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信佛
㈠ 佛教信佛,那道教信什麽
你好!
道教原始信道,而非什么三清六御,《道德经》就是“道”的阐述。
至于三清天师等等,都是后来发起的,不是老子的本意。
而佛教也不是信佛,佛教信“空”,佛教只是尊敬佛,不是信佛。
简单来说,佛教信的是佛所说的道理,而不是佛本身。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㈡ 学佛人能不能读《道德经》
可以,道德经里面有很多深刻的哲理,可以与佛法相互印证,最好也能落实到生活,处世中。
㈢ 学佛人能不能读《道德经》
菩萨何故求于因抄论。袭为知因论诸过罪故。为破外道恶邪论故。
为弘方便调众生故。为欲分别如来语义世语义故。是故菩萨求于因论。
若菩萨不读不诵菩萨法藏。一向读诵声闻经律,得罪。
不犯者。若不闻知有菩萨藏。若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
不犯者。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学)二分佛经,一分外书。(无罪)
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
㈣ 不学佛的人可以看道德经和太上感应篇吗
学不学佛都可以看道德经和太上感应篇,尤其是太上感应篇,对一切人都有专大利益.因为记载的属就是佛法里的"诸恶莫作,终善奉行"和"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做一个人的道德准则.遵从感应篇修行,你就能消灾积福,健康安乐,甚至造福后代.
学佛人也要学习和落实,学佛,先要把人做好,断恶向善就是第一步.认真学佛,最起码来世可以享受人天两道福报.太上老君就是在天道享福,所以他把修成天人的智慧传授给世人学习.
㈤ 家人信佛我能信道教吗
能
信仰自由
只是是不是符合家人的期望就不一定了
真正的【道】(老子的道),和佛教最高教义【佛性(或称彼岸、般若、自性、真如、实相、本我……)】是一样的
如果真的深入理解阅读《道德经》,,可以和佛教《大般涅槃经》北凉译本40卷、《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10卷)对照理解
至于道教,不是很了解,,一般学术上,道教和道家是不同的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道家就是专指老子李尔的《道德经》了
道教到底与【道德经】有多大联系,得你自己了解了
㈥ 在家学佛 居士可以读道德经吗
参考: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好多人解释这一章,用纯哲学角度来诠释。其实不出户,知天下,就是神通,即是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窥牖,见天道。无需要打开窗户,就能看见天上的道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心愈攀缘向外愈远的话,所知道的就愈少。这一章就是教修心的心法,把心收回来,神光内敛,修炼静定功夫,久之得发神通,自然能知天下一切人事。
1.叩礼地藏大士!请问老子是否独觉极果的辟支迦佛?答:所向处难开化 2.请问是已证到斯陀含或阿那含圣果吗?答:观所疑为不实 3.请问是声闻极果阿罗汉吗?答:观所梦为吉利 4.请问老子今在天界否?答:观所梦为吉利 5.请问老子是在多罗夜登陵舍天吗?答:观所疑即为实 #地藏菩萨木轮相法占验选辑# "一常观世音师父
㈦ 道教为什么干不过佛教
南无阿弥陀佛
如此不恭敬提问的人,无非是魔子魔孙转世或附身,来挑拨两个正法宗教了,唯恐天下不乱,众生得度。
㈧ 信佛教,能否信其他宗教,如道教
皈依三宝的佛教徒,可以去其他宗教的宫庙或教堂,可以看其它宗教的书籍,也不排斥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但是必须要了解的是,皈依的性质是其实一种戒而不仅仅是一种仪式,皈依佛教以后不可以皈依其他宗教,也就是不能基于皈依、相信其他宗教的心态去作上面说的那些事。
但这不表示佛教排斥其他宗教。佛教对于其他宗教的教义是认为他不圆满、不究竟,不能从生死轮回之中解脱,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最多是透过辩论来说服他,所以在历史上不曾看到佛教徒拿著武器去消灭其他宗教,将来也不会发生这种事。
其次,佛法可以分五个层次,人、天、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在人天善法的层次,是跟很多宗教是相通的,但是三乘佛法才是佛法独特的地方,是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而且这才是学佛法的目标。
从你现在的看法可以看出来,你对佛法还没有太多的了解,基本上还在人天善法的层次。因此个人认为在目前这个阶段,如果你皈依了,最好先不要持诵道德经,而是先去深入了解佛法,当你建立了正知见之后,你要看道德经、圣经、可兰经通通都可以。
因此,照你所问的皈依以后继续相信道教、持诵道德经,那你将不会得到三皈依的戒体或是戒体会失掉,也就是说,你的皈依是没有用的。更何况,你也认为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那你皈依佛教之后,更应该先学习佛法才对,怎么反而会把佛法搁一边,去持诵道德经呢?难道佛教大藏经收的三千多部佛法经论,不够你看吗?或许你可以思考一下
:-)
㈨ 中国是道家的发源地可是为什么信佛的人很多
同为炎黄子孙,就楼主的这个问题谈谈,偏颇之处,引方家一笑。
多数华人幼学孔儒,仁义礼智信。
作为麒麟化身的孔圣,后人学得好,可以做个“至人”。
少年慕道,易经、中医、梅花易数、武术气功、函虚密旨、内炼秘诀、道德经,钻研揣摩。
用有为法,把《道德经》的“无为”、“无我”,当作境界来追求。(因不了义,乃至颓废)
作为辟支佛的老子,后人学得好,可以羽化成仙。
中年历练人生,偶遇佛学,方知人生如梦。以往种种,皆是镜花水月。
佛理圆融,究竟了义。
中华的儒道精华,奠定了大乘佛教,在中土昌盛的基础。