情结——关于理性与激情思考的又一维度[2003.05.24]
· 宪法的美丽、权威和适用[2003.05.24]
· 个体生命如何获得制度的尊重——点评周起财案[2003.05.24]
· 《美国行政法的重构》(翻译)[2003.05.24]
·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宪法第一案”存疑[2003.05.24]
· 色情、隐私、邻居和警察[2003.05.24]
· 蹒跚前行:行政诉讼与中国人权保障[2003.05.24]
· 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中国宪政的精神出路——读《超验正义》有感[2003.05.24]
· 敬畏生命的制度出路:呼吁人本主义的宪政[2003.05.24]
· 质疑缺乏理智的冰冷计算[2003.05.24]
· 色情、隐私、邻居和警察[2003.05.24]
· SARS拷打之下的“各自为政”[2003.05.23]
· 制度变迁与法官的规则选择——立足刘燕文案的初步探索[2003.05.23]
· 法治和良知自由:行政行为无效理论及其实践之探索[2003.05.23]
· 对付随地吐痰陋习:补道德约束与惩戒法制之遗[2003.05.23]
· 政治理论视角中的公法——《公法与政治理论》简介[2003.05.23]
·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个性化研究之初步[2003.05.23]
· 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2003.05.23]
· 公立高等学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维度[2003.05.23]
· 界定权利的时代[2003.05.23]
· SARS拷打之下的“各自为政”[2003.05.23]
· 对付随地吐痰陋习:补道德约束与惩戒法制之遗[2003.05.23]
· 界定权利的时代[2003.05.23]
· 制度变迁与法官的规则选择[2000.11.13]
· 《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2000.11.11]
· 扩张之中的行政法适用空间及其界限问题——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引发的初步思考[2000.11.11]
· 扩张之中的行政法适用空间及其界限问题[2000.11.07]
·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个性化研究之初步[2000.10.25]

『伍』 田薇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伦理学、基督教伦理与儒家伦理比较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清华大学985项目“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及其现代意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世界文明论研究”、清华大学文科振兴基金项目“超越之维——宗教伦理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个人著作3部,合作撰写5部,合作翻译4部,发表学术论文90篇,并获教学、论文、翻译多种优秀奖项。
代表性著作 : 《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河北大学出版社,保定,2001济《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华夏出版社,北京,2000共济《世界中世纪宗教史》(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公司,北京,1997
代表性论文 : ??1、精神生产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中的地位《哲学动态》1987、10??2、精神生产与社会文明《教学于研究》1992、4《伦理学》1992、9转载同济西苑??3、康德哲学陷入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根源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1994、2《外国哲学》1994、12转载??4、论精神生产的历史形式及其特点《郑州大学学报》1994、4《伦理学》94、11??5、中西哲学的分殊与融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5《新华文摘》1994、11《外国哲学》1994、10??6、关于经济与道德之间的二律背反问题述评《中州学刊》1994、2《伦理学》1994、5转载收录《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中国科学院龙门书局、科学出版社1996《中国改革成果通报》红旗出版社1997《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报道杂志社1999??7、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现代文明和健全人生的意义《道德与文明》1995、2《精神文明建设》1996、1转载北京高教哲学研究会第7届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5辅导??8、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波普的“世界3”《宁夏社会科学》1995、5??9、本体论的转换、沉浮及其社会文化根源《郑州大学学报》1995、6《哲学原理》1996、2??10、论人生存在的哲学意蕴与哲学塑造《清华大学学报》1996、4转载于《哲学原理》1997、2;《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1999??11、析雅斯贝斯的文明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1《外国哲学》1998、3??12、雅斯贝尔斯对于西方科技时代的批判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1998、3??13、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教学与研究》1999、4《外国哲学》1999、6??14、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江海学刊》2000、1??15、中世纪宗教文化观念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16、西方中世纪宗教文化形态的三大起源《清华大学学报》2000、3??17、后现代主义与新儒学、现代化及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教学与研究》2000、11《中国哲学》2001、2转载,获全国教育发展科研论文二等奖,并载入《中国教育发展论坛》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18、以“无用”为“用”:传统文化的命运及其开展《新视野》2000、6,获北京高教哲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19、试论基督教和科学的关系――从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谈起《学术月刊》2001、2《宗教》2001、5转载??20、本体与境界:中西哲学之比较与沟通《学海》2001、3??21、关于中世纪的“误解”和“正名”《清华大学学报》2001、4??22、基督教信仰文化取代古典理性文化的必然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23、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的二重性《新视野》2001、4??24、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历史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25、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中州学刊》2002、2??26、20世纪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思潮诌议《天津社会科学》2002、1??27、自由主义再释义《哲学动态》2002、5??28、从人性论的差异看中西政治哲学理念的分殊《东岳论丛》2002、2??29、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与王阳明“致良知”――关于中西不同伦理学传统的一个个案研究《清华哲学年鉴2001》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30、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道德哲学《清华大学学报》2003、1??31、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内在逻辑――从古希腊哲学看理性通往信仰的道路《清华哲学年鉴2002》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32、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33、罪舆爱――基督教伦理的基本品质美国《恩福杂志》2003季刊??34、基督教的博爱观及其现代处境下的意义《基督教舆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

