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法学之
A.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对中国传统法学思想的扬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积极影响
第一,在学术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中国法学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源。依法治国的战略的执行,需要法学学术研究先行,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而法学学术的研究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法学,将二者良性结合建立适合中国的现在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法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可以为当代中国法学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素材。
第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德治”与“法治”并用值得借鉴。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入刑”等原则。儒家的这种法律思想主要强调道德和教化的作用,以法律作为辅助手段,主张“礼治”、“德治”、“人治”,通过道德与法律的高度相似实现儒法合流的。
在传统社会特殊的条件下,儒家的这种法律思想是治理封建国家的现实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儒家法律思想重“礼治”、“德治”、“人治”轻法治,固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但是从另—个角度看,儒家法律思想将德治与法治较好的共用与统一,这对于今天我们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有启示意义。
第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思想可以为现代法治理念提供有益补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涵着大量优良的法治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郑国子产铸刑书,这体现了法律必须公布的理念;法家学说的创立者韩非子强调“法分明,则贤不得辱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爆寡。”
这体现了法律必须具有平等和正义的属性。又如“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强调了法治的价值;而“刑罚清则民服”则是说明刑罚目的。这些传统法律文化带有鲜明中国传统社会的色彩,在当今可以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本土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消极影响
第一,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特权思想对全面依法治国有消极影响。传统封建社会中,等级思想根深蒂固,上下尊卑,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人的自由和权利处于漠视甚至无情侵犯的状态,至今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仍有不良影响。
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采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民接受等级安排,人民相对于特权阶级是没有平等可言的。统治阶级以“人治”作为手段,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维护森严的等级,其目的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能长期维持下去,这与法治中平等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第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治理念对全面依法治国有消极影响。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白诞生起就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儒家崇尚“德治”和“人治”,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上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上强调人治。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固化,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难以改变的影响,包括“人治”思想、义务本位思想、等级特权思想、尊卑有序思想以及惧法厌讼的思想。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法律观念中,还会以难以发觉和改变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延续,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的地区。这将会对新的法治观念树立产生不小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民主、平等、个人权利意识长期以来也受到儒家人性论与天下论等观点的压抑。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人应该每日修身养德。一个人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必须为集体利益牺牲自身利益。儒家思想还认为“百善孝为先”,个人对于家长要绝对服从,“天下”是一个“大家”,统治者则是这个“大家”的家长,所有臣民必须对于统治者要绝对服从。
第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几乎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与西方的法律体系有着鲜明的不同。儒家思想更加关注的是整体的利益,个人对于利益追求是不被重视和鼓励的。
儒家学者始终推崇整体主义精神,他们通过“修齐治平”积极入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政治实践中,通过入朝为官掌握政治权力,进而将其推崇理念带入到治国安邦的实践中,最终形成得失一种整体化的秩序体系。
在这中秩序体系的支配下,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牢固的宗法体制。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续这种非常稳定的封闭性法律体系,使得一些传统法律文化的思维理念深入人心。中华法系封闭性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几千年形成的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理念产生碰撞其惯性也难以一下改变,至今仍然存在部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思维理念深入人心却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造成了不利影响。
(1)扬法学之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自成一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视“德治”的作用。法治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用一套成型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在传统社会中“德”恰恰就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言行的最基本的原则,遵循传统的“德”的规范是法治思想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尤其推崇“德”,以“仁”、“忠”、“孝”作为个人最根本的道德要求,以“三纲五常”作为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
儒家思想重礼轻法,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强调统治者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身正则令行。在传统的“德治”思想的引导下,法律与道德规范、行政命令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道德高于法律,法律依附于道德,法律自我发展的动力受到了限制,成为了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
第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视集体和义务。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一个个的小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这种小家庭中,以长幼尊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等级结构”。
无数个宗法家族构成的社会架起“大家”,这种家族式的宗法等级结构的叠加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权的架构。皇权是国家政权的中心,是“最大的家族结构”中的“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纵观传统文化中的各家思想,凡是支持这种典型的专制统治的思想和理论,无论是强调以“权”、“术”治民的法家的国家集权思想还是强调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都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青睐,甚至使用国家强制力使这些思想成为必须被全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国”和“家”本位主义不仅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更有了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强调“国”和“家”的集体观念,要求每个人以“国”、“家”为重,履行个人义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第三,中国传统法文化生长于君主专制的环境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别强调个人身份、等级的不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实际贯彻执行的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说,以法律体系确立等级制度,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自身的统治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是封建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
