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根本
㈠ 思想道德素质关系中什么是根本
道德素质是根本,什么是道和德呢?道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常用天道、大道等词形容,通俗点说,道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走,女人十月怀胎等等。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按照道的原理原则,自己在改造自身和世界中有所得,就说这人有德,简单说顺其自然必定有所得。所以道德是最根本的东西,真正搞懂了,其它都不需要了。遵循道必然德,否则就是灾难和痛苦了。
可是人类的劣根习性使之困难重重,这就像小孩一样,越小要求就越严格。比如上小学中学需要受很多的约束,到了大学就少了,再上研究生,约束就更少了。人类的痛苦和灾难,其根本原因就是道德,看不懂道,于是不遵守道,结果无所得,无德。
思想素质是道德素质在思维意识上的落实和外用,如果道德素质喻为本体的话,思想素质就是其作用。通俗点说,思想就是现在所谓价值观,思想有正有邪,邪知邪见是负能量,正知正见才是正能量。论语上说: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可见思想素质最重要的无邪,就是拒绝邪知邪见,提倡正知正见,宣传正能量,这也是媒体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互联网发达言论自由,自媒体发达的今天,隐恶扬善,宣传正能量,发表正知正见犹为重要。
法律素质是思想素质之保障,对正知正见,正能量给以保护;对邪知邪见,负能量予以打击。就像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净网行动等都是法律保护和打击的具体行动。
政治素质是思想素质之外用,政治本质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齐家治国到最后天下太平和平是政治对待群体的作用,而修身就是思想对个体的作用。
㈡ 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特性是A.人文性B.综合性.C.思想性D.实践性。
为思想性,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
其中政治修养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2)思想道德根本扩展阅读: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规定: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
2、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㈢ 思想道德素质关系中,哪一个基础是哪一个是根本
思想素质是基础,道德素质是根本,政治素质是决定性因素,法律素质是保障。
㈣ 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是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立仁爱之心。有了仁爱之心,民族就会团结,国家就会强盛,事业就会发达,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就要牢固树立仁爱之心,因为爱是最好的老师、力量的源泉、做人的真谛。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爱的社会,让人人都有仁爱之心。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养求知之欲。建功立业,做好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智慧和智力支撑。必须大力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坚持在读书中明事理,在实践中获真知,在升华中悟规律,做一个有思想、有品位、有才学、有谋略、攻必克、战必胜的领导者。
(4)思想道德根本扩展阅读:
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就是按什么标准来修养的问题,伦理学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们往往把所谓道德上“完善的”典范,当作人们的道德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理想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理想人格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最集中的体现。判断一种道德理想是否进步,是以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否起促进作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修养
㈤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思想道德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道德,既有阳刚之气,也有阴柔之美。阳刚之气的集中表现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阴柔之美的表现是愈挫愈奋、永不言败的韧劲。中华民族是一个顽强的民族,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坚持下去。正是由于有这种坚韧的精神,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之一。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是血与火共舞的历程,是断头台与文明的较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和精神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是奋发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宽容的思想。
2.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有爱心等等。“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不学礼,无以立。”(杨庆存《新华文摘》2002.7.)
“仁”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礼智义信勇,也包括温良恭俭让等等。
饶宗颐认为,“仁、义”是中国人文传统的最高点。
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贡献。
各种文明,其道德规范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仁爱的思想。可以说,如果没有爱,人类就没法延续,文明就没法传承。西方文明始终强调“爱”的力量。美国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换言之,爱并非是每个人都能轻易体会的情感,只有那些具备了能够洞悉人之奥秘的知识、形成了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够爱。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1993年美国芝加哥签署《世界伦理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作重大原则,用以处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间的相互关系,乃至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和谐之道。
3.符合规律的道德要求。
“道”是什么?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遵循“道”,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就有“得”,就符合“德”,相反,就是不道德的。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指出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和顺应自然环境。老子提倡要返朴归真,保持婴儿赤子那种纯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精神状态,摆脱功名利禄的俗世烦恼;主张治国要符合规律,不能瞎折腾,执政就要顺任天道,合乎民情,不妄为,又无所不为;认为健康是精神的基础。老子问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摆错位置,要重视健康,珍惜生命,倡导回归自然。这个思想后来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看来只有回归了大自然,人们才能达到与他们为一的大同至乐的人生境界,实现宇宙间最高的和谐。老子以上的思想就是一种符合规律的道德主张。
4.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168页)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多古人都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孔子主张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独立。屈原的诗句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千古绝唱。陆游说,“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面对旦夕之间的宠辱骤变,从容表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当代著名作家梁衡也曾在《爱国的理由》中写道:“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三、现代化与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成果,也对中华文明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主要是与农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上层建筑。那么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还行不行呢?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起着什么作用呢?是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呢?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看法不一致。
一种是肯定的观点,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亚洲四小龙的现代化发展就是例子,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属于儒家文化地区,它们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华文摘》2002.6.)
另一种是否定的观点,认为,儒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保守、落后,是过时的东西,在今天已没有任何价值。“关于亚洲‘四小龙’是因为吸收儒家文化才发展那样快的说法缺乏根据。这些国家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借助了现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借助于什么儒家思想。”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依靠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取得成功。
笔者的观点是: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是要经过一种改造扬弃创新的过程。理由有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是土壤。
一个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这是理解世界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积累就是传统。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它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早已渗透到了华夏民族百姓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动中。
然而,思想史上的任何一个学派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也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继承与创新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新思想的产生是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果。(蔡德贵《新华文摘》2000.10.)
2.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有缺陷。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忽视自然科学。我们至今都没有像西方科学那样发现关于自然科学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此我国在科学发展上落后了。此外,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不足。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公民”的概念,也缺乏现代的法制精神。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要想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既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治的长处,又要学习西方重视法制的优点,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继承批判传统文化道德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青春,中华民族再次辉煌。
3.文化的实质是变。
按照《周易》的思想,世界上一切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东西,惟一不变的是“变”。因此,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变”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是惟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是善于以变应变的民族。以儒家思想为例,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贯不变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孟、荀之儒;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宋明两朝,产生了程朱理学之儒和陆王心学之儒。对于“四小龙”经济起飞时代的儒学,学者称之为外儒内欧式的儒学。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就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新时代,要有与这个时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把传统文化搬来就行了,要不断地变,不断地创新,才能有生命力。
总结历史的经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够在实现现代化的事业中发挥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但是,这要有个条件,就是要有变的观念,有创新的思想,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才能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㈥ 什么叫做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6)思想道德根本扩展阅读: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
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㈦ 加强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根本这句话对吗
是对的。后一句没有指明是根本什么,根本任务还是根本目标。时代新人是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㈧ 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
㈨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什么
- 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状态按社会规范的要求所达到的水准。
- 解答: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传统文化习惯】。
- 最后、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态度的基本看法,它是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没有强制的法律效力,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
- 一切祝好这位提问的朋友
㈩ 思想道德素质关系中,什么是根本
思想道德素质关系中道德素质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