『陆』 中国政法大学的学术研究

自建校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的论证、研讨,直至最终通过,国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几乎全都存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身影。
仅从1978年复办至2000年,该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钱端升教授任“1954年宪法”起草顾问委员会主席,并率领学校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的多位学者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担任中国民法典起草立法专家小组组长;陈光中教授担任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巫昌祯教授担任婚姻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学校在共和国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仅2006年一年,学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机构的委托完成了《合伙企业法》、《反洗钱法》、《反垄断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多项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议稿。 在法律思想与法治理念方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港、澳、台地区司法制度研究 ,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学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
国家法治建设放眼于世界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需要建立有比较眼光和能力的科学研究平台,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开展德国法、美国法、欧盟法、日本法、韩国法的学术研究,开启了中国国别法学和比较法学研究的先河,不仅培养了在一批相关领域和相关国家享有盛誉的学者,而且推出了对国家进行跨国法治借鉴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在价值哲学、人民币汇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问题,社会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学、学术批评等领域在全国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截至2015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 ,与最高人民法院、 国土资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报社等部门共建的研究中心数十个,各类在编校级科研机构10个、法学类科研机构数十个。2013年,学校主导成立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一批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建设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
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
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
法律史学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学术论坛
学校开设有博闻论坛、名家论坛 、校友论坛、大使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学术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博闻论坛是学校一项历时长久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赞助、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校学生会承办,每一期论坛将邀请全球各领域的顶尖大师、当今时代的领军者作为嘉宾,通过与学生心对心的交谈分享人生传奇,讲述成功圣经。在这里,有巅峰思想的波澜壮阔;在这里,有妙语连珠的非凡智慧。
博闻论坛于2007年开办,已成功举行数十场,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运动员、政要等各领域的顶尖大师、时代领军者作为嘉宾,为法大学子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不仅提升了学校学术活动的层次,也更好地增进了校园学术文化的氛围。
馆藏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该馆不仅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法律文献与学术著作,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自晚清以来的各类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规、判例辑纂等。校图书馆分设于学校的学院路校区和昌平校区,其中昌平主校区图书馆分为文渊阁和法渊阁两个分馆。
学术期刊
《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7年9月创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担任主编。

『柒』 共产党员可不可以参加宗教学术研讨

要看是什么宗教,广为人知的,积极地,具有正能量的宗教是可以参加的,宗教的学术研究有时也是很有益的,并且国家尊重民众的自由,所以,你应该是可以去的。

『捌』 七五普法规划对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法治宣传教育的要求

规划提出,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内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容
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
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开展有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突出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

『玖』 司佳的学术会议交流

2005年3月美国亚洲学年会AAS Annual Meeting, Chicago, USA, Graate Student Indivial Paper Presentation(学会评审研究生优秀论文独立发表)
2007年3月美国国会图书馆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Robert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March 14-16.
2007年12月中山大学“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3月澳门历史学会“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Macao.
2008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 Edinburgh, UK.
2008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 HK.
2010年6月四川大学“中西比较视野下的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0月日本关西大学“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Osaka, Japan.
2011年6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十六世纪以来的世界宗教与文化”暑期研讨班三次专题授课
2011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Yale University, USA.
2011年10月代表复旦大学外事访问团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题演讲两场
2011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出版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复旦大学“新文化史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6月复旦大学“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4月复旦大学中华国际文明中心工作坊“基督宗教与上海社会,1840-1949”
2014年6月The Eighteenth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2014年10月11-12日山东大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17-18日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第二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

『拾』 汪小洋的学术成果

《牡丹亭》叙述语法探讨,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邓志谟《铁树记》的另一版本与来源,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
《试论汉画像石的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两个世界的神仙系与汉画像石的宗教品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孔望山摩崖画像宗教内容再探索》,文博, 2005年第3期;
《汉壁画墓墓主人阶层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汉画像石中的女娲》,文史知识,2007年第4期;
《宗教美术发展的人类学思考》,民族艺术,2007年3期;
《宗教美术的宗教行为性质思考》,艺术专访(被访),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
《试论宗教美术的仪式性质》,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汉画像石中佛像艺术风格考》,艺术百家,2007年第5期;
《汉代方士信仰的民间性质辨析》,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汉代墓葬绘画“宴饮图”考释》,艺术百家,2008年第4期;
《大学语文》和素质教育,江苏高教2000年第6期;
《试论西部开发中的移民课题》,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9期。 《汉赋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江苏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潘天寿》,古吴轩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科举文体研究》,合著第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主持,第一作者;
《古神话引》,合著第一,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合著第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上海市2008年度重点图书项目;
《百神图考》,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图说中国美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走进佛陀世界》,主编之一,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8年版;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齐白石随笔编校》,2007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叶浅予随笔编校》,合作(第一),2008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李可染随笔编校》,合作(第一),2007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热点内容
广东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录取分数 发布:2025-05-07 01:33:47 浏览:851
中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形式 发布:2025-05-07 01:32:31 浏览:995
行政法制的作用 发布:2025-05-07 01:31:06 浏览:545
婚姻法夫妻共债是多少条 发布:2025-05-07 01:30:21 浏览:384
道德经全文的翻译 发布:2025-05-07 01:30:20 浏览:281
婚姻法赠送 发布:2025-05-07 01:30:10 浏览:867
离退休老干部学好用好民法典 发布:2025-05-07 01:30:10 浏览:713
2013年行政法50题 发布:2025-05-07 01:18:34 浏览:304
n号房换法官 发布:2025-05-07 01:17:53 浏览:481
北京法学招聘 发布:2025-05-07 01:00:19 浏览: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