B. 辩论赛正方,法律的意义是扬善如何辩论
综述:抓住扬善是目的,惩恶是手段这一核心思想去辩论。
明确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扬善,因为法律要给出是善恶的标准,量刑的目的是为了惩恶,因为需要保护善良人的权益这一论点。
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惩治坏人,而是为了维护善良,惩治恶人的原因是他错了,但错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所以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善,告诉别人这样做会受到惩罚,所以我们要做善事,惩罚永远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看定义,法律既能惩恶,也能扬善,但终极目的是扬善,看关系,惩恶是扬善的一部分要包容,看价值,社会需要的不是惩恶,而是扬善。
C. 如何实现对中国传统法学思想的扬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法制建设国家,限制人治,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民的接受能力。
D. 全国法学专业大学排名
中国人民大学雄居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紧随其后,占据第二、第三名。中国政法大学位列第四名,清华大学位列第五名。
法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法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
各专业应注重强化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应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训练和法律方法训练环节,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实验、实训和专业实习:各专业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组织专业实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实验、实训和专业实习课程应当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明确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时分配。专业实习时长不得少于10周。
社会实践: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时长不得少于4周。
毕业论文(设计):法学类专业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加强问题导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法学
E. 《什么是启蒙运动》与法学的关系
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本书与法学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这本书很详细的讲解了法律的来之不易以及法律在这个社会当中的启蒙作用
F. 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惩恶还是扬善
是惩恶扬善。
法律的本意从来都是惩恶扬善,为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服务。恶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善就不能自由生长,受害的有可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
法律与道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通过评选中国好人这样的活动弘扬正气,但如果指望全社会成员都能自觉成为“好人”显然不现实。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有一句台词:“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的确,在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当下,不仅反腐败形势严峻,学术不端、为富不仁、商业欺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道德失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领域,尤其需要法律惩恶扬善、匡扶正义。
(6)扬法学之扩展阅读:
这方面,国外不乏成功的经验。新加坡的刑罚之严厉世界公认,新加坡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有目共睹。新加坡还保留着鞭刑,这种肉体酷刑令人望而生畏。很多罪犯被处以鞭刑时都哀求法院不要打鞭,哪怕多坐几年牢。新加坡的社会文明,良好的秩序,与其严明的法纪显然是分不开的。
随着多起正当防卫案件引发舆论关注,司法机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统一正当防卫的司法适用标准,不断明确对正当防卫权的保护,积极解决正当防卫适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司法活动既遵从法律规范,又符合道德标准;既守护公平正义,又弘扬美德善行。
G. 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法硕专业课的备考中,需要大家掌握的专业知识点内容是比较多的。这也是考试的难点所在。那么具体的这些备考知识是什么?小编为考生整理了详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西方主要法学流派
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法学流派。这个时期的自然法学充分体现了自然法、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等人本主义法律观,崇尚自由平等,主张天赋人权。主张法是人的理性,强调自然法普遍永恒,且高于人定法,人定法符合自然法时才是真正的法律。近代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现代的新自然法学代表人物则有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
分析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是19世纪产生的学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和寻求终极原理的做法,反对超越现行法律制度的任何企图,主张恶法亦法,它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并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范围内。早期代表人物有边沁、奥斯丁;20世纪分析法学派代表则有凯尔森、哈特等。
社会法学派。社会法学派起源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盛于20世纪西方各国。该学派在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艾尔利希,系统地在美国阐述这一学派观点的是霍姆斯和庞德。社会法学派强调研究“现实的法学”,研究法律现实的各个方面,反对分析法学派仅仅对法律进行形式逻辑上的研究,但他们对其的批判是从反科学的立场出发的。他们对于法律的来源、性质和作用的论述,着重于宣扬法的社会性。
其他法学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有19世纪的历史法学派、哲理法学派;20世纪的经济分析法学派、女权主义法学派等。到20世纪末,还出现了以批判法学、法与文学运动为代表的后现代法学思潮。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法硕备考: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频道的持续更新!
H. 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是吗
是的。玄学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个哲学学派,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一、玄学的盛行,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法律虚无主义,简单的说,就是指否认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阶级统治中的作用。传统认为,中国法律虚无主义的倡导者是道家,尤其是庄子。而玄学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个哲学学派,崇尚老庄,以道释儒。玄学的盛行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一次重大挑战,它的盛行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玄学的代表人物反对严刑酷法,认为法令贵在简明。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理论,他们认为正统思想中的实质内容即儒家的伦理纲常,与老、庄推崇的自然之道是合二为一的,逐渐体现出了一种“内儒外道”的特点。在法律上,鲍敬言主张废弃刑法,回归自然,于是在玄学时期法律中体现出了法律虚无主义的思想。
二、玄学盛行的历史根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和混乱的时期,大都充满了豪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夺和残杀,当时的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最贪婪、最残暴、最腐朽的一个阶层:他们占有大量土地,拥有大量佃客、奴婢。他们垄断政权,选官用人完全依照门第,结果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士族豪强的垄断统治。与此相适应,士族豪强崇尚以老庄"自然无为"为形式、以名教为内容的玄学思想,于是玄学控制了整个思想领域。
当时,"不事礼法""法律虚无主义”的思想盛行,玄学是新的阶级斗争形势下士族豪强用以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过去封建统治者所宣扬的君权神授,经过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批判和农民大起义的扫荡,已失去它们迷惑人民的作用,统治阶级乃不得不抛弃公开的有神论的形式,而采用精神性的本体,即通过玄学这种精致的哲学理论形式来宣扬唯心主义,借以欺骗人民。玄学家们大都用老庄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学的经典《周易》,提倡"尚自然,笃名教","名教出于自然”因此,从其实质来说,它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变种。
I. 法学是面包之学什么意思
所谓法学是面包之学,
其实很简单
,法学是谋生之学,为稻黍谋,法律可以换取面包。这是
实用主义
对法学的认知。
J. 道德上表扬你,法律上没有
道德与法律有一致的部分,也有不一致的部分,甚至还有矛盾的部分。一致的部分顺民心,矛盾的部分逆民心。例如见义勇为致歹徒死亡的,群众称英雄,法院判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